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皮肤软组织感染分离获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特征、耐药性和皮损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市儿童医院皮肤软组织感染患儿创面分离的29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苯唑西林(MIC≥4 mg/L)筛选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或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对临床分布、耐药性及皮损特点进行归纳。结果:共分离出29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脓疱疮121株(40.5%)、皮肤疖痈53株(17.7%)、特应性皮炎26株(8.7%)、湿疹皮炎24株(8.0%),其他均在5%以下。确定为MRSA共76株(25.4%),其中脓疱疮占36.8%;其次是特应性皮炎和皮肤疖痈分别占11.8%和23.7%。在26例特应性皮炎伴皮肤感染患儿中,MRSA和MSSA之间的皮损形态规则和皮损形态不规则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9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有76株,占25.4%;MRSA对青霉素G耐药率为100%,氯洁霉素耐药率74.5%,红霉素耐药率68.4%,复方新诺明耐药率31.6%,四环素耐药率18.4%,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在5%以下。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烷、庆大霉素及替加环素全部敏感。结论:儿童皮肤软组织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检出率较高,最常见疾病为脓疱疮、皮肤疖痈和特应性皮炎,其中特应性皮炎中表现为形态规则、界限清楚的皮损更提示MRSA感染,应及早进行分泌物培养,根据结果早期积极治疗,防止导致系统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社区及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由其引起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包括脓疱疮、毛囊炎、皮肤疖痈、皮肤脓肿、蜂窝织炎及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等[1],严重时可以引起全身感染,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不断上升,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引起的感染给人类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因此早期识别病原体对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对我院皮肤科2019年1月—2022年4月期间299例皮肤及软组织化脓性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SSTIs)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耐药特性和皮损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病例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4月皮肤科门诊及住院皮肤及软组织化脓性感染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99株。剔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重复菌株。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标本采集
接诊医生首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对感染部位冲洗,再用B型无菌棉签擦拭感染部位的分泌物放回在对应无菌试管内,拧紧立即送检验科进行检验。
1.2.2仪器和试剂
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进行菌属鉴定及药敏试验。苯唑西林药敏纸也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配套产品。
1.2.3病原菌培养及鉴定与药敏试验
采集的标本立即接种于血平板,采用VITEK2-compact仪器鉴定菌种,药敏试验结果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M100-S30标准执行,药敏结果(敏感、中介、耐药)[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苯唑西林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测定及结果判读,苯唑西林(MIC≥4 mg/L)筛选阳性将菌株分离为MRSA或MSSA。质控菌株购自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ATCC29213。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感染创面皮损形态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关系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类型及MRSA检出情况分析
本研究中皮肤及软组织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感染共299例,其中男165例,女134例,年龄9 d~12岁,平均(4.3±2.9)岁。年龄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收集的29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脓疱疮121例(40.5%)、皮肤疖痈53例(17.7%)、特应性皮炎26例(8.7%)、湿疹皮炎24例(8.0%),其余感染类型(脐炎、新生儿脓疱病、血管瘤继发感染、烫伤及皮肤感染等)均在5%以下。MRSA共76株(25.4%),其中脓疱疮占36.8%,其次是特应性皮炎和皮肤疖痈,分别占11.8%和23.7%。
2.2特应性皮炎感染MRSA皮损的临床特点
26例特应性皮炎伴局部皮肤感染患儿中,真菌镜检均为阴性,感染创面分泌物培养结果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MRSA为9例(34.6%),皮损表现形态规则8例(88.8%),皮损形态不规则1例(11.1%);MSSA为17例(65.4%),皮损表现形态规则2例(11.8%),皮损形态不规则15例(88.2%)(表1)。经统计学分析,MRSA和MSSA之间的皮损形态规则和皮损形态不规则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特应性皮炎中形态规则(圆形、椭圆形)的感染性皮损提示MRSA感染可能(图1)。
表1特应性皮炎患儿皮损形态
2.3 MRSA与MSSA的占比与耐药率分析
经药敏试验发现,29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氯洁霉素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比较高,分别是96.7%、65.6%、63.9%和35.5%;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烷、庆大霉素、替加环素全部敏感。在29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有76株,占比25.4%。MRSA对青霉素G耐药率为100%,氯洁霉素耐药率74.5%,红霉素耐药率68.4%,复方新诺明耐药率31.6%,四环素耐药率18.4%,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在5%以下。
3、讨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3],MRSA的出现使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感染面临更大的挑战。在本研究中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类型最常见是脓疱疮、皮肤疖痈、特应性皮炎、湿疹皮炎、丘疹性荨麻疹、单纯疱疹、甲沟炎、蜂窝织炎及足癣,其中MRSA检出率为25.4%,略高于汪英俊等[4]报告的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病变部位MRSA的检出率为25%和郝丽宏等[5]报告的一项国内多中心研究皮肤软组织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检出率为2.6%,分析由于儿童皮肤薄嫩、皮肤屏障及防御功能不健全和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导致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易侵入皮肤导致皮肤软组织感染[3]。
图1特异性皮炎患儿MRSA感染四肢皮损
本研究结果显示,脓疱疮的MRSA检出率最高,为36.8%。特应性皮炎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皮肤及软组织疾病中比例为8.7%(26/299),这个比例虽不高,但在特应性皮炎中MRSA感染的比例为34.6%(9/26),可以看出,这个比例相对较高。由于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通常受损,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的表达显著降低并表现先天免疫缺陷,这导致了对细菌、真菌或病毒引起的继发性皮肤感染的易感性增加[6];另一方面,特应性皮炎患者局部通常需要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等药物,这也导致了MRSA等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进一步增加了感染风险,因此这个结果提示我们更加关注MRSA在特应性皮炎中的感染。我们进一步对特应性皮炎急性期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皮损进行分析,发现皮损表现为规则(圆形、椭圆形)形态、界限清楚,提示有MRSA感染,这可能与MRSA菌株更具侵袭性,出现更严重的皮损和病变,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
本研究对耐药率结果显示,29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氯洁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比较高,与金黄色葡萄球菌mecA基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有关[7],以红霉素为代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依赖erm(红霉素抗性甲基化酶)基因编码的甲基转移酶介导的核糖体靶点是耐药的主要机制[8],提示临床上尽量不选择这几种抗生素治疗MRSA引起的皮肤感染。随着万古霉素使用率的增加国外陆续报道了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MRSA菌株(VISA株)及耐万古霉素的MRSA菌株(VRSA株)[9],因此临床上要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出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
综上所述,儿童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疾病中,最常见疾病为脓疱疮、皮肤疖痈、特应性皮炎,其中脓疱疮的MRSA检出率最高,在特应性皮炎患儿中,尤其对于形态规则、界限清楚皮损要提高警惕MRSA感染可能,因此应当及时进行分泌物培养,明确病因,根据检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3]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和治疗共识[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9, 38(12):810-812.
[4]汪英俊,白永凤,程颖,等.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分布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2):169-176.
[5]郝丽宏. 2012-2016年某三级医院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 17(45):22-25.
文章来源:崔文娟,万明顺,陈玲境,等.儿童皮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布、耐药性及皮损特点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4,53(09):523-526.
分享:
人体正常皮肤具有屏障作用,能够保护机体免受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袭,同时防止体内营养物质等的流失。皮肤屏障受损后,容易引发各种皮肤问题,如泛红、瘙痒、刺痛等。具有舒缓和修护功效的化妆品可以改善受损皮肤状态。皮肤泛红程度常被用作评价舒缓和修护功效的重要参数之一。在进行皮肤测试时,面部常被选作受试区域,受试者通常为敏感性皮肤。
2025-03-27伤口愈合过程中,各种原因导致的胶原代谢平衡紊乱可形成病理性瘢痕,瘢痕从外观和机体功能方面可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造成躯体功能障碍和心理负担[2]。因此,无论在烧创伤科、整形科还是皮肤科,瘢痕都是临床上高度关注的焦点,瘢痕客观可靠的评判方法和防治措施都是临床热点问题[3]。
2025-02-26皮肤是机体最大的外部器官,易遭受各类创。伤口愈合过程中,各种原因导致的胶原代谢平衡紊乱可形成病理性瘢痕,瘢痕从外观和机体功能方面可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造成躯体功能障碍和心理负担。
2025-01-28黄褐斑是由多种因素导致颜面部出现黄褐色色素沉着斑。病因包括遗传易感性、紫外线照射、性激素水平变化等。患者发病后常见颜面部黄褐色色素沉着斑,呈对称性分布,如未进行规范治疗,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该病治疗目标是使色斑变淡或恢复正常,皮损面积减小或消失。
2025-01-13蒙古斑和伊藤痣同属于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dermalmelanocytosis, DM)。DM是由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从神经嵴分化迁移至特定表皮位置受阻而停留在真皮层中,导致真皮中存在树突黑色素细胞。人类黑色素细胞迁移在妊娠2.5 周开始,并于 8.0 周内完成。黑色素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认为涉及黏附分子如钙黏蛋白、整合素和细胞外基质元素。
2024-12-27青霉素与头孢菌素是临床中重要且应用广泛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由于医务人员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诱发过敏反应存在担忧,同时对药物过敏反应机制与皮肤试验(以下简称“皮试”)意义的认识存在误区,皮试均被广泛应用于用药前预测速发型过敏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与《青霉素皮肤试验专家共识》[4]均要求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先进行皮试;
2024-11-27创伤导致患者皮肤大面积缺损,常伴有血管、神经、肌肉、骨骼等深层组织暴露甚或损毁,修复不当或不及时可能造成患者局部功能障碍,甚至肢体畸形、残疾等。显微技术和皮瓣移植等外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皮肤缺损修复且取得一定疗效,但其术后护理对术后康复也极为重要。
2024-10-12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经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以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和全身斑丘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人类是麻疹病毒唯一自然宿主,普遍易感。1965年以前麻疹在我国呈自然流行状态,每2~3年出现一次较大规模流行,自1978年麻疹疫苗实施计划免疫以来,麻疹发病率逐渐下降。
2024-09-06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社区及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由其引起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包括脓疱疮、毛囊炎、皮肤疖痈、皮肤脓肿、蜂窝织炎及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等,严重时可以引起全身感染,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不断上升,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给人类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因此早期识别病原体对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2024-09-05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是一种高度传染性、嗜神经性病毒。人类是VZV唯一的自然宿主。VZV主要通过吸入含有病毒颗粒的唾液飞沫或直接接触来自水痘或带状疱疹皮肤损伤的污染物进行传播。VZV原发感染引起水痘,病毒沿整个神经轴传播,并潜伏在背根神经节和脑神经节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免疫缺陷患者对VZV的免疫下降。
2024-08-20人气:16520
人气:15864
人气:15441
人气:15178
人气:1452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皮肤科杂志
期刊人气:3233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4963
国内刊号:32-1202/R
邮发代号:28-7
创刊时间:197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405
影响因子:0.493
影响因子:0.414
影响因子:0.644
影响因子:0.45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