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过渡期早期离床运动干预联合预康复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患肢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n=30)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n=30)在此基础上联合过渡期早期离床运动和预康复干预。连续干预1个月,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AHSMSRS)、康复护理ADL(ADLS-RN)量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HS)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AHSMSRS、ADLS-RN及HH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渡期早期离床运动干预联合预康复有利于提高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对改善患者患肢功能、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有积极意义。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骨折类型,手术作为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对促进患者骨折愈合、预防其股骨头坏死有积极意义[1]。但由于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导致其手术耐受性较差,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由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常需长期卧床,日常活动受限,易增加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2]。因此,加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对促进患者恢复有重要价值。常规护理为减轻患者术后麻醉反应、减少术后出血,提倡术后早期卧床休息。但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早期离床运动对降低老年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其生活质量提高有积极意义[3-4]。预康复以优化患者身体功能状态为主要内容,主张通过加强患者术前营养、运动、心理等管理优化患者身体功能状态,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在胃肠外科、妇产科等领域均已得到有效应用,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较少[5]。本研究将过渡期早期离床运动与预康复相结合,旨在观察其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患肢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n=30)男17例,女13例;年龄62~79岁,平均(70.24±7.39)岁;分型[6]:Ⅲ型19例,Ⅳ型11例;部位:左侧14例,右侧16例;骨折至就诊时间1~5 h,平均(2.84±0.81)h。研究组(n=30)男16例,女14例;年龄60~80岁,平均(70.59±8.02)岁;分型:Ⅲ型18例,Ⅳ型12例;部位:左侧15例,右侧15例;骨折至就诊时间1~5h,平均(3.04±0.92)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单侧首次股骨颈骨折;②手术顺利且术后病情稳定;③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④骨折前已存在下肢功能障碍;⑤神志清楚且沟通正常。排除标准:①多发性骨折;②合并颅脑损伤、全身感染、恶性肿瘤等危及生命的疾病;③骨质疏松等导致的病理性骨折;④既往有过髋部骨折史或进行过髋部手术。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饮食、健康教育、康复锻炼等术后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过渡期早期离床运动联合预康复干预。具体内容:(1)术前预康复:①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当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股骨颈骨折相关知识教育,告知患者术前患肢制动,以平卧休息为主,但需适当进行下肢按摩,同时家属应辅助患者更换体位,避免局部皮肤受压;告知患者保证充足的睡眠(>8 h/d)和营养供给(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并督促积极控制血糖、血压,做好自身基础疾病的管理;此外,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术前预康复和术后早期离床运动的内容、重要性。②康复训练:从入院第2天开始,根据患者骨折程度、血栓风险等对患者进行循序渐进地康复锻炼。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腹式呼吸等肺功能锻炼,踝泵运动等肌力训练,膝关节伸展等抗阻训练,训练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2~3次/d, 5~10 min/次。③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5~10 min/d的面对面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重视对情绪低落、心境抑郁等患者的心理干预,鼓励患者通过倾诉、培养新的兴趣爱好等方式放松心情,同时告知患者控制好个人情绪,并通过共情、赞扬性语言等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和帮助。(2)术后早期离床运动:①于手术当日患者麻醉恢复后开始,对患者进行坐位适应性训练,并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踝泵运动等床上运动,2~3次/d, 10~15 min/次;对于术后虚弱患者,每2小时翻身扣背并辅助患者进行下肢被动训练。②每日评估患者肌力、疼痛情况等,当患者病情稳定、视觉模拟评分法≤4分、健侧下肢肌力达Ⅴ级、患肢肌力≥Ⅲ级、双下肢感觉正常时,进行早期离床活动。具体步骤:a床椅转移:抬高床头45°~60°,使患者保持半卧位休息5 min; 5 min后帮助患者缓慢坐起,确定患者无不适症状后嘱患者身体后倾,将双腿缓慢移至床头。护士嘱患者健侧下肢缓慢着地,在护士及家属协助下站立5 min,逐渐增加每日站立时间。b负重行走:根据患者体能和疾病恢复情况从站立训练过渡到使用助行器进行负重行走训练,从20 min开始逐渐增加运动距离。注意事项:①术前与麻醉医师充分沟通,控制麻醉剂量,保证患者术后早期活动舒适度。②鼓励患者麻醉清醒后早期进食流质饮食,尽早恢复正常饮食,对于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及时通过肠内营养、静脉补液等方式给予患者充足能量供给,为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提供营养支持。③训练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反应,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时及时停止训练,告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1.3评价指标
1.3.1自我管理能力:
使用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AHSMSRS)对干预前后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比较。AHSMSRS由行为、认知和环境3个分量表组成,共38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总分190分,得分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呈正比[7]。
1.3.2日常生活能力:
于干预前后使用康复护理ADL(ADLS-RN)量表对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ADLS-RN共25个题目,每题0~4分,总分100分,得分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8]。
1.3.3患肢功能:
于干预前后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HS)评估两组患者患肢功能。HHS包括关节畸形、功能、疼痛及活动4方面内容,每个方面根据权重计分,总分100分,得分与患者髋关节功能呈正比[9]。
1.3.4术后并发症:
比较干预期间两组感染、压力性损伤、骨折不愈合、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干预后,两组AHSMSRS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干预后,两组ADLS-RN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两组干预前后AHSMSRS评分比较
表2两组干预前后ADLS-RN评分比较
2.3两组干预前后患肢功能比较:
干预后,两组HHS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两组干预前后HHS评分比较
表4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n(%),n=30]
3、讨论
本研究表明,过渡期早期离床运动干预联合预康复有利于提高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自我管理和日常生活能力,这与霍妍等[10]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受术后疼痛、疾病感知不足等因素影响,自我管理能力较差[11]。本研究应用预康复对患者进行骨折相关知识健康教育,让患者掌握正确骨折管理方法的同时,提高患者健康意识,使患者主动关注自身状态和疾病恢复情况,积极做好自我管理。此外,本研究通过每日面对面交谈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告知患者转移注意力、冥想等情绪调节方法和技巧,使患者积极控制个人情绪,减轻因情绪应激导致的术后疼痛,从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张锦等[12]研究表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较低主要与其术后未进行早期康复锻炼有关。本研究应用过渡期早期离床运动在手术当日患者麻醉恢复后即开始对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床上主动和被动训练、床椅转移训练、负重行走训练,这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使患者早期经口进食,尽早改善患者身体虚弱状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此外,术后长期卧床容易造成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影响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而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全身血液循环,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既往研究表明术后于康复对提高髋部骨折患者关节功能[13]。本研究提示过渡期早期离床运动干预联合预康复有利于提高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患肢功能。分析原因,本研究应用预康复策略从患者入院第二天开始即根据患者骨折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血栓风险等评估情况对患者进行循序渐进地康复锻炼,提高患者身体机能储备和肌肉力量,这不仅使患者对手术和运动的耐受力增强,还可以促进患者术后肌力恢复,使患者有能力进行早期下床活动,从而促进患者患肢功能恢复[14]。此外,受骨折、手术等因素影响,患者常存在患肢血运不畅现象,导致术后骨折部位疼痛肿胀,不利于患肢功能恢复。本研究应用过渡期早期离床运动积极对患者进行术后早期康复锻炼,促进骨折部位静脉和淋巴回流,加快局部组织血肿吸收,改善患者患肢功能。
本研究与梁新[15]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肺部感染是老年骨折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与患者呼吸肌张力和自身免疫力下降等有关[16]。本研究应用预康复对患者进行肺功能和肌力训练,改善患者肺通气情况和免疫功能,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此外,本研究告知患者家属积极辅助患者更换体位,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从而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本研究在积极开展早期离床运动的同时,鼓励患者麻醉清醒后早期进食,为患者骨折愈合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从而降低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过渡期早期离床运动干预联合预康复有利于提高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患肢功能、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蒋云雯,胡皎,高慧秋,等.围术期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谵妄及康复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3):405-409.
[2]熊静,黄冬梅,仇珍珍.FLS模式护理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7):1081-1085.
[3]吴宁.早期离床坐训练联合康复锻炼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6):76-78.
[4]肖娜,王新亮.早期离床活动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23):4330-4334.
[5]陈莉,傅巧美,许莹莹,等.胃癌患者术前预康复方案的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3,39(1):23-30.
[6]平菊梅,车征,乔瑞平,等.以保护动机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健康教育,2022,38(7):667-671.
[7]赵秋利,黄菲菲.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的编制及信度和效度检验[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8):869-872.
[8]郑彩娥,张荀芳,林伟,等.康复护理ADL评定量表的设计[J].中国康复,2004,19(1):61-62.
[10]霍妍,彭贵凌,贾云洋,等.住院老年人生活项目干预促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离床活动[J].护理学杂志,2021,36(4):76-78,81.
[11]周小利,李蒙,鲁丽丽.“生物-心理-社会功能”综合护理模式对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1):1976-1980.
[12]张锦,邬慧萍,蒋彩霞.下肢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医学,2023,47(13):1616-1618.
[14]于丽丽,孙瑛玮,于翠翠,等.量化评估指导下的护理模式对老年骨折手术指标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18):2596-2599.
[15]梁新.早期离床活动干预治疗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康复的应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22):2576-2578.
基金资助: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B871];
文章来源:汪莎,吴霞.过渡期早期离床运动干预联合预康复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4,45(11):2796-2799.
分享:
股骨转子下骨折多采用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治疗,髓内固定包括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近端联合交锁髓内钉等;髓外固定包括动力髁螺钉、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等。目前学者们[3-5]认为顺行髓内钉固定是股骨转子下骨折治疗的金标准。
2025-04-23跟骨骨折时,距下关节多破坏严重,一般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治疗。但因跟骨解剖结构特殊,治疗不当时常发生切口皮缘坏死、感染、距下关节炎等并发症。研究[1]显示,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高达25%。因此,如何减少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一直备受关注。
2025-04-22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常用的拉力螺钉固定方式虽可达到较好的复位及固定效果,但常需广泛剥离骨膜,不但会影响骨折局部的血运,而且可能导致骨折块游离,甚至发生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1]。尼斯结因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点及便捷的操作方式,已逐渐被用于辅助复位钢板固定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
2025-04-22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坚强内固定以尽快恢复患者肢体活动功能[1-2]。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临床应用广泛,但并发症的报道也越来越多[3-4]。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FBN)基于“杠杆-平衡-重建”三角理论的设计原则,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满意[5]。
2025-04-22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因较严重和复杂,一般采用手术治疗[1-2]。锁定钢板因优异的性能已逐渐成为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理想选择之一,其可最大限度保留骨折处骨量、明显降低对骨折断端血运的影响,且复位和固定效果满意,在促进骨折愈合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具有优势[3-4]。
2025-04-22目前,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已广泛用于治疗股骨转子下sEINSHEIMERⅴ型骨折,其通过固定骨折碎片达到促进骨折愈合的目的,但也存在稳定性不足的缺点[3-4]。切开复位髓内钉+钢板内固定+植骨术通过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来实现骨折固定,再通过植骨术加速骨折愈合和骨组织再生,达到修复骨折和为康复创造有利条件的目的[5-7]。
2025-04-22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及螺钉微创置入内固定是治疗骨盆骨折的主要术式。微创螺钉内固定技术是损害控制理论[1]与早期完全治疗概念[2]在创伤骨科治疗中有机结合的体现,在导航等新技术帮助下,我国大型医院已基本实现了部分髋臼骨折与全部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但在无先进设备的基层医院因开展危险性大而难以普及。
2025-04-22非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并发症多、患者生活质量差、家属护理困难多等缺点,故手术已成为首选治疗方式[1-2]。但老年患者常骨质疏松,受外伤发生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多为不稳定型,骨折复位及手术固定相对困难,术后并发症较多[3-4]。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2025-04-22有学者[6]认为,C2型髋臼骨折的髂骨外板可随三柱复位而自行复位。也有学者[7]认为,C2型髋臼骨折所累及的后壁骨折存在潜在不稳定及髋关节同心圆结构的破坏,并且由于骨折块位于髋臼负重区,需要及时复位及固定。改良髂腹股沟入路通过髂前上棘截骨,对于低位前柱及粉碎前壁暴露较好,且神经血管损伤小。
2025-04-21股骨转子下骨折是指骨折线累及小转子下方5cm区域内的骨折。股骨转子下的区域为皮质骨,肌肉丰富,往往遭受较大的暴力才会导致骨折,由于各方向肌肉的牵拉,骨折端移位大,出血多,复位比较困难,术后容易出现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甚至内固定失效等情况[1]。
2025-04-21人气:22464
人气:18556
人气:16683
人气:16014
人气:1557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人气:323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
出版地方:吉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587X
国内刊号:22-1342/R
邮发代号:12-23
创刊时间:195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