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观察火针手三阳经郄穴联合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联合火针手三阳经郄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20, CSR20)的评分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首次治疗后及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首次治疗后及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SR20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CSR2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火针手三阳经郄穴联合常规针刺能较快地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疼痛、手臂麻木、功能障碍等症状,疗效优于单一常规针刺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关节突关节和钩椎关节增生、髓核突出、椎体移位或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导致椎间孔狭窄,压迫C5~C8脊神经根并产生相应神经支配区域感觉、运动障碍的一种疾病[1],以颈、肩、臂或手的疼痛、麻木或僵硬为主要特征[2]。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常见,其占所有颈椎病的60%~70%[3]。若不及时进行干预,长期压迫颈神经根也许会出现上肢无力、肌肉萎缩等现象,不仅会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也会给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4]。常规针刺治疗现在虽然已经成为该病主流治疗方案,但仍存在疗程较长、治疗效果不稳定等不足。《针灸聚英》中记载有“若风湿寒三者,在于经络不冲者,宜用火针,以外发其邪,针假火力,故功效胜气针也”,明确表明火针对痹证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并且有“阳经郄穴多治痛”之说。笔者在临床中采用火针手三阳经郄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一定疗效,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设计,观察火针三阳经郄穴联用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2年2月至2022年10月于广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门诊就诊的CSR患者共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以1:1的比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3例,对照组33例)。观察组有1例中途因私人原因未完成全疗程治疗而脱落,共完成32例。对照组有1例因自行联用其他药物,1例因后期不配合完成相关数据收集无法评估疗效,共完成3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5]中的诊断标准制定。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制定。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治疗1周前未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行相关治疗;神志清楚,对答流畅且能自主配合相关临床数据采集;既往接受过针灸治疗,且无晕针等不适;男女不限;年龄18~65岁;了解试验相关情况,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妊娠期或哺乳期者;有明确的手术指征者;有精神疾病、肿瘤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治疗部位有严重的皮肤损伤、溃烂等无法施针者。
1.5 脱落、剔除和中止标准
误纳入不符合纳入标准者;依从性较差者,或在治疗过程中未按试验方案治疗或自行使用其他治疗者;因临床资料收集不全,而无法判断疗效者;在治疗过程中,因病情快速恶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突发其他疾病者;因自身原因,主动申请退出者;纳入后因各种不可抗力而未完成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予常规针刺治疗。参照《针灸学》[7]中项痹的治疗,选取患侧C4~C7颈夹脊穴、阿是穴、天柱、后溪和申脉穴。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用75%乙醇常规消毒相应穴位处皮肤,采用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行单手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周3次,共2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联合火针手三阳经郄穴治疗。常规针刺方法同对照组。选取患侧手阳明大肠经郄穴温溜穴、手太阳小肠经郄穴养老穴和手少阳三焦经郄穴会宗穴进行火针。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用75%乙醇对穴位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从进针点中心向四周涂抹一层薄薄的跌打万花油。医者以左手持乙醇灯置于胸前,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微曲夹持针柄,如持笔状,针尖置于火源外焰上灼烧,先加热针体,再加热针尖,将针烧至白亮后迅速对患处频频浅刺,针刺深度约为0.05寸(约1.25 mm),操作频率为180次/min,每次连续点刺7下,出针后再次涂抹一层薄薄的跌打万花油。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共2周。
3、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8]评分
长100 mm的直线,两端分别示以无痛和剧痛。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及治疗后让患者划定某一线段长度即表示疼痛程度。
3.1.2 颈部特异性量表评分
分别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20,CSR20)[9]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10]评估治疗前后患者颈椎情况。CSR20有症状与主诉(0~9分)、工作和生活能力(0~3分)、体征(0~8分)及手的功能(﹣2~0分)共4大项内容,满分20分;分数越高表示病情越轻。NDI包含生活质量、提物、疼痛强度、阅读、开车、睡眠、娱乐、工作、头疼、注意力共10项内容,每项5分,共50分;分值越高表示颈椎功能障碍越严重。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的标准,以尼莫地平法进行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痊愈:疗效指数≥76%且≤100%,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可正常工作和生活。
显效:疗效指数≥50%且<76%,临床症状减轻,病情稳定,偶尔会影响生活。
有效:疗效指数≥25%且<50%,临床症状较前好转,经常会影响生活和工作。
无效:疗效指数<25%,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
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若符合正态分布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或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高于对照组的6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4.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首次治疗后及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s)
3.4.3 两组治疗前后NDI和CSR20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DI和CSR2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NDI和CSR20评分均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表4 两组治疗前后NDI和CSR20评分比较(±s)
4、讨论
因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生活处处离不开电子产品,而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等及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了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尤其以神经根型颈椎病(CSR)为著[11]。因此,缓解患者颈部疼痛等症状有重大意义。在中医学中并无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概念,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纳入“痹证”“项强”“颈筋急”“头痛”“眩晕”“项痹病”等范畴。其认为CSR当属本虚标实[12],其标为风、寒、湿气侵袭颈部肌肉和经脉,导致“不通则痛”,此为外因;其本在脏腑、气血的亏损,肝肾或精血的不足,故“不荣则痛”,可以因劳损、外伤等致病,此为内因。针刺治疗首在温阳通络[13]。《灵枢·官针》:“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燔针”即为火针。火针能以“温”促进血液流通,以“温”补养阳气不足,以“温”散寒除湿利关节;从而使经脉通畅,疼痛自止。现代相关研究[14]也表明火针可以使炎症细胞入侵减慢,减少血管扩张,缓解纤维组织黏连,从而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化瘀消癥止痛的作用。本试验中火针的针刺手法依照林国华老师等指定的岭南火针试行标准制定,采取平平浅刺的手法,并且通过减少治疗频次降低刺激量,提高患者的接受度。
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联合火针手三阳经郄穴,郄穴之郄本意指的是空隙和孔隙,《康熙字典》释为“骨肉之郄”,也可看作“骨与肉之间隙”,引申为经络气血深聚的地方,有“阳经郄穴多治痛”之说。《灵枢·经筋》:“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端之端,循腕臂肘臑而上肩颈……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手太阳之筋,起于手小指之端,循臂肘肩项,……其病小指支肘肉锐骨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其支者上颊,结于頄,……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均表明手三阳经郄穴可治疗颈部相关疾病,且因其处于解剖学中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主干或其分支的分配区域中,可以达到“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效应。另外有现代研究[15]证明针刺会宗、养老等郄穴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从而达到消除颈肩背痛等临床症状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首次治疗后及治疗后VAS评分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并且观察组无论是首次治疗后还是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联合火针手三阳郄穴在镇痛方面的即时效果及长期效果都明显优于单一常规针刺。两组治疗后N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NDI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患者接受联合火针手三阳经郄穴治疗后,生活质量、提物、疼痛强度、阅读、工作、头疼、注意力、开车等均较单一常规针刺有改善。两组治疗后CSR20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CSR20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联合火针治疗后,患者疼痛程度、工作能力、手的能力、体征等改善优于单一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基于以上结果表明,火针手三阳经郄穴联合常规针刺能较快地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疼痛、手臂麻木、功能障碍等症状,疗效优于单一常规针刺治疗。
参考文献:
[1]唐志杰,王泽宇,刘天宇,等.基于“动静筋结点”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机制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21,30(11):1974-1977.
[2]侍昊,黄谦,姚文平,等.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J].针刺研究,2021,46(12):1036-1042.
[4]麦方永,冯文锋,刘桂平,等.超声引导下神经根阻滞配合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12(21):16-19.
[5]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J].中华外科杂志,2018,56(6):401-402.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7]梁繁荣,王华.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74.
[9]田中靖久.颈部神经根症治疗成绩判定基准[J].日本整形外科杂志,1993,67(3):552.
[11]钟远鸣,李嘉琅,李智斐,等.不同浓度臭氧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4):2924-2928.
[12]韩铭泽,李振华.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5):122-125.
[13]万红棉,潘杰灵,李晓林.浅析火针“三温”理论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上的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20,36(12):78-82.
[14]史清钊,方小芳,周军,等.火针治疗对跟腱末端病大鼠跟腱区组织病理变化影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5):459-463.
[15]庄子齐.电针郄穴为主对血瘀型颈椎病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5,25(11):6-8.
基金资助:广州市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科技项目(20222A011003);
文章来源:丁云,施泽婉,黎崖冰.火针手三阳经郄穴联合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24,43(02):192-196.
分享:
颈椎病是颈部高发疾病,有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该病发生率达到10%~15%,其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较为常见,且近年来患者数量不断上升[1]。颈部牵引疗法通过外力作用对颈椎形成牵拉效应,可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而改进后的坐位间歇角度牵引,可使牵引力更集中于发病节段,且具有更高舒适性、安全性。
2025-04-18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是由于颈椎及其附属结构退变,导致脊髓压迫或供血不足引起脊髓传导功能障碍的疾病,占总颈椎病类型的10%~15%[1]。CSM起病隐匿,症状进行性加重,初期以颈部僵痛,肢体疼重为主,逐渐出现四肢痿软,行走不稳,甚则耳鸣耳聋、视物不清、形体消瘦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2]。
2025-04-18颈型颈椎病(Neck-typeCervicalSpondylosis,NTCS)是颈椎病的首发表现,也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其临床表现以颈、肩、背部区域的慢性疼痛为主。流行病学研究显示,NTCS约占颈椎病总患病率的40%,我国NTCS的发病率已高达17.3%,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开始面临这一疾病的威胁。
2025-04-17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颈椎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数据[2]显示CSR在所有颈椎病病例中占比高达58.5%。临床多认为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颈神经根受到激惹与压迫,发病后的典型症状包括颈项部疼痛、肩背部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等,由此可见,CSR是一种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巨大的颈项部疾病,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
2025-04-17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混合型6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最高,常见于久坐伏案工作人群,该类型颈椎病是由颈椎退变引起神经根病变,其发病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发病较少[1]。
2025-04-07颈椎病是较为常见的椎体退行性疾病,患者有颈部僵硬、酸痛、头晕、上肢麻木等表现,经检查可发现患者存在椎间盘突出与变形问题。为保证理想的治疗效果,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需对患者实施有效、可靠的康复护理干预。中医对治疗颈椎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对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并针对病情采用多样化的护理方案,有效提升了治疗及康复效果。
2025-04-01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并且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常见。颈椎退行性病变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生的基础,当对应节段的神经根受到压迫时,会引起肩颈部疼痛、僵硬,以及上肢麻木、肌力减退等症状[1-2]。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与椎体结构不稳、炎症刺激、周围血管血液循环障碍及神经损伤等因素有关。
2025-03-27颈椎病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颈椎慢性退行性疾病,中年患病率最高,患病率为每1000人3.3例,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1]。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ofvertebralarterytype,CSA)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由于颈椎局部病变从而引起椎动脉血流障碍,导致脑供血不全,临床上常见以眩晕为主的症候群[2]。
2025-03-14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早已超越表面的柔软和灵活的意义。尤其在哲学领域,柔更是被赋予丰富的内涵。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强调宇宙间万物的相互联系。在中医学,骨正筋柔作为伤科常用指导思想,进一步凸显柔的重要性。这种以柔为导向的治疗理念在颈椎病保守治疗中效果明显。
2025-03-07目前,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通常采用非手术方法,如手法推拿、颈椎牵引等,手法松解是颈椎病患者常用治疗手段,可促进局部肌肉血液循环、改善神经根粘连等,但单一治疗在部分患者中的效果仍不理想,仍需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进一步提高干预效果[2]。
2025-03-04人气:18547
人气:16670
人气:16002
人气:15567
人气:1508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颈腰痛杂志
期刊人气:2530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出版地方:安徽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7234
国内刊号:34-1117/R
邮发代号:26-117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