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踏入信息化社会以来,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超过了以往,平流层通信是指用位于平流层的高空平台电台(代替卫星作为基站的通信,平台高度距地面17km~22km。可以用充氦飞艇、气球或飞机作为安置转发站的平台。文章从基于平流层通信技术的军事通信网络研究的角度出发,旨在探讨如何把这项通信技术运用于军事的通信中。
对于军事领域来说,信息在作战中显得弥足珍贵,由于信息可以有效的解决军事上的信息盲点,前线和作战总部完美的沟通也是基于通信技术,可见通信技术在现代化军事领域的地位是多么重要。而平流层的通信技术是当代通信手段中最为先进的技术之一,军事上利用平流层通信技术进行作战是常态。本文就从多个方面研究了平流层通信技术在军事中的作用。
1、平流层通信技术的特点
1.1成本上的特点
对于现代化通信技术设备来讲,为了能够应对不同气候和环境。一般来说,先进的通信技术所使用的设备都是大型的,主要是因为大型设备对于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在性能上都非常优益,只不过大型设备所花费的成本相较于普通设备来讲比较高昂,而平流层通信技术所使用的设备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系统造价的成本也比较低,并且平流层通信技术区别于一般的通信技术。对于通信结构的整体布局来讲,首先通信需要特定的通讯卫星用来接收和传递相关的信息,此类通信设备的成本大约是一个普通通信卫星造价的一半,由于成本价格低,并且性能优,使得这项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通信当中[1]。
1.2性能上的特点
军事上为了适应野外作战,往往需要便于携带的通讯设备。在抗日战争时期,军方所使用的通信设备只能是电台而不是电话,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电台相较于电话更容易携带并且通信范围也广,在后来通讯设备的发展也是朝着这个方向进行,现代化军事通信大都需要通讯卫星进行信息的接收和发射,对于通信设备来讲,在军事上使用的收发信息的设备都是比较巨大的,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为了信息更好的传播。平流层通信技术区别于一般的通信手段,首先是该项通信技术可以不使用发射器进行通信,并且后期该项设备还能通过自身拥有的浮力进行升降,通过系统发出的指令移动到指定的位置,由于设备操作简单并且通信方便而备受军方的喜爱,并且该发射平台始终位于我国领土,可以不受外国军事设备的威胁和干扰,能够更好的为军方通讯服务[2]。
1.3前景上的特点
平流层通信技术在使用前景上也是比较光明的,放眼世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通信水平还很落后,归根结底是由于这些国家还没有发射通讯卫星,即使在这些国家当中有一部分国家拥有了通信卫星,不过用来发射和接收信息的设备还是比较落后的。这些通信设备没有平流层通信设备的优点,庞大的移动设备在军事上并不吃香,并且这些设备在能源供应上也存在不足。而反观平流层通信设备不仅结构简单,不使用发射平台就能够进行信息的收发,其次是该移动平台可以利用太阳能和无污染的燃料电池作为能源供应,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既保护了环境,又解决了能源供应上的问题。
1.4技术上的特点
平流层通信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把平流层作为通信设备的中继站来使用,这样做的好处是省去了通信卫星的成本,并且平流层相对于通信卫星来讲,在信号处理上有很大的优势,对于一个区域来讲,平流层能够持续的对该地区进行连续的信号覆盖,这样无论是海陆空都能在这片区域中进行通信,并且该通信技术还不容易受到磁场和周围地形的影响,对于军事作战来说是不二的选择。
2、平流层通信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
2.1多址技术上的选择
多址技术一直是困扰科研人员的难题,由于现在无线网络的发达使得多址技术的运用更加广泛,只不过多址技术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平流层通信技术的实现也需要注意多址技术的使用。一般来讲,一个系统内的用户要想共享网络中的带宽,则需要系统随机分发相应的信道,并且还需要通过有关的协议才可以进行后续的共享,那么在平流层通信的使用上也需要注意多址的选择,最好的方式应该是频分多址,这样在系统内的各个用户就会变成独立的个体而互不影响,并且频分多址技术系统的容量也很小,这就使得通信变得更加容易,用户们能够有更多的空间进行沟通,不过最佳的通信选址技术还是码分多址技术,通过合理的序列区分用户的地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信噪,优化了通信的信号。
2.2天线技术上的选择
众所周知,在通信上用来接收信号的设备一般都是通过天线,普通的天线不光占地并且接收效果也不理想,平流层技术的开发则避开了天线上的选择,信息的交换大都是在空中完成的,平流层通信技术上的天线选择一般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开关波束,这种天线制作比较简单,并且波束都有自身的方向,能够根据实际状况选择信号接收的方向。另外一种为下行波束,这种天线与第一种没有太大不同,这种天线可以堪称第一种的分支,由于下波束与上波束相比接收信号好,所以才被应用,最后一种完全波束是最复杂的天线,与其余两种天线不同,这种天线需要独立的发射设备才能进行信号的传播,所以这种天线也是接收最好的天线[3]。
3、结束语
平流层技术由于造价低,性能优越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当中,当然优越的性能也使得这项技术备受军方的青睐,不过该项技术在使用上也有许多注意事项,所以这项技术在使用时应该慎重。
参考文献:
[1]王翔,何炜.基于平流层通信技术的军事通信网络研究[J].通信技术,2017,50(10):2295-2298.
[2]刘为,温文坤,赵丹,何雯,宋怡昕.高空平台通信系统频谱需求研究[J].移动通信,2019,43(5):65-71.
[3]李春霖,罗蓉媛,陈彤曦.平流层通信新思路——谷歌气球计划[J].通信技术,2015,48(2):125-129.
刘嵩鹤,农海燕,王倞.基于平流层通信技术的军事通信网络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0(06):67+60.
分享:
当前,美陆军战术互联网骨干网为战术级作战人员信息网(WIN-T),将全球信息栅格(GIG)拓展至一线作战部队,为军至连级指挥所提供国防信息系统网络(DISN)服务。WIN-T能够无缝传输不同类型数据,有效连通各类任务指挥系统,为美陆军在非对称反恐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其他军事强国的崛起,美陆军面临的主要威胁发生变化。
2021-06-12通过质的研究方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全国警用无人机功能开发、数据共享、成熟场景应用现状.研究结果显示:警用无人机已具备了航测摄像、夜航夜视、远距离喊话、高精度物品投放、自动跟踪可疑目标、三维重建、超大范围现场信息采集、基础地图数据采集等八项功能;警用无人机的数据能够达到局部共享。
2021-03-16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无人机的性能发展越来越全面[1]。近年来,无人机不论在军事还是民用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潜能也逐渐被挖掘[2],具有自主执行任务能力的无人机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路径规划则是保证无人机自主飞行,提高生存能力和安全指标的关键技术[3]。
2020-11-1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和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信息通信部队围绕备战打仗和军事训练进行改革转型,人工电话交换台站(简称“人工台”)以人性化的服务,在部队作战指令传递和日常通信联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通信部队从保障打仗的后方走向了前方战略支援战场,通信兵成为了一支新型作战力量。
2020-09-19有线光纤通信是许多设备进行数据信息交互的主要手段,其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装备作战使用的效能。在作战使用中大多光纤处于条件恶劣的环境和气候,其传输距离远、支线多,设备故障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经常造成故障频发,一处小的问题就会间接地影响整个战斗行动,在提升装备损管能力水平上,准确及时地判断和定位故障是其重要内容。
2020-08-22其中,随着海军装备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步伐的加快,无人平台逐渐在海战场环境中崭露头角。无人平台具有隐蔽性好、生命力强、造价低廉、不惧伤亡、收发简单和操作灵活等优势,可深入恶劣、危险环境执行任务,可担负多种军事作战任务,将深刻影响和改变未来海上作战方式,已成为国际强国争相发展的海上军用装备[1,2]。
2020-08-22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类信息网络在军事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与此同时,军事网络安全威胁也日益严峻[1]。我国军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已初具规模和能力,但应对大规模、高强度网络攻击的能力仍较为薄弱,特别是在应对以高级持续性威胁(AdvancedPersistentThreat,APT)攻击[2,3]为主要形式的网络作战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2020-08-221995年,比尔盖茨在其出版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所谓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是一种结合射频识别、GPS、传感器以及感应器等多种装置与技术,以达到“万物联网”目的的新技术,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后又一次信息产业的大浪潮[1]。201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值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2020-08-22卫星通信是当今军事斗争信息化浪潮中最重要的军事信息系统组成部分,世界各国都将其作为承载国防、政治、外交和经济等信息传输的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以美国为例,据文献报道,“美军70%以上通信、80%以上的情报侦察与监视、90%以上的武器制导……都依赖于空间系统”,其中信息传输必须靠通信卫星完成。
2020-08-22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信息的出现让身处信息汪洋的我们更加难以看清事物的本质,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信息时代的数据处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信息化战争,全域多维的海量数据信息爆发,透过信息迷雾掌握战争脉动的一方将占据信息制高点,夺取制信息权进而控制战场态势并赢得战争。
2020-08-2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指挥控制与仿真
期刊人气:1207
主管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科技
国际刊号:1673-3819
国内刊号:32-1759/TJ
邮发代号:28-196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648
影响因子:0.447
影响因子:0.674
影响因子:0.568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