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四海之腧取穴法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血脂及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以80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血脂及凝血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升高,观察组下降/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四海之腧穴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疗效明显,可有效调节患者的脂质代谢及凝血状态。
脑梗塞发病率占脑血管疾病的55%~80%[1]。脑梗塞发病迅速、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2]。多数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仍伴有不同的后遗症状,在脑梗塞的恢复期给予患者有效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转归[3]。中医治疗利用四海之腧取穴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亦对此疗法作一探究。
1、资料与方法
以2018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医及西医中脑梗塞诊断标准;病程6个月~2年;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者;入组患者遵循知情同意原则。排除标准:脑梗塞急性期或后遗症期;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合并心房颤动;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服用抗血脂或影响凝血功能药物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年龄30~78(58.73±12.17)岁,男23例,女17例。观察组40例,年龄31~80(59.35±12.25)岁,男21例,女19例。两组年龄(t=0.227,P=0.821)、性别(χ2=0.202,P=0.65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入组后患者均接受降血压、抗血小板、降脂等治疗。对照组:选穴为肩髃、曲池、合谷、外关、足三里、环跳、风市、阳陵泉、昆仑、悬钟、解溪、阴市。毫针刺,以患者感到酸麻胀痛位移,留针30min,1次/d,连续治疗10d,休息1d,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主穴选取为四海输注体表的穴位,风府、百会、哑门、人迎、气冲、大椎、足三里、大杼。常规皮肤消毒后,百会穴平刺,人迎穴、气冲穴避开动脉直刺,风府、哑门向下颌方向刺入,大椎、大杼直刺,足三里直刺,以患者感受到酸麻肿胀为宜,留针30min,1个月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两组患者随症加减,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风痰阻络加风池、丰隆。
1.3观察指标
检测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partialprothrombin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CA-5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21.0。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脂指标水平比较(表1)
两组治疗前TC、TG、LDL-C、HDL-C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降低,HDL-C水平升高,观察组下降/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表2)
两组治疗前aPTT、PT、TT、Fbg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aPTT、PT、TT水平均升高,Fbg水平降低,观察组升高/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
表1两组血脂指标水平比较(mmol/L)
表2两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3、讨论
四海是人体的气血营卫产生、分化及汇聚的部位。《灵枢》中指出,胃为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上在大杼,下出巨虚;膻中为气之海,上出柱骨,前在人迎;脑为髓之海,上出其盖,下在风府。四海的精气用于濡养全身,现代有研究证实,选取四海输注的腧穴针刺治疗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4]。国内有学者利用针刺四海之腧穴治疗脑血栓,有效率为82.7%[5]。程为平等应用四海之腧穴针刺治疗脑血栓恢复期患者,发现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6]。
脑梗塞的病因较为复杂,该病的发生原因为水谷不化、痰湿壅盛、气血上逆影响髓海的功能。选用四海的输注穴针刺,可有效调节气血,促进气血的生成,使气机升降恢复正常,达到阴阳调和的状态。现代实验证实,针刺四海之腧穴可有效调节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如FIB、脂蛋白等的水平。动物实验证实,针刺百会可降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血脂指标水平,缓解脑缺血状态,升高脑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降低脑损害的程度。公维军等人研究指出,灸治百会穴和足三里可明显抑制TC、LDL-C的浓度,并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10]。相关研究发现,大椎穴与TC的代谢密切相关,推测大椎穴的作用位点可能为内分泌器官,故刺激大椎穴可有效调节脂质代谢。同时有学者指出,针刺上巨虚穴可增加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量,针刺风府可调节脑血管的血液循环速度,改善脑供血情况。本实验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血脂指标TC、TG、LDL-C及Fbg等水平降低,而HDL-C、aPTT、PT、TT水平,提示患者接受针刺治疗后均可有效调节体内的脂质代谢及凝血功能,而针刺四海之腧穴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明显,提示针刺四海之腧穴的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张广丽,李洪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医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作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7):185-186.
[2]康小燕.分析中医中药结合康复、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J].心理医生,2018,024(027):92-93.
[3]庞增园,刘永恬,周晓燕,等.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08):103-106.
[4]曾玉宝,王雅如.中医药结合康复及针灸综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9,009(011):233-234.
[5]阳期望,张东淑,王升旭.针刺四海之腧为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29例[J].陕西中医,2011,032(002):206-208.
[6]程为平,金学俊.针刺上巨虚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10):40-41.
裘慧敏,吴殷夏,唐元如.四海之腧取穴法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血脂及凝血系统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1(01):26-27.
分享:
糖尿病会使患者产生胰岛素分泌障碍,会使患者的血液浓稠度逐渐增高,而且主要的发病人群为老年患者,导致患者发病后脑梗塞的几率升高,会严重的威胁到患者的健康[2]。现在临床中对于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主要使用药物治疗,但是治疗的效果不佳,患者有比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是医学界中比较大的一个困扰问题[3]。
2025-03-24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是由脑血循环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而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是神经内科常见病,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1]。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溶栓、抗凝等治疗,通过改善脑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再通,进而减轻神经损伤。但血管再通可能引起脑组织再灌注,造成脑功能二次损害[2],故需加强脑保护。
2025-02-25内囊预警综合征(capsule warning syndrome, CWS)是一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具有短暂运动、感觉和言语症状的临床病情,并反复出现僵硬发作,通常发生在面部、上肢或下肢,是一种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脑梗死的高危疾病,会增加患者死亡和不良预后的风险,对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有严重的影响 。
2025-01-21急性脑梗塞(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全球范围内引起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疾病通常由于大脑动脉的血栓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不可逆的脑损伤。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针对急性脑梗塞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流,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2024-12-24急性期脑梗死是指短时间内脑血管发生阻塞而导致大脑缺血缺氧的一种急性疾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急性期脑梗死的一种常见治疗方式,对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以预防或减少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例如再次发生脑梗死、血栓形成或心脑血管事件等。
2024-11-18脑梗塞治疗因受药物血管刺激性大、患者情绪及治疗时间长等的影响,会提高普通针的固定难度,影响疗效。而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创伤小、并发症少,在脑梗塞中应用广泛。对PICC置管患者应优化护理,以确保治疗有序进行。本文分析综合护理对PICC置管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影响,报告如下。
2024-10-10脑外伤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2012年欧盟超过 150 万人因脑外伤住院,相关死亡人数达56 946人,是欧洲患者住院和死亡的重要因素。脑外伤是全球青壮年(25~44岁)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是65岁以上患者死亡的第五大原因,2019年美国因脑外伤死亡人数超过61 000人。脑外伤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有关。
2024-09-04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后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若病情严重,还会导致患者丧失生命。因此,应当在患者发病后予以及时有效的救治。本文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急救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2024-08-02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类型,发病率较高,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致残,严重时可能造成患者死亡,因此,积极治疗对提升预后至关重要。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配合积极的护理措施可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以期为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依据和数据支持。现报告如下。
2024-07-29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残疾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需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再次复发即二级预防。虽然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方法明确,但脑梗死仍然有较高的再发率。脑梗死再次复发使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转折点,显著增加患者残疾风险及死亡风险。
2024-06-21人气:18557
人气:16683
人气:16014
人气:15583
人气:1530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人气:3841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0126
国内刊号:11-4468/R
邮发代号:2-379
创刊时间:199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850
影响因子:0.647
影响因子:0.826
影响因子:0.79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