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给予不同频次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治疗的临床疗效,旨在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共计9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低强度组(32例)、中强度组(32例)、高强度组(32例),低强度组给予1.0 m A的t DCS治疗,中强度组给予1.5 m A的t DCS治疗,高强度组给予2.0 m A的t DCS治疗,比较三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吞咽能力、摄食能力、营养状况、生活质量的改变。结果:三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改善(P<0.05),高强度组优于低强度组、中强度组(P<0.05),低强度组、中强度组比较无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下降(P<0.05),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升高(P<0.05),高强度组SSA评分较低强度组、中强度组更低(P<0.05),FOIS评分更高(P<0.05),低强度组、中强度组比较无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血红蛋白(HGB)、前白蛋白(PA)、总蛋白(TP)、转铁蛋白(TFN)水平升高(P<0.05),高强度组较低强度组、中强度组更高(P<0.05),低强度组、中强度组比较无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WAL-QOL)评分升高(P<0.05),高强度组较低强度组、中强度组更高(P<0.05),低强度组、中强度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高强度t DC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较好,能够促进吞咽功能改善,提升患者吞咽能力、摄食能力,改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由脑部血管栓塞或破裂引起,病灶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后,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使患者出现进食缓慢、吞咽梗阻感、吞咽呛咳等吞咽障碍症状,其发生率较高,最高能够达到65%[1,2]。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对患者预后造成的影响较大,患者无法通过经口摄食获取营养,还容易因呛咳发生吸入性肺炎,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并加重家庭、社会经济负担[3]。常规康复治疗强调对口咽部神经、肌肉进行刺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但治疗周期较长,患者容易出现厌烦心理,导致依从性降低,且对中枢神经系统不能起到较大作用,治疗效果不理想[4]。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属于脑刺激方法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其具有非侵入性的特点,可利用直流电场刺激患者大脑,影响细胞的代谢、分化活动,改变大脑皮层兴奋性,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无创等优势[5]。郭伏玲等[6]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采用t DC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较好,但在t DCS治疗过程中,应用何种电流强度一直是临床争议的焦点,关于t DCS治疗的最佳参数,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给予不同频次t DCS治疗的临床疗效,旨在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9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46例,年龄46~79岁,平均(62.63±4.15)岁,病程1~6个月,平均(3.25±0.71)个月,脑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53例、出血性脑卒中43例。纳入标准:①脑卒中符合相关诊断标准[7],吞咽障碍符合相关诊断标准[8];②第一次发病;③精神状态好、生命体征稳定,可配合治疗;④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脑卒中发病前即存在吞咽障碍者;②既往有颈部、口咽部手术史者;③合并胃肠道疾病者;④合并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⑤行胃管插管>4 d者;⑥存在t DCS治疗禁忌证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低强度组(n=32)、中强度组(n=32)与高强度组(n=32),三组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后开展实施。
表1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among the three groups
1.2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均给予改善循环、控制血压、保护神经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采用四川智能电子实业公司生产的IS200型智能电刺激仪进行t DCS治疗,将仪器设置为直流电刺激模式(参照电极电板面积5 cm×7 cm,阳极电板面积3 cm×5 cm),阳极电极置于健侧初级运动皮质区域(顶中央旁开15 cm,再向额前2 cm处),参考电极置于对侧眼眶上部。低强度组电流强度为1.0 m A,中强度组电流强度为1.5 m A,高强度组电流强度为2.0 m A,30 min/次,1次/d,连续治疗30 d。
1.3观察指标
①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治疗前、治疗30 d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9],指导患者取坐位,饮用30 m L温开水。患者能够一次性咽下温水,未发生呛咳,判定为Ⅰ级;能够将温水分≥2次咽下,未发生呛咳,判定为Ⅱ级;温水一次性咽下,但出现呛咳,判定为Ⅲ级;温水咽下次数在2次及以上,且出现呛咳问题,判定为Ⅳ级;温水无法顺利咽下,频繁呛咳,判定为Ⅴ级。②吞咽能力、摄食能力:治疗前、治疗30 d后吞咽能力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10]评估,摄食能力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11]评估评估,其中SSA包含3个部分,总分18~46分,得分与吞咽能力呈反比;FOIS总分1~7分,1分代表无法经口进食,7分代表完全经口进食且无限制,得分与摄食能力呈正比。③营养状况:治疗前、治疗30 d后抽取患者静脉血(晨起空腹,3 m 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总蛋白(Total protein,TP)、转铁蛋白(Treansferrin,TFN)水平。④生活质量:治疗前、治疗30 d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12]评估、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SWAL-QOL)[13]评估生活质量,其中ADL包含14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1~4分,总分14~56分,得分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SWAL-QOL包含44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1~5分,总分44~22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率描述,行x2检验,等级资料(洼田饮水试验评级)行秩和检验,吞咽能力、摄食能力、营养状况、生活质量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描述,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比较
治疗前三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较治疗前有所改善(Z=3.877、3.713、6.033,P<0.05),高强度组优于低强度组、中强度组(Z=2.404、2.318,P<0.05),低强度组、中强度组比较无差异(Z=0.160,P=0.873)。见表2。
表2三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比较[n(%)]
Table 2 Comparison of wada drinking water test rating among the three groups[n(%)]
2.2三组吞咽能力及摄食能力比较
治疗前三组SSA、FOI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SSA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FOI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低强度组、中强度组相比,高强度组SSA评分更低(P<0.05),FOIS评分更高(P<0.05),低强度组、中强度组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3。
表3三组吞咽能力及摄食能力比较(±s,分)
2.3三组营养状况比较
治疗前三组HGB、PA、TP、TFN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HGB、PA、TP、TFN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低强度组、中强度组相比,高强度组更高(P<0.05),低强度组、中强度组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4。
2.4三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三组ADL、SWAL-QOL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ADL、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与低强度组、中强度组相比,高强度组更高(P<0.05),低强度组、中强度组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5。
3、讨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导致脑卒中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部分神经元损伤,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障碍,无法顺利完成食物经口摄入、再经食管输送至胃部的过程[14,15]。该病会增加并发症(营养不良、脱水、吸入性肺炎等)发生风险,使患者生活无法正常进行,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16]。常规康复治疗以吞咽训练为主,能够锻炼吞咽肌群功能,提高面部、颚部、舌部、咽部肌肉之间的协调性,改善患者吞咽能力,但起效速度较慢,难以获得理想效果[17]。t DCS治疗能够引起静息膜电位去极化或超极化改变,促进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善,诱导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有效增强脑功能网络连接,使调控信号顺利传递至吞咽相关肌群[18,19]。对于t DC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最佳强度,临床上尚缺乏规范性标准,学者们多选择1~2 m A的刺激强度开展研究,在改善吞咽功能等方面能够起到一定效果[20]。孙莉等[21]认为,高强度t DCS电刺激对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优于低强度刺激。杜宇鹏等[22]在研究中指出,高强度t DCS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脑兴奋性,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但也有研究认为,刺激强度过大可能使患者难以耐受,容易影响大脑其他区域的功能[23]。
表4三组营养状况比较(±s)
表5三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本研究中,高强度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优于低强度组、中强度组。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高强度t DCS治疗能够对患者大脑施加更大的刺激强度,增强受刺激半球皮质兴奋性,显著改善运动前区、运动区和感觉运动区内的功能连接,有效解决吞咽障碍问题,减少呛咳,改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24]。本研究结果中,高强度组SSA评分与低强度组、中强度组比较更低,FOIS评分更高。分析其原因,t DCS治疗能够诱导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增加脑血流量;而随着t DCS强度的不断升高,对脑组织血流产生的影响会更大,进一步促进血流量增加,从而合理调节吞咽相关神经的兴奋度,改善咽部、喉部肌肉组织协调性,纠正咽运动失常状态,提高患者的吞咽能力及摄食能力[25]。
脑卒中会损伤脑部组织(下丘脑、脑皮质、垂体等)功能,损伤神经功能,引起吞咽功能障碍,而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摄食能力受限,食物摄入量明显减少,无法安全、有效地将食物输送至胃部,机体缺乏合成原料,难以正常合成HGB、PA等物质,同时还可能导致机体能量损耗,使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减少,容易使患者出现营养不良问题[26]。本研究中,高强度组HGB、PA、TP、TFN水平与低强度组、中强度组比较更高。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t DCS治疗能够合理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增强肌肉灵活度、反射灵敏性,改善患者食欲、进食时间等,确保营养物质摄入充足,随着t DCS强度的不断增加,对中枢神经产生的刺激更大,进一步提高食欲,从而改善机体营养状况[27]。此外,高强度组ADL、SWAL-QOL评分与低强度组、中强度组比较更高。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高强度t DCS治疗能够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改善其独立经口进食的能力,降低生活依赖程度,还可充分满足患者对于饮食的生理需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8]。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高强度t DCS治疗的效果较好,能够对吞咽功能及摄食能力起到改善作用,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促进患者营养状况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效果优于低、中强度t DCS治疗。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为单中心研究,所用样本量相对较少、研究时间较短,在以后,将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进行深入分析,增加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以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杜灿荣,龙耀斌,覃东华,等.神经肌肉电刺激单独或联合不同频率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2, 44(4):566-570.
[3]吕铭新,刘双洁,王玉琴,等.低高频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及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影响[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21, 40(2):247-251.
[6]郭伏玲,夏文广,张阳普,等.经颅直流电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1, 16(12):766-768.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 50(3):168-171.
[8]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组.中国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版)第一部分评估篇[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7, 39(12):881-892.
[9]蒋珠,陈维艳,陈嘉,等.改良营养路径管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的营养指标及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2, 19(35):165-168.
[10]刘先松,董永书.针刺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SSA评分、MNA评分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 19(12):2083-2086.
[14]杨玺,蔡倩,徐亮,等.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2, 44(7):603-606.
基金资助: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科研计划项目(202114012055);
文章来源:黄畅,徐伟,佘灿芳,等.不同频次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4,24(18):3570-3574.
分享: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由于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所致的疾病,会导致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减弱,且预后不良。现如今,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使用药物进行抗血小板、扩张血管、保护神经等,更严重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2025-01-28现如今,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使用药物进行抗血小板、扩张血管、保护神经等,更严重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2]。由于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在常规治疗后,仍不能恢复认知功能及肢体活动功能,患者语音能力和记忆能力仍然欠佳,不能回归到健康生活状态。因此,对于脑卒中患者,医务人员需要更加重视其肢体和神经功能恢复。
2025-01-25气管切开术可在关键时刻挽救大部分急危重脑卒中患者的生命,但气管切开时间过长有不少弊端,如呼吸道削弱了对吸入气体加温加湿的生理作用,开放气道易感染,渗漏误吸风险增大,以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升高等[2-3]。因此,患者病情平稳后及时拔除气管套管,是治疗急危重脑卒中患者的目标之一。
2025-01-2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主要是由于脑部供血动脉发生阻塞,脑组织受缺血与缺氧的双重影响,导致组织坏死的发生。AIS的临床表现较多,典型症状包括语言障碍、偏瘫和感觉异常等[1]。有研究显示,AIS是脑血管疾病中最普遍的类型,其发病率占全部患者的70%~80%,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2]。
2025-01-24脑卒中在成年人中越来越常见,且正在成为患者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超过1千万,且患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既往研究发现,有针对性的康复锻炼对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早期识别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危险因素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
2025-01-2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对于该类患者的重要抢救措施为尽早开通阻塞血管、减少梗死面积,改善血流循环并预防并发症[1]。尽管溶栓治疗可降低患者病死率,但对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的效果有待提高。既往在溶栓后会采用抗血小板、扩张血管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但疗效不理想。
2025-01-24脑卒中在我国的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其带来的健康风险和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较为常见的类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目前,关于西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的治疗手段主要为外科手术,但患者对其认可度较低。
2025-01-16脑卒中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卒中后抑郁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临床30%~50%卒中患者并发卒中后抑郁,临床表现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乐趣丧失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其恢复及预后。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大脑额叶皮质下回路或神经通络及神经递质有密切联系。
2025-01-10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ysphagia after stroke,DSA)多由双侧大脑皮质上局灶性神经功能损伤引起延髓性麻痹所致,而受延髓控制的肌肉则表现为瘫痪或不完全瘫痪,从而造成舌肌、下颚等部位功能障碍,表现为舌喉部和软腭活动困难,不仅影响患者的摄食-吞咽功能,严重会造成误吸,进一步引起肺部感染,从而增加患者死亡风险[2]。
2025-01-10《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显示,脑卒中作为我国成年人病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脑卒中不仅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疾病造成的肢体活动障碍等并发症会降低患者的自理能力,导致其对照顾者的依赖增加。
2025-01-03人气:18237
人气:15085
人气:14775
人气:13720
人气:1276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期刊人气:2445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6273
国内刊号:23-1544/R
邮发代号:14-12
创刊时间:2001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458
影响因子:0.560
影响因子:0.448
影响因子:0.731
影响因子:0.71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