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2月—2023年2月于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采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双抗组)临床资料,另匹配同时段采用单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为单抗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30 d、治疗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 RS)评分及出现出血不良反应概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与同组入院时相比,两组患者治疗30 d、治疗6个月NIHSS评分均降低,且双抗组NIHSS评分低于单抗组(均P<0.05)。与同组入院时相比,两组患者治疗30 d、治疗6个月m RS评分均降低,且双抗组m RS评分低于单抗组(均P<0.05)。单抗组1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1例患者出现黑便,双抗组2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1例患者出现鼻出血、1例患者出现脑梗死出血转化,两组患者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0.702,P=0.402)。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好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更高,存在脑卒中史占比更高,双抗治疗占比更少,入院时m RS评分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入院时m RS评分、Fib是影响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结论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对于发病24 h以内的、NIHSS评分≤5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双抗血小板聚集比单抗更能获得良好预后,并不增加出血风险。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入院时m RS评分、Fib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急性期脑梗死是指短时间内脑血管发生阻塞而导致大脑缺血缺氧的一种急性疾病[1-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急性期脑梗死的一种常见治疗方式,对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以预防或减少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例如再次发生脑梗死、血栓形成或心脑血管事件等[3]。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但目前临床关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还存在争议。一些临床研究显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且双抗较单抗能获得更高的预后[4]。但也有研究显示抗血小板治疗方式的选择可能会影响患者出血风险[5]。基于此,笔者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分析单抗和双抗治疗选择对其预后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21年2月—2023年2月于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采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双抗组)临床资料,另匹配同时段采用单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为单抗组。纳入标准:(1)入院后被明确诊断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6];(2)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上;(3)发病至入院时间在24 h内,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5分;(4)无研究药物过敏,均开展抗血小板聚集治疗;(5)发病前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2分;(6)配合度较高;(7)所有患者开展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基因进行检测,不存在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抵抗。排除标准:(1)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合并脑肿瘤,脑部外伤等原因导致的脑卒中;(3)有较高出血风险(如存在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4)合并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5)合并恶性肿瘤或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6)属心源性栓塞者;(7)行静脉溶栓治疗者,机械取栓治疗;(8)检查结果不清晰;(9)随访失访。两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见表1。本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HJL-2021-0126号)。
表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干预,如改善循环、控制血压与血糖、稳定斑块等。同时与抗血小板药物负荷治疗。双抗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J20160685,规格:100 mg×30片)口服,100 m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制药公司,批准文号H20171238,规格:75 mg×7片)口服,75 mg/d。单抗组则仅服用阿司匹林。两组患者均从入院开始连续使用药物6个月。
1.3观察指标
(1)采用查询病历、口头询问等方式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病史)、影像学资料(颅内动脉狭窄)、入院时实验室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资料。(2)NIHSS量表包括11个项目,所有项目的分值总和为0~42分,分值越高表示卒中损害越严重[7]。(3)mRS,0分没有症状或没有残障;1分能够自己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但不能从事原来的工作或其他活动;2分需要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活动,但能够自己吃饭、洗漱、穿衣等基本活动;3分需要常人的协助和监督才能完成日常生活,但尚能够坐或站立并行走一段距离,需要帮助进出车辆、爬楼梯;4分不能自理,需要极大的帮助或护理,且行动和沟通受到严重限制;5分不能行走、不能控制排便和排尿,需要全天候护理;6分死亡,分值越高表示残障程度越严重,最高分为6分[8]。(4)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牙龈出血、鼻出血、黑便、脑梗死出血转化发生概率。(5)对患者实施6个月随访,以死亡、病因相关再入院为预后不良,存活且无病因再入院为良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计量资料用四分位(距离)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两组多时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事后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以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时点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
本研究选取NIHSS评分≤5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入院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治疗6个月,与同组入院时相比,两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均降低,且双抗组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单抗组(均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出血不良反应比较
单抗组1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1例患者出现黑便,双抗组2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1例患者出现鼻出血、1例患者出现脑梗死出血转化,两组患者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0.702,P=0.402)。见图1。
2.3不同预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根据患者治疗6个月后死亡、病因相关再入院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好组Fib水平更高,存在脑卒中史占比更高,双抗治疗占比更少,入院时mRS评分更高(P<0.05)。见表3。
2.4预后不良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脑卒中史、抗血小板治疗方案、Fib、入院时mRS评分为自变量,预后(预后不良=1,预后良好=0)为因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入院时mRS评分、Fib是影响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见表4和图2。
3、讨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发生脑卒中死亡人数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0%[9]。在中国,脑卒中已成为造成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根据公开数据,脑梗死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一些调查显示脑卒中的恶化、情况严重,预计脑卒中的发病率会进一步增加[10]。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急性脑梗死干预手段,了解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可以为进一步优化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11]。目前临床关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应用及药物选择研究较多,本研究结合其他学者结论,对患者实施单抗、双抗效果及预后联合分析。
本研究选取NIHSS评分≤5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入院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同组入院时相比,两组患者治疗30 d、治疗6个月,NIHSS评分、mRS评分均降低。这说明在经过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症状、预后情况确实有所改善。这与楚宝等[12]关于“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的综述内容一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预后。其原因在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预防新的脑梗死发生,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还可以降低血小板对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保护脑组织免受进一步的损害。同时,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还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脑梗死后局部炎症反应引起更多的神经元死亡和脑组织损害[13-14]。同时,本研究显示,治疗30 d、治疗6个月双抗组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单抗组,两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对于发病24 h以内的、NIHSS评分≥5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双抗对预后改善更好,且不增加出血风险。这与CHANCE[15]研究证实的相比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抗治疗可显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且双抗治疗的安全性仍然较好,并不会增加出血风险结论一致。原因可能为,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以同时阻断两个不同的血小板聚集通路,从而更加有效地预防血栓再形成和血管阻塞,减少了脑梗死的范围和程度,保护了大脑健康的组织,从而能够降低患者依赖度,改善预后,这种治疗方法比单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更加有效,可以降低患者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更能改善患者预后。
表2两组患者不同时点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分)(n=60)
图1两组患者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表3不同预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4预后不良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图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森林图
研究结果显示,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入院时mRS评分是影响预后的因素,这与其他学者研究所得结果一致。入院时mRS评分升高说明了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丧失程度较重,这预示着患者的脑损伤范围较大,神经功能恢复难度大,更易出现预后不良。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再发缺血性事件,包括再次脑卒中的发生,该治疗可以同时阻止不同机制的血小板聚集,从而更好地预防血栓形成,避免再次发生缺血性事件,这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对于发病24 h以内的、NIHSS评分≤5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双抗血小板聚集比单抗更能获得良好预后,且出现出血不良反应的风险较小。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入院时mRS评分、Fib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纳入样本量过少,纳入观察指标不足,未来还需开展大样本、长时间、更为完善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制定工作组,章薇,娄必丹,等.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J].康复学报, 2021, 31(6):437-447.
[2]肖祎男,董望梅,彭小祥.湖北省40岁及以上居民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3, 30(3):269-272,288.
[3]王宁宁,冯国栋,吴旭青,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卒中预警综合征初探[J].中国临床医学, 2020, 28(4):665-669.
[5]李嘉仪,贾晓静,贾少杰,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微出血患者出血转归及预后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47(6):1531-1537.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4, 48(4):246-257.
[7]周津津,王丽娟,辛梦.血清PRDX1、Lp-PLA2、Survivin水平变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23, 33(2):182-185.
[8]吴培培,董少军,孙田田,等.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影响[J].河北医学,2022, 28(2):327-331.
[9]黎建乐,王莹,冯慧宇,等.广东省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0, 46(1):1-7.
[11]高琳,曾瀛,邓歆波,等.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抗凝治疗对大动脉狭窄所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 42(11):2625-2628.
[12]楚宝,何伟亮,王贺波.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9, 22(8):790-793.
[13]陈述.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 2020, 29(15):2800-2802.
[15]张亮,黄立安,徐安定.CHANCE 2开创了基因指导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的先河[J].中国卒中杂志,2022, 17(8):807-812.
基金资助: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科研课题(编号:20220303071156);
文章来源:刘楠,白霞,赵津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4,19(11):1459-1462.
分享:
糖尿病会使患者产生胰岛素分泌障碍,会使患者的血液浓稠度逐渐增高,而且主要的发病人群为老年患者,导致患者发病后脑梗塞的几率升高,会严重的威胁到患者的健康[2]。现在临床中对于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主要使用药物治疗,但是治疗的效果不佳,患者有比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是医学界中比较大的一个困扰问题[3]。
2025-03-24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是由脑血循环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而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是神经内科常见病,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1]。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溶栓、抗凝等治疗,通过改善脑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再通,进而减轻神经损伤。但血管再通可能引起脑组织再灌注,造成脑功能二次损害[2],故需加强脑保护。
2025-02-25内囊预警综合征(capsule warning syndrome, CWS)是一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具有短暂运动、感觉和言语症状的临床病情,并反复出现僵硬发作,通常发生在面部、上肢或下肢,是一种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脑梗死的高危疾病,会增加患者死亡和不良预后的风险,对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有严重的影响 。
2025-01-21急性脑梗塞(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全球范围内引起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疾病通常由于大脑动脉的血栓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不可逆的脑损伤。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针对急性脑梗塞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流,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2024-12-24急性期脑梗死是指短时间内脑血管发生阻塞而导致大脑缺血缺氧的一种急性疾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急性期脑梗死的一种常见治疗方式,对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以预防或减少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例如再次发生脑梗死、血栓形成或心脑血管事件等。
2024-11-18脑梗塞治疗因受药物血管刺激性大、患者情绪及治疗时间长等的影响,会提高普通针的固定难度,影响疗效。而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创伤小、并发症少,在脑梗塞中应用广泛。对PICC置管患者应优化护理,以确保治疗有序进行。本文分析综合护理对PICC置管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影响,报告如下。
2024-10-10脑外伤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2012年欧盟超过 150 万人因脑外伤住院,相关死亡人数达56 946人,是欧洲患者住院和死亡的重要因素。脑外伤是全球青壮年(25~44岁)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是65岁以上患者死亡的第五大原因,2019年美国因脑外伤死亡人数超过61 000人。脑外伤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有关。
2024-09-04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后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若病情严重,还会导致患者丧失生命。因此,应当在患者发病后予以及时有效的救治。本文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急救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2024-08-02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类型,发病率较高,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致残,严重时可能造成患者死亡,因此,积极治疗对提升预后至关重要。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配合积极的护理措施可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以期为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依据和数据支持。现报告如下。
2024-07-29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残疾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需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再次复发即二级预防。虽然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方法明确,但脑梗死仍然有较高的再发率。脑梗死再次复发使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转折点,显著增加患者残疾风险及死亡风险。
2024-06-21人气:16684
人气:16015
人气:15304
人气:14858
人气:1403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期刊人气:360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救援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6966
国内刊号:11-5452/R
邮发代号:80-520
创刊时间:200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593
影响因子:0.306
影响因子:1.482
影响因子:1.195
影响因子:1.24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