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观察苦参汤治疗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SD)(湿热证)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4月中江县人民医院SD(湿热证)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予苦参汤外洗,对照组予2%酮康唑洗剂外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IL-6、IL-8水平。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症状评分、IL-6、IL-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试验组症状评分、IL-6、IL-8水平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苦参汤治疗SD(湿热证)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IL-6、IL-8水平且复发率低。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SD)是皮肤科常见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头面部,病程长、易复发、迁延难愈、有损容性,对患者工作及生活影响极大[1]。该病发病与马拉色菌感染、皮脂异常分泌、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密切相关。目前治疗SD以外用抗炎、抗真菌药物为主,短期使用有一定疗效,但不良反应多,不宜长期使用,且停药后复发率高[2]。中医学将SD归属于“白屑风、面游风”范畴。其发病多与过食辛辣肥甘,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蕴积肌肤相关,治以清热利湿为主。研究表明苦参汤治疗湿热型炎症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具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少,能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3,4]。故推测苦参汤对SD也有一定疗效。研究表明血清炎症因子IL-6、IL-8水平与SD症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5]。故本研究采用苦参汤治疗SD,观察其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IL-6、IL-8水平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中江县人民医院2022年10月—2023年4月SD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37.17±11.47)岁。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6.02±9.45)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临床皮肤病学》[6]和《皮肤性病学》[7]SD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专家共识》[8]湿热证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60岁;③入组前2周内未针对该病进行治疗(包括内服或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抗组胺药、抗真菌制剂、免疫抑制剂等)。
1.4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皮肤病(如银屑病、湿疹等);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
1.5方法
试验组予苦参汤外洗。组方:苦参30 g,野菊花30 g,金银花15 g,蛇床子15 g,白芷10 g,黄柏10 g,地肤子10 g,石菖蒲10 g。煎煮及用法:取清水1000 ml,将上述药物浸泡30 min。再加入适量清水以文火煎煮,最终煎汤取汁约2000 ml。晾至适宜温度,涂擦患处,揉按3~5 min后清水洗净。每周2次,共使用4周。
对照组予2%酮康唑洗剂外用(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88,规格:20.84 mg/ml)。使用方法:取适量药液(约5 ml)涂于患处,揉搓3~5 min后清水冲洗,每周2次,共使用4周。
1.6观察指标
①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进行分级量化。依据皮损面积(0为无;1分为直径<6 cm; 2分为直径6~10 cm; 3分为直径>10 cm)、瘙痒、红斑丘疹、鳞屑、皮脂溢出(0为无;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相加得出皮损总积分。②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调查量表[10]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共10个问题,每个问题记录0分为无;1分为有一点;2分为比较明显;3分为非常明显,分值为0~3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③检测患者不同时期血清IL-6、IL-8水平。
1.7疗效评价标准
以KIM标准评分法[11]作为临床症状积分评分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前皮损总积分-治疗后皮损总积分)/治疗前皮损总积分×100%。疗效指数≥90%为治愈;60%≤疗效指数<90%为显效;20%≤疗效指数<60%为好转;疗效指数<20%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6]。复发定义为与治疗结束时比较,症状评分至少增加50%[12]。
1.8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2组患者不同时期评分、年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期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如2组患者性别复发情况,以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试验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症状评分及DLQI评分
治疗后,2组皮损总积分及DL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皮损总积分及DL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症状评分及DLQI评分比较(分,
2.3炎症指标
治疗后,2组IL-6、IL-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IL-6、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pg/ml,
2.4复发率
试验组复发率为12.50%(5/40),低于对照组的32.50%(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
2.5不良反应
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多项研究表明SD发病与马拉色菌感染、皮脂分泌异常、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13-15]。西医目前治疗SD以外用糖皮质激素、抗真菌类药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为主。酮康唑为广谱抗真菌剂,能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类固醇的合成, 高浓度时可直接起到杀菌作用,能有效抑制马拉色菌生长,2%酮康唑洗剂为临床治疗SD常规外用药物[16]。但SD发病与诸多因素相关,2%酮康唑洗剂为单一成分抗真菌制剂,短期疗效尚可,长期使用耐药性高,复发率高,存在诸多弊端[17]。研究发现,皮脂分泌过多及成分异常是SD的发病基础,其可促进马拉色菌生长,引发炎症反应[18]。血清炎症因子IL-6、IL-8水平与SD症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5]。因此抗真菌、抗感染治疗仍是SD治疗的主要方向。
SD属于中医学中“白屑风、面游风”范畴,其发病与风湿热邪密切相关。《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治肺劳热,不问冬夏老少,头生白屑瘙痒不堪,然肺为五脏之盖,其劳损伤肺,气冲头顶,致使头痒,多生白屑,搔之随手起,人多患此,皆从肺来方”,首次提出了该病的产生多与肺热相关,并阐明其症状包括鳞屑、瘙痒等。《医宗金鉴·面游风》记载:“此证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次后极痒,抓破,热湿盛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水,痛楚难堪。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痒甚者,宜服消风散;痛甚者,宜服黄连消毒饮,外抹摩风膏缓缓取效”,提出SD发病与阳明胃经湿热、感受风邪等密切相关,阐明其好发于头面部,症状包括瘙痒、鳞屑、渗液等,并提出了治疗方剂。现代医家多数认同其病机为肺胃内热蕴结,熏蒸秽浊,使秽浊之气上犯;或因风热之邪外侵面部,郁久则耗伤人体阴血,阴血不足而化燥,肌肤失于濡养所致。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之品,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蕴生湿热,湿热外犯肌肤而发病。因其病变部位在皮肤,故历代医家认为外治法能取得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药外治法原理为通过药物透皮吸收治疗疾病,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也可达到内服之效,并能减少毒副作用。中药外治SD主要以清热利湿止痒为原则。
苦参汤多用于治疗各类因湿热所致疾病。方中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野菊花能疏风清热,解体表之风热,共为君药。以金银花、蛇床子为臣,一清热解毒,一燥湿杀虫。以黄柏、地肤子、石菖蒲、白芷为佐,前三者杀虫止痒,后者祛风除湿。诸药配伍,共奏清热除湿,杀虫止痒之效。苦参汤源于《疡科心得集》,苦参味苦性寒,能杀虫止痒、清热燥湿。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苦参汤中主要药物成分均有抗炎、抑菌等功能,可改善局部皮损炎症反应,抑制马拉色菌生长繁殖。苦参所含生物碱能作用于IL-6通路,能抑制细胞因子风暴,下调促炎因子表达水平,显著提高抗炎因子表达水平。氧化苦参碱还可抑制组胺释放,产生抗过敏反应[19]。白芷、野菊花提取物能减少皮脂溢出,改善头皮出油过多症状[20,21]。多项研究表明苦参汤可下调炎症因子水平,缓解组织损伤程度[22,23]。朱焯洪[24]研究发现,苦参汤能通过刺激血清表皮生长因子表达,从而改善微循环,促进皮肤屏障修复。因此推测苦参汤可通过改善SD患者皮肤屏障功能,调控炎症因子水平,抗真菌等方面发挥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血清IL-6、IL-8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低。提示苦参汤外洗治疗SD疗效优于2%酮康唑洗剂,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如苦参汤可能从某种炎症通路降低人体炎症因子水平从而影响SD进程,在未来研究中可进一步探讨其机制。
综上,苦参汤治疗SD(湿热证)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IL-6、IL-8水平,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凡,李沅鸿,李姝润,等.脂溢性皮炎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美容,2022,12(10):83-90.
[2]蔡宛灵,闫小宁,杨雪圆.脂溢性皮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9):3297-3302.
[3]张常宁.苦参汤外用治疗湿热、血热性皮肤病[J].四川中医,2003,21(12):72-73.
[4]楼海玥.苦参汤改良前后治疗婴儿期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22.
[5]刘燕婷,李晓强,陈乐,等.白芨散治疗脂溢性皮炎临床观察及对血清IL-4、IL-6、INF-γ水平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1):82-84.
[6]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4.
[7]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8.
[8]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0,19(3):283-284.
[9]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8.
[12]李宁,冯登超.口服伊曲康唑治疗及预防中重度脂溢性皮炎复发作用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15(5):281-284.
[13]黄曼欣,段德鉴,甘海芳,等.加味蛇黄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1(1):110-115.
[14]张静,段行武,陈广山,等.加味皂柏洗方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23,29(12):49-52.
[15]余乐,陈佳,张祎,等.果酸联合红蓝光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疗效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23,32(10):116-119.
[16]章星琪,范卫新,杨勤萍,等.酮康唑洗剂专家共识[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3,52(12):747-753.
基金资助:四川省德阳市科技局社会发展领域-创新指导项目(No.2022SCZ102);
文章来源:何涯含,梁静妮,侯益.苦参汤治疗脂溢性皮炎(湿热证)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4,39(22):4532-4535.
分享:
神经性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病,其病程呈慢性复发性经过,在发病过程中时常伴随剧烈瘙痒,经长期挠抓后皮损出现苔藓样变[1]。临床上根据皮损面积将其分为局限性和播散型,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多见于中青年患者,皮损多集中在颈项部、双肘伸侧、腰骶部以及会阴部[2]。
2025-03-03慢性湿疹是常见皮肤炎症反应性疾病的一种,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有关,临床多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部分患者可出现剧烈瘙痒,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及睡眠质量。慢性湿疹的病程可能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且容易受刺激突然发病,临床治疗多以缓解皮肤瘙痒感,减轻皮肤炎症反应为主。
2025-02-19近年来,孕期以及产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着女性的身心健康以及婴儿的成长和家庭生活[1]。已有多项研究发现,产后焦虑抑郁会影响母婴情绪调节。在新生儿期,母亲的焦虑抑郁症状会对婴儿调节情绪和行为模仿能力造成影响[2-3]。在整个孕育和成长过程中,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更为密切。
2025-02-18湿疹是一种慢性、反复性皮肤病,俗称皮肤过敏性炎症反应[1]。儿童发病率较高,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多形性皮疹、皮损、瘙痒等[2]。目前,儿童湿疹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有研究表明该病可能与饮食、自身免疫力、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3⁃4]。临床多采用抗组胺药治疗湿疹,这些药物的治疗重点是减少皮肤炎症,但潜在副作用也较多[5]。
2025-02-12近年来, 秉持 “整体观念” “治标治本” 理念的中医 药在治疗湿疹上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能整体调节患者体 质, 减少湿疹复发。 芩蒌清利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汤剂, 有着清热、 解毒、 祛湿、 止痒作用, 可缓解湿疹引起的皮 肤瘙痒、 红肿、 疼痛等症状[6⁃7], 。
2025-01-21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亦称特应性湿疹,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病势缠绵、久治难瘥为特点,症状包括皮肤瘙痒、脱屑、皮肤干燥,可伴有细菌和真菌感染,严重者并发失眠、菌血症、疱疹、化脓性关节炎和心内膜炎等。全世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特应性皮炎发病率高达25%,且逐年增高[1-2],给患者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2025-01-20据统计,手部湿疹在国内一年发病率约为7.3%~11.8%,国外则为6.5%~17.5%,属皮肤科常见病,是发生在手部的皮炎湿疹类疾病。该病症状多样,组织病理表现为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海绵水肿以及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1]。该病具有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和难以根治的治疗难点,是皮肤科一大治疗难题。
2024-12-09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SD)是皮肤科常见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头面部,病程长、易复发、迁延难愈、有损容性,对患者工作及生活影响极大。该病发病与马拉色菌感染、皮脂异常分泌、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密切相关。
2024-11-23角化型湿疹好发于手足部位,发病时间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糠酸莫米松乳膏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具有抵抗炎性反应、减轻瘙痒及减少伤口液体渗出等作用,是治疗角化型湿疹的常用方法。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出现不良反应,如皮肤红斑、皮肤潮红、皮肤萎缩及皮肤浅表的真菌感染等。
2024-11-08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长期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皮肤瘙痒。AD患者人数正在逐年增加。AD的临床表现因患者年龄和病程的不同而呈多样性,一般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肤干燥、瘙痒和湿疹病变,程度分为轻度至中重度。通常,特应性皮炎在婴幼儿早期发病,症状往往在出生后的第2个月首次出现,在第3个月达到严重的阶段。
2024-10-24人气:18467
人气:15459
人气:14982
人气:14545
人气:1301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期刊人气:4511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3-8914
国内刊号:11-1592/R
邮发代号:82-525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