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衰弱现状,并分析衰弱的发生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中脑白质高信号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并接受颅脑MRI检查的患者32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Fried衰弱表型方法进行衰弱情况评估,采用量表评分法对所有患者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PVH)及深部脑白质高信号(DWMH)进行独立评分并分析与衰弱间的相关性。结果324例患者中衰弱80例(24.69%);衰弱前期152例(46.91%);无衰弱92例(28.40%)。3组在年龄、慢性病数、服药数及微型营养评估量表(MNA-SF)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PVH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PVH评分与衰弱情况评分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719,P<0.001)。结论老年LA患者衰弱情况的发生率较高,且与年龄、营养状态、合并疾病及用药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老年LA患者衰弱的发生与患者脑室周围脑白质病变间存在相关性,且脑白质损伤越严重,衰弱程度也越严重。
脑白质疏松症(LA)是临床常见的脑部小血管病变,发病群体以老年人群为主,该病发病隐匿,同时临床体征及症状不典型,常常被临床医生所忽略,得不到及时诊断及治疗,最终导致患者发生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等情况的发生[1]。衰弱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综合征之一,其发病同样存在隐匿性,机体抵抗能力下降,易损性增高[2,3]。另一方面,存在衰弱的老年人通常情况下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显示有LA的表现。衰弱与LA在临床表现及预后等相关因素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4],已逐渐受到了临床科室的重视和关注。目前已有研究发现LA与衰弱在某些发病机制方面存在共性,但是对于两者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且未有定论[5]。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LA患者衰弱现状及其与MRI检查中脑白质高信号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武警吉林省总队医院,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并接受颅脑MRI检查的患者32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MRI检查诊断符合LA诊断标准[6]。排除标准:①脑卒中病史者;②认知功能障碍者;③非血管因素导致的脑白质改变者,如中毒、感染、免疫等;④全身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⑤合并有影响肢体功能障碍疾病者[7],如风湿性关节炎;⑥抑郁量表得分≥8分者[8];⑦存在酒精或是药物依赖者。研究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收集整理所有入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慢性疾病情况及药物服用情况。其中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
1.2.2 MRI检查
入组患者均接受颅脑MRI检查,设备选取为联影公司,1.5T磁共振仪。扫描包括常规T1、T2、弥散加权序列、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完成后将图像传输至后台工作电脑,采用量表评分法进行独立评分,主要对T2加权及FLAIR序列进行判读和评分,评分内容主要包括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PVH)及深部脑白质高信号(DWMH)。具体评分标准参考如下[9],PVH评分:3分,脑室周围白质不规则片状高信号,已延伸至深部;2分,脑室周围晕圈样高信号,但未延伸至深部;1分,脑室周围帽状薄层高信号;0分,脑室周围白质无病变。DWMH评分:3分,深部病灶呈现出大面积融合现象;2分,深部病灶呈现多发斑块状,且有呈片融合趋势;1分,深部病灶呈现出散在点状高信号;0分,深部脑白质无病变。患者评分均由1名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及1名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综合判读后评定。
1.2.3 营养及认知情况评估
(1)所有患者营养风险筛查评估采用微型营养评估量表(MNA-SF)进行[10]:此量表共计6个方面问题,总分为14分,12~14分为无营养不良;8~11分为可能存在营养不良;0~7分为营养不良。(2)所有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11]:此量表评估内容包括定向力、记忆力、语言能力、计算力及结构模仿5个维度,总分30分,分数越高认知能力越强。(3)所有患者抑郁状态评估采用GDS-15量表进行:此量表共计15个条目,总分为15分,分数越高抑郁状态越严重,8~15分为抑郁状态。
1.2.4 衰弱情况评估
所有患者衰弱情况评估采用“Fried衰弱表型”方法进行[12,13]。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体重、握力、步行速度、体力活动及疲劳情况5个方面。其中3项以上存在改变评定为衰弱,符合1~2项为衰弱前期,0项为无衰弱。所有量表的评估均由2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副主任护师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ANOVA检验、K-WH检验、χ[2]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
2、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衰弱患者80例(24.69%)、衰弱前期患者152例(46.91%)、无衰弱患者92例(28.40%)。3组年龄、慢性病数、服药数及MNA-SF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衰弱情况患者脑白质高信号情况比较
3组PVH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DWM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脑白质高信号评分与衰弱情况相关性
患者PVH评分与衰弱情况评分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719,P<0.001),但DWMH评分与衰弱情况评分间无显著相关性(r=0.125,P=0.113)。
3、讨论
随着老年人群年龄的不断增加,LA及衰弱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且两者发病过程均较为隐匿,同时还存在共病的情况。既往对于两者的发病机制研究发现,慢性炎性反应、线粒体功能障碍及常见的胰岛素抵抗均与两者发病息息相关[14,1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老年LA患者衰弱的发生与年龄、营养状态、合并疾病及用药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结果类似[16]。既往我国研究显示[17],我国老年人群中衰弱的发病率为7.5%~14.0%,但是本研究所纳入的324例LA中,衰弱及衰弱前期的患者比例已高达24.69%及46.91%,远远高于了普通人群中衰弱的发病率,结果也进一步提升LA与衰弱见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对于衰弱患者而言,大多数情况下均合并有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和损害,表明脑白质中的神经纤维改变和受损会在衰弱的发展和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18]。既往国外研究显示[19],衰弱患者的不同表型评分均与颅脑MRI检查脑白质高信号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目前国内研究报道较少。
本研究提示对于LA患者而言,衰弱的发生可能与不同部位脑白质受损情况有关,其中脑室周围脑白质损伤严重程度与衰弱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损伤越严重,衰弱程度也越严重。分析其可能性在于脑室周围脑白质范围内的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改变后,会进一步导致皮层下的运动神经网络发生改变,特别是完整性受到了破坏,进而引发了患者运动姿势的控制和整合功能发生障碍,最终致使LA患者步态发生障碍[20],跌倒风险大大增加[21,22]。本次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次研究仅为单中心的横断面研究,所得研究结果仅能说明现象,而不能够直接证明其发病机制;其次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性别组成中以男性居多,代表性不够强;目前国内对于衰弱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仍需多中心、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综上所述,老年LA患者衰弱情况的发生率较高,且与年龄、营养状态、合并疾病及用药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老年LA患者衰弱的发生与患者脑室周围脑白质病变间存在相关性,且脑白质损伤越严重,衰弱程度也越严重。
参考文献:
[1]邢秀颖,袁俊亮.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8.27(1)35-9.
[2]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7;36(3);251-6.
[4]巫嘉陵,邱丽娜.脑小血管病与衰弱相关性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19(8):543-6.
[7]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指南写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认知障碍疾病专业要员会.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一)痴呆及其分类诊断标准[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3):965-70.
[8]赵豪飞,何嘉悦,谭素素,等.老年抑郁量表在不同性别老年人群中的测量等值性[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3):543-5,554.
[10]谈英,章萍,夏田,等.简易营养评估精法在老年病人营养筛查中的应用及营养干预[J].护理研究,2019;33(6):1057-9.
[11]刘茅茅,贾伟丽,刘琪,等.简明精神状态星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星表对脑白质疏松症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效果评价[J].中国医刊,2019,54(3):259-62.
[12]应巧燕,刘华平,郭欣颖,等.老年人衰弱筛查和评估的证据总结[J].护理学杂志,2017;32(1):95-8.
[17]李彦章,熊梅,张玉平,等.社区老年人衰弱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9,28(11):1020-4.
文章来源:喻骏,李鹏,卢晓梅,崔喜民.老年LA患者衰弱现状及其与MRI检查中脑白质高信号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23):5242-5245.
分享: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脑静脉回流受阻、CSF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CVST占所有脑血管病的0.5%~1.0%,好发于20~40岁青年人群,特别是育龄期女性。CVST的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可能从孤立的头痛到局灶性神经症状和体征、癫痫及昏迷不等。
2025-04-22脑卒中是因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引起的一组脑组织损伤疾病,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此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其中60%~70%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患者因肢体瘫痪可能需要长期卧床,还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意识障碍,排痰功能下降,这些因素都使得其容易出现肺部感染。
2025-04-10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精准的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治。 然而,介入手术虽然创伤小,但患者术前的心理压力和术后的康复管理仍对其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尤其是脑血管介入手术,由于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伤或生活能力降低,导致患者配合较差影响治疗效果。
2025-04-03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s,IAs)是一种严重威胁健康的脑血管疾病,破裂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1]。血管内治疗是当前治疗IAs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支架辅助栓塞(stent-assistedcoiling,SAC)作为一种重要的脑血管介入技术,在复杂动脉瘤(如宽颈、梭形和夹层动脉瘤)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
2025-03-21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2020年我国农村、城市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为164.77/100000、135.18/100000,分别占农村、城市全因死亡的第2位和第3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血管疾病最常 见 的 病 因 之 一,若不及时预防控制,可短期内进展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危 及 患 者 生命安 全。
2025-03-18颅内动脉瘤为常见脑血管疾病,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临床过往常采用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该手术方式可将瘤体结扎,使瘤体失去血供,达到治疗的目的,且具有较佳的效果,但其创伤大、手术风险大、操作难、术后并发症多,不利于患者的恢复[1]。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介入术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介入栓塞术为常用方法。
2025-02-19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可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等药物辅助依达拉奉等常规用药进行治疗,该方案中的阿托伐他汀钙能够调节机体脂质代谢,并选择性抑制血小板受体结合,进而降低外周血循环阻力,改善脑血液循环。
2025-01-18慢性脑缺血(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又称慢性脑低灌注,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结构性病变和/或血液浓度及血流动力异常性低灌注,导致大脑整体水平或前、后循环供血区域性血供减少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包括头痛、头胀等症状,可能伴有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改变或脑灌注动脉的血管杂音。
2024-12-18临床治疗该病多采取开颅夹闭手术,虽可控制、改善患者的病情,但预后效果仍无法满足临床需要,且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近年来,血管介入手术得到持续发展、完善,栓塞材料也迭代更新,利用血管栓塞介入手术,使破裂的脑动脉瘤发生栓塞,从而使其出血停止,可及时抑制病情的持续进展[3]。
2024-12-17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发展,支架辅助栓塞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宽颈、微小及夹层等复杂动脉瘤的手术成功率,但术后血栓形成可导致缺血性并发症,其发生率在3.7%~28.0%[1-5]。目前预防术后缺血事件的常用方案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5],但氯吡格雷抵抗会导致血栓事件风险增加。
2024-12-06人气:16670
人气:16002
人气:15567
人气:15291
人气:1484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期刊人气:289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8-0678
国内刊号:31-1752/R
邮发代号:4-602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320
影响因子:0.850
影响因子:0.647
影响因子:0.82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