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云南省是我国资源丰富的农业大省,为了研究其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有利于地掌握农业发展的方向,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创建耦合模型计算得到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以协调度水平划分等级,最终确定云南省协调发展程度。结果(1)在2007-2016年经济发展水平稳定上升,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综合评价值呈波浪式曲线,2007-2011年资源污染治理水平综合评价值下降迅速,2011-2016年达到慢慢上升。(2007-2016)年的发展经过了轻度失调到初级协调的阶段。(3)2007-2009年农业资源和经济增长处于低度协调耦合,2010-2012年两者处于中度协调耦合,2013后过渡到高度协调耦合。结论:2007-2016年,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有了开始慢慢转好的态势,现在是高度协调耦合的阶段。虽然耦合协调度较好,但耦合度较低,所以应加快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题,而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能否正确处理好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1]。因此,针对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的农业大省,探究其农业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利于把握农业发展的方向,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以山地高原为主,该省的自然资源储存总量居第六位,一直被认为是栽培稻的起源地,具有悠久的农业文化[2]。近几年来,云南省借助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休闲农业得以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资源的利用率低、开采过度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对云南省的农业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云南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至关重要,这个问题也逐渐成为众多学者们研究的焦点。李昊邈[3]利用“资源诅咒”假说证明了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朱映然等[4]针对“资源诅咒”的现象提出了规避途径。王文道[5]提出云南省转变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在于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汤文姬[6]通过经济学理论对云南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的关系进行论证,研究认为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马金书等[7]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云南省总产值、资源消耗和“三废”排放总量的关系,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曹舒蕾[8]对1999-2008年云南省人口增长、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并对云南省经济发展提出适当的策略。近10年来,云南省农业发展模式多样化,休闲农业的发展给农业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矛盾越发突出,研究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有利于实现云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文章根据云南省农业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基于耦合模型对该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进行分析,以期为云南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研究区概况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与广西、贵州省、四川省相邻,全省面积约39.4万km2,内辖16个州(市),人口超过4800万人。云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其中山地面积占84%,高原面积约占10%,盆地面积占约6%。云南省气候主要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度相对较高,无霜期较长达,平均达到250d左右。云南省气候带较多,各种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在全国的高等植物中,云南占有率超过60%,森林面积居全国第三位,自然保护区面积约295.6hm2,水资源储存量占全国的9.5%左右,因此,云南素有资源宝库、天然花园的美称。云南凭借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就实现旅游总收入7.7亿元,增长了47.5%。在2017年全省GDP达到1.65313万亿元,第一产业增长了6.0%,第二产业增长了10.7%,第三产业增长了9.5%,人均GDP为3.5万元,增长了8.8%,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9862元,增长了9.3%,城镇化水平达到46.7%,增长了1.7%。从统计数据来看,云南省农业资源丰富,依托资源优势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分析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广义的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指农业生产可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指对农业生产有利的社会经济要素或生产成果,如人口、劳动力、技术、通讯、交通及基础设施等[9]。该文研究的农业资源主要指农业自然资源,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参考价值,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不作为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该文研究的农业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资源污染治理情况。为了全面反映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该研究参考杜俊平等[10-11]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最终构建了以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水平指标价格体系。
2.2 权重的计算方法。该文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的权重,以2007—2016年为研究时段,对各年各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各指标的熵权,权重的计算方法如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所有指标的原始数据都要进行标准化处理,经过处理后的数据为0~1之间的数据,正向指标数据按照公式
(1)进行处理,负向指标数据按照公式
(2)进行处理。在公式中,Xi代表原始数据,Xmin和Xmax分别代表该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利用公式(1)~(6)计算得到各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水平指标权重,为了便于计算不同项之间的协调性,在表2中单独计算准则层内每一项内的具体指标的权重值。
2.3 计算不同项目的综合评价值。该研究为了探究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将农业资源系统划分为土地资源利用水平(x1)、水资源利用水平(x2)和资源污染治理水平(x3)3个方面分别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然后综合对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共得到4个系统的综合评价值G,其计算公式为:
2.4 耦合度模型。利用耦合模型来反映云南省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间的协调关系,该研究参考吴大进协同学方法[12],耦合度的计算方法如下,式中,Gx、Gy代表不同项目的综合评价值,T代表耦合度,T介于0~1之间,值越大代表协调程度越好,反之,协调程度越差。耦合度评定等级参考相关文献确定。
2.5 耦合协调度模型。在公式(9)中,C表示耦合协调度,G′为综合评价指数,α和β为对应相应系数,源与经济增长分别对协调度的贡献率,参考相关文献[13],对α和β取值分别为0.4和0.6。耦合协调度的等级划分标准参考张忆君和马俊的评价标准[14],如表4所示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评定级别。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表示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关系,计算公式为
2.6 数据来源。该研究所利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8—2017年《云南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结果分析
3.1 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根据公式(7)的计算方法得到土地资源利用水平(x1)、水资源利用水平(x2)、资源污染治理水平(x3)、农业资源利用水平(x)和经济发展水平(y)等5项的综合评价值,分别用Gx1、Gx2、Gx3、Gx和Gy表示,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2007-2016年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综合评价值,为了清晰地分析各项目综合评价值的发展趋势,绘制成综合发展水平曲线,如图1所示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综合发展水平曲线,从图1中可以看出, 2007-2016年云南省经济增长水平(Gy)呈阶梯式上升的趋势,在2007-2008年发展较为缓慢,2008-2013年经济得到稳定增长,2013-2014年经济稳定,2014-2016年经济快速发展,速度明显高于2008-2013年。土地资源利用水平(Gx1)在近10年间呈现波动式状态,而水资源利用水平(Gx2)从2007-2011年呈波动式下降趋势,从2011-2016年呈缓慢上升趋势。资源污染治理水平(Gx3)在近10年间出现了较大的波动,2007-2010年呈缓慢下降,2010-2011年一年的时间急速下降,2011-2016年呈波浪式缓慢升高的趋势。2007-2012年农业资源(Gx)整体的发展曲线呈阶梯式下降的趋势,2012-2016年出现缓慢增长的趋势。综合5个方面来看,200 7-2016年只有经济在迅速增长,土地资源受到的影响较小,水资源受到一定的影响,而资源污染情况在2011年后有所转变。分析综合发展水平曲线波动的原因,可能在2008-2011年开始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导致农业资源受到了严重影响,在政策引导下,2011年以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发展生态经济,在2011年之后农业资源利用情况有所改善,资源污染治理情况得到加强,农业资源与经济发展都向良好的态势发展。
3.2 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度分析。根据农业资源和经济增长的综合评价值计算得到土地资源(x1)、水资源(x2)、资源污染治理水平(x3)以及农业资源(x)与经济增长(y)的耦合度,结果详见表5。根据表5的分析结果和表3耦合度的划分等级,对2007-2016年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度进行等级划分,划分结果如表6所示2007-2016年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度分析。从表6可知,2007-2008年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的耦合度(Tx1y)有所降低,2008-2011年缓慢增加,2011-2016年耦合水平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同样地,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水平(Tx2y)和资源污染治理水平(Tx3y)的耦合度曲线与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的耦合发展趋势一致。为了分析经济增长与农业资源整体的耦合发展水平,将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资源污染治理水平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得到总体的耦合度,在图中以Txy表示,整体的耦合度随时间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表3耦合度的划分标准,将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度进行划分,如表7所示2007-2016年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度行者等级划分。从表7中可以看出,2007-2016年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度从轻度失调状态发展到勉强协调状态;资源污染治理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度从中度失调状态过渡到中级协调状态;综合来看,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度现在处于初级协调状态。可知,2007-2009年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处于低度协调耦合,说明该阶段内两者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010-2012年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处于中度协调耦合,说明农业资源利用情况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正在向良好态势发展;2013-2016年两者处于高度协调耦合,说明两者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好。从整体上看,近10年的发展中,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发展都趋于良好发展的态势,这与云南省响应国家发展生态农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有关。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该文选择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20个指标进行分析,利用熵值法和耦合模型得到不同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和各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根据研究结果得到以下结论。
(1)2007-2016年经济增长水平呈阶梯式上升的趋势。
(2)2007-2016年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受到的影响较小,综合评价值呈波浪式曲线发展趋势;2007-2011年资源污染治理水平波动较大,其综合评价值急剧下降,2011-2016年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3)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度处于初级协调状态,整体上耦合度趋向良好的发展,但耦合水平相对较低,有待于继续改善。
(4)2007-2016年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向良好态势转变,目前处于高度协调耦合。虽然耦合协调度较好,但耦合度较低,因此,应该积极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4.2 建议。为了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与农业资源的协调发展,实现云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云南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该研究结果,认为云南省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应坚持走环保、节约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可持续发展放眼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的效益,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提高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人口结构也关乎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到技术的创新以及资源的利用率和节约程度,因此应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
(2)加快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的布局,避免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化,降低城市水资源负载。此外,利用乡村特色和生态优势,发展绿色旅游,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城镇化过程中,推广使用新能源,加大对污染处理设备的投资力度,减少对资源的污染程度;同时,积极引导城乡企业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循环经济。
(3)政府加快完善社会制度,健全相关的保障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缩小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尤其是针对环境资源依赖性较强的地区,应重点引导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加快贫困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卫涛,张俊飚,李树明,等.我国循环农业中的化肥施用与粮食生产脱钩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200-203.
[2]陈世龙,柏芸,李敏,等.中国栽培稻起源地研究进展.中国稻米,2013,19(3):1-3.
[3]李昊邈.资源诅咒与经济增长—基于云南省的典型分析.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08.
[4]朱映然,朱克西,李玫.试论“资源诅咒”警示下的云南经济增长.当代经济,2015(1):76-77.
[5]王文道.云南资源型经济转型问题研究.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0.
[6]汤文姬.云南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人力资本研究.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4.
[7]马金书,李海江.促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调整—基于各产业与经济增长、资源及环境的灰色关联分析.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9(2):90-93.
[8]曹舒蕾.云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度评价研究.昆明:云南大学,2010.
[9]张义丰,王化信,王又丰,等.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核农学报,2003,17(2):160-164.
[10]江永红,刘冬萍.安徽省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农业技术经济,2012(7):94-102.
[11]杜俊平,陈年来,叶得明.干旱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空特征研究—以河西走廊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4):161-169.
[12]吴大进.协同学原理和应用.北京: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13]张书红,魏峰群.基于耦合度模型下旅游经济与交通优化互动研究—以河北省为例.陕西农业科学,2012,58(4):163-166.
[14]张忆君,马骏.基于耦合模型的苏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环境科技,2016,29(3):11-15.
马忻.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协调性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7):145-151.
分享:
我国秸秆年产量约为8.65亿t[1],预计2025年仅玉米秸秆理论资源量为2.53亿t左右[2]。巨量的秸秆处理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难题,秸秆饲料化是处理秸秆且提升秸秆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3,4],秸秆饲料打捆机是能够直接将机收后田地上的秸秆进行捡拾、粉碎、除尘、压缩成可直接作为粗饲料的设备,近年来发展迅猛[5]。
2024-01-15农民工权益表达是农民工通过一定渠道向相关个人或机构提出权力和利益要求的过程,农民工权益表达的根源在于权益受到损害。近年来,虽然国家权益保障制度供给不断完善,农民工工资拖欠、工作环境、劳动合同签约等问题都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权益被侵害现象仍时有发生,空壳合同、变相克扣工资、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等问题层出不穷。
2024-01-06种业作为农业的基础产业,对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种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尤其是在种子的选育、技术改良和品质提高方面。然而,伴随技术创新的是种子的知识产权问题,这也成了制约种业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邓岩和陈燕娟,2022)。
2023-11-27面对耕地质量建设的严峻形势,我们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把耕地质量提升摆上突出位置,作为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治本之策,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严的制度来抓,多措并举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坚决建好用好耕地这个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2023-10-27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就是为就是为了拯救珍稀濒危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典型性的生态系统等重要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应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发展特色生态环保经济项目,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通过对不同功能区、不同类型的资源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措施,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
2021-07-21想要探析乡土文化资源具有的价值,就必须先了解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精神存续的载体,包含着:故事传说、名胜古迹、名人诗歌、传统技艺、家族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以文化建设相关理念为基础,结合管理学理论,分析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土文化资源具备的价值。
2021-05-28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储量最大最活跃的碳库之一,是评价土地质量的重要指标,1938年土壤有机碳就被视为国家重要资源的一种[1],有机碳的迁移变化可导致土地退化并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威胁生态环境问题[2,3]。而土壤侵蚀作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热点问题之一,对全球碳循环和土壤有机碳的迁移有重要的影响[4]。
2020-11-25我国地域面积广阔、人口数量众多,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是我国实现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保障国计民生的根本。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农业资源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满足人们对物质生产资料的需求[1]。如果无法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其他产业就无法实现实质性的进步。
2020-06-09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被广泛重视。在我国,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备受关注。气候变化会导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从而会影响农业生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和耕作栽培措施等。因此,对当地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分析,对于科学高效地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020-05-30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农村曾出现的“粪污随意流,蚊蝇嗡嗡飞、垃圾河边烧,杂物河里漂,鱼虾不再游,水清见了”的现象,一度使生态系统局部近乎崩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
2020-05-15人气:3442
人气:2933
人气:2702
人气:2439
人气:154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农业经济问题
期刊人气:4029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000-6389
国内刊号:11-1323/F
邮发代号:2-140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199
影响因子:0.343
影响因子:1.493
影响因子:0.730
影响因子:0.27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