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非遗是历史见证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所以非遗的发展现状及传承保护也是值得深究的。本文以流传于山西省原平市北贾村传统舞蹈"凤秧歌"的现状保护策略及运用数字化保护优势为研究基点,探究了解传统舞蹈"凤秧歌"的传承现状瓶颈问题,针对性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以及数字化保护的优势,建立数据库、共享网络平台、达到资源共享与整合,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检索,迅速直观的认识传统舞蹈"凤秧歌",做到推广最大化便捷化,让传统舞蹈"凤秧歌"更好的传承下去。
一、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概述
(一)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历史演变
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是流传于山西省原平市北贾村一带的民间舞蹈,是三晋民间歌舞最具特色艺术之一。据记载“凤秧歌”至今已有400年历史,在清朝光绪年间,原平传统舞蹈“凤秧歌”就已流行盛广,但表演者大多为走街串巷卖艺人居多;后来“凤秧歌”发展成为当地民众在劳动闲暇时的娱乐活动,也成为了当地正月十五社火及庙会中的主要节目,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艺术形式
1.“凤秧歌”的服饰特点
男演员服饰最为有特色,上衣为武士短衣,并绣有云形图案,头戴圆圈尖顶草帽,帽子顶端是由柳条制成的螺旋状甩圈,长约4米,甩圈的末端缀以红绒球,就像风凰头顶上的凤冠造型。改良后女演员头戴凤冠,中间有彩色小绒球,身着彩衣。
2.“凤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
“凤秧歌”表演形式分为“过街”、“踩圈”和“开轱辘”三大部分。
过街,也称“踩街”,主要是广场和街头打场子时表演,流水式大街小巷进行的表演。踩圈,俗称“踩圈秧歌”,踩圈秧歌是在晚上表演,是“过街秧歌”表演过后的定场表演。开轱辘,也叫大秧歌,是“凤秧歌”演唱部分的延续,是有人物性格、内容、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所以当地俗称“出儿秧歌”。
3.“凤秧歌”舞蹈道具使用
女角的道具为小锣、落锤、彩绸和彩扇。男演员的舞蹈道具则数头顶上甩圈最为特色,螺旋状甩圈长约4米长,在帽子甩圈最末端缀有红色小绒球,腰鼓、鼓槌等。
4.“凤秧歌”伴奏乐器种类
“凤秧歌”传统伴奏乐器也是以打击乐为主,有大鼓、扁鼓、大锣、小锣、腰鼓、镲等打击乐器,在不同的表演形式下敲出不同的风格音乐。
综上的介绍,让我们对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有了大概了解,它是非遗民族文化的一个补充,融合了当地民俗文化的诸多礼仪,也是反映当时当地历史文化、信仰和人文传说的写照,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补充
二、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传承现状问题
在“凤秧歌”发展现状研究过程中,笔者深刻意识到“凤秧歌”舞蹈的文化传承,是随着当地非遗文化保护的力度和推广民俗文化的重视程度而更好的发展,反之便会发展衰落。
(一)现代经济的冲击
虽然现在北贾村传统舞蹈“凤秧歌”的文化保护还算好,当地民众生活条件也不错,但还是受到了现代经济发展的冲击,大部分的年轻人为了生计和给下一代更好的教育,选择外出打工离开北贾村,只有节庆时回来。所以学习“凤秧歌”的本土年轻人锐减,传承主要靠年龄较大的几位传承人和当地少量的文艺爱好者,可以看出“凤秧歌”的发展陷入了瓶颈期。
(二)专业传承人才的紧缺
在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发展现状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传承过程中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没有完整的传承团队和专业传承人才的组建。没有优秀专业传承人才的加入,那么“凤秧歌”的发展就不会系统而科学的传承下去,从理论实践到推广宣传都是凌乱而没有计划的进行,没有专业人才组建的专业团队,“凤秧歌”的传承发展走向也是不尽人意。
(三)保护资金落实的困难
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发展所需资金落实困难,我国虽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还是有很多地方未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非遗传承的资金补助不到位,很多展演活动无法举行,宣传所需的服装、道具、车旅费用以及宣传所需要的必备物品无法报销,导致传承推广受阻。
(四)推广方式的局限性
1.口述传承,通过传承人对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历史、演变过程、风格性的口述讲解,进行文字梳理与记录。
2.影像传承,通过录制传承人的舞姿动作、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作品展演视频及民众自发性组织的相关娱乐性视频等,进行影像搜集及保存。
3.旅游业宣传,当地为了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能够更好的发展,成立了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文艺展演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凤秧歌”。
4.推广进校园,从娃娃抓起,传承人进校园宣讲并推广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文化,开设相关课堂进行节目编排等。
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在传承过程中,当地政府及传承人一直努力着,但这样的保护和传播力度远远不够,覆盖面积小,传播速度慢,人员受限,空间受限。
三、针对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传统保护的策略
我们从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传承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在传承过程中我们需要:
(一)不断引入新项目到北贾村当地,提高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保证经济收入可以满足的前提下留住本土年轻人,更好的宣传文化建设,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凤秧歌”的传承推广活动中来,扩大本土传承队伍。
(二)通过政府对非遗保护的政策扶持,建立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研究宣传部门,招募专业的艺术文化研究者及艺术人才,理论和实践两手抓,通过实地调研整理完整的文字资料,通过专业艺术人才的加入,打造高品质舞台作品进行排练展演,吸纳多维人才双管齐下,才可保证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高质量的传承。
(三)按照相关非遗法律规定申请财政补贴,保证宣传资金落实到位,结合当地旅游业政策进行文化宣传,承接部分商业演出和宣传广告之类有经济报酬的活动,来维持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推广的资金链运行。
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传统的推广方式算是做的比较好的,但是推广涉及面积小,远远不够,所以,我们要结合数字化保护来达到资源共享、整合、系统的方式,打破传统局限性,便捷快速的将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最大化开放性的传承推广。
四、优化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传承渠道数字化保护
(一)数字化概述
数字化技术是一种信息处理技术,将复杂多变的信息转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数字、数据建立数字化模型,并将其转变为可以进入计算机二进制代码的技术,数字化技术是计算机、多媒体、智能AR和信息传播等技术的基础。
(二)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数字化保护优势
1.提高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文字、影像及所有相关资料保存的安全性。
因为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传承历史较久,书籍、文献及影像录像带等记载资料随着时间都不同程度的损坏或丢失,而数字化保护,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收集、建立“凤秧歌”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可以达到保真效果的同时实现安全性保存。
2.扩大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资源交流共享性。
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数据库,做到文化资源整合、文化记忆碎片整理,用二维、三维、虚拟等手段进行保护的共享资源,不仅直观且具有交互功能,还可以人机交互,最大的共享优势就是传播准确、便捷、范围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阅、检索、学习;还可根据需求选择不同获取、交流方式,达到个性、人性化目的。
3.增强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文化推广的普及性。
传统的传承方式需要我们到当地进行实地采风学习观看,才可对其有了解,普及渠道受限;但数字文化平台就弥补了这一点,全国各地的文艺爱好者不出门,就可以通过网络走进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身临其境感受其历史文化、发展演变、表演形式及演绎风格,涉及范围非常大,更好的提高了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文化普及力度。
4.确保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资料智能化保存的永久性。
通过数字化储存最为安全全面,不会像纸质档案储存出现损坏及遗失现象,并且数据库的建设也为多维度保存资料打下基础,为今后智能化系统做积淀。随着时代的发展,打造智能化资料保存,是资料保存永久性的必要因素之一。
五、结论
非遗文化历史悠久,丰富而不同,是我国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北贾村的传统舞蹈“凤秧歌”是非遗文化多样性的补充,所以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发展现状及传承策略是我们后辈文艺爱好者肩上的使命。
应国家政策及当地政府的扶持,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传承现状还算不错,但传承速度和涉及范围较慢较窄,在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化的优势我们并不陌生,将复杂的信息简单化,可以让人更直观形象的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捷,了解认识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历史文化、演变过程、表演形式及风格特点,所以,本文在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传承策略上,保持传统传承推广方式的同时了解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优化今后传承的方式,充分利用数字化保护优势,提高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知名度,做到安全、共享、普及及永久性高质量、最大化推广。
参考文献:
[1]田奋颖.山西舞蹈"凤秧歌"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2]王甜甜.西安地区非遗数字化保护现状与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8.
[3]于翔.数字化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16.(07):128-139.
[4]李亚琴.数字媒体技术融入非遗传承策略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20,(04):112-114.
[5]李娜.新媒体背景下舞蹈传播与产业发展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4):78-84.
文章来源:田奋颖.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传承现状及数字化保护优势[J].戏剧之家,2021(20):128-129.
分享: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作用之下,外来文化逐渐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作为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舞蹈,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较大,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的年轻一代更重视学习西方舞蹈,进而对我国民间舞蹈文化有所忽视。我国民间舞蹈文化发展面临严峻形势,为了在现代舞蹈作品中更好地应用民间舞蹈,必须采集民间舞蹈素材,吸收其精华部分。
2022-06-02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转型,在一定的层面上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产生了一定的变迁,而作为土家族重要文化标志,探讨摆手舞文化生态变迁的因素,针对性的提出促进摆手舞可持续性发展策略,对促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22-01-17将甘肃省秦州区秦岭镇民间社火活动中的鞭杆舞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第一手的田野调查资料,对其渊源、表演形式进行梳理并将鞭杆舞的形态及其特性置于当地独特人文生态环境之中进行挖掘提炼,使鞭杆舞的历史渊源和现状更加系统清晰,通过对鞭杆舞形态及其特性的系统论述,以期探寻秦州鞭杆舞深层的表演意蕴,实现秦州鞭杆舞艺术提升和文化传承。
2022-01-17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现代舞蹈的创新不仅给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还进一步实现了不同类别舞蹈之间文化融合、相互渗透的发展目的。现代舞与民族民间舞蹈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现代舞给民族民间舞蹈带来的影响体现在舞蹈动作、舞蹈音乐、舞蹈服装等方面,只有结合其影响和发展特征,探究现代舞与民族民间舞蹈融合的方法,才能促进各种舞蹈不断发展。
2021-11-20我国拥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文化编织成一条小船,使我国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其中,各民族的舞蹈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形式,舞蹈的发展能够凸显各民族的文化传承情况。维吾尔族舞蹈是我国民族舞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非常重要的财富,其拥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够充分展现当地人的生活环境、思想特征和文化背景。
2021-11-20舞龙炸龙活动成为德江土家族人民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最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独特的传统习俗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舞龙炸龙文化受多元文化的荡磨熔铸而成,反映着土家族巫风骀荡的精神空间。德江土家族文化生态是其文化精神构成的重要外因。德江土家族舞龙炸龙文化背后映射着土家族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
2021-11-11翻转课堂作为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新模式,近几年在教育领域广受关注,将其应用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课堂上,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舞蹈技能、审美情趣的形成,是改进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效方式,也是弘扬与传承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有效手段。为了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本文对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展开了探讨。
2021-10-13民族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的文化历程中,打造的独属于本民族的舞蹈文化艺术形式。所以,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突出,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本文的研究中,依托艺术学校民族民间舞蹈课堂,着重分析了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的根源,并结合学校舞蹈教学实践课堂,对风格性舞蹈教学开展进行了策略探究,以期构建风格性突出的舞蹈教学新课堂。
2021-10-13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民族民间舞是重要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发展需要,在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较深,教学方式传统单一,但是艺术高校与普通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别,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首先就要增加师生互动。
2021-09-28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特色艺术资源十分丰富。随着时代发展,这些民族艺术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想要对民族艺术进行改革创新,首先就要深入认识与了解民族文化并不断挖掘其深层次内涵。在继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一味接受所有的文化内容,要学会对民族文化进行创新。
2021-08-16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期刊人气:1942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艺术
国际刊号:1008-2018
国内刊号:11-3982/J
邮发代号:82-900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151
影响因子:0.236
影响因子:0.121
影响因子:0.487
影响因子:0.56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