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我国相关于农耕词汇和农耕文化研究的成果已经不少,通过对学术的成果进行简单梳理,认为现在学术界对农耕词汇与农耕文化的研究应该说是成绩斐然,但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农耕文化是我国中华文化核心的构成部分,我们需要加大对中华农耕文化的研究,让我国华夏农耕文明更好地得到发展、传承与创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便赫然展现在人们面前。而语言3个要素中的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对文化的反映最直接明了。一些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词汇分为一般词汇与文化词汇。“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农耕词汇是文化词汇,主要指与农耕有关的如土地、农作物、农具车马、农家肥、节气等直接或间接反映农耕文化的词和短语。农耕词汇是从农业文化遗产的视角探讨农耕文化必然要涉及的内容,也是华夏农耕文明传承与创新研究必须要面对的内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农耕生活和农耕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许多鲜活的、承载着民族性、地域性的地点方言消失很快,如不及时研究和保护,那将是我们华夏民族文化尤其是华夏农耕文化的一大损失。现就国内有关农耕词汇与农耕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简单梳理。
1、对农耕词汇做专门研究
如王鹏的《<说文解字>农耕词汇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文章对《说文解字》农耕词汇进行了考释,并揭示农耕词义的特征,认为《说文解字》的农耕词汇有时代特征,并从农耕词汇的发展变化着手勾勒出了上古农耕文化及其特点。研究农耕文化涉及农耕词汇研究的主要有魏琳的《从语言词汇看白马藏族的农耕文化特征》(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文章通过对白马藏语农耕词汇进行系统的梳理及分析,认为白马藏语农耕词汇反映了白马藏族早期所从事的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并由此认为他们具有一定的农具制作工艺水平,并与其他几种生产方式彼此互补,构成了具有多元化特色的经济结构类型。阿苏克的莫的《凉山彝族农耕文化现象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文章总结出凉山彝族农耕词汇和文化现象,并对这些独特性做了一定的分析研究和探讨,认为彝族农耕文化词汇中反映出他们不同历史时期的农耕生产情况,并阐释了农耕民族心理的自然崇拜的浓厚宗教色彩。丁石庆的《从语言看达斡尔族农耕文化的特点》(满语研究,2015)认为达斡尔语中的农耕词汇及其相关材料为了解达斡尔族农耕文化的特点提供了较好的例证等。
2、对区域内特有农耕文化作研究
如白振有《论延安方言蕴涵的农耕文化信息》(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一文探讨延安方言与农耕文化的联系,对研究农耕文化在延安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曾莉莉的《从方言词汇看赣地传统农耕文化——以丰城方言为例》(萍乡学院学报2016)主要考察了丰城方言的农具类、农事类和农作物类等3个方面的方言词汇,从方言学和词汇学的角度对赣地传统农耕文化进行了探究。周艳鲜的《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广西民族研究2016)一文利用农业谚语解读壮泰民族的农耕文化特征及其内涵,是探究2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的新视角、新思路。郎启训、王馨的《滇南彝族尼苏支系栽秧鼓舞的农耕文化特征》(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通过对滇南彝族尼苏支系栽秧鼓舞起源传说的梳理,分析了栽秧鼓舞与农耕生产的关系,进而对栽秧鼓舞的农耕文化特征进了剖析,等文章。
3、从民俗等其他方面研究和探讨或涉及农耕文化
如隆滟的《陇东农耕节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以腊八节为例》(甘肃社会科学,2015)、祝敏鸿的《从“诗经”语言看周代农耕文化》(咸宁师专学报,2002)、林鸿、邓芬、江牧的《论传统农耕文化传承的价值和设计策略》(创意与设计,2017)等。
4、结束语
目前学术界对农耕词汇和农耕文化的研究应该说是硕果累累,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1)所有成果中将农耕词汇特征与农耕文化结合研究的比较少;(2)对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比如黄河流域、泾河流域、渭河流域等地的农耕词汇与农耕文化研究的成果也较缺乏或非常少;(3)农耕词汇与农耕文化研究中使用的研究方法比较传统。这些都影响农耕文化的挖掘保护和继承与弘扬。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大力研究中华农耕文化,使我们的华夏农耕文明更好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子磊.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传承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
郭建华.农耕词汇与农耕文化研究综述[J].湖北农机化,2019(21):41.
分享:
晋商文化在茶叶经贸以及茶文化产业发展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晋商文化将茶产业通过不同的地域特征创造出具有当地属性的本土茶产业文化,并将自身的经营文化赋能其中,两者融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品牌文化,进而将茶产业品牌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价值、渠道价值、品牌价值进一步的升华;另一方面,晋商文化的价值与茶产业本身交相辉映,两者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根源性,都具备传承的各项要素。因此,晋商文化对茶产业品牌文化的影响既是悠久的更是具有时代性的,更是积极与健康的。
2023-10-19在我国,甘蔗属于热带及亚热带作物,是糖料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国甘蔗年均总产量一直在1亿t以上,国内秸秆可回收总量约7亿t,其中广西甘蔗年均总产量超7000万t,占全国60%以上。甘蔗尾叶(下文用蔗尾描述)是甘蔗收获后残留的甘蔗顶部2~3个嫩节及其附带的整个叶片(以下简称蔗尾,包括尾茎和尾叶两部分),约占甘蔗全重的20%。
2023-10-09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带来农村的繁荣与农民的增收,最终才能促进农业强国的建设。
2023-08-21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以国家农业知识创新平台、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主导构建的网络体系,负责全国公益性重大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试验推广活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动力。
2021-12-272020年9月11日,国家档案局和科技部发布第15号令,公布《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的公布,是全面加强科研档案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促进科研档案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农业科研档案作为我国科研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服务支撑。
2021-12-27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科研档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国家档案局和科技部联合出台了新规定,对科研档案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文章阐述了农业科研档案的作用,对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完善档案工作相关制度、抓好科研档案管理、合理配备档案管理人员、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建议。
2021-12-27为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作用,文章在调查研究与文献信息分析等基础上,对当前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加大政策资金保障力度、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021-12-27随着我国贫困瞄准机制的不断变化,研究视野不断聚焦,贫困识别率不断提高。2021年,我国进入全面脱贫向乡村振兴转变过渡期,巩固和发展产业是基础。文章以人-产的合理匹配为切入点,从管理者、贫困户、产业等角度分析识别多维困境,探索人-产匹配的实现路径,归纳出人-产高匹配度模式的4种变形,期望实现人-产最优匹配。
2021-12-27文章在对河北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问题及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河北省在生态节水农业、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农药减量、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分析了河北省在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脆弱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规划体系、制度保障、科技支撑、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
2021-12-27农业科技资源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其配置直接关系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现阶段,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研究成果丰硕,但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文章从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相关概念界定、模式、效率评价、现存的问题、优化对策五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和简要评述,并指出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1-12-27人气:7408
人气:5038
人气:4067
人气:4004
人气:371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
期刊人气:1096
主管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0578-1752
国内刊号: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创刊时间:1960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0.165
影响因子:0.223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4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