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基于SD法的澳门博物馆空间文化感知评价研究

  2024-07-11    2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博物馆作为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其最大的魅力在于传承文明和传播文化。研究选取澳门有代表性的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语义差分法和因子分析法,探究公众对澳门不同类型博物馆空间的客观感知和心理印象,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并建立博物馆空间文化感知的综合评价体系。针对分析结果,从交互式设计文化体验、功能性设计文化认同、城市空间形象和室内空间形式这四方面总结博物馆空间文化性的设计优化策略,为澳门博物馆的后续评价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 关键词:
  • SD法
  • 博物馆空间
  • 文化感知
  • 澳门
  • 评价研究
  • 加入收藏

1、研究背景


1.1澳门博物馆发展概况

澳门现代博物馆的设立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港务局局长倡议成立海事及渔业博物馆[1],之后澳门博物馆业开始萌芽,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其发展受到阻碍。到了1990年6月在妈阁庙旁开幕的澳门海事博物馆,标志着澳门博物馆业重新开始蓬勃发展。1990年代以服务业为主的社会模式下,政府建设大赛车博物馆,展示澳门已有逾半世纪赛车活动的历史。1998年,澳门博物馆建成,用以展示澳门的丰富历史与多元文化。1999年,澳门艺术博物馆落成,成为澳门最大的视觉艺术展出空间。2009年回归日揭幕的澳门科学馆,成为澳门集科普教育与会议展览一体的重要建筑。从1990年代至今,主题丰富的博物馆在澳门稳步发展,从不同侧面、不同形态反映澳门文化的内涵底蕴,推动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深入探究澳门,成为澳门独特印记的重要来源[2]。

1.2博物馆与文化感知

博物馆是这个时代重要的文化中心[3],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不仅是展示文物的地方,更是一个能够让人们进行文化交流、感知和认知体验的场所[4,5]。博物馆空间中物理环境、情境互动和文化活动等要素对博物馆文化感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播产生深远的影响[6]。物理环境包括建筑与环境周围关系、空间布局、装饰细节等要素;情境互动是指公众对文化空间的参与程度,在空间中产生的交互行为[7];文化活动代表博物馆通常会组织的多样化节目,增加博物馆与参观者的对话。游客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不仅会获得对文物的认知和了解,更能够通过文化感知和认知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文化的认同。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根据博物馆的主要展示内容和类型特点,将澳门的博物馆分为四类:历史类、科学类、艺术类和行业类(表1)。历史类博物馆着重展示澳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历程,科学类博物馆专注于展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艺术类博物馆以展示澳门的文化艺术发展成果为主,而行业类博物馆则对澳门的特定产业或行业领域的发展成就进行呈现。本文以这四类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图1),研究参观者空间感知差异,探究博物馆观众感知的内在规律,从而为澳门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2.2问卷设计

研究表明博物馆受众体验元素包括自然元素(如自然环境)、人工元素(如建筑物和布局)、事件元素(如文化活动)等[8]。结合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增加了文化表达和传播指标,如地域感、文化感、共鸣感和认同感等变量研究,从而形成新的量表和题项。本研究从“建筑与环境”“空间环境感知”“交互体验活动”“文化表达和传播”四个维度构建澳门的博物馆公共空间文化感知评价体系,设置14组评价因子,并将评价等级分为5级予以数值(-2、-1、0、1、2)(表2)。


3、讨论与分析


研究以实地考察与SD法相结合,于2023年11月进行问卷发放,共回收问卷16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44份,有效率为90%。

3.1信度分析

研究使用SPSS Statistics 27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在K M O和巴特利特检验中,KMO=0.898(>0.6),Bartlett球形度检验(p=0.000<0.05),表明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表3)。

3.2因子分析

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设置抽取因子值为4,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到方差解释率(表4)和旋转成分矩阵,并将共同因素重新命名(表5)。从表4中可以看到: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特征根>1的主成分4个。其方差解释率分别47.529%、11.115%、8.941%、5.754%。权重依次为47.529/73.339=6 4.81%,11.115/73.339=15.16%,8.941/73.339=12.19%,5.754/73.339=7.85%,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3.339%>60%,说明前四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总方差的73.339%,故可以选择前四个主成分进行分析。

表1研究对象  

表2澳门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评价因素  

图1澳门博物馆地理位置  

由表5可知,因子一包括互动性、社交性、趣味性、多元化,这四组词体现了博物馆空间中的交互与认知体验,归属为交互体验因子。因子二包括地域感、文化感、共鸣感、认同感,其语义趋向于博物馆作为文化交流、感知和认知体验的场所,传递文化理念与地域文化氛围,将主成分二命名为文化表达和传播因子。因子三包括秩序性、标志性、和谐性,其语义趋向对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整个过程,关注如何创造实用、舒适、美观的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归属为空间规划与设计因子。因子四包括形式与风格、比例与尺度、材质与色彩,其语义趋向于建筑物及空间的形式、美学表现以及材质和色彩的选择与应用,因此归属为形式与美学因子。

3.3观众感知分析

各类型博物馆的SD因子得分情况参看表6,基于不同类型博物馆的SD因子得分表,绘制评价曲线图(图2),可以更直观地体现参观者的感知评价差异。通过各类博物馆观众感知评价的比较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其一,澳门历史类博物馆与艺术类博物馆的文化感知度较高,SD因子得分分别为4.14和4.22,但交互体验性较弱,说明此类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和艺术表达对观众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但在交互性和参与性体验方面还有待提高。澳门博物馆通过室内展陈来构建某个区域或某阶段的历史,使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在历史情境中体验感受。澳门基本法纪念馆馆内设置“澳门岁月回眸”和“一国两制的方针”等展区,使观众能够更全面了解澳门基本法如何在澳门成功实践的这段历史。

其二,科学类博物馆“趣味性”因子得分为4.48,说明在此方面受到参观者的较高关注。科学类博物馆设计通过感知空间、交互空间和情境空间的构建,为参观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探索体验。澳门科学馆的空间主题包括“儿童科学”“航海科学”和“生物多样性”等,其展品以互动类科技为主,通过实物展品、科学实验、动画和3D电影等互动体验,将科学知识与趣味互动进行有效结合。

表3 KMO和Bartlett检验  

表4方差解释率 

表5主成分旋转载荷系数  

表6不同类型博物馆的SD因子得分表  

其三,行业类博物馆在文化感(4.43)与趣味性(4.33)方面评价较高,表明这类博物馆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展示的内容方面具有趣味性,因而更为吸引观众。例如澳门土地暨自然博物馆通过图片、标本模型、实物和视听器材等展陈方式,向公众传递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澳门大赛车博物馆内部空间通过流线型设计组织空间动线,模拟赛车比赛时的流线,增强了空间序列的体验感。

图2不同类型博物馆的SD评价曲线  

图3贝壳和风帆及澳门海事博物馆元素提取  

表7澳门的博物馆交互体验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都有其独特的优劣势,历史类博物馆和艺术类博物馆在文化性方面具有优势,科学类博物馆注重交互体验和趣味性,而行业类博物馆则更为综合。因此,不同的博物馆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提升参观者的体验和满意度,博物馆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关注观众的需求和反馈,以便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文化体验的需求。


4、澳门博物馆文化性提升策略研究


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不同类型博物馆各公因子的因子载荷,探讨其对博物馆空间感知的贡献程度,从而对比研究澳门的博物馆空间设计优化策略,以下从交互体验、文化传播、外观形象和空间形式等四方面进行探讨。

4.1交互式设计增强文化体验感

马斯洛的体验理论阐释了体验主体(人)和体验客体(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空间体验如何通过塑造灵感空间的主题性、互动性和趣味性来增强用户的沉浸感、参与感和共鸣感[9]。因子一“交互体验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64.81%,占比最大,其中互动性、社交性和趣味性的载荷系数较高,分别为0.861、0.861和0.828,说明博物馆空间的交互体验对参观者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例如澳门科学博物馆与澳门艺术博物馆等通过趣味性、社交性和多元化的塑造[10],加强博物馆内部空间与广大受众之间的互动,来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可以更好地激发参观者的潜力与创造力,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表7)。

4.2功能性回应提升文化认同感

澳门历史类博物馆与行业类博物馆展示了澳门400多年中西合璧的文化历史,占据区域文化的优势,对其“文化感”的评价较高且占据重要地位。澳门的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机构,在当今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逐渐扩大[11,12]。例如澳门海事博物馆(图3),其建筑外观看上去与内港水域抛锚的远航之船形似,建筑与空间主题不但反映了澳门作为海滨城市与海洋的紧密联系,还较系统地阐述了葡萄牙和中国在海事方面的历史[13]。设计通过隐喻的手法赋予建筑生动的外观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与共鸣,进而提升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

4.3城市空间形象凸显文化标识性

在因子三“空间规划与设计因子”中,标志性的载荷系数同比较高为0.725,说明城市形象对公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澳门的博物馆以建筑形象体现城市的特定文化:澳门科学馆似一个瞭望者,体现科技感与未来感;海事博物馆呈现帆船造型,与海洋文化相联系;澳门回归贺礼陈列馆外墙的公共艺术作品“向澳门学习”,以实物建筑与日常生活观察为参照并呈现澳门全景,吸引本地人及游客打卡(表8)。博物馆作为文化和景观的地标,其建筑外观应注重澳门城市特定文化的传承与表达。通过博物馆建筑形象进行文化传播,不仅可以提升博物馆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也为澳门城市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表8澳门博物馆建筑外观  

表9澳门博物馆空间形式  

4.4室内空间形式强化文化感染力

在博物馆设计中空间形式与美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形式与风格、比例与尺度以及材质与色彩等元素,共同构成了空间环境中的视觉张力。这种张力能够直接刺激人们的视觉和思维活动,进而影响参观者的整体观赏体验,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例如,澳门回归贺礼陈列馆主体结构由金属框架和透明玻璃构成,其形式简洁并具有视觉的通透性;澳门艺术博物馆形式简洁的空间布局符合文化建筑的特征,同时为参观者提供了宽松的欣赏空间。因此,在澳门的博物馆设计中,应根据博物馆的特定主题充分考虑空间形式与美学的表达,以吸引更多的参观者,提升文化传播的效果(表9)。


5、结语


本文从参观者的感知角度对澳门博物馆空间进行评价,探究博物馆文化性的表达与公众感知之间的关联。基于公众感知评价,得出影响博物馆空间感知评价的四个主要因素,其中主要是交互体验与文化传播要素,其次是建筑外观与空间形式要素。基于研究提出澳门博物馆空间文化性塑造和设计的优化策略,通过交互式、功能性、城市空间和室内空间的深入设计来增强博物馆空间的文化体验感、认同感、标识性与感染力,从而为提升博物馆空间的文化性提供理论支持与方向探索,并促进澳门城市形象与地域文化的更广泛传播。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自摄、自绘、整理。


参考文献:

[1]庄瑜.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青少年教育——澳门博物馆业的实践与启发[J].世界教育信息,2021,494(2):70-75.

[2]傅玉兰.澳门博物馆业的蓬勃发展[J].中国文化遗产,2005(4):69-72.

[3]麦克唐纳(Macdonald,Sharon),法伊夫(Fyfe,Gordon).理论博物馆:变化世界中的一致性与多样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80-82.

[4]马永伟,徐怡芳,刘爽,等.“文化基因”视角下北京现代博物馆传承研究[J].华中建筑,2022,40(10):142-146.

[5]林康强.成语文化符号的现代表达——以中华成语博物馆建筑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8,36(10):51-54.

[9]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 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0]刘筱舒,何镜堂,冒亚龙,等.“四空间模型”视角下图书馆创新设计理念与策略[J].南方建筑,2022(12):55-63.

[11]胡燕,胡未央,张中举.公共博物馆文化影响力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江苏省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J].艺术百家,2015,31(3):98-103+238.

[12]何镜堂,海佳,郭卫宏.从选择到表达——当代文化建筑文化性塑造模式研究[J].建筑学报,2012(12):100-103.

[13]吕志鹏,欧阳伟然.澳门的博物馆[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72-77.


基金资助: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资助(编号:0036/2022/A);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编号:2022ZD01、2022ZD06、2022ZD07);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2023年度公开招标课题“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台湾少数民族织品图像与服饰特征研究”(编号:2023-GMA-010);


文章来源:关杰灵,谢凌峰,李新宇.基于SD法的澳门博物馆空间文化感知评价研究[J].华中建筑,2024,42(07):33-3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华中建筑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期刊人气:143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湖北土木建筑学会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建筑

国际刊号:1003-739X

国内刊号:42-1228/TU

邮发代号:38-135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