
摘要: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HFrEF病人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化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B型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收缩压及舒张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高于对照组的79.1%(P<0.05)。治疗后,两组LVEF较治疗前升高,LVEDD、LAD、BNP、hs-CRP、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AD、BNP、hs-CRP、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改善HFrEF病人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抑制心肌重构。
心力衰竭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导致心脏有效输出量下降,机体组织及器官的有效灌注量不足的一种严重进展性临床综合征。近年来,心力衰竭发病率呈持续升高的趋势[1],心力衰竭一旦发生,再住院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逐年增加,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心力衰竭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国内外最新指南将心力衰竭依据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进行分型,LVEF<40%的心力衰竭定义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2-3]。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新型抗心力衰竭药物,是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抑制剂的代表性药物。本研究旨在应用多种心脏超声参数、实验室指标预测心力衰竭,评价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HFrEF病人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HFrEF的病人86例,男48例,女38例;年龄(67.3±7.1)岁;合并冠心病78例,高血压75例,2型糖尿病35例。将86例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2]中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2)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和Ⅲ级;3)LVEF<40%;4)生命体征及病情相对较稳定。
排除标准:1)对沙库巴曲缬沙坦过敏或对治疗药物存在禁忌者;2)收缩压低于90mmHg者;3)肝肾等器官严重功能不全者;4)恶性肿瘤病人;5)恶性心律失常病人;6)严重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病人;7)依从性差,不能完成治疗疗程者。
1.3 治疗方法
按照心力衰竭指南诊疗原则,所有病人均给予常规心力衰竭标准化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药物等治疗,常规低盐饮食等。观察组除给予常规心力衰竭标准化治疗外,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生产,国药准字:J20190002)口服,起始剂量为每次50mg,每日2次,根据病人血压实际检测情况、耐受程度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逐渐加量至每次100mg,每日2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 血压及生化指标
分别于入院后、出院6个月后采集病人空腹状态下肘静脉血,常规测量病人血尿常规、肝肾功能;采用汉唐AFs2000A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采用西门子ADVIA CentaurXPT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记录血压检测结果。
1.4.2 超声心动图检查
分别于入院后、出院6个月后平静状态下完成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使用Philips超声诊断仪检测病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计算静息状态下LVEF。
1.5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1个月后,对病人进行NYHA心功能分级,并进行疗效判定。显效:NYHA心功能达到Ⅰ级或好转≥2个级别,双肺湿啰音及双下肢水肿消退;有效:病人心功能分级好转1个级别,双肺湿啰音及双下肢水肿减轻;无效:上述各项评价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4]。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6个月治疗后,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9.1%;观察组显效27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脏超声测量参数及血压比较
治疗后,两组病人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LVEDD、LAD、血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高于对照组(P<0.05),LVEDD、LAD、血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表2。
表1两组治疗前后心脏功能参数比较(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BNP及hs-CRP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BNP及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BNP及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治疗前后BNP及hs-CRP水平比较(
3、讨 论
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均可以心力衰竭作为主要表现[5]。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病变是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本研究显示,90.7%(78/86)的心力衰竭病人合并冠心病,87.2%(75/86)的心力衰竭病人合并高血压,由于心肌受损及病理性重塑,加之心脏负荷增加,当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时,造成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糖尿病也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6],且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中40.7%(35/86)的心力衰竭病人合并2型糖尿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心力衰竭病人比仅有2型糖尿病或心力衰竭病人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升高,预后更差[7]。2型糖尿病引起心力衰竭的机制为高血糖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及糖尿病引起的心肌纤维化、心肌损害。此外,高血糖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导致心脏肥大及心肌纤维化[6,8-9]。
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时间较长,且易反复,费用较高,是目前心血管治疗领域中的难点之一。传统心力衰竭治疗以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为主。沙库巴曲缬沙坦是由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缬沙坦二者结合形成,作为新型抗心力衰竭药物的代表,沙库巴曲缬沙坦既能够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也能抑制脑啡肽降解[10-11]。有研究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药物相比,具有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肌重构、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等优点。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经过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后,HFrEF病人的心功能显著改善,心肌重构逆转。大量证据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抗心力衰竭作用明确,可不同程度改善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及其预后[11-17]。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低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可能与我国高血压多系盐敏感性高血压,日常钠盐摄入多,且合并肥胖及代谢综合征者较多,单纯使用RAAS抑制剂降压效果较差[18-19]。经过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后,病人心功能及心肌重构改善明显,相对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随访时心功能改善明显,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较低[20]。
血浆BNP是评价心力衰竭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之一,其分泌量随着心室充盈压的上升而增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张力,其浓度升高可产生利尿、利钠的作用,有助于调节心脏功能,BNP水平是判定心室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目前是心力衰竭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价的重要指标[21-22]。沙库巴曲缬沙坦可以通过降低脑内啡肽酶对利钠肽的降解,利钠肽有利于维持肾脏的有效循环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保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有效抵消降压产生肾脏灌注不足的风险[23]。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有介导血管内皮损伤及心肌细胞凋亡等作用。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浆BNP及CRP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明显改善心脏功能。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改善HFrEF病人的心室收缩功能,改善心力衰竭的指标,有利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本研究尚存在研究样本量较小,单中心研究,观察时间有限等问题,在将来的研究中,可通过多中心研究、扩大样本量、延长药物治疗观察时间来进一步明确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病人的预后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其琼,赵紫楠,李少强,等.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J].中国新药杂志,2022,31(5):491-499.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
[4]李博,方胜先,郭盛,等.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102-104.
[5]谭本超.小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高龄慢性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5):2795-2797.
[6]柯静,赵冬,陈燕燕.2型糖尿病与心力衰竭的关系:美国心脏病学会第70届科学年会热点报道[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11):1029-1034.
[10]高源,李嫣红,郑刚.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7):2947-2951.
[11]李玲.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衰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分析[J].名医,2021(24):167-168.
[12]张先林,路桥,李金龙,等.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达格列净与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10):1396-1401.
[14]孙涛,闫继锋.比索洛尔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20,49(4):610-613.
[17]姜一鸣,耿巍,张旗,等.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0,12(3):349-352.
[18]赵志颖,金静,喻蓉.沙库巴曲缬沙坦对高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衰弱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4(4):389-392.
[20]刘志煜,孔亚伟,韩东建,等.沙库巴曲缬沙坦与贝那普利对终末期心力衰竭的疗效[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56(4):480-485.
[21]薛晨,周淑玲,祝国富,等.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持续性房颤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22,41(3):166-169.
[22]冯凯歌,王新全,杨怡,等.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诊疗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22,38(8):923-928.
[23]林郁峰,侯成民,张娟平.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4(6):587-590.
文章来源:王清辉.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15):2836-2838.
分享:
卡维地洛是新一代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同时可以作用在α1受体上,能有效减少氧自由基、达到抗氧化的效果,还可以对神经内分泌的激活起拮抗作用,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进而达到减轻慢性心力衰竭发展的治疗目的[1]。伊伐布雷定对心动过速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是新的稳定心律药物。
2025-04-01目前,临床不再局限于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治,更要从患者的实际出发,对其行有效的护理、积极改善其生活质量。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至关重要,要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增强其业务素质,以保证护理质量。护士需准确掌握患者病情,根据其实际状况制定护理方案,并根据患者问题采取针对性护理。
2025-04-01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是指心肌受到各类因素影响,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心室不能有效地泵出血液以满足身体的需要。作为心脏终末阶段的主要症候群,慢性心衰患者典型症状群包括气促伴心率增快、体液潴留、日常活动耐力下降、不明原因倦怠、腹胀等,显著损害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
2025-03-312023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成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1%~3%,我国标准化患病率为1.1%[2]。临床将射血分数<40%者诊断为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50%者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40%~49%者为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EF)[3]。
2025-03-21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多发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该病发生后,患者通常伴有上腹部胀满、呼吸困难、水肿及咳嗽等症状[1]。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是因为心功能减退,导致机体各脏器组织缺氧缺血。
2025-03-21传统中医认为,喘证的病因可涉及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其根本病机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致喘。本课题组受《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所揭示的“五脏相关”理论之启发,基于自古以来各医家对心衰证治的认识及中医整体辨证的思维模式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
2025-03-19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的疾病。 CHF 常见的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 心脏功能受损后,心脏收缩能力减弱,心肌扩张,心室充盈受阻,从而导致心排血量减少。 心房颤动(AF)是指心脏的心房出现不规则而快速的电活动,造成心房无法有效收缩。
2025-03-17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病理生理过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有助于临床进行早期诊断和管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erminalpro-B-type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在诊断和风险分层中的作用已得到证明,并可作为开始治疗的指南[1]。近年来,提出了更多可能优于NT-proBNP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2025-03-17近年来,CHF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在欧美国家,CHF的发病率在1.5%~2.0%之间,≥70岁的人群,发病率会高达10%左右[2]。在我国,成年人CHF的发病率为0.9%[3]。疲乏作为CHF常见伴发症状,其发生率高达50%~96%[4],表现为疲劳感及日常活动能力减退,会随病情加重而更严重,并能造成机体功能障碍,影响预后[5]。
2025-03-05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舒缩功能受损。患者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咯血、水肿和发绀等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并可能引发栓塞、呼吸系统感染、电解质失衡等严重并发症[1]。
2025-03-03人气:22309
人气:18471
人气:15461
人气:14983
人气:1456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中英文)
期刊人气:1652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6-3076
国内刊号:10-1460/R
创刊时间:2017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6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23
影响因子:1.2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