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城市针灸”视角下历史地段有机更新路径研究

  2024-11-21    4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转型阶段,城市发展对城市更新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文章以城市针灸为理论出发点,结合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的改造实践,探索了历史街区“针灸式”有机路径模式,提出了穴位活化修缮建筑风貌、功能激活提升功能业态、脉络贯通完善街道设施、机制调和建立高效的城市更新治理机制等城市针灸的渐进式更新路径,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南宁三街两巷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 历史街区
  • 城市针灸
  • 有机更新
  • 加入收藏

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到2022年增长47.2个百分点,即从18.0%增至65.2%,在短短40余年间,我国城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完成了西方国家近百年城市进程的壮举[1]。非常规模的迅速扩张推动了以“大规模拆迁与建设”为主导的粗放型城市更新路径,其在短期内确实改善了居住环境、补齐了基础设施等问题,但也导致了城市风貌千篇一律、城市空间尺度整体偏大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尺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足[2]、历史街区的文脉和空间肌理结构受到严重破坏等情况。因此,自2013年起,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与城市更新相关的政策文件。如今,我国城市进程已进入城市更新的关键阶段,发展重心由快速扩张建设转向存量资源活化与品质提升、从“大拆大建”转变为“有机更新”模式。本文尝试借鉴中医的针灸理念,从“城市针灸”视角探讨历史地段有机更新的路径,探索出一种既可以从系统的整体层面也可以从穴位点的微观层面促进城市有机更新的策略,为城市更新发展和同行研究提供参考。


1、历史地段有机更新的实践难题


1.1物质性老化与功能性衰退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地段普遍存在历史遗存、文化遗产以及建构筑物的逐渐物理老化与破损等现象。众多承载历史价值的建筑因长期缺乏维护而安全隐患重重,部分甚至存在濒临坍塌的风险。与历史地段物质性老化相伴而生的是其功能性衰退,主要体现在历史地段仍保留着传统的居住、商业等功能业态,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功能业态已逐渐失去活力,无法满足现代商业、文化、旅游等多种需求。另外,历史街区的道路、排水设施、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也常因长期缺少维护而不能适应现代生活需求,这不仅加剧了它们的物质老化与功能退化,而且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外来游客的游览体验。

1.2文化脉络断裂特色丧失

历史街区承载着城市的过往记忆与文化延续。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现代化和商业化,建设上盲目跟风,在历史地段改造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有效保护,直接引入一些与历史地段风貌不符的新式建筑或仿古建筑,导致历史记忆的断裂;建筑风格、业态布局等方面趋于同质化,使原本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遗址或传统习俗被忽视或破坏,历史文化元素被淡化或替代,使得历史地段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1.3房屋产权状况复杂多变

历史地段的房屋,因建设年代久远,往往历经多次产权变迁和分割,产权关系错综复杂,同一栋建筑可能存在多个产权主体,包括个人、企业、政府机关等,每个产权人可能只拥有很小的一部分产权,这不利于整体规划和利用。同时,随着政策法规的不断变迁,房屋产权的认定和管理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历史地段的房屋可能因政策法规的滞后或不完善而面临产权界定困难,有的房屋缺乏明确的产权证明,有的还存在产权争议。这不仅提升了更新执行的复杂性,还容易引发利益对立与纷争[3]。

1.4城市更新治理机制不够完善

从2013年起,全国主要城市先后开展了城市更新工作,但除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等城市设立了专门的城市更新管理机构或部门之外,其他城市基本未设立。由于城市更新工作是一个涉及土地整合、产权再分配、空间再利用等方面的系统工程,牵涉部门众多,但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又存在事权界线不清,导致城市更新工作难以整体的、系统的推进[4],造成城市更新规划成果难以落地实施。同时,目前的城市更新工作还是停留在以管控城市空间这类物质方面为主,对于复杂的产权关系、经济账和社会关系等研究的较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从众多城市更新案例来看,多数依然沿用“自上而下”和“精英主导”的更新方式,缺乏多元主体的参与,缺少对多方利益或权益博弈的深入分析及全面协调,缺少与基层治理机制的有力衔接[5]。


2、历史地段“城市针灸”有机更新的路径


2.1城市针灸的理念

“城市针灸”是一种将城市更新与中医针灸原理相融合的理念,提倡在城市特定区域实施小规模干预,以此激发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环境等的改善或恢复。在这一理论中,城市被视作一个有机体,其表面犹如皮肤,受外界干预影响。城市针灸的“针”可以是一栋建筑、一处开放空间,或一个节日活动、一类民俗活动等。通过对城市表面的“针灸”,可以调节城市的城市结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促使城市内部的新陈代谢[6]。

2.2.穴位活化,修缮建筑风貌

在历史的长河中,建筑不仅是人类居住与活动的空间载体,更是文化传承与记忆的重要载体。每一座古建筑、每一条老街巷,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对其建筑风貌修缮宜采取“修旧如旧”的手法[3],重塑历史建筑的传统风貌,赋予其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其成为联系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对历史建筑进行修复过程中,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受损部分进行修复,确保建筑的原有风貌得以保留;注重新建建筑与原有历史建筑风貌的协调统一,避免破坏原有街区的整体感和历史氛围;力求采用原有建材和古法工艺,以维护建筑的历史韵味与真实性;在保留建筑外观特色的同时,合理布局内部空间,适应现代使用需求,改善居住与工作环境。通过博物馆、展览馆、艺术画廊等形式,展示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同时开展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常态性开展文化节庆、艺术演出、非遗手工艺展示等活动,吸引居民与游客参与,提升历史街区的文化生命力。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历史地区的保护和活化工作,通过社区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增强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产业相结合,如开设特色文创商店、艺术家工作室等,为历史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通过这些策略,让历史文化焕发新生,传承永续。

2.3功能激活,提升功能业态

历史地段的功能业态提升,既要尊重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独特性,又需主动融入现代元素和业态创新,为历史区域增添新活力与吸引力。深入发掘历史文化特色,塑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对历史区域的传统产业进行整合,淘汰过时产能,引进新兴行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提升。利用历史建筑的空间优势,吸引艺术家、设计师等创意人才入驻,设立工作室、画廊、设计中心等;注重引入符合现代生活节奏与审美需求的多元化业态,以激活历史地区的经济活力与文化氛围;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方式,形成多元化、专业化的管理格局,提升历史地区整体竞争力;通过创新与传承的有机结合,实现历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7]。

2.4脉络贯通,完善街道设施

在维护和继承历史文脉的前提下,通过升级地段的基础设施,为居民与游客打造便利的生活空间。例如,加强历史区域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并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通过园林绿化、水域整治等手段,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和景观特色;在街道改造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使游客在游览时能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利用街道两侧的空地或闲置建筑,打造集休闲、娱乐、交流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为游客与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构建连续、舒适的人行道、步行街、休闲广场等步行系统,提升步行游览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2.5机制调和,建立高效的城市更新治理机制

(1)建立更新管理机构

城市更新任务繁重且细致,成立一个专注于城市更新管理的工作机构或部门,方能从整体性和协作性角度推动城市更新进程。城市更新的管理机构或部门需集城市更新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对城市更新项目的监督管理与运作等职能于一身,能负责城市更新项目全流程管理,可以提升工作效能。

(2)建立多方参与的协作平台

积极建立由地方政府部门、运营市场主体、产权拥有者和公众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协作式平台,使各方在参与的具体形式、工作内容、操作流程、相关权责和各自义务等方面形成明确的制度,在透明的制度下进行充分而有效的博弈与协商。从不同角度形成合力,推动地段的更新与发展[4]。同时,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提高公众对地段保护与发展的认识和关注度。


3、南宁市三街两巷“城市针灸”有机更新的实践


3.1历史地段概况

南宁始建于公元318年,拥有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中三街两巷作为南宁老城区的中心地带,承载着南宁的历史文化脉络。三街两巷位于南宁旧城中心,“三街”指的是兴宁路、民生路、解放路,“两巷”则是金狮巷与银狮巷。研究范围东至朝阳路、南至民族大道西段、西至当阳街、北至新华街,总面积约17.8hm2[8]。

3.2现状针灸诊断分析

3.2.1三街两巷物质性老化与功能性衰化情况分析

三街两巷是最能体现南宁建筑风貌的地方,但是由于现代商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不够,导致金狮巷民居群等大量的历史建筑越来越破败;同时,由于近年来随着南宁市发展重心逐步倾向城区东部的青秀区和五象新区,三街两巷的中心地位逐步下滑,其商业主体功能作用日趋减弱,市场逐渐萧条。现状街区的商品种类单一、结构简单,主要为经营服装、鞋类及小手工艺品的专业店和精品店;现存特色业态所剩无几,仅剩少量金银饰品、特色美食等商业形态。街区商业日益失去吸引力,这反映出业态与建筑风格未能有效融合,未能实现相互促进,整体呈现“各自为战”的局面。街区内由于道路修建的年代较早和周边居民对道路用地的侵占,现有的道路已经很难满足游客旅游和本地居民的日常通行要求(图1)。

3.2.2三街两巷文化脉络断裂特色丧失情况分析

三街两巷至今仍保留一些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如新会书院、金狮巷民居群和骑楼建筑等(图2),它们展现了老南宁的建筑特色。本文依据其历史和艺术价值、建筑风格与地方特色以及使用功能等,将其建筑划分为三个保护等级(图3)。由于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有效保护,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三街两巷内部分区域出现了大拆大建的情况,并引入一些与街区传统风貌不符的新式建筑,这直接影响了街区的传统风貌;同时由于权利人或使用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欠缺且乱搭乱建情况较为严重,造成历史建筑年久失修,建筑破败情况严重,建筑风貌凌乱。

图2 物质遗产分析图(作者自绘)

图3 现状建筑保护等级分析图(作者自绘)

3.2.3三街两巷房屋产权状况复杂多变

三街两巷的建筑产权主要分为宗教建筑、私房、单位自管房和直管公房四种类型。目前,研究范围总建筑面积约14.00万m2,其中居住建筑约9.00万m2,占比约64.30%;居住建筑中传统民居约6.84万m2,私房约4.31万m2,直管公房约2.53万m2。三街两巷的房屋年代久远,多数经历了多次产权变更和分割,产权关系复杂。此外,产权拥有权与建筑使用相互分离问题比较突出,直管公房虽归市住建部门所有,但使用者归承租人,低廉的租金远不足以覆盖公房维修成本[9]。部分私房业主搬迁后廉价出租房屋,导致维修不善。产权的复杂性和使用权分离导致三街两巷的传统民居逐渐衰败,且安全隐患问题严重。

3.2.4三街两巷城市更新治理机制不够完善

南宁市还未设立专门的城市更新管理机构,三街两巷的城市更新工作不仅涉及土地、空间、产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还涉及政府部门、市场主体、权利人、公众等多元权利主体的不同利益,整个工作难以整体、系统地推进,极大地阻碍了三街两巷城市更新项目的进展。

3.3三街两巷历史地段“城市针灸”有机更新的路径时

3.3.1修缮建筑风貌,活化历史文化

三街两巷的建筑修复,遵循“修旧如旧以存其真、建新如故以复其貌”的原则,旨在恢复历史建筑的传统风貌,并注入新生命,使其成为联系历史与未来的纽带。治理工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进行。

(1)宏观层面,设立保护区,实施面状保护策略

规划将区域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图4)。

核心保护区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历史建筑保存良好的街区,包括金狮巷民居群、新华街水塔、苏缄殉难遗址、清真寺等历史建筑及解放路骑楼。

建设控制区旨在维护核心保护区风貌,涵盖核心保护区以外的地段。

风貌协调区则是为了保持三街两巷整体风貌的和谐,其界限为建设控制区外延200m的区域。

图4 保护区范围界定图(作者自绘)

图5 建筑风貌等级分析图(作者自绘)

(2)微观层面确定具体建筑的修缮策略,形成点状保护

依据三街两巷建筑风貌的完整性和历史艺术价值,将建筑划分为五个风貌等级,并采取相应的保护与修缮措施(图5)。

一类建筑风貌,即文物保护建筑,蕴含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元素,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修缮方法为:“以旧复旧”保留原貌,仅对损坏部分进行复原。

二类风貌建筑,即保存良好的历史建筑,具有较高艺术和历史价值。修缮方法为完整建筑仅修复损坏部分,严重损坏者则采用“创新仍故”修复。

三类风貌建筑,即普通历史建筑,其风貌能与街区相协调,能体现街区传统。修缮方法为完整建筑修复损坏部分,严重者“以新补新”整治。

四类风貌建筑,其风貌受损但结构保存尚好。修缮方法为整体整饬处理。

五类风貌建筑,与街区风貌不协调或临时建筑。处理方法为予以拆除。

以街区的解放路上两处骑楼历史建筑风貌修缮为例进行说明,两处骑楼建筑整体建筑结构保持良好,不存在使用安全隐患;但建筑经过多年的使用和多处的外立面改造,原建筑的风貌已经基本被毁坏。保护修缮的方法为保留骑楼建筑的层高、开间等主体结构,只对建筑外墙风貌结合南宁传统式骑楼样式进行修复,具体包括在建筑屋檐处增加山花,将现有的窗户改造为格栅窗,增加墙间装饰,更换窗楣样式,更换招牌形式等(图6)。

图6 建筑风貌改造示意图

图7 规划总平图(作者自绘)

3.3.2提升功能业态,彰显地域特色

将三街两巷打造成“一心一带两区”。“一心”指的是由传统商业区和金丝巷保护区两个功能区域交汇处形成的中心广场。“一带”则是指连接两大功能区域及中心广场的主要功能轴线。“两区”包括传统商业区和金丝巷保护区(图7)。旨在保护邕州知州殉难遗址、金狮巷居民群等文物单位;挖掘街区历史文化特色,包括南宁城隍庙忠勇文化纪念馆、中华大戏院等文化场所,以及万国酒楼等老字号和金狮巷传统打金、邕剧等非遗项目;同时引入漓江书院、广西纸本艺术中心、上得利银楼等文创店铺和“老南宁三街两巷”音乐角、城隍庙音乐汇等音乐公益空间,为历史街区增添新活力与魅力。

3.3.3完善街道设施,提升宜游体验

三街两巷通过将街区内的车行交通的解放路、当阳街、民生路和银丝巷置换成步行系统,将传统商业街区改造为便捷的购物与休憩步行街,打造舒适的空间氛围,助力街区商业繁荣。在街道改造中将解放路、当阳街、民生路融入骑楼建筑的文化元素,金丝巷和银丝巷街道融入青砖青瓦青水墙的文化元素,使游客在参观时领略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解放路、当阳街、民生路三路交汇处打造集休闲、娱乐、交流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为游客与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在民生路和中华大戏院前广场,通过绿化美化、水系治理等措施,打造宜人的居住环境与景观风貌;将街区内的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便捷的生活环境。

3.3.4建立高效的城市更新治理机制

为高效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市政府设立南宁市城市更新管理局,负责全市城市更新工作,该机构负责城市更新政策制定、规划编制、资金统筹、土地整备、项目实施与监督管理等全流程工作,极大地提升工作效能。并建立由地方政府、市场主体、产权权利人、社会公众等多方共同参与的三街两巷历史街区更新协作平台,使多方参与的形式、内容、流程、权责和义务等方面形成明确的制度,在透明的制度下进行充分而有效的博弈与协商,有效推进街区的城市更新工作。


4、结语


本文依据城市针灸理论,全面分析了历史街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穴位活化修缮建筑风貌、功能激活提升功能业态、脉络贯通完善街道设施、机制调和建立高效的城市更新治理机制等城市针灸的渐进式更新策略,应用于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有效改善了三街两巷的建筑风貌,提升了商业业态,实现了街区整体复兴,可为历史街区更新及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朱明君.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城市更新关键影响要素[J].中国土地,2023,(07):22-24.

[2]郑时龄.上海的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 32(07):690-695.

[3]夏健,王军.古城有机更新中的“更新单元”实践研究:以苏州古城平江片区重点功能区为例[J].城市规划,2022,46(S1):47-57.

[4]程德月,张新燕,宋霖.“社会—空间”互嵌视角下老城区有机更新规划框架研究[J].规划师,2022,38(01):64-70.

[5]王嘉,白韵溪,宋聚生.我国城市更新演进历程、挑战与建议[J].规划师,2021,37(24):21-27.

[6]贾永达,郭谦.城市针灸理论研究与分析[J].中外建筑,2021,(03):86-91.

[7]贾永达.基于城市针灸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活力复兴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1.

[8]梁宽,时湘斌,曾国惠,等.南宁骑楼街区现状风貌特征研究[J].山西建筑,2014,40(08):5-6.

[9]陈烨玮.元治理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问题的研究[D].广西大学,2022.


文章来源:时湘斌,覃晶.“城市针灸”视角下历史地段有机更新路径研究——以南宁市三街两巷有机更新为例[J].安徽建筑,2024,31(11):59-6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外建筑

期刊名称:中外建筑

期刊人气:142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办单位: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店息中心,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告息中心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建筑

国际刊号:1008-0422

国内刊号:43-1255/TU

邮发代号:42-149

创刊时间:199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