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当前以玉米秸秆或留茬覆盖越冬被称作是保护性耕作方式,这种方式免、少耕播种为主,促进农田保护、蓄水保墒、抗旱节水,减少扬尘、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推动秸秆还田利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对农业生产条件可做到改善,从而促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最终达到成本减少、收入增加的目标。
1、彰武县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情况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条件较为恶劣,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我县在农业部和省市的鼎力支持下,承担了国家和省农委保护性耕作项目,并被农业部列为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监测点,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2002年我县项目区示范面积以1333.33hm2/年的速度增加,目前总面积已经达到6.67万hm2,拥有新型免耕播种机的数量为1396台,项目地块的土壤肥力、抗旱保墒能力、防止风剥沙化能力明显增强,示范大户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能够详细了解、掌握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我县保护性耕作作业严格按照技术标准予以实施,于每年秋季开展作业,将秸秆直接粉碎全部还田覆盖地表,或经部分回收后,剩余约三分之一的秸秆还田覆盖地表。第二年春季少、免耕播种施肥,播种前不翻耕、不动土或少动土,播种后秸秆覆盖率不低于30%。
1.1 免耕播种技术模式的工艺路线
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春季苗带或行间免耕播种—药剂除草。
1.2 少耕覆盖技术模式的工艺路线
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春季用重耙耙地或者苗带旋耕—苗带或行间播种—药剂除草。由于将大量的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提升了保水、保土效果,耙地或浅旋作业能使粉碎后的秸秆与表层土壤混合,减少冬、春季大风刮走秸秆和集堆。同时配合每2~3年开展一次深松作业,能打破原有犁底层,有利于雨水入渗和作物根系下扎。
2、保护性耕作采取的措施
为深入开展此项工作,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农业农村、财政等相关部门参加的保护性耕作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原农机局),负责指导基层做好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和机具维修工作,保障了年度项目区建设任务的全面落实。
2.1 层层压实责任
县政府逐年详细制定工作方案,分劈工作任务,细化具体工作措施,层层签订了责任状,明确项目进度、面积和质量。
2.2 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新闻媒体、科技入户、科技下乡和赶大集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保护性耕作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实施效果,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营造好的宣传效应和舆论氛围。
2.3 加大培训力度
我们采取集中讲授、现场演示、个别指导等方式,开展了大规模培训。同时抓住春耕、三秋生产的有利时机,组织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现场作业培训、进行现场演示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让学员到核心示范区现场进行基本作业驾驶培训,聘请专家、邀请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现场进行实地作业指导,全面提高农民的使用操作水平,让他们明白保护性耕作的机理、作用、节本增效的效果,调动他们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
2.4 典型示范推广
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合作开展农机科技示范,通过在示范区开展现场教学、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示范户的专业技能和水平,让示范户正确掌握农机操作、维修、保养等技术,培养技术骨干,全面提高农户农机技能水平,以此辐射带动周边村镇,由点及面,开展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扶持农业产业发展。
3、保护性耕作取得的成效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土壤肥力和土壤结构改善明显,释放出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1 经济效益方面
一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根据对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的调查表明: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减少了农业生产环节,降低农机作业成本,做到省时、省力、省工、省种。在实施秸秆还田技术的项目区:平均亩产为571kg,比项目实施当年常规生产(平均产量538kg)亩增产33kg,亩增产6%,亩增收42元以上;机械作业节本约40元/亩;合计亩增收节支82元以上。333.3hm2秸秆粉碎还田免耕播种作业项目区总增产量为16.5万kg,总增收节支41万元以上。在实施秸秆回收黄贮技术的项目区:秸秆黄贮平均320元/t,除去运输、人工等成本费用80元/亩,亩增收70元以上;200hm2实施秸秆回收黄贮技术项目区总增收21万元以上。
二是增强了抗旱保墒能力。采用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减少了阳光对土壤的直射,有效降低了水分蒸发,涵养土壤水分,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2017年7月初彰武县降雨偏少,出现旱情,在示范区对比示范效果明显。
三是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了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含量,土壤的通透性增强,提高了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和养分的分解利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促进了根系的吸收活动。连年使用,有效减少了化学肥料的投入量,改善了耕地质量,提高了作物品质。
3.2 社会效益方面
一是推进了我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步伐。多年来,我县累计推广免耕播种机1396台,深松机496台。提高了农民群众应用新技术、新机具的能力,逐步改变我县农业耕作技术模式,发展壮大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
二是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本增效效果明显。减少农时消耗,节省劳动力。在季节性农忙时,使用免耕播种机、玉米收获机能够节省农民用工,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30%以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投入到第二、三产业当中去,增加收入。
3.3 生态效益方面
一是减少了大风扬尘。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土壤耕层被保护,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农田扬尘,抑制风剥农田,防止农田沙化,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
二是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了秸秆的焚烧量。过去的传统耕作方式播种,由于秸秆还田严重的影响了播种出苗,因此,广大农民需将秸秆进行清理,清理的秸秆无处堆放,只有进行焚烧。实施保护性耕作对秸秆直接粉碎还田,以最经济可行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强有力保护了生态环境。
三是大大减轻了风蚀、水蚀。由于秸秆覆盖地表,在遇到大风时,秸秆可以降低地表风速,阻止风蚀;在遇到集中降雨时,秸秆接纳降雨,缓解雨水对土壤的冲击,保证了雨水的有效下渗,减轻水蚀,提高降雨利用率。
4、完善保护性耕作工作的建议
4.1 保护性耕作需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多年的示范、推广、实施,大部分农民对使用该项技术的认识不断提高,但还有部分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这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利用多种形式提高广大农民对推广使用该项技术的认识,不断扩大实施面积。
4.2 保护性耕作中需要工作经费的保障和支撑
对保护性耕作项目工作的督导检查、项目验收及档案管理等工作需要相应的经费,这都需要上级部门给予相应的工作经费保障,才能全力实施好这项技术。
4.3 保护性耕作和秸秆综合利用的矛盾亟待解决
通过打捆机打捆打包,越来越多的用作饲料和燃料,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同时也减少了地表的秸秆覆盖量,导致秸秆覆盖率的不足,这就给保护性耕作作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必然需要下一步我们要下大力度做好引导工作,使保护性耕作更好的发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彰武县是农业大县、畜牧业大县,随着这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县大型的畜牧饲养场和牛羊饲养量不断增加,饲草用量猛增。草食畜牧业是沙地高效养殖业,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不仅能有效转化利用粮食,还能创造更多税收和就业岗位。
要抓好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项目建设,发挥国家农牧交错带发展草食畜牧业基地县优势,优化“粮经饲”三元结构,发展草食性畜牧业,推动农牧种养复合型发展;实施国家“粮改饲”项目,支持草牧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引进适合我国北方饲养的各种草食家畜,发展生态高效循环农业。抓好粮改饲青黄贮以及秸秆饲料加工利用,大力发展沙地绿色生态循环畜牧业。扩大优质饲草饲料种植,建设一批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扶贫方式为主的养殖小区、龙头企业引领的畜牧基地,推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2]。
参考文献:
[1]赵丽华,王玉彪.镇赉县水稻保护性耕作实施现状与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3):24-24.
[2]胡玺贤.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和秸秆综合利用[J].农机科技推广,000(002):13-14.
杨柏舒.完善保护性耕作的建议——以彰武县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2):143,145.
分享: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第一要素,其质量水平决定了国家以及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影响着粮食安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耕地被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盐碱化等问题。
2023-11-29为了适应经济市场和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得到保障。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协助农民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很多偏远或者极寒地区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将不能为农作物的成长和发育提供所需水分和营养;在这样的特殊地区,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就可以采用现代技术来保证所需水资源和营养充足。
2021-05-28耕地是中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是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目前,中国现行耕地质量评价主要有原国土资源部2012年发布的《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及《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和原农业部2012年发布的《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二套体系。前者从自然因素、利用水平和经济投入等确定评价指标。
2021-03-26近年来,农产品安全性逐渐被重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安全性,同时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提升经济效益。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是农业发展的趋势,大力推广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采用无公害物质代替化学物质,尽可能保证农作物的绿色安全,需要谨慎处理虫害防治和施肥问题。
2021-02-23枸杞属茄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有80多种。我国枸杞主要分布于宁夏、华北、甘肃、青海、内蒙和新疆等地区。研究证明,枸杞果实中含有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菸酸、抗坏血酸、β-谷甾醇、亚油酸、甜菜碱以及活性很强的枸杞多糖,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补虚安神、润肺护肝、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树种。
2021-01-15合理安排茬口,实行不同作物多元多季茬口轮作模式,不仅能满足加工企业对品种和供应时间窗口的需求,而且能实现轮作换茬,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减少连作障碍,达到降耗减污、节本增效的目的,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多年研究探索,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示范推广了冬春荠菜—春夏鲜食玉米—秋冬青花菜的多元多季茬口栽培模式,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现将该模式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2021-01-11从试验结果看,纳峰668种植密度3778株/亩,总叶片数19.5叶,株高187.4cm,茎粗18.73mm,比对照(种植密度2039株/亩,总叶片数19.0叶,株高202.6cm,茎粗19.15mm),总叶片数增加0.5叶,株高减少15.2cm,茎粗减少0.42mm。纳峰668不同种植密度的总叶片数、株高、茎粗差异均显著。
2020-12-22随着物价上涨情况的逐渐加剧,中药材的价格也在不断地提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药农种植中草药的积极性,但是,与此同时,大量的种植必然会导致供大于求,中药的种植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所以,能否正确地分析市场,从而有效减少中药材种植的风险是值得药农考虑的问题。
2020-11-19与传统的玉米耕作模式相比,保护性耕作技术更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主要是通过运用大量的秸秆覆盖在地面,使得操作程序更加简化,加上机械免耕或是少耕,就可以等待种子发芽了。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地的肥沃程度,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玉米抵抗寒冷的能力,最终实现玉米的增量和增产。
2020-11-19山西省是我国11个小麦主产省份之一,小麦种植总面积约53.3万hm2,其中,旱地小麦面积占50%左右,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提高了,因此,旱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升对保障山西省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干旱是限制旱地小麦产量形成的主要问题,由于降雨分布不均匀,在休闲期采用深翻进行蓄水保墒的研究相对较多,从而休闲期深翻有利于旱地麦田蓄积休闲期降水,提高播前底墒,实现增产增效[1,2]。
2020-11-19人气:4561
人气:4330
人气:4222
人气:3486
人气:309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耕作与栽培
期刊人气:2912
主管单位: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主办单位: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出版地方:贵州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8-2239
国内刊号:52-1065/S
邮发代号:66-27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89
影响因子:1.038
影响因子:0.370
影响因子:1.82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