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湿敷联合艾灸疗法治疗胸腰椎骨折胃肠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3月淮北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收治气滞血瘀型胸腰椎骨折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湿敷联合艾灸疗法。观察2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 治疗后,2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湿敷联合艾灸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胸腰椎骨折在脊柱骨折患者中最为常见,好发于T11~L2,约占脊柱骨折的90%[1]。胃肠功能障碍是胸腰椎骨折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胸腰椎骨折后,气血瘀滞,阻塞气机,导致脏腑通降失常,其发生率高达40%~88%[2],多在伤后12h出现。最初的症状主要为腹胀、腹满,若未及时干预则会出现渐进性加重,短期内患者表现为腹胀、腹满、便秘、排气困难等,随着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会导致患者烦躁、焦虑、失眠及厌食等,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3],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也为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中医护理适宜技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为原则,在胸腰椎骨折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中应用较多且疗效显著。本研究基于循证角度,将湿敷联合艾灸疗法应用于胸腰椎骨折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中,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3月淮北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收治的60例气滞血瘀型胸腰椎骨折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5~80岁,平均(62.43±12.63)岁;平均病程(9.83±3.23)d;胸椎骨折11例,腰椎骨折19例。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25~80岁,平均(60.23±14.93)岁;平均病程(10.43±2.63)d;胸椎骨折8例,腰椎骨折22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伦理审批件号[淮中医]伦申(12)号)。
1.2诊断标准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4]制订:①有腰部外伤史;②腰背部肿痛,或者合并有脊髓损伤;③经正、侧、斜位X线片明确诊断骨折部位和类型。中医证候参照《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5]中胸腰椎骨折气滞血瘀诊断标准:①损伤早期,即伤后1~2周;②瘀血停积、血瘀气滞,导致局部多有明显肿胀、剧烈疼痛;③可伴胃纳不佳、腹痛腹胀、大便秘结,舌淡苔薄,脉弦紧。胃肠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创伤学分册》[6]相关内容制定:①恶心欲吐、腹部胀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②重者可出现肛门停止排气,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少腹胀急,神倦乏力,不思饮食等症状;③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1.3病例筛选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②骨折后未出现神经、脊髓损伤症状;③骨折后出现腹部胀满,无排气、排便,听诊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等症状;④无严重精神疾病,无意识障碍、无认知障碍,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既往有习惯性便秘、肛门排气排便习惯严重异常、有长期慢性胃肠道疾病史;②病理性骨折。剔除和终止标准:①治疗过程中皮肤损伤不能继续治疗;②出现中草药过敏者情况。
1.4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治疗:①保持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指导患者适当进行康复锻炼,加强胃肠蠕动;②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清淡易消化,宜选用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食物,从而改善患者不适症状;③情志护理:给予患者心理疏导,耐心地为患者解释和安慰,适当听音乐转移注意力,让患者保持身心愉悦;④饭后1h进行腹部按摩,每次2min;⑤养成每天按时排便习惯;⑥对症处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湿敷技术联合艾灸治疗。湿敷技术操作方法:①处方:大黄、枳壳各20g,芒硝、当归、木通、厚朴、苏木、川红花、陈皮、甘草各10g。由制剂室将中药烤干、磨粉、取适量粉末用醋及蜂蜜进行调制成糊状。②用双层纱布,大小根据湿敷部位剪裁(湿敷部位:上至中脘,下至神阙,两侧至髂前上棘),将调制好的中药均匀涂抹至纱布上,厚度0.2~0.3cm。③将涂抹好中药的纱布放微波炉里加热,温度以患者舒适、能耐受为宜。④患者取仰卧位,双膝下垫软枕。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注意保暖。⑤将温度适宜的中药药垫放置到湿敷部位。⑥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如有瘙痒、红肿、过敏等症状及时停止治疗,并将药液去除干净,报告医生处理并记录签名。艾灸疗法:患者取仰卧位,双膝下垫软枕,将点燃的艾条置于艾灸盒中,放置于患者腹部,完全覆盖湿敷部位;另选取合谷及足三里,采用艾灸盒进行温灸,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询问患者主诉,及时调整艾灸盒,注意防止烫伤。
中药湿敷与艾灸同时进行,每日1次,每次30min,7d为1个疗程。2组均在1个疗程结束后评估效果。
1.5观察指标
1.5.1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制定,胃肠功能障碍评分由腹胀、腹部外形、腹痛、每24h排便不成功次数、排便困难程度5个项目组成,每项分为4个等级,依次记0~3分,最高15分。分值越高,说明胃肠功能障碍越重,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7d评分。
1.5.2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分为4个等级:①治愈:疗效指数≥95%时,视为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②显效:70%≤疗效指数<95%时,视为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③有效:30%≤疗效指数<70%时,视为症状、体征有好转。④无效:疗效指数<30%时,视为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3肠鸣音恢复时间从治疗当天开始,每6h听取肠鸣音1次,至肠鸣音恢复。方法为护士用听诊器听肠鸣音5min,以听诊4~5次/min作为肠鸣音恢复的指标。
1.5.4首次排便排气时间记录治疗后患者首次排气、排便时间。
1.5.5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评价表内共10项内容,每项评分最高10分,共100分。根据评分将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其中满意评分在95~100分,较满意评分在90~94分,一般评分在80~89分,不满意评分<80分。满意度=(满意+较满意+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无序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和治疗7d后,观察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2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比较
2.2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32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2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2.4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胸腰椎骨折患者由于外伤导致椎体及周边附件受伤出血而引起脊髓血肿,而血肿会压迫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胃肠蠕动减缓,使患者出现腹胀、腹痛及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8],从而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认为,胸腰椎骨折所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属于“损伤腹胀、损伤便秘”范畴。《正体类要》曰:“肢体受损于外,气血则受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阐明了局部外伤可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胸腰椎骨折后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瘀血内停阻滞气机,气机不利,脏腑通降失常致腑气郁滞,肠道传导失职,糟粕内停,故而引起腹胀和便秘[9]。另外,患者卧床会导致活动受限,降低全身新陈代谢,减弱胃肠蠕动,或受心理状态变化以及饮食习惯变化等影响,增加腹胀便秘发生。
表4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于胸腰椎骨折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临床上治疗和护理以用药和对症处理为主,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口服药物一般会加重胃肠负担,且不良作用较多,不利于患者康复,同时又由于患者卧床,纳食欠佳,临床只能应用腹部按摩、热敷等物理方法来改善症状[10]。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不同,中医护理强调辨证观和整体观,注重辨证施护、整体调理、平衡阴阳。中医药治疗腹胀、便秘历史悠久,且疗效显著。湿敷及艾灸属中医护理技术范畴,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中医护理特色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
中药湿敷疗法是将药物纱布湿敷于患处或特定部位,借助药性及温度等作用,使经络疏通,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药湿敷方药中大黄苦寒,有较强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的作用,为君药;芒硝与大黄配伍泻热逐瘀,为臣药;陈皮、枳壳、厚朴助大黄泻实破积,当归、红花、苏木行气消胀、化瘀理气,木通则利水消肿,共为佐药;甘草为使药,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最终达到行气活血,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功效。上述药物经醋及蜂蜜调和,作用于腹部神阙、中脘等穴。醋能软坚、渗透药物;蜂蜜具有调补脾胃、润肠通便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加药物黏稠性,从而促进药物吸收[11];神阙位于人体腹部肚脐中央,属任脉,具有调和脾胃、益气养血、温通元阳等功效。中脘属胃之募穴,位于人体前正中线,当脐中上4寸,具有补中气、理中焦、化滞和中之功效。
艾灸疗法通过对人体经络腧穴的温热效应,可有效改善机体气血运行,促进腹胀尽早消除,且此疗法能刺激各穴位的神经末梢,促进药物吸收,发挥泻下通便功效。本研究在灸腹部经络腧穴的同时增加双侧合谷、足三里,由于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是胃经之合穴。胃具有受纳和腐熟水谷的作用,并能将水谷化为精微,提供营养保持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故刺激足三里能调整胃肠道气机,增强正气,疏通脏腑经络,加强胃肠道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腹胀的目的[12]。合谷为大肠经原气所输注之处,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故艾灸合谷可起到调理脾胃,通经止痛,通腑泻热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胃肠不适症状。合谷主气,以升散为主;足三里重浊下行,以降浊为主,二穴为手足阳明经穴,根据手足阳明经首尾相接、腑气相通的原理,二者合用,升清降浊,对于调理胃肠功能有相互促进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干预前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3、7d后,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湿敷及艾灸疗法通过艾灸持续的温热效应促进药物的吸收利用,疗效更佳,能够有效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症状,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满意度,并且2项操作同时进行,节省治疗时间,患者接受度和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梅,谭燕.中药封包联合穴位按摩干预腰椎骨折术后腹胀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4):675-676.
[2]成建翱,徐月娥,黄桂成.近5年中医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并发便秘的临床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4):568-572.
[3]禹志军,白曼莫.通便承气方穴位贴敷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腹胀便秘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6):1105-1109.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73.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93.
[6]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创伤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23.
[7]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6-127.
[8]曹秋菊.穴位按摩改善胸腰椎骨折病人腹胀、便秘的疗效观察[J].循证护理,2022,8(14):1986-1988.
[9]李杭宸,黄英如,万成绪,等.胸腰椎骨折术后腹胀便秘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3,39(4):841-843.
[10]范超.大黄粉敷脐联合双头艾灸治疗稳定型胸腰椎骨折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12):122-124.
[11]谭国瑜,李梅.穴位贴敷在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23,38(8):1573-1575.
[12]杨帆.穴位按摩联合艾灸足三里在骨科胸腰椎骨折患者腹胀及便秘护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9,32(15):179-180.
基金资助:淮北市科技计划项目(No.2022HK033);
文章来源:宋迎迎,沈豆丽,李晓军,等.湿敷联合艾灸对胸腰椎骨折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J].光明中医,2025,40(02):337-339.
分享:
股骨转子下骨折多采用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治疗,髓内固定包括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近端联合交锁髓内钉等;髓外固定包括动力髁螺钉、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等。目前学者们[3-5]认为顺行髓内钉固定是股骨转子下骨折治疗的金标准。
2025-04-23跟骨骨折时,距下关节多破坏严重,一般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治疗。但因跟骨解剖结构特殊,治疗不当时常发生切口皮缘坏死、感染、距下关节炎等并发症。研究[1]显示,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高达25%。因此,如何减少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一直备受关注。
2025-04-22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常用的拉力螺钉固定方式虽可达到较好的复位及固定效果,但常需广泛剥离骨膜,不但会影响骨折局部的血运,而且可能导致骨折块游离,甚至发生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1]。尼斯结因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点及便捷的操作方式,已逐渐被用于辅助复位钢板固定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
2025-04-22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坚强内固定以尽快恢复患者肢体活动功能[1-2]。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临床应用广泛,但并发症的报道也越来越多[3-4]。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FBN)基于“杠杆-平衡-重建”三角理论的设计原则,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满意[5]。
2025-04-22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因较严重和复杂,一般采用手术治疗[1-2]。锁定钢板因优异的性能已逐渐成为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理想选择之一,其可最大限度保留骨折处骨量、明显降低对骨折断端血运的影响,且复位和固定效果满意,在促进骨折愈合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具有优势[3-4]。
2025-04-22目前,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已广泛用于治疗股骨转子下sEINSHEIMERⅴ型骨折,其通过固定骨折碎片达到促进骨折愈合的目的,但也存在稳定性不足的缺点[3-4]。切开复位髓内钉+钢板内固定+植骨术通过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来实现骨折固定,再通过植骨术加速骨折愈合和骨组织再生,达到修复骨折和为康复创造有利条件的目的[5-7]。
2025-04-22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及螺钉微创置入内固定是治疗骨盆骨折的主要术式。微创螺钉内固定技术是损害控制理论[1]与早期完全治疗概念[2]在创伤骨科治疗中有机结合的体现,在导航等新技术帮助下,我国大型医院已基本实现了部分髋臼骨折与全部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但在无先进设备的基层医院因开展危险性大而难以普及。
2025-04-22非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并发症多、患者生活质量差、家属护理困难多等缺点,故手术已成为首选治疗方式[1-2]。但老年患者常骨质疏松,受外伤发生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多为不稳定型,骨折复位及手术固定相对困难,术后并发症较多[3-4]。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2025-04-22有学者[6]认为,C2型髋臼骨折的髂骨外板可随三柱复位而自行复位。也有学者[7]认为,C2型髋臼骨折所累及的后壁骨折存在潜在不稳定及髋关节同心圆结构的破坏,并且由于骨折块位于髋臼负重区,需要及时复位及固定。改良髂腹股沟入路通过髂前上棘截骨,对于低位前柱及粉碎前壁暴露较好,且神经血管损伤小。
2025-04-21股骨转子下骨折是指骨折线累及小转子下方5cm区域内的骨折。股骨转子下的区域为皮质骨,肌肉丰富,往往遭受较大的暴力才会导致骨折,由于各方向肌肉的牵拉,骨折端移位大,出血多,复位比较困难,术后容易出现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甚至内固定失效等情况[1]。
2025-04-21人气:18547
人气:15567
人气:15084
人气:14841
人气:1304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期刊人气:5004
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出版地方:重庆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2814
国内刊号:50-1056/R
邮发代号:78-100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