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乳腺肿瘤是肿瘤科常见肿瘤之一,约有一半的乳房疾病均为乳腺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女性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影响。乳腺肿瘤初期症状不明显,通常表现为轻微乳房疼痛,在经期时会更强烈,中晚期时乳房疼痛感尤为剧烈,乳房会出现肿块,并且该肿块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生长,引起乳房外观改变及其他症状。
381
0
皮肤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引发皮肤癌的诱因复杂,包括长期紫外线照射、化学性致癌物质、慢性炎症刺激、辐射、病毒等,其中,紫外线是一个重要诱因。在臭氧层的破坏下,紫外线威胁日益严重,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导致皮肤出现光损伤,发生不可逆反应,继而诱发皮肤癌,为了解决紫外线因素的影响,需要尽可能减少日光照射时间,并涂抹防晒剂。
414
黑素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皮肤肿瘤,尽管早期切除对于早期黑素瘤有着较好的疗效,但是黑素瘤易发生早期转移,存在恶变前播散及远处平行进展的转移形式,一旦发生远处转移,常标志着患者较差的预后。同时,黑素瘤的转移也是限制目前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止黑素瘤细胞的迁移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669
光线性角化病(AK)又称为日光性角化病。常见于中老年人曝光部位,病程缓慢。组织病理表现以上皮细胞不同程度非典型增生为特点。光线性角化病是早期鳞状细胞癌还是癌前期病变尚无定论,但有发展成侵袭性鳞癌机率。鲍恩病(Bowen’sdisease)是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的表皮内鳞状细胞癌,病程缓慢,常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表现为鳞状细胞原位癌。
355
Merkel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性皮肤肿瘤,它具有很强的侵袭性和致命性,手术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由于该病的罕见性,目前缺乏大样本研究来证实经手术切除的Merkel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因素。但与此同时,Merkel细胞癌的发病率在迅速上升,相关机构数据表明,2000—2013年美国Merkel细胞癌发病率增加了95%。
407
狮面(LF)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非常罕见的表现,已报道具有LF的CTCL有经典MF、FMF和Sézary综合征。LF还可见于硬化性水肿、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类脂蛋白沉积症、麻风、利什曼病、慢性光化性皮炎、皮肤白血病、肥大细胞增生症(结节型)、结节病、多中心网状细胞增生症、进行性结节性组织细胞增生、骨膜增生厚皮症。
543
体表脂肪瘤是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所构成的、常发生在皮下组织内的良性肿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间叶性组织肿瘤。对于体表脂肪瘤,临床上主要是予以手术切除进行治疗,手术后有多种的切口缝合方式,比如连续皮内缝合法、单纯缝合法等。然而切口的缝合往往会留下或大或小的瘢痕,从而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痛苦。
351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起源于真皮能够渗透到深层结构的少见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1924年由Darier和Ferrand首次报道,1925年由Hoffman命名为“DFSP”。目前最新研究t染色体易位是主要的细胞遗传学改变。DFSP具有生长缓慢,浸润能力较低,极少发生转移,切除不足易复发等特点。
439
恶性增生性毛鞘瘤(MPTT)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外毛根鞘细胞的皮肤附属器肿瘤。1976年Heading首次提出MPTT的组织病理学概念。一般认为MPTT来源于毛鞘瘤(TT)及增生性毛鞘瘤(PTT)的逐步演变。TT是此类肿瘤的最初阶段,是起源于毛囊漏斗部并向外毛根鞘分化的皮肤增生性改变。
530
在AK发病的过程中,紫外线的暴露被认为是其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此外已被证实的与AK发病相关的因素还包括老年、男性、发病部位、地理位置、皮肤色素沉着状态、病毒感染和免疫抑制状态、电离辐射状态、基因倾向和是否有皮肤肿瘤病史等。本文将着重更新和讨论AK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关主要研究进展。
皮下组织蒂推进皮瓣也称风筝皮瓣,由岛状皮肤和与其相连的皮下组织构成,皮瓣的血供由皮下组织蒂供应,因为不含有知名的血管,这是与岛状皮瓣的区别。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皮瓣正下方的皮下组织为蒂,一种是以皮瓣两侧的皮下组织为蒂。皮瓣的移动能力是由皮下组织蒂的牵伸能力决定,连带肌肉或深部筋膜组织可以增加皮瓣的活动度,适合于眼睑、鼻侧及面颊部缺损的修复。
369
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又称表皮样癌,是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是非黑素瘤皮肤肿瘤致死的首要原因。研究表明,我国非黑素性皮肤肿瘤中,CSCC发病率仅次于基底细胞癌(BCC),但高天文等[5]对1905例CSCC的回顾性研究发现,CSCC发病率为29.4%,高于基底细胞癌28%,且以每年2.6%的增幅上升。
643
基底细胞癌(BCC)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85%的基底细胞癌位于头面部和颈部,最好发部位为面颊和鼻部,主要临床症状为皮损处侵蚀性溃疡、斑块、结节等。常用治疗方式包括免疫治疗、化放疗及手术切除等,但目前早发现、早手术仍是BCC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本研究以60例BCC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对照研究,旨在探究光动力疗法联合手术对BCC患者细胞免疫、复发情况等的影响。
377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是一种进展迅速且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通常患者在确诊之前就已经发生远处转移,这往往是造成其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1]。目前已有很多研究揭示了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基因突变,例如BRAF、NRAS和CKIT等突变[2]。有临床研究表明,分子靶向治疗是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的主要策略,然而目前仅有一小部分患者可以受益。
383
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是一种常见的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其发病占全部皮肤癌的20%以上[1];尽管多数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被成功根除,但还有部分处于晚期的患者经放化疗后疗效并不理想[2]。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研究的深入,基因靶向治疗为CSCC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目前,CSCC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故深入探讨CS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有效的基因靶点对CSCC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67
影响因子:0.880
影响因子:0.644
影响因子:0.836
影响因子:3.299
影响因子:0.493
影响因子:0.651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