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后疗效与颈长肌及颈伸肌改变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本院行ACDF手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80例,分析手术前后颈长肌及颈伸肌磁共振检查指标及随访疗效指标,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颈长肌及颈伸肌检查指标与随访疗效指标间相关性。结果 80例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疗效评估优秀49例,良好30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8.75%。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颈长肌容积显著少于术前(P<0.05);手术前后颈伸肌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改良日本矫形协会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颈长肌容积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呈负相关(P<0.05);但术后颈长肌容积与改良日本矫形协会量表评分无相关性(P>0.05);同时术后颈伸肌容积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改良日本矫形协会量表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CDF术后疗效与颈长肌改变密切相关,但与颈伸肌无关。
脊髓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患者总数的10%~15%,其中单节段病变患者如症状和体征严重且保守治疗无效,临床多选择ACDF手术治疗[1]。已有研究显示,ACDF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对病变节段进行充分减压及良好融合,在消除神经压迫症状及颈椎矢状位平衡恢复方面显示出良好作用[2]。颈周肌群在保证颈椎稳定及危及正常生物力学方面的作用已获得广泛认可,但有关颈椎手术前后颈周肌肉组织变化及与治疗效果方面报道较少[3]。为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对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0例手术前后颈长肌及颈伸肌磁共振检查指标及随访疗效指标进行分析,探讨ACDF术后疗效与颈长肌及颈伸肌改变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因颈脊髓压迫症状就诊并最终确诊脊髓型颈椎病;②单节段病变;③保守治疗无效;④于本院完成ACDF手术治疗;⑤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颈椎外伤、感染或肿瘤;②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③合并强直性脊柱炎;④先天性颈椎畸形;⑤既往颈椎手术史;⑥拒绝配合治疗及随访。最终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本院行ACDF手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80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33~70岁,年龄为(52.78±6.40)岁,根据病变节段划分,C2~3节段13例,C3~4节段15例,C4~5节段17例,C5~6节段14例,C6~7节段21例,其中合并行走不稳31例,合并脊髓变性25例。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研究方法
1.2.1手术方案:全部手术均由同一组高年资手术医师完成;仰卧位下行气管插管全麻,经颈右侧入路切皮,分离颈动脉鞘及内脏鞘后有效暴露椎体及椎间隙;C型臂X线下定位手术节段,切除椎体前方相关软组织,待病变椎间隙完全暴露后撑开目标椎间隙,摘除病变椎间盘并刮除上下终板,待彻底减压后将同种异体骨融合器植入,采用颈前路钢板对椎体前方进行固定;再次行X线透视确认置入良好后冲洗缝合切口完成手术。
1.2.2MRI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MAGANETOMsymphony1.5T磁共振扫描仪,自枕部扫描至T2,扫描层厚和层间隔分别为4mm,0.4mm,获得C2~C7节段椎间盘上下终板及赤道线平行T2WI图像。原始图像导入后处理软件后由2名高年资中级及以上职称放射诊断医师手工勾画颈部肌肉边界,测量颈长肌及颈伸肌容积,测量至少3个层面,取平均值析。肌肉容积由肌肉截面积与层厚进行积分计算,全部MRI肌肉容积值求和后获得颈长肌容积;而颈伸肌容积量化测量方式为ESA/VBA),以减少患者体型差异带来的测量误差。
1.2.3疗效评估指标[4]
①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分值0~10分,由患者自行评估,分值越高提示疼痛越严重;②改良日本矫形协会评分量表包括上肢(5分)、下肢(7分)、运动感觉(3分)及排尿(3分)四个维度,总分18分,分值越高提示脊髓功能越佳;③颈部功能障碍指数量表包括10项指标,每项指标0~5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差;④临床疗效评估采用Odom标准,分为优、良、可及差四级,优指颈椎未感不适可正常完成日常工作,良指颈椎偶尔不适但未影响日常工作。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时间点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x±s)表示,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入选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80例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疗效评估优秀49例,良好30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8.75%。
2.2手术前后手术节段颈长肌容积和颈伸肌容积比较
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颈长肌容积显著少于术前(P<0.05)。手术前后颈伸肌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手术前后手术节段颈长肌容积和颈伸肌容积比较
2.3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改良日本矫形协会量表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
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改良日本矫形协会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见表2。
表2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改良日本矫形协会量表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
2.4颈长肌及颈伸肌容积与随访疗效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颈长肌容积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呈负相关(P<0.05);但术后颈长肌容积与改良日本矫形协会量表评分无相关性(P>0.05)。同时术后颈伸肌容积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改良日本矫形协会量表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间无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颈长肌及颈伸肌检查指标与随访疗效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3、讨论
有报道提示,颈长肌及颈伸肌与颈椎稳定性关系密切,慢性颈部疼痛患者往往存在颈长肌功能障碍。同时颈椎后路手术导致颈椎后方肌群的医源性损伤亦可引起术后颈部疼痛[5]。ACDF手术尽管手术入路可避免对颈椎后方肌群破坏,但颈椎融合操作可导致融合节段活动受限,不利于颈椎后方伸肌群活动功能恢复,有研究推测ACDF术后颈椎椎旁肌肉变化可能与术后慢性颈部疼痛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有关[6],但缺少临床研究数据支持。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颈长肌容积显著少于术前,但手术前后颈伸肌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为:①ACDF能够颈椎矢状位失衡患者颈椎曲度,增加颈椎前凸,且矫正效果与颈椎曲度直接相关,术中对于患者颈前区组织牵拉及破坏、植入物对于椎旁肌肉刺激及电刀热刺激均可加重术区组织损伤。此外颈椎前屈姿势可限制颈长肌活动,结合术后疼痛相关恐惧可严重患者术后康复功能恢复;患者术后颈长肌变化可能与肌肉废用及活动受限有关[7]。②椎间盘退变及炎性介质可导致椎旁肌肉结构改变,特别是背部深层肌肉萎缩,同时抑制相关肌肉支配神经;有报道提示,多种炎性介质可加快脊柱肌肉脂肪浸润及纤维化进程,诱导肌肉萎缩退化。而ACDF能够通过椎间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但因病变节段活动度丧失,周围节段机械应力增加,可进一步加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故颈伸肌容积减少亦可能与此有关[8]。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改良日本矫形协会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提示ACDF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确切。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有相当部分患者术后残留颈肩部疼痛或不适症状,有报道提示颈部肌肉容积改变及颈部屈肌功能障碍可能与颈部慢性非特异性疼痛有关[9]。既往研究证实,急慢性腰部疼痛患者腰部多裂肌横截面积减小,术后需接受专门肌肉康复锻炼方可实现多裂肌横截面积恢复及背痛缓解,而在慢性颈部疼痛患者中亦可观察到颈部多裂肌及颈长横截面积改变;此外颈部疼痛患者颈深屈肌活动度降低及伸肌萎缩亦不利于颈椎活动功能恢复[10]。本研究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颈长肌容积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呈负相关,但术后颈长肌容积与改良日本矫形协会量表评分,术后颈伸肌容积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改良日本矫形协会量表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间均无相关性,以上结果提示长肌容积减少是导致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CDF术后颈部非特异性疼痛的潜在诱因,进一步支持以上观点。
综上所述,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CDF术后疗效与颈长肌改变密切相关,但与颈伸肌无关。
参考文献:
2李源,李鹏,黄世金,等.颈椎棘突长度与脊髓型颈椎病发病节段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21,41(8):488-495.
3朱超,刘春,张玉发,等.零切迹融合器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22,32(4):347-355
4凯依塞尔·阿布都克力木,李磊,杨晓凯,等.术前颈椎椎体CT值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椎间隙高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9):1125-1130.
5王斯年,邱勇,朱泽章,等.基于Roussouly分型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与椎旁肌群横截面积的关系[J].中华骨科杂志,2021,41(22):1614-1622.
6吴晓淋,丛文斌,钟鑫,等.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多裂肌影响的MRI评估[J].中华骨科杂志,2020,40(14):902-910.
7陈竞轩,张志超,石维,等.改良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并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脊柱外科杂志,2021,19(2):94-99.
8郝尹泽,刘松旗,李庆达.后路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与传统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22,11(9):668-675.
9王林钦,李晓博,李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后颈长肌、颈伸肌形态学变化与改良日本矫形协会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相关性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22,51(12):1524-1527.
10杨鹏,温冰涛,格日勒,等.不同类型颈椎病患者颈伸肌肌容量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20,30(6):516-52
文章来源:刘宪翠,王路,徐浩,等.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疗效与颈长肌及颈伸肌改变的关系[J].浙江创伤外科,2025,30(01):75-77.
分享:
颈椎病是颈部高发疾病,有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该病发生率达到10%~15%,其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较为常见,且近年来患者数量不断上升[1]。颈部牵引疗法通过外力作用对颈椎形成牵拉效应,可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而改进后的坐位间歇角度牵引,可使牵引力更集中于发病节段,且具有更高舒适性、安全性。
2025-04-18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是由于颈椎及其附属结构退变,导致脊髓压迫或供血不足引起脊髓传导功能障碍的疾病,占总颈椎病类型的10%~15%[1]。CSM起病隐匿,症状进行性加重,初期以颈部僵痛,肢体疼重为主,逐渐出现四肢痿软,行走不稳,甚则耳鸣耳聋、视物不清、形体消瘦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2]。
2025-04-18颈型颈椎病(Neck-typeCervicalSpondylosis,NTCS)是颈椎病的首发表现,也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其临床表现以颈、肩、背部区域的慢性疼痛为主。流行病学研究显示,NTCS约占颈椎病总患病率的40%,我国NTCS的发病率已高达17.3%,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开始面临这一疾病的威胁。
2025-04-17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颈椎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数据[2]显示CSR在所有颈椎病病例中占比高达58.5%。临床多认为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颈神经根受到激惹与压迫,发病后的典型症状包括颈项部疼痛、肩背部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等,由此可见,CSR是一种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巨大的颈项部疾病,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
2025-04-17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混合型6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最高,常见于久坐伏案工作人群,该类型颈椎病是由颈椎退变引起神经根病变,其发病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发病较少[1]。
2025-04-07颈椎病是较为常见的椎体退行性疾病,患者有颈部僵硬、酸痛、头晕、上肢麻木等表现,经检查可发现患者存在椎间盘突出与变形问题。为保证理想的治疗效果,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需对患者实施有效、可靠的康复护理干预。中医对治疗颈椎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对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并针对病情采用多样化的护理方案,有效提升了治疗及康复效果。
2025-04-01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并且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常见。颈椎退行性病变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生的基础,当对应节段的神经根受到压迫时,会引起肩颈部疼痛、僵硬,以及上肢麻木、肌力减退等症状[1-2]。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与椎体结构不稳、炎症刺激、周围血管血液循环障碍及神经损伤等因素有关。
2025-03-27颈椎病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颈椎慢性退行性疾病,中年患病率最高,患病率为每1000人3.3例,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1]。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ofvertebralarterytype,CSA)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由于颈椎局部病变从而引起椎动脉血流障碍,导致脑供血不全,临床上常见以眩晕为主的症候群[2]。
2025-03-14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早已超越表面的柔软和灵活的意义。尤其在哲学领域,柔更是被赋予丰富的内涵。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强调宇宙间万物的相互联系。在中医学,骨正筋柔作为伤科常用指导思想,进一步凸显柔的重要性。这种以柔为导向的治疗理念在颈椎病保守治疗中效果明显。
2025-03-07目前,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通常采用非手术方法,如手法推拿、颈椎牵引等,手法松解是颈椎病患者常用治疗手段,可促进局部肌肉血液循环、改善神经根粘连等,但单一治疗在部分患者中的效果仍不理想,仍需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进一步提高干预效果[2]。
2025-03-04人气:11609
人气:10739
人气:10003
人气:9901
人气:969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期刊人气:4403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和中日友好医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406X
国内刊号:11-3027/R
邮发代号:82-457
创刊时间:199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