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对桂林会仙湿地的实地考查研究中,分析了解了会仙湿地的生态旅游系统。通过对会仙湿地的生态农业资源的调研和归纳整合以及湿地利用的现状,提出科学合理的对农业发展模式以及湿地生态保护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在生态效益的支持下,实现会仙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并达到经济和景观效益的提升。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被称为“地球之肾”,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湿地定义为水域与陆地交界处的地带,在低水位时以水深2m为界,水位基本接近或覆盖地表。湿地的生态系统是具有多功能性的,不仅为人们提供生存原料、食物以及丰富的资源,而且可以补充地下水以及直接作为水源利用,维持区域水系统的平衡并在防洪避免土壤沙化、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和分解沉积物、有毒物质,减少环境污染、维持地球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过度地使用湿地农业资源并严重破坏生态系统,使湿地逐渐地缩减甚至消失。因此人类自身应该高度警惕并行动起来,承担起保护湿地的责任,建立科学的生态农业资源发展模式,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1、会仙湿地环境概况
会仙湿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境内,周边涉及睦洞村、文全村、新民村、四益村、山尾村等20多个村屯;其湿地区域范围内有睦洞湖、桂柳运河以及相思河以及良丰河等河流湖泊。交通便利,至桂林市区仅30多km。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约1800mm;植被类型多以灌草丛为主。会仙湿地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典型湿地,亦是漓江流域中唯一的喀斯特地貌的原生态湿地,有着漓江之肾的美誉。具有多样性复合型景观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深厚,山水景观独特优美。在2012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
2、会仙湿地生态农业资源分析
这些丰富优质的生态农业资源不仅维持着会仙湿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当地的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休闲活动提供多种资源,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存环境;更加为会仙湿地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态旅游开发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会仙湿地资源多样丰富,多种湿地类型都含在其中。会仙湿地分类系统包括了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系统;其中自然湿地系统中包含了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三大类;人工湿地一大类则分为鱼塘及养殖场、水田(分布面积广大)、人工开凿古运河及引排水工程四大类型。
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对其湿地的生态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在生态系统的功能运转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会仙湿地的生物资源包含了湿地植被以及动物两大类。湿地植被类型是湿地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基础,主要是以浅水水生植被和沼泽为主,分为湿生植被型(水团花群落、铺地黍群落等)、挺水植被型(芦苇、莲群落、华克拉莎群落等)、浮水植被型(水龙群落、浮萍群落等)、沉水植被型(马来眼子菜群落、石龙尾群落等)四个大的植被类型以及植被类型下33个群落类型、湿地周边的陆生植物和淡水水藻(硅藻门、绿藻门等)类等多样的生物资源[1]。湿地蕴藏着丰富的饵食和养料来源,是鱼类、鸟类以及其他的野生动物重要的栖息和繁衍的地方,其中鱼类有46种,鸟类有67种,其他的动物有17种。这些湿地生物资源为会仙湿地创造了丰富的经济价值、科研与文化价值以及环境价值。
会仙湿地当地的人们民风淳朴,具有独特的桂东北民俗礼仪文化;这里农耕文化深厚,有着很多的名胜古迹如唐朝时期人工开凿的古桂柳运河(又名相思埭),贯穿了整个湿地心腹,与兴安灵渠有着“北有灵渠,南有陡河”的称号。还有抗日将军白崇禧故居、灵泉以及沿古桂柳运河沿设的包括在清代建造的乾隆桥内的十一座的石桥等。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还为会仙湿地山水景观风光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带来了更加坚实的会仙湿地的历史文化基础。
3、会仙湿地现状分析
3.1 湿地面积的不断减少
会仙湿地周边村庄众多,人口密度大,生产活动繁杂,当地人们为了生存以及经济发展,不顾及湿地的生态环境过度地开发湿地的资源来换取经济收益。这种长期的恶性循环不但破坏了会仙湿地的生态系统,还对湿地、人文景观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对于湿地生态保护来说增加了巨大的负担。当前湿地保护已经成为了国家非常重视的领域,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担心的问题。面积不断地减少已经成为国家的湿地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会仙喀斯特湿地也没有幸免。湿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而当地的人们由于经济的需要,过度开垦天然湿地,大量地开发为耕田、挤占河道或者围成鱼塘,鱼塘在夏季和秋季还用于种西瓜;没有开发的天然湿地也被用于发展畜牧业养殖业,这种长时间的循环无疑给会仙湿地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使湿地的水面逐渐萎缩,湖泊以及河流的面积急剧减少,陆面逐渐疏干,生态环境极度恶化。
3.2 生物资源的减少
由于湿地面积的过度开发、不断退化,连锁反应也随之带来如湿地的水生植物群落无法生长,野生的动植物的栖息地也随之减少[2]。即使地方政府已经严令禁止在湿地捕猎,但由于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法律、环保意识不强,经常因为一己私利在湿地肆意捕杀湿地动物如湿地里的虾笼,下套子捕杀鸟类等,这种破坏行为使湿地的动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极大地破坏了湿地的生物链;还有由于湿地近几年总是发生旱灾,湿地的平均水位不断地下降,部分沼泽逐渐变成了旱地,使湿地的植物如对水依赖性较强的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不利于生长甚至被旱生植物取缔而消失,整个加速了湿地的退化,使湿地涵养水源,调节局部小气候的能力逐渐下降,从而使旱灾的再发生;此外笔者调查发现外来物种如凤眼莲以及空心莲子草等侵袭湿地并且大量繁殖,堵塞河道从而直接威胁到了本土植物的多样性。
3.3 湿地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湿地的天然面积不断萎缩,围湖造田的现象一直存在,现代农业也快速发展,而会仙湿地周边的人口也不断增加,工作除了外出打工以外,主要也是以农业、养殖业为主,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不规范,为了扩大农业生产提高产量,防止虫害,当地居民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在湿地周边的水田中,而农药以及化肥的残留物也直接排放到睦洞湖或桂柳河中。另外笔者去实地考察时发现当地居民由于环保意识不强,存在着在河里洗衣服、刷鞋以及排放生活污水等破坏水质的现象,使水体富养化严重;同时随着人口不断的增加,生活垃圾也成倍甚至十几倍排放,河道、排水槽等都堆积着大量的生活垃圾;还有部分居民在湿地周边甚至在湿地里搞养殖和畜牧,粪便以及水产饵料的残留物都会有部分直接流入湿地,长此以往,当地村民的这些不当的行为方式使湿地以及湖泊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也直接危害到了湿地生物的生存。
4、会仙湿地生态保护策略
4.1 生态优先,反规划
会仙湿地的整体规划应首先以修复湿地生态为前提,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发展生态旅游业。所谓反规划就是反传统的应付城市扩张的规划,以生态优先,与湿地本质密切联系起来[3]。建立特色的湿地中心自然保护区,发掘会仙湿地的生态资源并合理利用,将湿地进行有计划的划分功能分区,制定不同的生态旅游主题,将湿地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当地的民俗特色以及历史景观文化进行规划统一来推动会仙湿地的旅游产业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湿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湿地的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
4.2 加强湿地管理,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首先要对湿地进行一个统一的修复重建,如对名胜古迹的修复、退耕还湖等;建立健全的会仙湿地管理机制,多与其他的湿地管理部门交流访问,提升会仙湿地的旅游管理与服务,尤其七星码头这样由村民自由开发管理长时间必定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因此,要为当地的村民提供生态湿地保护知识,教育并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尽量利用有机农业,合理控制农药和化肥的喷洒;正确处理生活垃圾,可以通过建沼气池将动物粪便进行处理,既减小了对湿地的破坏还节省能源;杜绝当地村民乱砍、乱捕、滥猎的行为;禁止外来物种的引进,大力培养本土植物;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必须要让人们意识到会仙湿地受到破坏的危害及后果;通过法律、经济利益等策略来约束和协调规划主管部门与当地居民、政府部门以及旅游体验者之间合作共赢的关系,加强湿地的科学研究,实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4.3 发展生态农业
现阶段的会仙湿地的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湿地的生态功能逐渐衰退,湿地面积越来越小,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首先要尽可能地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最主要的就是湿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生态作用,它是保护湿地生态资源的多样性的关键条件。植被的恢复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有效措施,只有保证了水源水质,恢复湿地的生态循环,才能有效地发展生态农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有效地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根据会仙湿地生态农业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现状,发展种植业加畜牧业与沼气池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将动物粪便排进沼气池形成沼气肥料再施入农田以及鱼塘,可以大大减少对湿地生物的破坏并且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能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种植速生蔬菜,提高农田复植功能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保护好野生珍禽、鸟类,对珍贵、濒临灭亡的鸟类要予以保护,也可发展人工孵养产业;鼓励农民有计划地利用自身湿地资源的优势,使生态有机农业结合本地市场,在保护会仙湿地生态环境下实现经济发展的多元化。
5、总结
会仙湿地在自身资源、区位条件、农业景观等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但存在经济基础薄弱、旅游景观开发力度低以及湿地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等问题。因此,湿地旅游、农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一直没有突破瓶颈,所以在对会仙喀斯特湿地的保护中,我们应该认真规划设计好一条整体统一的路线,以优先生态,因地制宜为原则,着重开发生态有机农业以及湿地生态旅游。在湿地的旅游规划中,应立足于生态保护,挖掘当地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农业资源,提升旅游开发、湿地景观的发展空间,合理地规划湿地,打造别具一格的湿地生态景观,发挥出湿地生态旅游的多重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舒萍.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格局研究[J].美与时代,2018,33(1):63-64.
[2]王厚峰.利用地域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盛地:以桂林市会仙湿地发展为例[J].吉林农业,2015,27(23):114-117.
[3]沈一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湿地旅游研究:以“龙文区北部生态园区·湿地公园概念规划设计”为例[J].福建建筑,2017,35(6):57-61
孙新颖,杨慧华,吴筱荣.桂林会仙湿地生态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四川建材,2019,45(10):19-20+22.
分享:
我国秸秆年产量约为8.65亿t[1],预计2025年仅玉米秸秆理论资源量为2.53亿t左右[2]。巨量的秸秆处理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难题,秸秆饲料化是处理秸秆且提升秸秆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3,4],秸秆饲料打捆机是能够直接将机收后田地上的秸秆进行捡拾、粉碎、除尘、压缩成可直接作为粗饲料的设备,近年来发展迅猛[5]。
2024-01-15农民工权益表达是农民工通过一定渠道向相关个人或机构提出权力和利益要求的过程,农民工权益表达的根源在于权益受到损害。近年来,虽然国家权益保障制度供给不断完善,农民工工资拖欠、工作环境、劳动合同签约等问题都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权益被侵害现象仍时有发生,空壳合同、变相克扣工资、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等问题层出不穷。
2024-01-06种业作为农业的基础产业,对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种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尤其是在种子的选育、技术改良和品质提高方面。然而,伴随技术创新的是种子的知识产权问题,这也成了制约种业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邓岩和陈燕娟,2022)。
2023-11-27面对耕地质量建设的严峻形势,我们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把耕地质量提升摆上突出位置,作为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治本之策,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严的制度来抓,多措并举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坚决建好用好耕地这个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2023-10-27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就是为就是为了拯救珍稀濒危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典型性的生态系统等重要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应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发展特色生态环保经济项目,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通过对不同功能区、不同类型的资源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措施,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
2021-07-21想要探析乡土文化资源具有的价值,就必须先了解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精神存续的载体,包含着:故事传说、名胜古迹、名人诗歌、传统技艺、家族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以文化建设相关理念为基础,结合管理学理论,分析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土文化资源具备的价值。
2021-05-28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储量最大最活跃的碳库之一,是评价土地质量的重要指标,1938年土壤有机碳就被视为国家重要资源的一种[1],有机碳的迁移变化可导致土地退化并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威胁生态环境问题[2,3]。而土壤侵蚀作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热点问题之一,对全球碳循环和土壤有机碳的迁移有重要的影响[4]。
2020-11-25我国地域面积广阔、人口数量众多,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是我国实现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保障国计民生的根本。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农业资源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满足人们对物质生产资料的需求[1]。如果无法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其他产业就无法实现实质性的进步。
2020-06-09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被广泛重视。在我国,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备受关注。气候变化会导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从而会影响农业生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和耕作栽培措施等。因此,对当地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分析,对于科学高效地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020-05-30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农村曾出现的“粪污随意流,蚊蝇嗡嗡飞、垃圾河边烧,杂物河里漂,鱼虾不再游,水清见了”的现象,一度使生态系统局部近乎崩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
2020-05-15人气:7383
人气:6176
人气:5503
人气:4660
人气:451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自然资源学报
期刊人气:1716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1000-3037
国内刊号:11-1912/N
邮发代号: 82-322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0.479
影响因子:0.86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