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角膜塑形镜联合重复低能量红光照射(RLRL)在青少年进展性近视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中低度青少年进展性近视患者106例(212眼),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114眼)和对照组(49例98眼)。观察组患者行角膜塑形镜联合RLRL治疗,对照组患者行角膜塑形镜治疗。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泪膜脂质层厚度(LLT)、泪膜破裂时间(BUT)、黄斑中心凹下的脉络膜厚度(SFChT)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LLT、BUT、SFChT比较,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组间交互效应、各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裸眼视力、LLT降低程度、SFChT增厚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均为P<0.05),屈光度进展程度、眼轴增长程度均小于对照组(均为P<0.05),两组患者BUT降低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RLRL联合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进展性近视效果显著,提高患者裸眼视力,延缓眼轴增长以及屈光度的变化,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近年来,近视发病率逐年增加,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1]。随着近视程度加重,易并发视网膜脱离、青光眼、黄斑变性等眼部疾病,导致严重的视力损伤或视觉障碍,阻止或延缓近视进展的措施至关重要。有效控制近视发展的方法包括增加户外活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离焦软镜/硬镜、周边离焦框架眼镜,重复低能量红光照射(RLRL)以及联合疗法。为提高近视防控效果,联合治疗逐渐应用广泛,综合使用各种治疗方法能最大限度发挥干预措施对近视控制的治疗效果,同时也保持它们的优势[2]。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治疗对青少年的近视控制效果优于角膜塑形镜单项治疗[3-5]。RLRL是近两年来控制近视的新方法,其对进展性近视有较好的防控作用[6]。但现关于RLRL与其他防控方法联用的研究尚少,临床效果尚不明确。有学者建议RLRL与角膜塑形镜联合应用来观察其对于进展性近视的防控效果[7]。因RLRL照射的适用范围是3~16岁近视青少年,且考虑到角膜塑形镜的摘戴问题,故本研究将8~16岁进展性近视青少年纳入研究,探究角膜塑形镜联合RLRL对青少年进展性近视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中低度青少年进展性近视患者106例(212眼)。纳入标准:(1)年龄8~16岁;(2)球镜度数:-1.00~-6.00 D,顺规散光≤1.50 DC,逆规散光≤0.75 DC,屈光度近一年变化≥0.75 D,双眼最佳矫正视力≥1.0;(3)屈光参差<1.00 D;(4)依从性好,能按时治疗及复查。排除标准:(1)患眼部活动性炎症、干眼、圆锥角膜、斜视等戴镜禁忌证者;(2)患光过敏史、黄斑疾病、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等RLRL禁忌证者;(3)已使用角膜塑形镜或其他近视防控手段者(如配戴功能性框架眼镜、阿托品滴眼等)。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114眼)和对照组(49例98眼)。观察组中男26例、女31例,平均年龄(11.57±2.39)岁,等效球镜度(-2.67±0.92)D,眼轴长度(23.76±0.42)mm;对照组中男23例、女26例,平均年龄(11.09±2.73)岁,等效球镜度(-2.63±0.89)D,眼轴长度(23.73±0.39)mm。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屈光度、眼轴长度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号:202003011),所有研究对象及其监护人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配戴角膜塑形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160131),透氧系数:75×10-11(cm2·s-1)[mLO2/(mL×kPa)],总直径:10.00~11.50 mm,基弧半径:7.50~9.93 mm,光学区直径:5.50~7.00 mm,中心厚度:0.15~0.30 mm。患者配镜前均行裸眼视力、睫状肌麻痹验光、眼轴长度、非接触式眼压、眼底照相、裂隙灯眼前节、黄斑OCT、角膜地形图、眼表综合分析仪等眼科常规检查。根据患者角膜曲率半径、屈光度、偏心率选择试戴片。试戴30 min后,对患者进行眼表细胞荧光素钠染色,在裂隙灯钴蓝光下观察,要求镜片光学区覆盖瞳孔区,瞬目时镜片垂直方向顺滑活动1~2 mm,闭眼时镜片可移动到角膜中央,同时无荧光环和明显气泡,患者戴镜后视力可达到1.0或以上,取镜时由专业人员向患者详细讲述镜片摘戴以及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8~10 h,晨起摘镜,连续配戴12个月。观察组患者在每天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基础上加用波长为650 nm、输出功率为(2.0±0.5)mW的RLRL,嘱患者RLRL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频次:每天2次,每次3 min,两次间隔4 h以上,一周连续使用5 d,需在摘镜情况下使用RLRL。戴镜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嘱患者角膜塑形镜正确使用及每日护理方法,若有眼部不适,及时就诊。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hT)、泪膜脂质层厚度(LLT)、泪膜破裂时间(BUT),以及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1)裸眼视力: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以logMAR最小分辨角对数表示。(2)眼轴长度:采用IOL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3)屈光度:采用综合验光仪测定,以等效球镜度表示。(4)SFChT:采用SD-OCT检测,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5)泪膜情况:采用眼表综合分析仪测定LLT、BUT。(6)并发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角膜点染、结膜炎症、视觉异常、畏光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不同时间点组内、组间、交互效应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裸眼视力比较
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裸眼视力比较: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79.30,F交互=76.29,均为P<0.001),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5.40,P组间=0.614)。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3、6、12个月裸眼视力均下降(均为P<0.05);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裸眼视力均下降(均为P<0.05);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裸眼视力均下降(均为P<0.05);与治疗后6个月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裸眼视力下降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个月裸眼视力(logMAR)变化(0.73±0.12)显著高于对照组(0.69±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4,P<0.05)(表1)。
表1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裸眼视力比较
2.2两组患者屈光度比较
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屈光度比较: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789,P时间<0.001;F交互=2.251,P交互=0.040),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0.053,P组间=0.819)。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3、6、12个月屈光度均下降(均为P<0.05);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屈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屈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后6个月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屈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个月屈光度进展程度[(0.14±0.06)D]显著小于对照组[(0.27±0.0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43,P<0.05)(表2)。
2.3两组患者眼轴长度比较
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眼轴长度比较: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4.923,P时间<0.001),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各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交互=1.479,P交互=0.207;F组间=0.014,P组间=0.905)。除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相比,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的眼轴长度均显著增加外(均为P<0.05),2组患者其他时间点眼轴长度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个月眼轴增长程度[(0.11±0.03)mm]小于对照组(0.20±0.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58,P<0.05)(表3)。
表2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屈光度比较
表3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眼轴长度比较
2.4两组患者泪膜指标比较
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LTT、BUT比较: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LT:F时间=624.17、F交互=119.27,BUT:F时间=304.56、F交互=75.97,均为P<0.001),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LT:F组间=3.68,P组间=0.866;BUT:F组间=5.57,P组间=0.610)。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LTT显著减小,治疗后3、6、12个月BUT均减小(均为P<0.05);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LTT均减小(均为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BUT均显著减小,观察组患者治疗3、6、12个月BUT均减小(均为P<0.05);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LTT、BUT均减小(均为P<0.05);与治疗后6个月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LTT、BUT均显著减小(均为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个月LLT降低程度[(8.74±2.48)nm]显著大于对照组[(7.32±2.87)nm](t=7.368,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个月BUT降低程度[(5.53±1.56)s]与对照组[(5.52±1.49)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6,P=0.962)(表4、表5)。
表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LLT比较
表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BUT比较
2.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SFChT比较
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SFChT比较: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 044.80,F交互=290.29,均为P<0.001),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7.13,P组间=0.586)。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SFChT均呈增大趋势,且在治疗后3、6、1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1个月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SFChT均呈增大趋势(均为P<0.05);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SFChT均呈增大趋势(均为P<0.05);与治疗后6个月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SFChT仍呈增大趋势(均为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2个月SFChT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SFChT增厚程度[(29.15±1.64)mm]大于对照组[(19.03±2.70)mm](t=32.405,P<0.05)(表6)。
表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SFChT比较
2.6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角膜点染、结膜炎症、视觉异常、畏光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表7)。
表7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讨论
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生活方式转变,近视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近视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8]。发生在儿童时期的近视,近视度数会随儿童年龄增加和眼轴增长而不断增加,带来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近视进展是现今眼科研究的一大热点。角膜塑形镜通过对角膜产生机械压力和负压吸引作用,暂时性降低近视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还可使周边视网膜形成近视离焦,延缓近视进展[3,9]。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户外运动也是预防近视发生,延缓近视进展的方法之一,其有效性可能归因于户外的光照。近年来,基于光照对近视防控的原理,采用RLRL延缓近视进展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10]。
目前,临床中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防治青少年近视应用较多,普遍认为二者具有协同作用。Chen等[11]研究发现,RLRL对于控制近视进展的效果优于0.1 g·L-1(0.01%)阿托品,提示角膜塑形镜联合RLRL方法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可能会更加有效。本研究结果发现,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12个月裸眼视力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12个月屈光度进展程度、眼轴增长程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为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减缓眼轴延长和屈光度进展的效果优于对照组,说明相比于只使用角膜塑形镜,联合RLRL能够更有效延缓眼轴增长、屈光度进展,改善裸眼视力。Long等[12]和Li等[13]等研究表明,角膜塑形镜可改善裸眼视力,降低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Jiang等[14]使用RLRL干预儿童青少年近视后1年的延缓眼轴增长和屈光度进展率分别为69.4%、76.6%。Tang等[15]对1 857名近视儿童青少年进行分析,结果显示,RLRL对减缓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具有较好的疗效。
SFChT与近视的发生、发展显著相关,随着近视度数增加,SFChT呈现变薄趋势[16],增加脉络膜厚度有助于延缓近视,减少眼轴增长。有研究表明[17],角膜塑形镜和RLRL均具有使脉络膜增厚的作用。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经治疗后SFChT均增厚且观察组患者SFChT增厚程度大于对照组,SFChT增厚可能与角膜塑形镜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屈光度改变有关[18],同时RLRL眼部照射引起脉络膜血管扩张、脉络膜血流量增加也可能是导致脉络膜增厚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泪膜指标LLT、BUT不同时间点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延长LLT、BUT不断减小,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为泪膜指标主要受角膜塑形镜的影响。角膜塑形镜覆盖在角膜,反射性瞬目减少,泪液缺乏流动,同时镜片对腺体摩擦引起睑板腺分泌功能异常,使得在配戴塑形镜期间LLT和BUT减小。此外,本研究在随访的12个月内,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说明RLRL联合角膜塑形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由于RLRL的设备通过模拟太阳光的有益光线,向眼底黄斑区或黄斑周围照射,若在此处接受的能量过多可能导致黄斑的损伤。但关于长期RLRL是否会损害黄斑区结构功能尚无报道,RLRL对黄斑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4、结论
与只使用角膜塑形镜治疗相比,RLRL与角膜塑形镜的联合治疗能够更有效改善青少年裸眼视力、延缓眼轴增长、增加SFChT,控制青少年进展性近视效果更加显著,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2]刘莉,邝国平,彭婧利.低浓度阿托品联合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低中度近视患者治疗效果、泪膜功能及SF-36量表评分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21,41(6):575-578.
基金资助: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项目(编号:20220450);
文章来源:刘颖,谢丽丽,郭彦芳,等.角膜塑形镜与RLRL联合应用在青少年进展性近视中的治疗效果[J].眼科新进展,2024,44(08):627-631.
分享:
据统计,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近视率为14.5%,小学生近视率为36.0%,初中生近视率为71.6%,高中生近视率达81.0%。儿童和青少年近视已成为中国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2]。故积极探寻有效的早期干预措施,延缓近视进展速度,成为眼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2025-04-25目前,西医防控近视措施主要包括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其中普通框架眼镜防控近视效果欠佳,特殊光学设计框架眼镜价格昂贵,角膜塑形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感染,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有畏光、调节功能下降等不良反应[4],尚缺乏安全、高效的防控措施
2025-04-16近视是眼睛放松时,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的屈光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变,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1]。 近视受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临床上只能进行控制,常用的矫正和预防近视的方法包括户外活动、药物、配戴框架眼镜、硬性隐形眼镜以及手术治疗等
2025-04-02国内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在70%~80%,位居全球首位,若近视度数得不到有效控制,可逐步发展为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引起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等多种严重并发症[1]。因此,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预防及控制至关重要。以往临床对近视患儿展开治疗时,使用率较高的方法为配戴眼镜,
2025-03-25眼球内部结构的相互协调是保证其正常发育的前提,一旦某些结构发育异常,则会导致屈光结构平衡失调,引发近视。既往研究称眼轴长度(axiallength,AL)、角膜曲率和晶体屈光度等均与眼球屈光度相关,有研究已经得出屈光度与角膜曲率及 AL的回归公式,但因未通过实际病例数据对其公式进行统计学验证,其可信度、准确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研究考证。
2025-03-19近视是眼睛在放松状态下无法正确聚焦光线到视网膜上,导致视网膜无法形成清晰的像[1]。近视是全球最常见的眼病之一,主要在儿童期及成年早期发病、进展,近年来,尤其是在亚洲国家,近视的发病年龄越来越低,进展速度也显著加快。近视已经成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
2025-03-14近视的发生与眼轴长度(AL)的变化有关'高度近视会导致白内障、视网膜脱落、黄斑病变、青光眼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且风险与近视程度呈正相关[1]。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再加上学习压力的提升'青少年用眼时间的增加'近视发生率逐年增加'近视在全球范围均广泛流行'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带来威胁[2]。
2025-03-05随着电子科技的持续发展,当前市场上各种电子设备层出不穷,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当中,给青少年群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青少年的眼球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长时间看电子产品会使眼睛处于紧张状态,可引起一时性视力减退,即青少年假性近视[1]。
2025-02-08近视是致视力下降最普遍的疾病,是指光线通过瞳孔进入眼内,汇集于黄斑部视网膜之前,导致在视网膜上形成弥散光圈,进一步使得视力降低、视物模糊[1]。现阶段,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全球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逐渐升高,预计到2050年,全球约有40亿以上人受到近视的影响[2]。
2025-01-16近视作为一种常见眼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50年近视大约会影响50%的世界人口,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近视在儿童青少年人群中的患病率持续攀升且呈现低龄化的发展趋势,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视觉健康的重要因素。近视的发生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同时还对其生活造成影响。
2025-01-15人气:18552
人气:15574
人气:13043
人气:11016
人气:1036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眼科新进展
期刊人气:6963
主管单位:新乡医学院
主办单位:新乡医学院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3-5141
国内刊号:41-1105/R
邮发代号:36-42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255
影响因子:1.553
影响因子:0.873
影响因子:0.800
影响因子:0.58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