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建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是高校工作的根本任务,二者共同服务于高校育人这一中心工作。要提高育人的质量和效益,高校应在全面开展党建工作与大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积极优化和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推动二者深度融合。在新时代背景下,理论上高校党建工作和“立德树人”的内在统一关系为二者融合提供了必要与可能,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工作为二者融合奠定了现实基础,而协同视角下高校内部工作机制的优化与创新则为二者深度融合提供了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为新时代高校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而党建和“立德树人”又都是促进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要充分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十分关键。因此,在理论上厘清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的关系,进而在现实中找准二者的融合点、在实践中总结并创新二者融合机制,不仅非常有必要,而且还显得较为迫切。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是内在统一的关系
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的关系问题,不仅是理论层面的认识问题,更是现实层面的实践问题。这二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既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内在统一,共同铸造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
(一)宏观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和“立德树人”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论断,奏响了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号角,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从宏观上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需要坚强有力的党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自强不息的人民的艰苦奋斗。“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而党的坚强领导又需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在自强不息的人民之中,各类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更是战略资源和前途希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党建作为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无数青年理想启航的港湾,“立德树人”是高校责无旁待的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其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所以,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角度上说,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使命一致,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统一于新时代“中国梦”的光辉历程与奋斗目标。
(二)微观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和“立德树人”都以育人为中心,且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建一方面必须体现新时代党建的总要求,即“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党建共性的集中体现和必然要求。另一方面,高校党建工作也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牢牢把握德育方向,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见,“育人”是高校党建工作不同于其它组织党建工作的最显著特征。
至于作为高校根本任务的“立德树人”,本身就是高校育人目标的具体化。之所以要突出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是要强化党“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教育方针,使其在高校工作中得到更加全面的贯彻和执行,防止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出现“重成才、轻成人”的倾向,以便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所需的合格人才;二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拔节抽穗”的人生关键期,高校的办学方向、方针和质量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人生方向和发展高度。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高校时光是其走入社会前最后一轮系统学习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都将在此期间塑造成型。
微观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不仅都以育人为中心,而且二者之间也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高校党建工作为“立德树人”精准导航。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不断充实和丰富着高校党建工作的内涵,并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抓手和着力点。正是在党建工作和“立德树人”二者的紧密配合和共同推动下,高校育人的中心工作才得以健康发展。
由于高校党建工作和“立德树人”宏观视域下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微观视域下又都以育人为中心,且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所以,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不仅内容上高度关联,且本质上内在统一。也正是这种高度关联性和内在统一性,二者间的融合才有了必要和成为可能。
二、以学生为中心育人是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融合的现实基础
从逻辑上讲,在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二者融合问题上,要将其理论上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中的可行性,必须找准二者的交集并进而确定二者融合的基础。否则,二者融合在现实中将无法进行,有机融合更是无从谈起。
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的交集以及二者融合的基础,必须而且只能从二者的关系、即二者之间的高度关联性和内在统一性中去寻找。前文所述,新时代无论高校党建工作还是“立德树人”皆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奋斗目标和育人这个中心工作而高度关联和内在统一,所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毫无疑义就是二者的交集,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党建工作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就理所当然成为了二者融合的现实基础。
(一)高校党建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党建工作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是由高校育人基本目标决定的。学生是高校工作的主要对象,“立德树人”理所当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党建工作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关键是党建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就目的而言,高校开展党建工作主要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其中,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是核心。2019年1月15日召开的第二十六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扎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证”。高校党建工作既以育人为目标,学生自然是中心。
长期以来,少数高校党建工作打不开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工作中存在着明显的“轻学生、重教工”倾向,无论是党的建设还是党的活动都基本以教工为主,而偏离了学生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能使高校党建工作找准方位,还能为其注入强大活力。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党建工作则立即活起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习与生活、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以及个人、家庭、国家与社会等,都将为党建工作提供无限的素材和开辟广阔的天地。
(二)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二者融合
众所周知,党的建设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五个方面,高校党建也不例外。如果高校以学生为中心沿着这五个方面全方位开展党建工作,就不难发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都内在地融入其中。
以政治建设为例,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必须“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再比如思想建设,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就要求“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至于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情况也完全与此类似。
对比分析党的建设中对党员的要求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后就不难发现,除了前者要求更高外,二者在方向上完全一致、在内容上高度吻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党员标准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要培养的人才在道德要求上是根本一致的,并且,前者还引领后者的方向。这充分说明,高校党建工作中用党员道德要求引领学生的过程,本身也就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这二者在学生身上将直接合二为一、彼此融合。
实践表明,高校只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党建工作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二者就会像盐溶入水中一般自然融合,而根本无需再额外刻意而为。
三、在协同视角下优化和创新内部工作机制是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的保障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育人工作,虽能实现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的有机融合,但要不断提高高校的育人水平和质量,二者融合必须持续且深入。为此,高校必须协同内部各方力量和各种要素将相关工作制度化、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创新。这就需要在审视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融合现状的基础上,科学总结和分析问题,并找到合适理论加以指导。
(一)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融合之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高校对党建工作和“立德树人”都极为重视,大力推进并积极落实且成效显著。与此同时,问题也依然存在,其突出表现在党建工作和“立德树人”二者的融合度上。
当前,以党建促发展、以党建工作引领“立德树人”的相关工作已在高校广泛开展,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高校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二者在高校都被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工作力度加大,各高校纷纷以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党建工作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三是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优化与创新,不少高校都在实践中摸索出很多成功做法行之有效的方法;四是典型案例不断涌现。
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能紧扣主题狠抓党建工作,并以此引领本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从而实现二者一定程度的融合。但也有极少数高校,或因重视不够、或因思路不清、或因方法不对,或推进不力等原因,在二者融合上极为有限,个别高校仍然存在着党建归口党务部门、“立德树人”归口教学职能和学生管理部门的状况。
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之间之所以会存在融合度不够问题,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认识问题,即对这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不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厘清;二是体制问题,这虽然超出了高校自身的能力范围,但可以通过上级文件和一系列制度安排来帮助解决;三是机制问题,即制度化的工作安排,这既是理论层面仍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又是实践层面的具体操作问题,因而只能由各高校在上级精神的指引下遵循一定的理论并结合自身实际在摸索中解决和完善。
(二)协同视角下创新工作机制是实现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由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党建工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这一重要论述其实也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协同优化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全新视角。
对高校而言,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的价值不仅在于融合后其整体育人功效要远大于两部分简单相加之和,更在于这种深度融合能取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特殊功效,从而更加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因此,当前高校较普遍存在的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融合不够问题,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必须予以研究解决。
从理论上讲,所谓融合,一般是指各组成部分或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从而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发挥大于各部分或各要素之和的功效。因此,解决整体的融合问题的关键,在于搞好部分或要素之间的协同。而要解决协同问题,协同理论和协同视角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所谓协同理论,是指事物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合作、同步、协调和互补关系。相对于融合理论主要针对内部平行关系而言,协同理论的范围无疑更广,它全面包含内外部之平行与垂直关系。因此,协同理论对融合问题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由于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的主要障碍来自高校内部的工作机制,协同理论对此问题的指导作用就主要体现在高校内部工作机制的协同创新上。
从协同的角度看,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之间融合不够,实质就是二者构成要素之间的协同一致程度不够。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途径,就是从二者构成要素着手对高校内部的工作机制进行协同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党建工作,其构成要素主要有三:作为主体的党建工作者(主要是党政干部和辅导员)、作为客体的学生以及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党建活动。同样,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构成要素也主要有三: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包括从事日常管理和教育的辅导员)、作为客体的学生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由于客体完全一致,所以,基于深度融合目的的高校内部工作机制协同创新,实际上指的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工作安排,来调整和优化党政干部、教师和辅导员之间的关系,并加强党建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之间协同发展,以致彼此作用,互相进步。
基于上述原理,实际操作层面,在不显著增加学校开支和相关人员工作量的前提下,高校基于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目的而进行的工作机制协同创新,可沿着以下方向进行探索。
一是部门相互协同。对高校而言,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一旦实施将波及全校。从业务上看,涉及最深的主要是高校以下三个部门:党务部门、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在目前体制上,这三个都是高校内部的职能部门,行政上既互不隶属、业务上一般亦无太多往来。在相当程度上,正是由于业务涉及最深的三个部门彼此间缺乏足够的交流与协同,所以才导致高校的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难以深度融合。因此,极有必要成立包括三部门在内的相应协调机制,在校党委或相关校领导直接领导下,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融合中的工作安排与工作衔接,及时消除融合中的障碍和解决融合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等。
二是人员相互交叉。实现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的深度融合,二者主体即党政干部、专任教师和辅导员之间在职能上必须有足够的交叉。这就要求高校应通过相应的制度化安排,让三者之间做到相互交叉兼职。如:党政干部和辅导员兼职思想理论课、专任教师兼职党务以及班主任和学生导师等。除此之外,三者还应建立相应的联络机制,定期交换信息、及时反馈学生情况。如此一来,既能整合政工队伍、又能形成工作合力,从而促进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并进而提高育人效果。
三是活动相互延伸。即:党建活动(宣传、组织)与教学活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以及管理活动(日常管理、校园活动)三者要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实现内容上的相互间渗透和延伸。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高校的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割裂现象,缺乏沟通、配合与协作,未能形成整体合力,甚至出现工作效果相互抵消的现象,严重影响高校育人效果。这就要求高校出台相关措施并形成相应的工作机制,为三个部门有效参与彼此的业务和活动创造条件并提供帮助。如:宣传部门要对教材、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政治把关;组织部门在发展学生党员时要给予相关教师和辅导员以足够的决定权;专任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除教学活动外,还应深度参与包括学生考评(如入党、评奖等)在内的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学生校园活动;学生的日常活动和表现(如见义勇为、立功受奖或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等)要纳入当年思政课考核和毕业鉴定等。
总之,只要高校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科学把握党建工作和“立德树人”辩证关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党建工作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结合自身实际优化和创新各种工作机制,党建工作和“立德树人”深度融合完全能够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也一定能完成。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2]杜玉银.高校党建理论研究与探索[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清义.立德树人———高校党建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张维维.高校党建工作札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5]吕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实务与创新手册(图解版)[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9.
[6]张凤,郭龙.新时代“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
[7]林长兴.新时代民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8]周建华,吴海涛.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9]周建松.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鲁岩,易刚明.协同视角下高校党建与“立德树人”机制化融合探析[J].高教学刊,2020(36):177-180.
基金:2019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党建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机制探析”(批准号:2019JKDJ019)的阶段性成果.
分享:
推动高校建设完善的教职工文化服务体系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三全育人”质量具有促进作用,但通过查阅国内权威学术网站发现,目前国内对这一论题的研究极少,少量关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也更侧重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难以为高校建设教职工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可靠参考。
2023-07-17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保障。党的基层组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维持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正在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规划了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
2020-12-15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为新时代高校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而党建和“立德树人”又都是促进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要充分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十分关键。
2020-12-15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对商业环境的影响和渗透,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变革的冲击下,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重构和创新。新商业环境的出现导致传统商科教育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下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新商科应运而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2020-12-15“思想分析”是以“思想症结”为研究对象,以“解惑、去苦”为工作旨向,以“对话”为基本路径,深入了解案主的思想为何所困及其症结所在。通过对话实现分析师与案主之间思想交流和碰撞,启发案主认识思想症结的成因,实现症结观念的格式塔转换,从而颖悟到开解问题的出路。
2020-12-1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20-12-14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1].长期以来,高校共青团通过组织建设在创建品牌及思想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在近些年兴起的“三创”运动中,高校共青团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效果.高校共青团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进取,组织机构改革和内部制度的不断完善,应学生需要,不断调整工作思路,突出了各类活动的教育导向性。
2020-12-14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1。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实践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
2020-12-14在我国,社区教育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的生存与继续受教育的权力,社区教育的主体已由最初的社区居民逐渐演变为全体受教居民。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是一种特殊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社区管理组织的权限划分、部门设置、机构级别、隶属关系、人员配备、政策法规等根本性的组织制度与形式。
2020-12-09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导致农村劳动力大幅减少,“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1]提供用得上、用得好的合格劳动力,是解决“如何种好地”问题的重要举措。
2020-12-09人气:4764
人气:4537
人气:4355
人气:3467
人气:311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人气:1460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1-5047/D
国内刊号:1672-4038
邮发代号:82-484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45
影响因子:0.077
影响因子:0.259
影响因子:0.356
影响因子:0.05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