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构建综合医院全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构建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德尔菲法对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的18名专家进行函询,根据函询意见调整条目。结果:最终确立的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58个三级指标。2轮专家函询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和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12,0.917,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79,0.286,0.254(P<0.01)。结论:该研究构建的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较为可靠和实用,为培养全科护理人才,促进全科护理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加速到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是全民健康,形成“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医疗格局,然而由于基层医疗人力不充足且病人普遍具有“趋高就医”的心理,尚未全面实现分级诊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文件[1]要求综合医院设立独立的全科医学科,用以缓解目前发展问题。根据国情及政策,综合医院陆续开设全科医学科。全科医学科在基层社区医院与本院专科医疗中起到桥梁作用[2],而护理与医疗密不可分,全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对全科医学的发展以及健康中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3]。由于全科为综合医院新增设的科室,其护理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统一的全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本研究基于文献研究及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综合医院全医学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以期为综合医院全科护理人才的培养,促进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护理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1、方法
1.1成立研究团队
本研究团队由1名护士长,1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研究生,4名工龄大于10年的高年资护士共8人组成。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包括文献检索和分析、专家函询表的拟订及函询结果的整理、分析、判定是否修改、删除或增加内容。
1.2初步构建全科开业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
通过文献研究确定使用基于Hamric、Spross和Hanson的高级实践护理模型的6项核心能力(直接临床实践、领导力、咨询/协作、指导/指导、研究和道德决策)作为本研究核心能力的框架[4],以角色理论[5]作为理论指导,参考专科护士的培养纲要[6]、中国医院协会病人安全目标(2022版)及全科护理指南[7],同时参考了翟艳萍等[8]的研究。撰写全科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初稿,然后研究团队通过会议讨论,初步拟订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及65个三级指标的综合医院全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3专家函询问卷的拟订
拟订的专家函询问卷共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专家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职务、职称、从事工作及年限、联系方式。同时在问卷中附上“专家熟悉程度调查表”和“专家判断依据调查表”,以确定专家对所研究问题的熟悉程度和判断时的依据。第二部分是对拟订核心能力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进行函询,使用Likert5级评分法,“很重要”计5分,“重要”计4分,“一般”计3分,“不重要”计2分,“很不重要”计1分,由各个专家进行打分,同时设置“建议增设条目”和“修改意见”。
1.4函询专家的遴选
选择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的护理专家为函询专家进行函询。专家纳入标准:1)本科及以上学历,工作年限≥10年;2)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3)目前从事全科医学科护理管理或临床护理;4)了解评价指标的相关知识;5)对本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性,愿意参加函询。最终纳入来自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四川省、河北省、湖北省7个省份综合医院的18名函询专家。
1.5专家函询的实施
2轮专家函询均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发送并回收。第1轮专家函询将重要性评分均分≥4.0分且变异系数0.25的条目予以保留,第1轮函询结束后研究小组根据专家意见,进行分析、讨论、整理并修改完善后形成第2轮专家函询问卷。第2轮专家函询结束后研究团队再次根据专家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和完善。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专家函询结果的专家积极程度采用有效问卷回收率(%)表示,专家权威程度(Cr)由熟悉程度(Cs)和判断依据系数(Ca)来决定,计算公式为Cr=(Cs+Ca)/2,专家意见集中程度采用重要性的赋值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专家意见协调度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W值)来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初步结果
2.1专家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18名专家完成了2轮函询,年龄(43.5±7.23)岁,工作年限(24.35±6.39)年;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2人;工作年限30年3人;本科7人,硕士研究生11人。
2.2专家的积极程度
本研究共发出20份函询问卷,第1轮问卷有效回收18份,回收率为90%。有7名专家提出13条建议。第2轮18份问卷全部有效回收,有效回收率为100%,有3名专家提出3条建议,2轮问卷的回收率均较高,表明专家的积极程度较高。
2.3专家的权威程度
本研究中第1轮专家函询Cs为0.905,Ca为0.919,Cr为0.912。第2轮专家函询Cs为0.895,Ca为0.939,Cr为0.917,提示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
2.4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见表1)
表1专家意见协调度
2.5专家咨询结果
研究团队根据专家函询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并根据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删减和修改,经过2轮专家函询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确定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58个三级指标。详见表2。
表2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讨论
3.1全科医学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的可靠性
本研究以高级实践护理模型的核心能力作为全科护士核心能力的框架,以护士角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9],通过文献研究对全科护士的核心能力从理论知识、临床实践、科研、教学、管理及专业发展等进行全方位详细界定,科学运用专家函询法,18名函询专家来自综合医院,地区分布广,代表性好。从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可看出专家的积极性高,从专家的权威系数和协调系数的结果可以看出专家具有可靠性且意见的一致性好,说明函询结果的可靠性高。
3.2全科医学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实用性。
在住培基地(综合医院)设立独立的全科医学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立足于我国全科医学科的发展现况提出的新举措。全科医学科起着本院专科和下级医院的桥梁作用,全科护士也承担着包括临床实践、健康促进、教学科研等重要角色[10‐11],本研究构建的综合医院全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评价体系较为全面地覆盖了综合医院全科护士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及承担的多种角色,可为综合医院全科护士的培养、评价、年度考评或自评提供一定的参考。
3.3全科医学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对医院全科护理服务的提示
本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中的直接护理实践能力是6个核心能力的基础,是全科护理工作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与专科护士研究结果[12]相似。直接护理实践能力包括疾病护理能力、健康促进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3个二级指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决定着护理质量的优劣,护士的疾病护理能力在提高全科护理质量中起重要的作用,健康促进为全科护理工作重点之一,要求护士能够准确评估病人的健康需求,根据健康需求制订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保障健康教育计划的有效实施,科学有效地评价健康教育结果,不断总结经验以促进病人健康教育效果,提高病人满意度[13]。在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全科护士应具备评判性思维能力,采取正确的护理决策解决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面对突发或复杂的临床事件时要理性预判,使病人的结局向正向发展[14]。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收治病人的病种多、病人群体结构复杂、护理工作内容繁杂,因此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及合作能力至关重要,我们需不断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与病人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15],加强医护沟通合作,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自身工作的满意度[16]。临床护理实践中全科护士要善于发现科学问题,运用循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反复探索、实践、总结得出科学成果,并将其用于指导临床护理实践。全科护士应具备人文关怀和伦理实践能力,尊重病人的个人信仰及价值观,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具有识别医患纠纷的敏感性,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
专家认为各个核心能力相互渗透、相互贯穿,通过培养全科护士的核心能力可以提高全科护士的综合能力,从而改善医疗资源,满足医疗保健需求。
4、小结
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大势所趋,评价护士的核心能力是评价护士能力水平的标准。本研究构建的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对综合医院全科护理服务的改善有一定参考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对构建的指标进行实践应用,从而进一步完善体系内容,让其更具有实践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设置指导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
[2]周亚夫,方力争,于德华,等.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的定位与发展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3):1581‐1584.
[3]高芸茹,王巧倩.我国全科护理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2):192‐193.
[6]黄蝶卿,黄惠根,陈凌,等.专科护士的培养与管理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8,33(3):73‐77.
[7]周秉霞.全科护理指南[M].2版.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
[8]翟艳萍,许佳佳.全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研究,2016,30(5):533‐539.
[12]徐宁君,翟惠敏,周瑾,等.中医专科开业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2,39(7):46‐49.
[14]王明弘,丛壮,童川,等.专科护士的评判性思维倾向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1):167‐168.
[15]任国琴,易利华,张燕,等.标准化沟通模式对医护患三方满意度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7):3453‐3456.
[16]周瑛,张军杰.208名ICU护士工作满意度与团队合作度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报,2019,26(21):55‐57.
[17]郭羽,廖春丽,张静,等.产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信效度检验[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0,37(1):43‐46.
基金资助:南京大学现代医院管理与发展研究所课题项目;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发展医疗救助基金会资助项目,编号:NDYG2021063;
文章来源:尹五青,蔡志敏,陈曦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全科护理,2025,23(05):793-797.
分享:
感染科的医护人员每日都能接触到感染性病毒及传染病患者,在护理中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会影响自身安全。因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对职业危险因素的了解,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实现自我防护能力的提升,尽量降低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医院应重视提升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能力,有效减少其被感染的情况。
2025-04-01康复护理主要是针对存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相应的干预,从而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改善疾病症状。但目前由于我国康复医学发展较快,康复专科护理内容愈加复杂,从而导致康复护理人员无法完全地掌握康复专科内容。因此,需采取高效的教学模式,帮助护理人员掌握康复专科内容以及熟练实践操作。
2025-03-27根据国情及政策,综合医院陆续开设全科医学科。全科医学科在基层社区医院与本院专科医疗中起到桥梁作用[2],而护理与医疗密不可分,全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对全科医学的发展以及健康中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3]。由于全科为综合医院新增设的科室,其护理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统一的全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
2025-03-18在当前我国多数医院疼痛控制质量尚不够理想,疼痛护理工作职责还不够明确,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技能和态度亟待提高和完善的背景下,各医疗机构有必要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文件的相关内容,建立以疼痛护理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培训制度,以促进疼痛管理质量的提高。
2025-02-24职业倦怠是指由于长期工作压力没有得到有效应对所引起的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综合征,包含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因工作环境特殊,肿瘤科护士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据报道,我国肿瘤科护士职业倦怠水平高达65%,而职业倦怠与个人心理健康及自我调节能力息息相关。
2025-01-03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不可预估的可能会危及患者及医护人员生命健康的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等特点[3]。一项针对1640名家庭访问护士调查[4]发现,75%的突发医疗事件发生在上门护理服务过程中,且70.6%家庭访问护士经历过上门护理服务暴力。
2024-12-12护理中断事件是在规定的时间、角色和环境中,护理人员在提供合乎伦理规范的护理服务过程中所遇到的突然发生、打断或延缓当前事务、分散注意力的外来行为[1]。80%以上的护理中断事件将导致用药错误、工作效率降低、患者满意度降低等消极结局[2]。
2024-12-12有研究显示,新入职护士转型冲击处于较高水平,不能良好应对转型冲击会对其离职意愿产生影响[4-5]。高水平离职意愿会引发实际离职行为[6],而频繁招聘、考核、培训新入职护士会导致医院管理成本增加。既往研究多从量表总体评分来判断转型冲击水平的高低,忽视了个体差异性。
2024-11-27手术室护士是医疗机构中重要的医护人员之一,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为需要手术的病人提供安全的手术护理,在手术过程中协助医生完成手术,同时手术室也是医院中最繁忙、最复杂的科室,护士需要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工作,对工作的技术要求非常高。情绪劳动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员工需要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以满足工作要求的一种劳动形式。
2024-11-26重症监护室(ICU)工作量较大,工作类型较为复杂,工作环境具有特殊性,护士往往承受着较大的职业压力,长时间封闭压抑的工作环境以及高强度的工作负荷极易对ICU护士的心理造成影响[1-2]。已有研究结果显示,ICU护士抑郁发生率为52.9%~64.6%,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护士[3-5]。
2024-11-25人气:16538
人气:10925
人气:10664
人气:10152
人气:980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
期刊人气:1526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5654
国内刊号:11-5121/R
邮发代号:80-117
创刊时间:2003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2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69
影响因子:0.345
影响因子:0.32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