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针对永庆坊非遗街区交通组织、空间功能、活动场所、设施景观方面的问题,从非遗街区利用及非遗保护传承的角度综合分析,介绍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为广州永庆坊非遗街区的提升利用提供了方向,有利于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期为全国非遗街区建设及非遗保护传承提供借鉴。
1、概述
2019年2月实施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湾区人文精神,利用好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构建文化遗产游径。2020年5月11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一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名单,其中广州有3条,分别是南国红豆鉴赏历史文化游径、红色羊城主题历史文化游径、广府古驿道历史文化游径,永庆坊作为南国红豆鉴赏历史文化游径中的一部分,对于广州历史文化展示具有代表性意义。永庆坊非遗街区作为广州的第一个非遗街区,于2020年8月正式开市,与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荔枝湾等资源串联,形成西关地区岭南文化展示窗口,对于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有指导意义。
目前永庆坊非遗街区存在交通组织混乱、空间功能混杂、活动场不足以及设施景观缺乏等困境,随着城市文化建设要求的不断提升,如何促进非遗街区的活化利用,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2、永庆坊非遗街区整体现状特征
非遗街区属于永庆坊二期景区,位于广州荔湾区西关地区(老荔湾)的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非遗街区西邻永庆坊一期,东邻恩宁路,位于粤剧艺术博物馆西南部。街区内部有9个非遗项目(醒狮、广珐、广彩、广绣、饼印、萧笛、榄雕、牙雕、古琴),10家非遗工作室。
2.1交通组织凌乱,停车场所不足
永庆坊非遗街区内部车辆无法通行,仅供游客步行通行,街区内部步行流线较混乱。街区主入口的街道尺度较大,内部其他人行道路尺度较小,重要的交通节点处无明显指向性标识,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观光体验。街区相邻恩宁路车辆来往多,非遗街区没有独立的停车设施,相邻的粤剧博物馆中有停车场,停车设施缺乏。街区外部道路上指引性标识缺少,难以引起游客注意,大部分游客仅参观永庆坊一期时路过非遗街区。
2.2街区内部空间功能混杂
非遗街区内部建筑功能混杂,居民楼与10家非遗店铺交汇分布。10家非遗店铺各自独立经营,街区内有粤博西箫笛文化艺术空间属于公共空间,粤博西箫笛文化艺术空间为一栋3层楼建筑,主要作为萧笛的非遗活动举办场所,同时也为其他非遗项目举行活动提供空间,建筑内有公共卫生间及游客游憩活动场所。非遗街区内仍存在居民楼,部分居民楼内混杂非遗项目(如古琴)上课或活动空间。街区内居住、游玩、活动功能混杂,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过多的人流干扰街区原居民生活,同时居民日常生活、晾晒衣物等行为又影响街区的整体风貌,不利于街区整体环境的优化美观。
2.3街区活动场所分配不均
非遗街区内部大部分非遗店铺拥有2层~3层楼的工作室空间(如珐琅、醒狮、广绣等),拥有较为宽裕的空间的店铺大部分使用工作室2楼或3楼作为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的场所。
少部分非遗店铺由于场地空间有限,常常选择借用其他非遗店铺的工作室场所或在公共建筑开展活动(如饼印),部分其他的非遗活动会在粤博西箫笛文化艺术空间的三楼中的非遗体验中心或会客室举办。活动场所分布不均,一定程度上影响街区内各类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对于活动空间不充裕的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不利。
2.4基础设施不足,绿化景观缺乏
非遗街区面积不大,相应的基础设施较为缺乏,设施分布不均,街区内主要基础设施集中分布于街区北部和东部,西部设施缺乏。街区内基础设施类型较少,仅有公共卫生间、垃圾桶、休憩座椅、标识四类,且基础设施的规模都较小,服务能力十分有限。设施多分布在街区内部转角不起眼的位置,标识系统指引性弱,不易引起游客注意,不便于游客的使用。街区内部的绿化景观较为缺乏,且分布不均衡。仅东部、北部有少量沿墙绿化带,绿化不成体系且景观性欠佳,对于街区整体环境的美化提升较为不利,影响游客的参观体验。
3、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情况
3.1传承模式老旧,缺乏吸引力
街区内大部分店铺的传承模式较为老旧,采取“非遗产品展示+非遗体验课程+教学讲学(线上、线下)经营模式”,仅少部分非遗项目拓展了非遗文创产品、非遗创意活动的较为新颖的模式(见表1,图1~图4)。街区非遗项目传承模式单一,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众的了解兴趣及参与程度,影响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效果。
3.2非遗活动公众参与程度低
非遗街区内部活动多以体验式活动为主,参与人群常为亲子、老人、小孩。街区内部非遗工作室也举办教学传承活动,因专业性较强、学习周期较长,教学传承活动多为非遗的爱好者及专业人士参与。受到活动举办时长、活动举办难度、活动场地等因素的制约,非遗街区内活动举办频率大多约为一周1次~2次,大部分活动集中在周末。部分传承较好的非遗项目(如:萧笛、古琴、醒狮等)不定时举办活动,活动频率较高,参与度较好。街区内非遗活动整体举办频率较低,受众群体面较窄,公众参与程度低,限制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效果。
4、永庆坊非遗街区提升策略
4.1交通通达性提升—— 一“畅”到底,完善街区内部交通流线组织
优化交通流线组织,完善街区内部步行通道的标识指引。可适当拓宽街区内部部分较为狭窄的步行道路,加强对于外卖餐车、非机动车的管控;协调原居民的生活需求,管理调控居民沿街区人行道摆放生活用品、排放生活用水、晾晒衣物等行为;提升步行通道两旁的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内部人行道路的利用率及通达性。适当增设停车场所及停车设施,方便自驾游客的到达。
4.2街区空间提升——“物”尽其用,协调已有空间功能,开辟闲置空间
协调街区内居住、游玩、活动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街区居民的感情与民意,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保留非遗街区悠久的市井气息,结合街区建筑特色进行居住功能的改善。对非遗街区的建筑改造需要结合街区整体风格和生态环境,深刻挖掘街区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传统建筑工艺的特点,实现整体风格的协调性。在完善非遗街区对外展示功能的同时,加大对居民的保护,使非遗街区风貌得到继承和发扬[1]。
挖掘街区内闲置空间的潜力,开辟闲置空间的新功能[2]。结合休憩设施及公共空间,打造非遗活动空间,为部分场地有限的非遗工作室提供小型室外的公共活动举办场所。一方面可以实现公共活动空间的连接,吸引人流,提升非遗街区的人气;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公众参与非遗活动,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打造具有活力的非遗街区。
4.3设施景观提升—— 一应俱全,完善基础设施和绿化景观
完善街区内的基础设施,增加游客的休憩设施数量,提升休憩设施的品质。可考虑结合街区整体风貌,设计休憩场所,营造休憩场所的氛围感。结合休憩场所增设绿化景观节点,在休憩场所打造具有特色的打卡拍摄点,实现休憩及游赏功能的结合,同时吸引游客驻足。增设街区内的标识系统,提高标识系统的趣味性及指引性,方便游客游览过程中对场所功能的识别,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感。
4.4非遗传承模式提升——与时俱进,拓展多元联合的传承模式
创新非遗的传统模式[3],拓展“线上+线下”的多类经营模式,结合网站、海报、视频号、公众号等多类宣传途径,增加公众体验非遗项目的机会,拓宽公众对于非遗工艺的了解途径与非遗产品的购买渠道[4]。建设属于永庆坊非遗街区自身的网络媒体平台,集合街区内的所有非遗项目,定期宣传街区或非遗工作室活动;拓展线上体验科普课程,拓宽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和了解渠道;通过向游客大众发送群众调查问卷等形式,及时了解公众的需求与反馈,拓展与时俱进的传承模式,提高非遗活动的公众吸引力,实现街区与公众的活力互动。
对于一些项目本身工艺难度较大、较难拓展非遗文创和艺术创作活动的非遗项目(如牙雕),可联合街区内其他非遗项目,打造永庆坊非遗街区独特的文创产品,实行“线上+线下”的售卖,实现非遗街区商业与文化的融合。
4.5非遗活动提升——通力合作,创新喜闻乐见的非遗活动
合理调配街区内资源,平衡街区内各店面的面积大小和各非遗项目的可用空间;增强街区内部的互通性、通达性,优化街区内各店铺的区位。联合街区内多个非遗工作室举办非遗传承活动,提升永庆坊非遗街区内活动的多样性及新颖度,联合街区内多个非遗工作室举办非遗传承活动,提升永庆坊非遗街区内活动的多样性及新颖度,实现非遗项目与非遗街区的融合[5]。例如:古琴、萧笛等乐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举办琴笛合奏会,牙雕、榄雕等雕刻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合作举办工艺展示活动,充分发挥非遗街区的集聚优势,促进街区内各项非遗项目联动发展,提升传承活动的公众参与度。
5、结语
非遗街区是城市和地区历史发展及非物质文化的展示传播窗口,蕴含着深刻的非物质文化内涵。随着大湾区文化游径的建设及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推进在非遗街区的建设利用中, 要充分考量非遗街区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6],理解环境对非物质文化保护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完善非遗街区的空间环境,提升非遗街区的活力,结合非物质文化特色进行再利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7],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占豫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20(14):259-260.
[2]陈静.广州市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历史文化街区 景观微更新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3]陈星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江苏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与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4]袁政.非遗传承活态保护下的传统街区营造:以吴兴区埭溪镇老街为例[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艺术设计, 2018.
[5]唐靖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济南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活态保护[J].旅游纵览,2016(2):104.
[6]马凯,朱玉荣,张欢江西省南丰县盱江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5):19-21.
[7]张蕊,杜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历史街区复兴策略研究:以安康上河街龙舟文化园项目为例[J].华中建筑,2018(11):30.
文章来源:桂奕,陈思颖.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保护传承现状及提升策略[J].山西建筑,2021,47(20):21-23.
分享: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建筑工程业的主要特征逐渐发展为科技化、大型化与复杂化,因此准确的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对于建筑工程建设的意义更为重要。建筑工程造价预测是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建筑工程投资决策的有效依据。
2024-10-10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旧住宅建筑出现了结构裂缝、变形等问题,由于结构材料的老化以及设计标准的滞后,这些建筑面临着安全隐患。必须通过加固改造来有效修复建筑物整体结构,增强建筑的抗震、抗风等能力,提高建筑安全系数,从而预防建筑结构隐患,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4-09-04受建造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房屋设计理念以及规范标准的制约,我国老旧小区既有房屋多为多层砌体建筑,竖向交通以楼梯为主。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老旧小区中的老年人居住比例逐步上升,以楼梯为主的竖向交通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2024-08-24近几年来,国家对古建筑的修缮建造越来越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通过走访歙县徽州府衙、溪头三槐堂及泾县查济古建筑群等一系列文物景点,发现徽州有些建筑物由于年久失修、环境影响、人为破坏等原因,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损,因此也为修复工作增大了阻力。
2024-08-24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在历经数十年井喷式的增量开发建设后,已逐步迈入存量提质、改造、更新的发展阶段,针对老旧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政策,政府部门也陆续出台了相关要求。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城镇老旧小区是指城市或县城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等住宅小区。
2024-08-23历史文化街区一端连接着过去,另一端连接着未来,要通过城市设计更好地将历史与现代性特色融为一体,让历史活在当代生活中,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古风”。因此,有必要在维护历史传统的同时考虑改善居住环境,并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空间和可持续运营的前提下,考虑引入新的功能,推动街区经济活力提升。
2024-08-22澳门现代博物馆的设立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港务局局长倡议成立海事及渔业博物馆,之后澳门博物馆业开始萌芽,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其发展受到阻碍。到了1990年6月在妈阁庙旁开幕的澳门海事博物馆,标志着澳门博物馆业重新开始蓬勃发展。1990年代以服务业为主的社会模式下,政府建设大赛车博物馆,展示澳门已有逾半世纪赛车活动的历史。
2024-07-11定襄洪福寺是晋北地区一处历史悠久的寺庙,拥有较为独特的堡式寺院格局,文物价值颇高。主要以洪福寺现存文物和建筑格局为基础,通过考证寺内碑刻、经幢、题记记载,同时结合县志、访谈及相关著录资料,对洪福寺历代营建及维修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并初步探讨寺庙各时期的文物及平面布局演变情况,从而大致勾勒出洪福寺营建维修的历史轨迹。
2022-03-30湘西苗族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独特,在各文化板块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拥有自己特色的宗教文化体系。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湘西苗族的传统宗教和祭祀文化也存在着较为鲜明的文化特色。本文基于宗教文化视野,根据国内已有的文献资料,对湘西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展开研究,详细论述在祭祀文化影响下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的布局与装饰特征,阐述其历史价值。
2022-02-28一座城市从建立到发展到繁荣,无论处于哪个历史时期,都会呈现出风采各异的城市景观风貌。不同的城市有着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地域特征和人文历史特征,这恰恰是这个城市的独有性和特色性的吸引力所在。城市工业遗产是反映一个城市景观面貌的重要体现,是伴随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应运而生的不可或缺的景观载体。
2021-11-0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建筑师
期刊人气:79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建筑
国际刊号:1001-6740
国内刊号:11-5142/TU
邮发代号:82-608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745
影响因子:1.093
影响因子:1.922
影响因子:0.585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