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为研究粗糙裂隙岩体内部水力特性,建立参数化粗糙裂隙辐向流三维数值计算模型,通过设置不同工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粗糙岩体裂隙辐向流入口水压力越大,裂隙优势水流通道形成的瞬态时间越短,裂隙内部波动效应越显著,水流通道的“聚集性”越强;水流辐射流出过程中会引起裂隙表面产生局部“真空”,导致流线出现摆动和涡流现象;裂隙表面凸起程度会制约水流的湍流效应;裂隙力学宽度在一定阈值范围内会影响裂隙优势水力通道的形成和演化。研究结果可为地下岩土工程的安全稳定提供借鉴。
实际工程中的裂隙岩体存在诸多类型,其表征特性对地下结构的安全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水利工程、石油工程、地下洞室工程中,受裂隙表面几何型态随机性和复杂性等因素影响,致使裂隙水流通道受到制约,水流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会直接影响水流对裂隙产生的耦合作用。杜万军等[1]认为平行单裂隙辐向流表现出“非典型辐射流现象”,且存在优势水力通道;高俊义等[2]利用离散元法分析了渗流场与岩体位移场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得出了入口处流体压强与裂隙节理面压力梯度成正相关的结论;施雷庭等[3]认为裂隙形态主要影响因素中的长度、密度、开度等越大且与水流方向夹角越小,裂隙岩体渗流能力越强[4]。同时,裂隙开度、接触率、裂隙水压力、壁面滑移效应等对水流水力特性的影响具有相关性,而实际工程中的裂隙表面均为非平行裂隙,且形态各异,其水力特性与平行裂隙的水力特性差异明显。因此,通过构造满足实际工况的随机表面形态的粗糙裂隙模型,可提供更多的计算模型样本,得出不同表征形态裂隙面的水力特性规律,为实际工程中复杂裂隙的水力特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研究方法
1.1 参数化曲面模型
使用comsol软件定义参数化曲面,通常采用定义一个z坐标的函数在几何下添加一个参数化曲面节点的方法来实现,同时使用二重求和函数表示粗糙表面[5],其模型如式(1)所示:
式中:x=s1和y=s2在固定数值之间可以调整变化,系数p为用于在缩放z方向上的常数,此值可以根据实际模型的大小进行调整。建模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在comsol软件中确定模型参数N、b,随机函数g1和u1,如图1所示;
第二步:输入参数化曲面模型裂隙面的凸起高度范围,s1(0~2mm)、s2(0~2mm),如图2所示;
第三步:按照式(1)输入参数化曲面的完成表达式,建立参数化表面,如图3所示。
图1 模型基本参数输入
图2 模型曲面函数的输入
最终生成的裂隙面如图4所示,整个裂隙面凸起高度与常数p相关,且为随机生成。为研究纵断面方向水流流态和水力特性,取图4中的A-A与B-B位置的横断面进行分析计算,断面云图如图5所示。
1.2 数值模拟理论依据
Comsol软件中计算流体通常k-ω湍流模型[6]参照式(2)和式(3)建立数值计算过程,裂隙流体计算时尤其是在充分发展的流体区域广泛使用k-ω公式进行计算,可以避免k-ε模型对入口自由流湍流过于敏感等问题,k-ω湍流模型的理论计算方程如下式:
其中,k为湍流动能,J/kg;t为计算时间,s;ρ为密度,kg/m3;μi、μj为湍流速度平均值,m/s;xi、xj为坐标分量;ω为湍流特殊耗散,l/s;Γk、Γω为有效扩散系数;Fk、Fω为湍流生成项,N/m2;Yk、Yω为k、ω的耗散项,m2/s3;Dω为扩散项,m2/s。
模型的湍流动力黏性系数μt经过修正后按式(4)计算:
图3 随机曲面生成
图4 随机生成裂隙面高度变化云图
图5 A-A与B-B位置纵断面图
式中,α*为低雷诺数修正系数;α1为经验常数项;S为剪切力常数项;F2为混合函数。
1.3 数值模型与边界条件
将生成的随机裂隙表面沿Z轴方向扫掠形成粗糙裂隙面,研究模型裂隙开度分别为0.1cm、0.2cm、0.3cm,并参照单裂隙辐向流模型的建立方法,在裂隙中心位置设置入口水流通道,计算模型如图6~7所示。由于裂隙开度较小、水流流速较大,在数值建模计算过程中易导致有限元网格生成和非线性计算结果难以收敛,故采用动网格剖分方式,可最大程度地增加计算结果的准度和精度。
图6 随机生成裂隙面计算模型图
图7 典型计算点位置分布图
2、裂隙水流瞬态水力特性结果分析
采用瞬态时间步方法能更真实地反映裂隙水流自中心向四周辐向流出形成的完整动态过程,也能直观地表现出裂隙水流非线性流态形成的机理,故本模型取时间步0~1s进行瞬态数值计算分析[7],从不同入口水压力、裂隙表面特性、裂隙力学宽度等方面分析裂隙内部水流的水力特性。
2.1 裂隙入口水压力对水力特性的影响
依据杜万军等[8]单裂隙辐射流计算边界条件的设置方法,按照固定压力值设置,入口水压力分别为压力1(1×103Pa)、压力2(2×103Pa)、压力3(3×103Pa),出口为整个裂隙面边缘,压力为0Pa,并设置为自由流动边界条件,其计算结果也更加符合实际天然裂隙水流状态。
取0.2s瞬态时间步计算裂隙水流流速与流线分布,计算结果如图8所示,不同入口水压力下的裂隙面最大流速分别为4.87m/s、7.25m/s、8.99m/s,说明裂隙入口水压力越大,裂隙水流流速梯度变化就越大,引起裂隙面越早出现和形成旋涡流。同时取位置1处瞬态时间步计算流速变化曲线(见图9),随着入口水压力的不断增大,裂隙内部水流在初期0~0.2s内产生较强烈的波动性,且导致漩涡流产生的概率越高、旋涡强度也相对越大,裂隙“优势水力通道”形成的时间越短,相对越稳定。
因裂隙水流主要自“优势水力通道”辐射流出,从而出现了“非优势水力通道”区域几乎无水流通过的“真空”现象,裂隙内部水压力和流速均自“优势水力通道”向“非优势水力通道”逐渐过渡,且距离“优势水力通道”越近,裂隙内部各位置水压力相对也越大[4];但由于水流扩散的不均匀性和非对称性,导致非“优势水力通道”区域产生局部负压现象,使流线发生弯曲、偏离、回转等现象,且负压区域会随着裂隙水流的扩散产生移动、减小、局部稳定,导致流线最终回归平稳。如图10所示,当水流从辐射中心流出瞬间,裂隙面中心区域水压力短时间内出现下降趋势,位置1与位置3处均在0.08~0.2s时间步内产生了短暂负压值,其最大负压值分别为-31.34Pa、-13.75Pa,主要原因在于水流从辐射中心流出瞬间产生了切向旋转力与径向动能导致随机性的不均匀扩散,0.2s之后的压力值小幅度增大后,整个裂隙面的水压力才逐渐趋于平稳,并维持在较稳定的范围,说明裂隙内部水流在高水压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漩涡流很大程度上与裂隙面局部负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其产生的负压值越大,漩涡流的影响范围越大,裂隙面产生的空蚀现象越显著,裂隙面被高速水流冲刷的破坏程度越严重[9-10]。
图8 不同入口水压下裂隙面水流流速与流线分布图
图9 特征点位瞬态流速变化曲线图
2.2 裂隙表面特性对水力特性的影响
图1 0 不同位置压强变化曲线图
如图11所示,通过改变式(1)中的P值,生成3种不同表面特性的裂隙,凸起高度依次为0.57cm、0.75cm、0.95cm,设置计算入口水压力均为2×103Pa,计算得出不同突起高度下水流流线变化。结果表明:凸起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裂隙面法向水流的湍流效应,进而降低了切向湍流效应,并使其分散了涡流强度,引起裂隙面产生负压的概率逐渐减小;裂隙表面凸起高度变化越大,裂隙面水流动能被消耗的越多,其产生的优势水力通道越稳定,且数量相对越少,裂隙流速变化的幅度也趋于减小。部分水流产生的湍流动能被耗散在裂隙纵向凸起的位置处,导致裂隙水流沿着优势水力通道出现局部层流流动状态。同时,裂隙凸起高度会进一步约束切向水流的扩散效应,引起水流在裂隙面凸起和凹陷位置出现纵向涡流现象,但强度不高。
2.3 裂隙力学宽度对水力特性的影响
如图12所示,设置计算裂隙宽度分别为0.1cm、0.15cm、0.2cm,计算入口水压力为1×103Pa,计算结果表明,不同裂隙力学宽度对应的最大裂隙水流流速依次为4.97m/s、6.64m/s、11.8m/s,裂隙力学宽度越大,裂隙水流的最大流速越大,裂隙水流的“优势水力通道”浮动的区域越局限,水流的空间涡流效应表现出“空间守恒”现象。随着裂隙力学宽度逐渐增大,裂隙水流水平方向的非线性效应被纵向非线性效应进一步挤压和削弱,裂隙力学宽度增大导致了水流的纵向涡流效应显著[10]。而裂隙宽度的进一步增大,不会引起水流纵向非线性的持续增强,说明裂隙宽度对纵向非线性存在阈值,但此值与裂隙的各项力学指标和水流的内部流态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有待深入研究。
图1 1 不同裂隙表征形态流线分布图
图1 2 不同宽度裂隙流速分布图
3、讨论
综上,裂隙水压力增大会引起裂隙岩体内部应力分布发生变化,导致裂隙岩体的渗透力进一步升高,同时,优势水力通道的演化路径和方式也可作为影响裂隙岩体失稳的重要因素之一。裂隙表面粗糙程度和凸起高度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岩体裂隙面之间的抗滑力,但也限制了裂隙水流扩散流动的区域,致使裂隙渗漏通道主要以力学宽度增大方向为主;裂隙力学宽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会扩大裂隙水流的渗流通道,导致渗流力不断增大;随着裂隙宽度持续增大,裂隙水流对岩体的渗流作用力逐渐趋于平稳,且作用力维持在较低值。因此,实际工程中可通过封堵优势水力通道和裂隙力学宽度来提高裂隙岩体的稳定性。
4、结论
(1)参数化模型能更好地表达天然裂隙的表征形态,相对于平行裂隙而言更有利于得到符合实际工程需要的研究结论。
(2)裂隙入口水压力越大,裂隙水头整体分布越高,水流的波动效应强烈,优势水利通道形成的瞬态时间越短;裂隙水流在高速水压力作用下产生负压,出现局部“真空”现象,引起流线的不均匀扩散、弯曲和涡流;裂隙力学宽度会制约“优势水力通道”的演化,导致涡流效应的强度由横向为主过渡到纵向为主,且存在一定的阈值现象。
(3)裂隙水压力、表面特性、力学宽度对裂隙岩体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裂隙岩体内部水力耦合作用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杜万军,柴军瑞,许增光,等.单裂隙辐射流节理面破坏过程水-力耦合研究[J].水力发电,2022,48(1):39-44+122.
[2]高俊义,师延东.单裂隙岩体水-力耦合数值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3(1):116-120.
[3]施雷庭,赵启明,任镇宇,等.煤岩裂隙形态对渗流能力影响数值模拟研究[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23,13(4):424-432+458.
[4]杜万军,李青.平行裂隙辐向流数值模拟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2(10):36-38.
[5]王培涛,黄浩,张博,等.基于3D打印的粗糙结构面模型表征及渗流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24,45(3):725-736.
[7]杜万军,柴军瑞,许增光,等.岩体单裂隙辐射流水力耦合试验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22,40(4):133-136.
[8]杜万军,柴军瑞,许增光,等.考虑壁面滑移效应的平行单裂隙辐射流瞬态水力特性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22,33(1):136-143.
[9]曹成,柴军瑞,覃源,等.结构面破坏时单裂隙变形及渗流规律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9):139-147.
[10]王少华,乔素云,丁丽娟.不同粗糙裂隙表面几何特性与渗流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23,43(1):120-126.
基金资助: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杂裂隙岩体多向流水力耦合特性研究”(编号:ZK22-01);
文章来源:杜万军,张璐,郝红科,等.基于参数化模型的岩体裂隙辐向流水力特性研究[J].吉林水利,2024,(11):26-30.
分享: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的采暖面积已经突破200亿m2,并呈逐年增加趋势[1],同时,南方地区的供暖需求也日益增长。建筑能耗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极大程度阻碍了节能减排进程[2]。北方城镇供暖能耗约占建筑能耗的21%,每年因供暖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了全国建筑运行能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的1/4。
2025-03-172020年7月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3],提出: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协同发展,在建造全过程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
2025-02-07近些年随着整个社会对绿色、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建筑行业也在向着绿色化方向发展,这也促使了装配式建筑发展,其高效、环保的属性得到了各方广泛认可。对于装配式建筑结构来说,混凝土结构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墙板”是最主要的部分,对于墙板施工质量也会对整体装配式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2025-01-20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设计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外市政基础设施等土木工程项目中,这些项目广泛采用了欧洲规范和美国规范。为了提高海外工程的设计水平,提高海外项目的竞争力,需要对中欧美规范进行系统的分析对比。结构强度和裂缝的计算是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的关键内容。
2025-01-20工程师经常面临是否将岩体视为离散材料或连续材料的问题。大多数有限元方法将岩石视为连续材料,而其他人将它们视为离散岩石块的组合[1]。岩石是否可以被视为离散材料不仅是所使用的建模方法的问题,也是与理解所研究岩石问题的关键。对于给定的断裂岩石,需要确定岩石在什么水平上成为块状组合[2]。
2025-01-20郭明珠等[1]通过振动台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震动强度、频率和持时的地震波对岩质边坡的动力响应,得到频率对斜坡坡面和坡内的影响最为显著的结论。而黄凤娟等[2]通过改变正弦波的频率,研究边坡的位移、加速度和速度的动力响应,发现坡面和坡体地震动参数随着频率改变而变化。
2025-01-20热管是一种高效的两相传热装置,其不仅能实现小温差下的高效传热,同时还能将吸收的热量有效地传送至热沉[1-2]。为改善传热性能及满足实际工程需求,热管还可制作成微槽道平板型等多种形状。微槽道平板热管是一种具有微槽型吸液芯结构的微通道热管,具有传热能力强、均温特性好等优点[3]。
2025-01-20工程起重机在起重运输机械行业中有着巨大的市场,而箱形阶梯柱构件以其承载力大、长度伸缩变化易实现、材料利用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程起重机等各类机械设备中,其稳定性分析是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1],更高的起升高度和更大的起重量是近年来全地面起重机的发展趋势。
2025-01-2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深基坑工程数量日益增加,其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基坑顶部水平变形是基坑工程中的一大关键问题,过度变形可能导致周边建筑物的破坏和基础设施的失效,甚至危及人员生命安全[1-2]。因此,准确预测基坑顶部水平变形对于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施工和周边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
2025-01-20近年来,随着中国建筑基数的指数型增长,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凭借其用钢量少、外观整洁且施工进度快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在中国的建筑工地上[1]。由于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主要用来支撑工人、材料和建筑用结构件[2],直接关系到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其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工程人员甚至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2025-01-20人气:3764
人气:2478
人气:2093
人气:1820
人气:181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吉林水利
期刊人气:759
主管单位:吉林省水利厅
主办单位:吉林省水利宣传中心
出版地方:吉林
专业分类:水利
国际刊号:1009-2846
国内刊号:22-1179/TV
邮发代号:12-396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212
影响因子:1.298
影响因子:0.360
影响因子:0.663
影响因子:0.21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