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传承现状分析

  2021-07-23    23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非遗是历史见证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所以非遗的发展现状及传承保护也是值得深究的。本文以流传于山西省原平市北贾村传统舞蹈"凤秧歌"的现状保护策略及运用数字化保护优势为研究基点,探究了解传统舞蹈"凤秧歌"的传承现状瓶颈问题,针对性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以及数字化保护的优势,建立数据库、共享网络平台、达到资源共享与整合,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检索,迅速直观的认识传统舞蹈"凤秧歌",做到推广最大化便捷化,让传统舞蹈"凤秧歌"更好的传承下去。

  • 关键词:
  • 保护
  • 凤秧歌
  • 数字化
  • 非遗
  • 加入收藏

一、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概述


(一)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历史演变

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是流传于山西省原平市北贾村一带的民间舞蹈,是三晋民间歌舞最具特色艺术之一。据记载“凤秧歌”至今已有400年历史,在清朝光绪年间,原平传统舞蹈“凤秧歌”就已流行盛广,但表演者大多为走街串巷卖艺人居多;后来“凤秧歌”发展成为当地民众在劳动闲暇时的娱乐活动,也成为了当地正月十五社火及庙会中的主要节目,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艺术形式

1.“凤秧歌”的服饰特点

男演员服饰最为有特色,上衣为武士短衣,并绣有云形图案,头戴圆圈尖顶草帽,帽子顶端是由柳条制成的螺旋状甩圈,长约4米,甩圈的末端缀以红绒球,就像风凰头顶上的凤冠造型。改良后女演员头戴凤冠,中间有彩色小绒球,身着彩衣。

2.“凤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

“凤秧歌”表演形式分为“过街”、“踩圈”和“开轱辘”三大部分。

过街,也称“踩街”,主要是广场和街头打场子时表演,流水式大街小巷进行的表演。踩圈,俗称“踩圈秧歌”,踩圈秧歌是在晚上表演,是“过街秧歌”表演过后的定场表演。开轱辘,也叫大秧歌,是“凤秧歌”演唱部分的延续,是有人物性格、内容、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所以当地俗称“出儿秧歌”。

3.“凤秧歌”舞蹈道具使用

女角的道具为小锣、落锤、彩绸和彩扇。男演员的舞蹈道具则数头顶上甩圈最为特色,螺旋状甩圈长约4米长,在帽子甩圈最末端缀有红色小绒球,腰鼓、鼓槌等。

4.“凤秧歌”伴奏乐器种类

“凤秧歌”传统伴奏乐器也是以打击乐为主,有大鼓、扁鼓、大锣、小锣、腰鼓、镲等打击乐器,在不同的表演形式下敲出不同的风格音乐。

综上的介绍,让我们对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有了大概了解,它是非遗民族文化的一个补充,融合了当地民俗文化的诸多礼仪,也是反映当时当地历史文化、信仰和人文传说的写照,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补充


二、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传承现状问题


在“凤秧歌”发展现状研究过程中,笔者深刻意识到“凤秧歌”舞蹈的文化传承,是随着当地非遗文化保护的力度和推广民俗文化的重视程度而更好的发展,反之便会发展衰落。

(一)现代经济的冲击

虽然现在北贾村传统舞蹈“凤秧歌”的文化保护还算好,当地民众生活条件也不错,但还是受到了现代经济发展的冲击,大部分的年轻人为了生计和给下一代更好的教育,选择外出打工离开北贾村,只有节庆时回来。所以学习“凤秧歌”的本土年轻人锐减,传承主要靠年龄较大的几位传承人和当地少量的文艺爱好者,可以看出“凤秧歌”的发展陷入了瓶颈期。

(二)专业传承人才的紧缺

在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发展现状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传承过程中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没有完整的传承团队和专业传承人才的组建。没有优秀专业传承人才的加入,那么“凤秧歌”的发展就不会系统而科学的传承下去,从理论实践到推广宣传都是凌乱而没有计划的进行,没有专业人才组建的专业团队,“凤秧歌”的传承发展走向也是不尽人意。

(三)保护资金落实的困难

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发展所需资金落实困难,我国虽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还是有很多地方未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非遗传承的资金补助不到位,很多展演活动无法举行,宣传所需的服装、道具、车旅费用以及宣传所需要的必备物品无法报销,导致传承推广受阻。

(四)推广方式的局限性

1.口述传承,通过传承人对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历史、演变过程、风格性的口述讲解,进行文字梳理与记录。

2.影像传承,通过录制传承人的舞姿动作、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作品展演视频及民众自发性组织的相关娱乐性视频等,进行影像搜集及保存。

3.旅游业宣传,当地为了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能够更好的发展,成立了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文艺展演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凤秧歌”。

4.推广进校园,从娃娃抓起,传承人进校园宣讲并推广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文化,开设相关课堂进行节目编排等。

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在传承过程中,当地政府及传承人一直努力着,但这样的保护和传播力度远远不够,覆盖面积小,传播速度慢,人员受限,空间受限。


三、针对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传统保护的策略


我们从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传承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在传承过程中我们需要:

(一)不断引入新项目到北贾村当地,提高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保证经济收入可以满足的前提下留住本土年轻人,更好的宣传文化建设,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凤秧歌”的传承推广活动中来,扩大本土传承队伍。

(二)通过政府对非遗保护的政策扶持,建立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研究宣传部门,招募专业的艺术文化研究者及艺术人才,理论和实践两手抓,通过实地调研整理完整的文字资料,通过专业艺术人才的加入,打造高品质舞台作品进行排练展演,吸纳多维人才双管齐下,才可保证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高质量的传承。

(三)按照相关非遗法律规定申请财政补贴,保证宣传资金落实到位,结合当地旅游业政策进行文化宣传,承接部分商业演出和宣传广告之类有经济报酬的活动,来维持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推广的资金链运行。

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传统的推广方式算是做的比较好的,但是推广涉及面积小,远远不够,所以,我们要结合数字化保护来达到资源共享、整合、系统的方式,打破传统局限性,便捷快速的将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最大化开放性的传承推广。


四、优化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传承渠道数字化保护


(一)数字化概述

数字化技术是一种信息处理技术,将复杂多变的信息转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数字、数据建立数字化模型,并将其转变为可以进入计算机二进制代码的技术,数字化技术是计算机、多媒体、智能AR和信息传播等技术的基础。

(二)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数字化保护优势

1.提高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文字、影像及所有相关资料保存的安全性。

因为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传承历史较久,书籍、文献及影像录像带等记载资料随着时间都不同程度的损坏或丢失,而数字化保护,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收集、建立“凤秧歌”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可以达到保真效果的同时实现安全性保存。

2.扩大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资源交流共享性。

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数据库,做到文化资源整合、文化记忆碎片整理,用二维、三维、虚拟等手段进行保护的共享资源,不仅直观且具有交互功能,还可以人机交互,最大的共享优势就是传播准确、便捷、范围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阅、检索、学习;还可根据需求选择不同获取、交流方式,达到个性、人性化目的。

3.增强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文化推广的普及性。

传统的传承方式需要我们到当地进行实地采风学习观看,才可对其有了解,普及渠道受限;但数字文化平台就弥补了这一点,全国各地的文艺爱好者不出门,就可以通过网络走进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身临其境感受其历史文化、发展演变、表演形式及演绎风格,涉及范围非常大,更好的提高了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文化普及力度。

4.确保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资料智能化保存的永久性。

通过数字化储存最为安全全面,不会像纸质档案储存出现损坏及遗失现象,并且数据库的建设也为多维度保存资料打下基础,为今后智能化系统做积淀。随着时代的发展,打造智能化资料保存,是资料保存永久性的必要因素之一。


五、结论


非遗文化历史悠久,丰富而不同,是我国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北贾村的传统舞蹈“凤秧歌”是非遗文化多样性的补充,所以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发展现状及传承策略是我们后辈文艺爱好者肩上的使命。

应国家政策及当地政府的扶持,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传承现状还算不错,但传承速度和涉及范围较慢较窄,在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化的优势我们并不陌生,将复杂的信息简单化,可以让人更直观形象的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捷,了解认识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历史文化、演变过程、表演形式及风格特点,所以,本文在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传承策略上,保持传统传承推广方式的同时了解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优化今后传承的方式,充分利用数字化保护优势,提高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知名度,做到安全、共享、普及及永久性高质量、最大化推广。


参考文献:

[1]田奋颖.山西舞蹈"凤秧歌"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2]王甜甜.西安地区非遗数字化保护现状与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8.

[3]于翔.数字化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16.(07):128-139.

[4]李亚琴.数字媒体技术融入非遗传承策略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20,(04):112-114.

[5]李娜.新媒体背景下舞蹈传播与产业发展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4):78-84.


文章来源:田奋颖.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传承现状及数字化保护优势[J].戏剧之家,2021(20):128-12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期刊名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期刊人气:194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艺术

国际刊号:1008-2018

国内刊号:11-3982/J

邮发代号:82-900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