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逐渐深入和对生存环境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本文通过对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过程的介绍,提出了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成效并进行了量化评估,并对保护性耕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探索出推动保护性耕作发展的措施及意见。
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逐渐深入和对生存环境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遵循客观规律,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是必然趋势。现阶段,我国“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在“四化联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总结分析我国20余年来保护性耕作在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1、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成效
1.1 “发展保护性耕作,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正在成为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农业与自然生态有着天然的联系。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态文明至关重要。特别是以雨养农业为主的中国,发展保护性耕作更具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第一产业中提供生态产品的重要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手段。
1.2 “四化联动”对保护性耕作提出新的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处于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阶段,现代农业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农业机械化将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促进增产增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特有的作用。
1.3 保护性耕作效果的量化评估
保护性耕作的项目研究成果对粮食产量、节本增效、生态环保均有量化评估。
1.3.1 粮食产量与节本增效作用农业部保护性耕作
研究中心的资料表明,保护性耕作一季可减少作业66雨辑哟工序2~3道,降低作业成本20%左右。同时,实现了作物的稳产增产,14种作物产量数据中,有13种表现出了增产效果。其中,玉米增产4.5%,小麦增产7.6%,杂粮增产10.1%,大豆增产18.7%。在一年两熟区,保护性耕作节本增产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为101元,亩,一年一熟区为43.5元/亩(1亩约等于0.067hm2)。
1.3.2 生态环保效果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环境科研院等的研究成果表明,北方典型风蚀区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可以减少农田风蚀40%~70%。采用美国农业部公布的风蚀方程(wFQ)监测评估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农田单位面积风蚀扬尘PMl0排放量减少29.2%。根据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估算,采用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每年每亩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直接排放180多kg。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石油燃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性耕作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也能够发挥出明显作用。河北坝上、北京延庆的对比试验表明,传统翻耕与留茬覆盖对比试验条件下,免耕比翻耕减少风蚀量36.93%。山西免耕覆盖比传统翻耕减少径流量52.5%,减少土壤流失量80.2%,降低径流强度14.6%。
1.4 形成和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与推广方法
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区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与机具系统,积累了大量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经验方法。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稳定增长,农民认识逐渐提高。
2、保护性耕作发展中的困惑与问题
2.1 耕作制度变革难度显而易见
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一场革命。农耕制度经历了“不耕作一刀耕火种—传统人畜力耕作一机械耕作”的历程。在保护性耕作出现前,耕作制度的演进发展就是人类对土壤、自然生态的干预强度加大的过程,以至出现1935年5月震惊世界的美国黑风暴。随之出现了免少耕技术,20世纪末发展为保护性耕作,近来又出现了以保护性耕作为核心的保护性农业。从历史来看农耕制度的变化,不耕作时期经历了数万年才出现了刀耕火种,而后在汉代出现了以铁犁为标志的传统人畜力耕作,再到19世纪中期,英国首次用蒸汽机实现农田机械耕作。随后经历了近百年,出现了减少土壤耕作扰动,有利于保护土壤、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性耕作。虽然不同的耕作制度经历的时间在由数百万年减少到不足百年,但是传统人畜力耕作和传统机械耕作都是以单纯的耕犁变革,替代人力、增加粮食产量实现的。保护性耕作最大的区别在于,需要机械化耕作、播种、秸秆残茬处理和病虫草害控制等多方面技术集成来实现,不是简单的一类机具或一个作业环节。
2.2 粮食安全前提下提高单产困难大
种田农民的内生动力不足保护性耕作的出现,初衷是恢复生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多年来的实践也表明,保护性耕作增产效果是随着实施地块的连年积累,才能逐步体现出来,特别是我们面临的人多地少,单产已经偏高的状况下,当年增产见效不甚明显。同时,粮食增产、节本增收效果能让种田农民直观感受动心的示范区(点)少,农民主动应用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调动不足,内生动力很弱,推进难度较大。
2.3 保护性耕作处于不断认识和完善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不断深入发展
保护性耕作是涉及多学科的、极为复杂的系统。虽然国内外都已经基本形成一系列的耕作制度和方法,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在不断深入发展,多学科对保护性耕作机理的研究也不断出现新成果。对保护性耕作的优点和不足的认识逐渐加深。
2.4 实施面积大量增加
高质量示范区较少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省、市、县、乡村发展比较快,实施面积增加比较多。但是,真正高质量、稳定连续多年不变、实施效果明显的示范区建设明显不足。
3、再推进保护性耕作的对策分析
3.1 以包容开放的理念形式实施保护性耕作
全球领域对保护性耕作的包容性很强,重点在最大限度减少土壤扰动和地表覆盖植物体。应该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包容开放的原则,建议在界定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时,阶段性地适度放宽。
3.2 争取加大支持力度
国际土壤耕作组织认为,保护性耕作是目前能够实现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是土壤保护的成功范例。推进保护性耕作,关键在于国家政府、推进实施机构、农田经营者3个层面。农业、农机管理部门作为推进实施机构,只是一个中间环节,推进作用力的大小之幅度非常大。抓住粮食安全、生态恢复2个核心,赢得国家和政府的有效支持,挖掘出农民的内生性需求动力,引导形成所需的服务能力,那么,推进效果可能数倍增加。如果3个层面协调不好,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推进效果。我们要主动总结研究,客观充分地表达保护性耕作在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进程中的作用效果,进一步使“发展保护性耕作,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形成全社会共识,在国家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阶段形成推进保护性耕作的自发机制。
3.3 探索项目整合联动的实施形式
山西省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做好农机购置补贴、机械深松、玉米机械收获作业补贴等工作,协调土地流转或托管后规模化种植组织、作业服务组织等方面,不仅有利于各个项目的实施,对保护性耕作的推进也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3.4 提升保护性耕作的区域服务能力
为提升保护性耕作的区域服务能力,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发挥专业服务组织的优势,重点引导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保护性耕作的田间作业任务;二是提高农户或机手普遍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机具落地熟化的能力;三是继续加强保护性耕作科普宣传与农民、操作者的专门培训力度。农业机械看似简单,但对操作者的要求非常高,同一台机具,不同的人操作,可能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
参考文献:
[l]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中国保护性耕作[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中国保护性耕作20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J].北京.2012.
[3]山西省农机局.从18亩到1300万亩——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发展道路.2013.01.08.
贺君.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思考[J].当代农机,2019,(8):66-67.
分享: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第一要素,其质量水平决定了国家以及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影响着粮食安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耕地被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盐碱化等问题。
2023-11-29为了适应经济市场和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得到保障。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协助农民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很多偏远或者极寒地区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将不能为农作物的成长和发育提供所需水分和营养;在这样的特殊地区,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就可以采用现代技术来保证所需水资源和营养充足。
2021-05-28耕地是中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是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目前,中国现行耕地质量评价主要有原国土资源部2012年发布的《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及《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和原农业部2012年发布的《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二套体系。前者从自然因素、利用水平和经济投入等确定评价指标。
2021-03-26近年来,农产品安全性逐渐被重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安全性,同时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提升经济效益。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是农业发展的趋势,大力推广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采用无公害物质代替化学物质,尽可能保证农作物的绿色安全,需要谨慎处理虫害防治和施肥问题。
2021-02-23枸杞属茄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有80多种。我国枸杞主要分布于宁夏、华北、甘肃、青海、内蒙和新疆等地区。研究证明,枸杞果实中含有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菸酸、抗坏血酸、β-谷甾醇、亚油酸、甜菜碱以及活性很强的枸杞多糖,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补虚安神、润肺护肝、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树种。
2021-01-15合理安排茬口,实行不同作物多元多季茬口轮作模式,不仅能满足加工企业对品种和供应时间窗口的需求,而且能实现轮作换茬,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减少连作障碍,达到降耗减污、节本增效的目的,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多年研究探索,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示范推广了冬春荠菜—春夏鲜食玉米—秋冬青花菜的多元多季茬口栽培模式,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现将该模式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2021-01-11从试验结果看,纳峰668种植密度3778株/亩,总叶片数19.5叶,株高187.4cm,茎粗18.73mm,比对照(种植密度2039株/亩,总叶片数19.0叶,株高202.6cm,茎粗19.15mm),总叶片数增加0.5叶,株高减少15.2cm,茎粗减少0.42mm。纳峰668不同种植密度的总叶片数、株高、茎粗差异均显著。
2020-12-22随着物价上涨情况的逐渐加剧,中药材的价格也在不断地提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药农种植中草药的积极性,但是,与此同时,大量的种植必然会导致供大于求,中药的种植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所以,能否正确地分析市场,从而有效减少中药材种植的风险是值得药农考虑的问题。
2020-11-19与传统的玉米耕作模式相比,保护性耕作技术更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主要是通过运用大量的秸秆覆盖在地面,使得操作程序更加简化,加上机械免耕或是少耕,就可以等待种子发芽了。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地的肥沃程度,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玉米抵抗寒冷的能力,最终实现玉米的增量和增产。
2020-11-19山西省是我国11个小麦主产省份之一,小麦种植总面积约53.3万hm2,其中,旱地小麦面积占50%左右,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提高了,因此,旱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升对保障山西省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干旱是限制旱地小麦产量形成的主要问题,由于降雨分布不均匀,在休闲期采用深翻进行蓄水保墒的研究相对较多,从而休闲期深翻有利于旱地麦田蓄积休闲期降水,提高播前底墒,实现增产增效[1,2]。
2020-11-19人气:4377
人气:4164
人气:4079
人气:3263
人气:273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耕作与栽培
期刊人气:2645
主管单位: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主办单位: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出版地方:贵州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8-2239
国内刊号:52-1065/S
邮发代号:66-27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89
影响因子:1.038
影响因子:0.370
影响因子:1.82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