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章首先分析了“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然后论述了“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意义,最后提出了“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做了重要指示,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而审视目前专业教学全过程,我们忽略了美育在教育中的功能。作为工商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一直以来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在提升学生审美意识、滋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培养学生专业审美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忽视美育目标,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美育的目标,单纯关注知识目标,导致了专业授课过程中审美教育的缺乏。同时对学生的综合考评,仅仅把学生通过期末考试作为考核要求,忽略了学生的美育目标考核,无法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的指引作用。
(二)教学元素单调,忽略“管理学”课程自身的美育元素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学”课程作为工商管理核心基础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与管理相关的思想、理论和案例有丰富的美育元素。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美育方案,所以这些美育元素并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并用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综上分析,“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呼之欲出,“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认识到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学与美学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管理可以创造美,管理的目的是使环境更美好,而美的环境、美的形式也将提升管理效率。将审美教育贯穿“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在教学目标上初步树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美学标准,教学内容上形成系统化的当代管理美学思想,教学方式上做到形式美、技术美,从而引导学生感悟、发掘、创造管理中的美。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蔡元培先生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写到,健全的人格教育包括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的功能在于陶冶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任务,其核心目标在于人格的培养,因此在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这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提升我国高等人才整体品格的塑造水平[1]。
(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精神境界
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即培养大学生审美感知、体验、认识和评价,就是要教育大学生如何区分和鉴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形式纷繁复杂,而同时大学生广泛存在审美认知能力缺失、鉴别美的能力较低、创造美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管理人才
“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有助于开阔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理论视野,丰富其知识背景,提升其思维高度,培养其审美创造力。“管理学”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加强该课程的审美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今后的管理实践中创造美的管理过程、美的管理形式、美的管理环境,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兼顾管理艺术,综合体现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再设计———加入“管理学”美育目标
现代管理理论最大的特点是“人的地位提升”,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只有真正激活人的潜能、调动人的力量,才能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而激活人的潜能,就离不开对生命美学的实用价值研究。历史实践证明,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管理是一个创造美、服务美的过程,而管理的终极目标也是使世界和谐美好。将美学融入管理将有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管理学”与美学相结合,将会使“管理学”得到质的飞跃和升华。因此我们应当改革“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改革后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应形成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在此不做深入论述,下文重点分析“管理学”课程应设立的美育目标。
“管理学”课程的美育目标即引导学生发掘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职能中蕴含的美学元素,结合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形成对管理美学审美表现形式的认识,进而让其重点体会管理过程的人性美、科学美、均衡美、和谐美、形式美等美学思想,提升学生的管理美学素养,培养学生运用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和美的形式开展管理活动的能力,发挥大学生综合素养和理想人格养成的教育作用。以上美育目标应随着管理实践、时代背景的发展,不断动态变化、与时俱进。
(二)教学内容的再丰富———融入管理美学教育内容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既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管理逐渐形成了一种求真、求善、求美的美学目标。“管理学”课程本身有非常丰富的美学素材,需要我们充分挖掘,并呈现给学生。首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蕴含丰富的美学元素。中国在五千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思想,积淀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庄周为代表的道家,以及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的管理思想。例如,关于如何挖掘“管理学”课程中的美学元素。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苟能正其身,于从政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政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3]这个观点论述了“身正”与“令行”;“正己”与“正人”的关系,即示范与效果的关系,领导者能率先垂范,下属就容易指挥,揭示了示范在管理中的地位。从美学角度看,“正己”而“正人”是领导者通过自身的形象美、行为美和语言美来影响下属,从而使管理客体也美起来。如果说“正己”是一种修身美、自律美、示范美,那么“正人”则是一种规范美、引导美,“楷模”“法度”“准则”本身就是美的集中体现[4]。其次,西方现代管理理论蕴含着美学思想。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流派纷呈,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也是异常丰富,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课堂美育的内容。如人际关系理论体现的和谐美,决策理论呈现的科学美、思维美,权变理论体现的动态美、协调美,需要层次理论背后的人性美,领导理论体现出人格美和谐美等。
将审美教育融入课程,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改革和丰富教学内容,将美育素材纳入课堂教学,挖掘管理学理论背后的美学思想。
(三)教学形式的新思路———采用翻转课堂和案例教学
传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更多是对管理理论的讲授,不注重对学生管理能力和管理素养的培养,授课过程缺乏美感体验。笔者认为,要发挥“管理学”课程的美育功能,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感性与理性结合,注重教学过程美育。在教学设计时,从教学环境的布置上、教学课件的准备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教师应都应给学生美的直观感受,要先突出学生的感性审美直觉,然后探讨深层次的管理艺术,将美育贯穿“管理学”课程的全过程。二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美学素材融入课程学习,引导学生感悟美。教师要把管理美学的美学素材和相关教学案例相结合,在上课前发给学生学习,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相关思想或理论体现了什么美学思想,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三是启发学生的创新力,引导学生创造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另一重要职能,以“管理学”课程为例,部分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管理素养和管理学思维,但是他们利用管理学思维进行实训作品的制作呈现时,仍然在和美感有关系的构图、布局、颜色、形状等方面需要指导。这样才可以做出既符合课程要求,又具备审美元素的作品。因此,“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样化的教学元素设计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创作灵感和对课程的热爱[5]。四是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鉴赏美。课程的最终成绩考核指标应加入对作品美感的考核,教师应给全班学生展示优秀作业(作品),表明审美元素是存在于“管理学”课程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管理者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艺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心灵美、人格美的追求。
四、结语
“以美育人”是教育的重要职责,这一重大目标需要每一门课程的参与,将“以美育人”的思想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管理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在当前高校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贯彻国家人才培养要求、满足学生审美教育需求,教师应该落实审美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爱邦.中华美学精神视域下高校美育问题及其策略研究:以广东高校为例[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8,3(1):37-44.
[2]张体勤,刘军.基于和谐思想的管理美学初探[J].山东社会科学,2005(10):137-139.
[3]苏东水,彭贺.中国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司莹.管理美学的内容、范畴及当代意义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5]赵浚.审美育人:构筑人之精神世界的德育———从美育视角看德育哲学的价值实践[J].贵州社会科学,2018(1):83-87.
刘晓琳.关于“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3):101-102.
基金:山西工商学院2018年度校级美育课程立项项目“管理学融合之美”[编号:2018(24)].
分享:
推动高校建设完善的教职工文化服务体系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三全育人”质量具有促进作用,但通过查阅国内权威学术网站发现,目前国内对这一论题的研究极少,少量关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也更侧重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难以为高校建设教职工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可靠参考。
2023-07-17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保障。党的基层组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维持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正在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规划了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
2020-12-15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为新时代高校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而党建和“立德树人”又都是促进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要充分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十分关键。
2020-12-15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对商业环境的影响和渗透,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变革的冲击下,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重构和创新。新商业环境的出现导致传统商科教育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下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新商科应运而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2020-12-15“思想分析”是以“思想症结”为研究对象,以“解惑、去苦”为工作旨向,以“对话”为基本路径,深入了解案主的思想为何所困及其症结所在。通过对话实现分析师与案主之间思想交流和碰撞,启发案主认识思想症结的成因,实现症结观念的格式塔转换,从而颖悟到开解问题的出路。
2020-12-1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20-12-14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1].长期以来,高校共青团通过组织建设在创建品牌及思想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在近些年兴起的“三创”运动中,高校共青团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效果.高校共青团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进取,组织机构改革和内部制度的不断完善,应学生需要,不断调整工作思路,突出了各类活动的教育导向性。
2020-12-14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1。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实践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
2020-12-14在我国,社区教育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的生存与继续受教育的权力,社区教育的主体已由最初的社区居民逐渐演变为全体受教居民。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是一种特殊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社区管理组织的权限划分、部门设置、机构级别、隶属关系、人员配备、政策法规等根本性的组织制度与形式。
2020-12-09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导致农村劳动力大幅减少,“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1]提供用得上、用得好的合格劳动力,是解决“如何种好地”问题的重要举措。
2020-12-09人气:3374
人气:3163
人气:3113
人气:2181
人气:189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管理学报
期刊人气:4092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管理
国际刊号:1672-884X
国内刊号:42-1725/C
邮发代号:38-312
创刊时间:200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285
影响因子:1.17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