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加工辣椒是焉耆盆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确保产业持续发展,特引进加工辣椒新品种红龙23号进行大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红龙23号具有品质优、产量高、抗病性强等优点。本文总结红龙23号在巴州焉耆盆地品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辣椒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一、品种特性
红龙23号是新疆天椒红安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选育的色素专用型加工辣椒品种,属早熟杂交品种。其生长势强,结果集中,坐果力强,果实为羊角形。红龙23号株高75~80厘米,始花节位在第11~12节,门椒至地面的高度为23~25厘米。果长14~16厘米,果实横径3.2~3.5厘米,干椒单果重4~5克,色价为19.1,辣度为0.12%。青熟果呈深绿色,老熟果为紫红色,因干椒紫红色、色泽光亮、色素含量高,深受辣椒收购商的喜爱,价格较常规羊角型辣椒品种高。红龙23号抗病能力较强,抗疫病,中抗病毒病、炭疽病。
二、产量表现
该品种丰产性好,2017年—2019年分别在焉耆盆地加工辣椒主产区和静县巴润哈尔莫敦镇、和硕县塔哈其乡、焉耆县七个星镇等多地示范种植,结果表明:红龙23号667米2干椒平均产量在500千克以上。2017年在和静县巴润哈尔莫敦镇示范种植红龙23号35.3公顷,667米2干椒平均产量为510.5千克;2018年在和硕县曲惠镇示范种植红龙23号26.7公顷,667米2干椒平均产量为500.2千克;2019年在焉耆县七个星镇示范种植红龙23号16.7公顷,667米2干椒平均产量为520.6千克。
三、育苗技术
1.播种浸盘
2月上旬育苗,育苗盘选用128穴黑色钵盘,育苗基质选用蛭石,营养基质和蛭石比例一般为3∶1。将混拌均匀的营养基质装入盘中,新盘可直接装,旧盘要先用1%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消毒1天,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方可装入基质。基质装入钵盘,用刮板刮平,每20个1垛摆好,由于重力作用,每穴均有等深的孔。
播种采用气吸式精量播种机或人工点播方式,每穴播种2粒,播深1.0~1.5厘米,播后用基质覆盖,厚度1.0~1.5厘米,刮平盘面,然后向盘面喷水,浸盘消毒。667米2用种量为80~100克。
将苗盘放到水池中浸盘,根据水池中的水量加入多菌灵,用多菌灵800倍液消毒。浸盘时注意:要把盘浸透,严禁表湿里干,不利于种子吸水,将来造成种子带帽出土;浸盘时不能让种子随水漂出。消毒后晾4个小时后摞盘,用薄膜整体覆盖,增温、保湿。浸盘切忌水深淹没苗盘,使基质漂浮、种子浮出。
2.催芽摆盘
由于播种期早,外界温度较低,要集中加温催芽,催芽时苗盘上下错开摆放,上盘穴脚压在下盘的穴孔交叉处,将苗盘集中摞起来,每摞摆放高度在1.5米,苗盘用地膜全部覆盖,保温保湿。
育苗大棚第1天气温应控制在22~23℃,24小时后白天增温到30~35℃,夜晚温度保持在15℃以上,温度高于35℃时应压火降温。加温3~4天后及时检查芽情,当种子露白后适当降温到20~25℃,蹲苗、倒盘。5~6天后检查种子萌动情况,当种子出苗达到40%~50%时要及时摆放苗盘,摆盘时压缝要整齐。
3.苗期控温
辣椒苗期管理应做到“高温催芽,低温出苗,适温生长”,以达到培育壮苗的目的。育苗大棚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0~25℃,晚间温度应保持在15℃以上,温度高于35℃时应压火降温,防止幼苗徒长,使幼苗生长健壮。3片真叶后,白天温度应保持在20~25℃,温度高于25℃时应打开上风口,夜间温度不低于10℃。
4.幼苗期管理
齐苗后2片真叶时结合喷水可用0.2%的尿素和0.1%的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喷洒。后可根据苗情适当增加施肥量,营养液的配制可采用多元复合肥或磷酸二铵,按用水量的3‰配制。叶面肥有氨基酸叶肥、腐殖酸、有机络合微肥等。喷施叶面肥前应提前将肥料浸泡1天,使之充分溶解后,倒入池中搅拌均匀后再喷施。如果幼苗徒长,可以通过降低苗床温湿度、加强光照等措施进行控制。阴冷天气注意保温防风。苗床温度不宜低于7℃以下,床土长期过干易发生病害和造成僵苗。
5.炼苗期管理
4叶—5叶期,打开上风口和中风口逐渐炼苗。6叶期,可将棚膜的2/3打开,正常天气夜间和白天不需放棚膜。植株有6~8片真叶、苗龄55~60天时即可出棚。炼苗时,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在移栽前3天,应大敞大晾,白天、晚上把膜全揭开,使小苗充分适应大田环境,提高成活率。
四、移栽定植
1.地块准备
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土壤pH值以7.8~8.4为宜,避免与茄果类作物连作。以冬灌地为主,定植前结合整地667米2施优质腐熟农家肥1000千克、磷酸二铵25千克、硫酸钾10~15千克,整地达“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
2.铺膜与移栽
采用幅宽140厘米地膜,1膜4行2管宽窄行种植模式,膜上行距(30+50+30)厘米,膜间距50厘米,穴距30厘米,667米2穴数为5000~6000穴,1穴2株,667米2理论株数为11000株。铺膜,铺毛管一次性完成,在窄行中间铺设滴灌带,要求播行直、地头齐、膜边覆土严实。4月中旬移栽。
五、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幼苗成活后早中耕、早锄草,以提高地温。中耕应选择在晴天进行,中耕深度按照“前期浅、中期深、后期浅及近根处浅”的原则。苗期中耕2次,耕深在15厘米左右,做到不拉沟、不铲苗、不伤苗、不埋苗。红龙23号结果早且坐果集中,主茎基部各叶腋侧枝生长较多,生产上应及早摘除,以利于通风透光。
2.水肥管理
全生育期滴水10~12次。移栽当天滴定植水,667米2滴水40米3,5~7天后滴缓苗水,667米2滴水20~30米3。苗期到蕾期间隔12~15天滴水1次,每次667米2滴水30米3,每次667米2随水滴施尿素3千克、硫酸锌1千克。初花期每间隔10天滴水1次,每次667米2滴水35米3,667米2随水滴施尿素3千克、滴灌肥3千克和硼肥1千克。盛花期每间隔8~10天滴水1次,每次667米2滴水40米3,667米2随水滴施尿素5千克、滴灌肥5千克、硫酸锌1千克;结果期、果实膨大期是辣椒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间隔5~7天滴水1次,每次667米2滴水45~50米3,667米2随水滴施尿素5千克、滴灌肥5千克;红熟期间隔10天滴水1次,每次667米2滴水30米3,667米2随水滴施滴灌肥2~3千克、尿素2~3千克、磷酸二氢钾1千克。植株生长后期减少滴水量,采摘前10天停水。全生育期滴肥掌握“两头少中间多”的原则,充分满足辣椒花果期对水肥的需求,防止后期早衰。
3.病虫害防治
(1)立枯病加强中耕,提高地温。可用72%霜霉威盐酸盐(普立克)800倍液或50%福美双800~1000倍液等药剂喷施防治,同时喷施0.1%~0.2%的磷酸二氢钾,提高幼苗抗病能力。
(2)病毒病做好蚜虫的防治工作,防止因蚜虫传播病毒病交叉传染。在初花期或发病初期,用20%病毒A、2%宁南霉素6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3~4次。
(3)棉铃虫秋翻冬灌,降低越冬基数;在辣椒地四周种植玉米诱集带集中防治。棉铃虫3龄前,可用高效低毒的2%阿维菌素1000~1500倍液喷施防治。棉铃虫卵孵化盛期,667米2用8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400~500克,或667米2用5%甲维盐10克对水30千克,或667米2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55毫升对水喷施防治。
(4)蚜虫发现中心株及时点片防治;适当提高田间湿度,创造不适合蚜虫生长的环境;当蚜虫达到防治指标时,选用保护天敌的药剂防治。667米2可随水滴施内吸性药剂20%康福多40~50毫升,也可667米2用3%啶虫脒乳油40~50毫升对水成2000倍液喷施,或用5%吡虫啉乳油2000~3000倍液喷施防治,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
六、收获与晾晒
采收时间和晾晒质量对辣椒商品价格影响很大,9月中旬—10月初辣椒成熟后一次性采收,采收后应及时拉运摊晒,摊晒厚度不超过20厘米,晾晒时要勤翻动,当干椒达到“手握无气、手捻不转”,含水量达16%~18%时,即可筛选分级销售。
七、收管收膜
最后一次灌水后,及时回收支管,回收后的支管要盘好,堆放整齐,备来年再用。辣椒收获完毕后回收毛管、残膜,以便加工再利用。
张珊珊,屈涛,孟新云,陈棣辉.加工辣椒红龙23号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20(06):47-49.
分享:
大豆原产于我国,迄今已有5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2]。当前大豆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之一,供给全球70.86%的植物蛋白和28.88%的植物油脂。自1996年以来,我国开始由大豆出口国转为大豆进口国,且需求持续增长,2022年进口大豆9 108万t,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
2024-03-14种子是各国种业至关重要、越来越被重视的农业“芯片”。经过人工培育或经过研究发现的具有特殊性、稳定性、一致性及别致性的野生植物进行开发而获得的品种,被称为植物新品种。作为一种由智力活动产生的结果,即无形的资产权利,植物的新种类涵盖了农业知识产权系统中的关键元素及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驱动力。
2024-03-07基因编辑(Gene Editing)技术是在基因的特定位点上进行精准定位,同时以特定的技术来对某些基因进行改造,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基因编辑,指对所需的目标基因进行人为改造,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使得碱基缺失、替换和改造,以改变目的基因的表达量或功能。基因编辑技术自诞生以来,发展迅猛,逐渐应用于多个领域,使生物学迎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2024-03-06在21世纪的今天,种子产业作为全球农业的关键驱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保障全球食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要素(史越英,2022;官培财,2023)。种子产业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力,影响着食物供应链的稳定和全球粮食安全。
2023-11-10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2022年4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聚焦国家种业、粮食重大需求,旨在提升河南省种业竞争力。河南省是育种、繁种、用种、供种大省,但还不是种业强省。当前河南省的种子市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商业化育种体系未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及引进挖掘地区差距较大,缺乏有影响力的种子经营企业等。
2023-09-15青海因自然环境和藏区种植土壤等因素的影响,青稞的种植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现在,新的栽培技术的出现,发现其对青稞的种植和收益存在着提升空间。本文从青海地区青稞种植的初期选种、农田治理以及后期的浇水施肥管理、科学合理轮作和对病虫灾害整治预防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对现阶段的栽培技术进行创新研究,从而提高青稞种植的产量。
2021-08-23玉簪属(Hosta)花卉属百合科多年生植物,是优良的耐荫地被植物和观赏花卉,在园林绿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玉簪属植物育种及品种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分析,目前主要采用实生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方法育种。主要针对分布于北京、上海以及东北地区的玉簪属花卉,讨论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为今后玉簪属植物的育种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2021-08-14粒农16是新乡市粒丰农科有限公司以自育自交系LN1335为母本、自育自交系LN569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玉米新品种,2019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20年在山东省安排了夏播玉米引种试验。结果表明,粒农16在山东省11个试点表现高产、稳产、多抗,适宜在山东省夏播区种植,以亩保苗4500株左右为宜。
2021-07-20当育粳0717是马鞍山神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品种间杂交,经系谱法选育出的单、双晚兼用的高产香型粳稻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适口性好等特点,2016年8月通过安徽省审定。适宜在江淮及沿江地区作中粳和双季晚粳种植,该品种2017-2020年已累计推广50余万亩。
2021-07-20盐两优1号系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盐42S为母本、盐恢006为父本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该组合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2020年7月通过江苏省审定。笔者介绍了盐两优1号的组合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及制种技术。
2021-07-20人气:4727
人气:4677
人气:4341
人气:4284
人气:409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辣椒杂志
期刊人气:712
主管单位: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辣椒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672-4542
国内刊号:43-1417/S
创刊时间:2001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925
影响因子:0.91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