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历史文物有着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而且具有浓厚的文化时代气息。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文物也是具有超高的美学研究价值的。如何在考古过程中保护历史文物美学价值与文化价值。致力于为能够帮助到我国的考古工作做些有力的工作,下文将针对这两点进行研究分析。
对于考古工作来说,其是枯燥无趣的,在许多人看来,考古就是对墓穴进行定位与挖掘,其实不然,考古实际上是对人类发展历史的一种见证,同时也是了解古人生活与环境的重要方式。另外,考古工作同样可以发现历史文物的美学价值,古代工艺品以及首饰等出土时,可以展示时代发展古人的那种精湛的技术工艺,也是我们了解古人审美的重要途径。对于审美而言,其有内在美与外在美之分,但是美又不是具体的,没有实际上的边界划分,正是因为美的这种神秘感,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向往美丽的人或事物。
但是,如果我们从考古工作方面对美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可以很好的了解古人对于美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后人对于美更好的研究与理解,考古研究美的价值,虽然对于美我们不能完全对于进行解读,但是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与研究,总有一天会了解什么是美。所以,本篇文章在对古人审美观点研究的同时,也是在研究美的内在表现与外在表现,也是重新对美进行新的解读,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对于美的考古价值。
一、以“形式美”的审美规律研究审美普遍特点
对于形式美而言,其是说在审美的观点上都是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且这种审美观还是有律可循的。其中法国有位专家就提出了折半律,其主要是说古人喜欢把人和信仰的图腾然后一定的比例进行分割,然后制作出半人半兽的图像,这样就把原来的图腾更加的人性化,同时也更加具有内涵。法国专家之所以提出这种思想,也是根据考古发现结果在其基础之上而提出的,很显然,这种审美观念却成了人们主要的审美观念而普遍存在。在我国,像这种折半律创造的艺术品也比比皆是。
例如,在二十世纪良诸考古遗迹中出土的文物当中,便是有很多这样的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叉器物”,这件历史文物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其三个叉子上左右各自都画了半张脸,中间的则是一张脸的图像,虽说这种绘画方式和西方文化并不相同,但是从艺术层面上讲,其进行了艺术形式的表达,从其艺术诉求上说也是符合折半律的,从这点就可以表明,不管是何种艺术形态的审美文化,都会在历史特定的时间出现相同的审美观,换句说话,人类之间不管身在何处,都是存在某种特定的联系,虽说这种联系缺少考古依据,没有办法进行证明,但是在相同的时间上存在类似的审美观就可以说明该问题,对于“形式美”而言,其就是建立在偶然联系之上。
二、母题、符号等多形式表现审美价值
审美母题作为核心意识形态,其是通过人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表现出来,许多文化传承表现形态呈多样化,但是,对于我国历史文物而言,不管其传承多久,不管过了多长时间,他们仍然存在很多的相同点。例如,我国图腾“龙”,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其审美贯穿古今,同时其也是古代帝王的象征。再例如“光”,在人类文明还没有开始时,对光就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在考古审美价值中,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母题。我国对于光的研究,从考古文化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以光为题的艺术作品。
例如,我国考古学家在罗布卓尔发现,很多的木桩呈规律的进行整齐排列,然后由内向外进行发散,考古学家再结合对所发现的历史文物进行分析研究,该地区的早期人类是把光当作信仰图腾。对于考古美学价值研究虽然涉及到很多的方面,不管是母题还是其他类别,例如一般情况下“光”在我们心中都是代表温暖,因此,对于不同的母题所代表的不同含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仔细的研究。对于符号而言,其源远流长,我国发现早期的文字便是符号表示,例如象形文字。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把自己所信仰的图腾都用特别的符号进行表示,这些特殊的符号除了代表特殊的意义,同样也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
三、“以人为本”的美学价值
所有由考古发现的历史文物都是由人发明创造的,本文是通过以人为核心的思想进行审美研究,所以,在进行考古美学价值研究时,不仅要对考古结果进行明确表述,同时还要把这些考古美学价值还原的人的本质上。例如,马上考古现场发现了许多祭祀神明的绣品,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把它们看作是艺术品,只看其表面的美感或者是形式美的话,那么肯定是没有办法去理解和尊重古人的创造与使用美的主观意愿。
另外,从这些绣品上看,其绣工精美,样式多元,色彩鲜明,所绣出的内容栩栩如生,就像鲜活的生命。这对于古人来说,也许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希望能够得到神明的青睐,同时也是表达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古人相信把这些美丽的事物通过刺绣的方式还原,其就会和神明达成共鸣,在我们看来这只是普通的绣品,但是在神明的眼中,他们却是鲜活的生命。从这层上看,如果我们只是关注绣品的外在美学研究,而不去关注其本质,那么就不能够进行可观表现出那个时期的文化审美,也是对于历史的不尊重。
四、结论
对于美来说,其就像是人天生的天赋,其一直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不管是古人的智慧创造,还是现代对于历史文物的研究,都是为了追求美、理解美,同样也是为了体现美的价值。但是,对于美的表现形式不是都是正确的,本文主要是通过三种形式描述美。第一种是具体表现美的形式美;第二种是体现美的内涵的母题;第三种是通过古人的审美观表现的美。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分析,就可以看出每种审美都是具有其层次的,只有合适的角度才能发现美,否则很难真正体现考古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彭玉杰.从美学角度浅谈城头山旅游景区[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1):108-109.
[2]韩洋.从吉林省产业考古浅谈工业遗产保护[J].博物馆研究,2008(1):69-75.
[3]韩雷,王铁军.新疆草原石人图像语言的美学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2):95-100.
[4]杨晓旗,林婷婷.观赏绣流变及其美学价值[J].艺术探索,2014,28(6):90-94+5.
孙伟伟.浅谈历史考古的美学价值[J].赤子,2019,(13):55.
分享: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要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来传承长城精神,延续凉州文化基因、增强本土文化自信、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为本地居民营造高质量的公共文化空间。本文通过分析武威长城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现状,提出通过科学规划整体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吸纳本地居民参与、设计长城研学产品、重现长城文化记忆等方式推动武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22-05-24200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将丸都山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丸都山城的保护,实现历史文脉的延续,既是当代人的需求,也是后人的需求。文章对丸都山城的文脉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遗产与科技相结合,文化遗产保护向文化生产转换等开发与保护新对策,增强人们对山城的保护意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2022-01-26佛光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五台山世界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内东大殿是我国古建筑"第一瑰宝",文殊殿、祖师塔也均为国内建筑孤例。长期以来,佛光寺的保护一直是文物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工作重点。通过梳理佛光寺既往主要保护工作,了解其保护历程,可以吸取经验教训,鉴往知来,进一步做好佛光寺的保护、利用、传承工作。
2021-12-29中华民族经历过千年的发展留下了很多的历史文物和遗迹,丰富了我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文物具有不可恢复性,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关系着我国历史文化传承,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目前还存在保护意识较差、经费不足等问题,限制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就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2021-08-09博物馆的公共文化属性,体现为公共性与文化性两个方面。博物馆作为公共空间,是大众能够参与、集结、交流的场所。这里的大众与私人相对,强调了空间的广泛性。因此,博物馆不仅是简单的文物陈列场所和地理空间概念,还是富有深刻文化意义和生命力的城市意象空间与人们的精神家园。
2021-07-22考古发现的秦汉关中地区水井,根据井口和井壁的形状特征,可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类型;按井圈的有无及其材质特征,可分为土井、陶圈井、砖井和复合井等。由于关中地区是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稠密,生产与生活用水量均较大,故水井主要分布在西安、咸阳和宝鸡等地区的宫殿区、离宫别馆、以及冶铁、制陶、铸币等手工业作坊区。
2021-07-12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特别是文化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将极大地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博物馆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人民素质的文化机构,是参与AI热潮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基于此,2016年12月6日,以国家文物局为首的五部委共同编制发布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AI博物馆建设。
2021-06-01工业遗产作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它记载了工业时代的经济社会活动场景和科学技术发展轨迹,是整个工业文明演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技术不断更新的冲击和与城市发展空间、土地供求之间的矛盾,尤其在“退二进三”的政策导向和城市功能升级的大背景下,大量工业遗产快速地消失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
2021-05-25充满智慧的祖先们创造了很多辉煌的历史,而这些历史中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精神,值得当代人进行探索。爱文物正是这些文化和精神最为直观的体现。作为考古工作者应当对文物展开研究,从而推演人类起源,因此科学有效地开展考古工作,才能够使得文物研究工作得到突破。本篇文章就文物考古的意义进行探讨,并提出当下文物考古工作存在的问题。
2021-05-21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理念是目前文物工作的重要内容,从纺织品文物的内包装角度出发了解文物的保护工作情况有一定代表性。本文通过对内包装的材料、技术要求的梳理,对内包装实践形式的分析比较,总结出其存在的优缺点;并针对造成内包装使用率不高的现状进行探讨,提出针对性建议;希望有助于预防性保护理念在文物日常工作中的深入,提高实践水平。
2021-03-16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考古学报
期刊人气:938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历史
国际刊号:0453-2902
国内刊号:11-1209/K
邮发代号:2-116
创刊时间:1936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33
影响因子:0.667
影响因子:0.430
影响因子:0.344
影响因子:0.33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