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以脾肾论治血管性痴呆

  2024-12-04    4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提高,血管性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导致痴呆的第二大类型。我国血管性痴呆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已然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结合现代医学对脑肠轴学说的研究,发现痴呆的病机总属髓减脑消,根源于脾肾亏虚,病因多为髓海不足、邪侵脑肠、先后天失养、经脉不濡等,故在治疗痴呆的过程中,不仅要充髓益窍,更要顾护脾胃,以后天滋养先天,采用“健脾益肾化浊方”为底方,随证化裁,以取得确切疗效。

  • 关键词:
  • VaD
  • 脑肠同治
  • 脑肠轴
  • 脑血管病
  • 血管性痴呆
  • 加入收藏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病情时好时坏,部分患者有脑血管病史,表现为记忆、计算、情感及认知障碍。在北美及欧洲,VaD占痴呆总人数的15%~20%,在我国占比30%左右[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若不采取干预措施,患者的生活质量将降低,也会给其生活造成沉重的负担。随着学者对脑肠轴学说的深入探索,大脑与肠道功能的关系日益明确。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和大脑功能之间存在双向调节作用,二者的关系日益受到学者关注[2]。本研究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以脾肾论治血管性痴呆,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新思路。

有关该病论述散见于《灵枢·天年》之“言善误”,《脉经·卷二》之“健忘”。《景岳全书》中记载:“痴呆证……言辞颠倒,举动不经。”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云:“灵性记忆,不在心在脑……所以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由此可知,究其根源是脑髓失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曰“中风初起神呆者,长者厥中明显”,说明了中风从初起到病情渐进,直至神昏的病理过程[3]。邓铁涛教授认为VaD多为虚实夹杂,根据中医的整体治疗和辨证论治,提出该病的关键在于脾,邪毒痰瘀为病理因素,治疗宜补气运脾[4]。国医大师朱良春将分期治疗和辨证论治相结合,辨清虚实缓急,认为肝肾阴血匮乏是根本原因,主张补肾阳之大法[5]。张伯礼院士潜心研究VaD数十载,临床经验丰富,认为该病是由肾精匮乏,阻碍五脏功能的正常发挥,痰浊和瘀血交织,阻塞脑络导致,治疗宜以补其虚为本、泻其实为要,痰瘀并治[6]。故可知意识、记忆等与五脏紧密相关,VaD病位虽在脑,究其本为心肝脾肺肾生理功能的不足。


1、从现代医学角度认识脑肠轴


脑肠轴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中被首次提出[7]。脑肠轴连接大脑和胃肠道两大系统,起着双向调节作用,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联系的信息通路。脑肠轴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自主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他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2]。胃肠道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研究表明,大脑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脑肠轴的代谢、免疫、内分泌等作用的影响,因此抑郁症、认知障碍等相关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可能由肠道微生物群紊乱所致[8]。血液中的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数量的波动,也会受到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而干扰脑和脊髓,使得大脑的正常生理功能发挥受限[9]。LI S等[10]研究发现,肠道内环境和肠道表达的介质通过循环、代谢到中枢神经系统,加速了炎症进程,促进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展。


2、从中医角度认识脑肠轴


脑肠轴是连接脑和肠道系统的关键,脑肠轴这一新名词并非中医学所有,结合现代医学,脑肠轴与经络学说中的胃经、小肠经、大肠经都有密切的联系,从中医角度说明二者的关系能更好地指导临床。

2.1 脑肠轴与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特有的科学观,包含五脏一体观,即五脏为人体的中心,心居于主导地位的有机整体。形神一体观指人体与精神的一致,形是神的外壳,神是形的灵魂。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提到的“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阐明了五脏与整体的相关性,证实形与神的相关性[11]。精气神一体观即此三者是人之“三宝”,如《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明确提到“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

2.2 脑肠轴与经络学说

根据经络循行走向,可知脑与胃经的络脉、胃经的经别及大肠经、小肠经循行路线均有关联,这就从中医学上解释了脑肠轴的真实性。经脉和络脉被统称为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脉的特色,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络脉的优势。《灵枢·经脉》记载“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经脉》记载“足阳明之别,……上络头顶”。《灵枢·经别》有云“足阳明之正……,还系目系”。由此可知,足阳明胃经的本经、络脉、经别都与脑联络。《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及“两阳合明也”,可知足阳明胃经擅长行气活血、通经活络。《难经·八难》曰:“气者,人之根本也。”《脾胃论·省言箴》曰:“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脑位于头部之内,名“髓海”,又名“元神之府”。全身气血之精华濡养于脑,脑髓充养则耳聪目明,感觉无殊,运动如常,若脑窍失养,则脑转耳鸣,人体脏腑功能失控失序。在正常状态下,足阳明胃经对脑窍的濡养作用甚是显著,与“元神之府”紧密联系,为脑肠轴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此外,《灵枢·经脉》曰:“足太阴之别,……其别者入络肠胃。”脾经在经络上与胃经相表里,可见脾也是脑肠轴的关键一环。

2.3 脑肠轴与脏腑辨证

2.3.1 心和脑主宰人体精神活动,有“五神脏”之说

《素问·宣明五气》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为五脏所藏。”王冰《素问·气穴论》的“目以明,耳以聪,言心志通明”,指心脉宜通,心神宜明。心主神明,脑主元神。《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意味着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高级神经功能是由心来主导和调控的[12]。《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一来强调了心的重要性,二来说明精神意识活动与心密切相关[13]。元神藏于脑,如《乐育堂语录》提到“吾真心中之主宰也”。心神正常,则身心康泰。心主血,上灌于脑,滋养脑髓,故心与脑关系密切。《灵枢·口问》说:“心者,……精神之所舍也。”若心神失安,则忧愁悲哀扰动心神,进而导致五脏六腑的不安定。

2.3.2 肾精生髓,髓聚成脑,故肾与脑关系密切

《医学入门》记载:“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髓则肾主之。”《素问·六节藏象论》记载:“肾者,……精之处也。”《侣山堂类辩·卷上》记载:“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另外,《冯氏锦囊秘录》记载:“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起。”肾藏志,指肾主意志和记忆的功能。《灵枢·本神》记载“意之所存谓之志”“肾藏精,精舍志”。肾精充沛,人会思维敏捷,足智多谋,有良好的记忆力。若肾精亏虚,则表现为反应迟钝,呆傻愚笨,记忆能力减退。

2.3.3 脾主运化,调畅气机

《素问·玉机真藏论》谓:“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厥论》谓:“脾主为胃行其精液也。”脾之精气可使人体免受邪气侵犯,并可联合他脏共同御邪,即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14]。反之,则身心不适,故《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藏意,指脾具有意念、记忆的特点。《灵枢·本神》记载:“心有所忆谓之意。”脾气充足,思维活跃、意识明晰,若脾的功能异常,则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中西汇通医精精义》记载:“脾阳不足则思虑短少,脾阴不足则记忆多忘。”脾胃和调,气血化源充盈,五脏和谐,九窍通明。脾胃虚弱则九窍壅塞、脑络失养。

2.3.4 肺主气藏魄

肺主气,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记载:“肺者,气之本。”宗气的生成,以及全身气机的畅达都与肺息息相关。肺为水之上源,人体津液代谢与肺密切相关,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异常,则全身津液代谢失控失序,进而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肺气具有助心行血的生理功能,能调节全身血液运行。肺藏魄,“魄”主要是指一些与生俱来的、本能性的感觉和动作等方面的精神活动表现,肺藏魄意味着肺与这些精神活动存在着内在的关联[15]。《灵枢·本神》曰:“并精出入者谓之魄。”肺朝百脉,辅心行血。肺的功能正常,则气血充盈、畅行,魄生而感觉成,故脑与肺有着密切关系。

2.3.5 肝调神居魂

肝主疏泄、畅达气机,能让一身之气运行无阻,协调平衡周身运动,使得人体的各个功能活动能有序进行。气机舒畅、气血相宜是情志畅达的前提条件。肝藏魂,魂生而知觉成,《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谓之魂。”《类经·脏象类》曰:“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魂”为阳神,具有一般感觉的特点[12],说明魂能让人耳聪目明,头脑清醒,躯体感觉正常。若魂失所养,则见脑窍闭塞、情志失常、幻听幻觉。

在正常状态下,五脏与脑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关系,在异常状态下也互为影响。对于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异常的疾病,不可局限于脑与心的病变,由于心、脑皆与五脏密切相关,故可从五脏论治。


3、血管性痴呆的脑肠同治


痴呆,又称呆病,病因多由先后天失养,久病体虚,浊瘀阻塞,致元神失濡,而成呆病。该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有虚、痰、瘀等方面,且互为影响。病机演变有虚实两端,初期多虚,中期虚实夹杂,后期正衰邪盛。大肠传导糟粕的生理功能,与胃、肺、脾、肾息息相关。大肠功能失调会引起五脏的功能紊乱,进而引起脑部的病变。故调节大肠生理功能以保证水液、气机的正常运行很重要。


4、病案举隅


患者刘某,女,70岁,2023年10月9日初诊,节气白露。主诉:记忆力下降2年,加重伴纳差半月。现病史:患者诉2年前脑梗后出现记忆力减退,计算力降低,语言组织能力下降,表情淡漠,平素心情低落,半月前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记忆力下降明显,不能记起昨日之事,影响日常生活,伴乏力、纳差、无吞咽障碍、无恶心呕吐、夜寐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暗、苔白腻、脉沉微。西医诊断:血管性痴呆。中医诊断:痴呆(脾肾亏虚、髓海不足证)。治则:补脾益肾,填精益髓,予以健脾益肾化浊方合运脾汤加减。处方:白术12 g, 党参15 g, 黄芪15 g, 枳壳30 g, 苍术12 g, 香附10 g, 菟丝子10 g, 仙鹤草10 g, 淫羊藿10 g, 桑寄生10 g, 佛手10 g, 石菖蒲15 g, 炒麦芽15 g。水煎服,共7剂,日1剂,早晚饭后服,嘱清淡合理饮食、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适当智能训练。

二诊(2023年10月16日):诉可记近事,记忆力较前好转,日常生活能力较前改善,偶有胸闷,食纳可,舌暗淡,苔白腻,脉浮。此次复诊,患者欲进一步巩固疗效。中医诊断:痴呆,证属脾肾亏虚、髓海不足证。治宜补脾益肾、填精益髓。继予一诊方加减,处方:白术15 g, 党参30 g, 黄芪15 g, 枳壳30 g, 陈皮15 g, 苍术12 g, 香附10 g, 菟丝子10 g, 仙鹤草10 g, 淫羊藿10 g, 桑寄生10 g, 佛手10 g, 石菖蒲15 g, 炒麦芽15 g。水煎服,共7剂,日1剂,早晚饭后服。并嘱患者院外多行记忆力、视空间及执行能力训练。

三诊(2023年10月23日):诉胸闷较前好转,余未诉其他不适,可回忆近事的发生,完成简单的计算,神志较前有所改善。遂去掉二诊方的枳壳,继续服用7剂,随访3月,症状较前有所改善。

按:《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指出“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故迷惑善忘也”。患者为老年女性,人至老年,肾气日衰,精气欲竭,清窍不濡,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乏力,精髓无源,故记忆力减退。《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记载:“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失健运,食物消化受限,精微物质的吸收不足,故有食欲不振,纳差;木郁土衰,聚湿成痰,痰迷清窍,发为痴呆,或久郁化火,炼液为痰,迷蒙清窍而成痴呆。健脾益肾化浊方是由苍附导痰丸、二仙汤、四君子汤共同化裁衍生而成,方药组成:白术12 g, 党参15 g, 黄芪15 g, 陈皮12 g, 苍术12 g, 香附10 g, 菟丝子10 g, 仙鹤草10 g, 淫羊藿10 g, 桑寄生10 g。其中白术、党参、黄芪可补肺脾之气;陈皮可理气化痰燥湿;苍术健脾燥湿;香附可解郁理气宽中;仙鹤草可扶正补虚;菟丝子、淫羊藿、桑寄生可益肾健脾,以上诸药共奏补脾益肾、理气化痰之功效。方中大量补气理气之品均归脾胃经以疏通中焦气机,助脾运化;配伍少量化痰药以祛脾胃瘀浊;联合健脾益肾之品以共补先后天,方中仙鹤草补虚之力尤为重要,再搭配通九窍的石菖蒲以醒神开窍。


5、结语


痴呆之证,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肺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病性本虚标实,肾虚几乎贯穿于疾病的始终。脾胃受损,既不能化生气血精微、充养脑髓,又能聚湿生痰、蒙蔽清窍、神明不清而成痴呆。王清任谓:“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故治法以健脾补肾益髓,化痰开窍,方选健脾益肾化浊方,选“补气之长”的黄芪,配伍理气化痰的陈皮等药,临床疗效俱佳,综上所述,健脾益肾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治疗过程中要辨证论治,灵活加减。结合现代脑肠轴学说,整体调控,再搭配现代功能训练,疗效更显著。


参考文献:

[2]向岁,石和元,谭爱华,等.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脑肠同治思路[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9):2231-2233.

[3]王飞雪,黄小波,裴卉,等.血管性痴呆中医病机理论的传承和发扬[J].世界中医药,2022,17(2):221-224.

[4]陈婷,梁红梅,吴伟,等.邓铁涛教授健脑1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NMDAR-CaMKⅡ通路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3):639-641.

[5]邱志济,朱建平.朱良春治疗老年痴呆症临床经验(著名老中医学家系列临床经验之12) [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27-28.

[6]崔远武,江丰,马妍,等.张伯礼分期论治老年期血管性痴呆述要[J].中医杂志,2015,56(15):1276-1279.

[11]周苗苗,张明宽,韩穆轩,等.从五脏化五气理论认识抑郁症 [J].辽宁中医杂志,2022,49(9):65-68.

[12]黄薰莹,刘珍珠,王维广,等.从《黄帝内经》脾藏意及香入脾理论探讨痴呆的中医治疗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12):1073-1078.

[13]夏梦幻,王庆其.五神脏理论钩玄 [J].中医杂志,2019,60(3):186-189.

[14]滕晶.基于中医五神理论辨治认知功能障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39(1):6-9.

[15]李甲民,滕晶.浅议中医五神与经络[J].中医杂志,2018,59(15):1348-1350.


基金资助:甘肃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甘中医药发[2024]7号);


文章来源:胡文静,王亚男,胡敏棣.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以脾肾论治血管性痴呆[J].亚太传统医药,2024,20(12):79-8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辽宁中医杂志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杂志

期刊人气:1295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1719

国内刊号:21-1128/R

邮发代号:8-87

创刊时间:195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