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联合咪唑斯汀与皮炎湿疹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之间的联系。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92例皮炎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咪唑斯汀(10mg,qd)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给予雷公藤多苷[1~1.5mg/(kg·d)]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症状积分、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周后,两组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IL)-2、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炎湿疹患者采用雷公藤多苷联合咪唑斯汀治疗的疗效显著,减轻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且安全性好。
皮炎湿疹是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瘙痒、皮肤潮红、起疹子等,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顽固难治,极大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1]。目前,临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皮炎湿疹,但易降低患者免疫力,引发血肌酐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且停药后易复发[2]。随着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进步,中药在各个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雷公藤多苷是一种中药提取物,被临床证实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对皮炎湿疹具有较好的疗效[3]。本研究旨在探讨雷公藤多苷联合咪唑斯汀对皮炎湿疹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92例皮炎湿疹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观察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24~42岁,平均年龄(34.57±4.28)岁。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5~44岁,平均年龄(35.82±4.5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湿疹诊疗指南》[4]中相关诊断标准;②近1周未使用皮脂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皮肤疾病者;②恶性肿瘤者;③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咪唑斯汀(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1294)治疗,10mg,qd,po,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雷公藤多苷(宿州亿帆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4021048)治疗,1~1.5mg/(kg·d),分3次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周。
1.4 观察指标
①疗效[5]:治疗前、治疗3周后统计患者症状积分,包括红斑、丘疹、浸润渗出、糜烂和自觉瘙痒程度5项,每项评分0~3分,评分越高,病情越严重。疗效评价标准为显效:症状积分下降>95%;有效:积分下降20%~95%;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②症状积分:统计治疗前、治疗1、2、3周后,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③炎症因子: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mL,以3000r/min离心15min后,取上层血清,检测血清内白细胞介素(IL)-2、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④不良反应:统计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状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症状积分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周后,两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炎症因子治疗前,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IL-2、IL-6和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2.4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局部灼烧2例,刺痛感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观察组出现局部灼烧1例,刺痛感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7,P=0.459)。
3、讨论
皮炎湿疹是由寒冷、炎热、花粉等外因及失眠、感染、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内因相互作用所致,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现代医学主要认为机体内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物质,增加皮肤、黏膜小血管的通透性,致使局部出现水肿反应[6]。
IL-2、IL-6和CRP是常见的炎症因子,其中IL-2可调控白血球的细胞活性,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Th0增殖,引发炎症反应;IL-6可促进T细胞增殖,诱导IL-2及IL-2受体表达,加剧吞噬反应;CRP在正常机体内水平较低,当发生炎症反应时由肝细胞迅速合成,血清浓度急剧升高,可反映炎症反应的剧烈程度。本研究采用雷公藤多苷联合咪唑斯汀治疗皮炎湿疹,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症状积分、IL-2、IL-6和CRP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表明雷公藤多苷联合咪唑斯汀有助于缓解皮炎湿疹患者的症状,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较好。咪唑斯汀是一种外周组胺H1受体拮抗剂,具有抗组胺和抗炎症双重作用,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释放,从而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缓解水肿反应,同时可抑制5-脂氧合酶代谢,抑制炎性细胞趋化作用,达到抗炎效果[7]。另外,咪唑斯汀服用后可迅速被机体吸收,与血浆蛋白结合度高,且代谢物无毒性,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在体内无蓄积,安全性较高。雷公藤多苷是雷公藤根提取精制而成的脂溶性混合物,可通过调节Toll样受体-核因子KB的传导作用来调节免疫功能,同时可抑制IL-12p40来抑制T细胞增殖,并诱导活化的T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因子分泌,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另外,雷公藤多苷可改善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改善微循环,控制水肿症状。但雷公藤多苷对肾脏、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等均有一定毒性,大剂量使用还可引发机体免疫抑制,故临床需严格控制剂量,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立刻停药并采取对症治疗[8]。因此,雷公藤多苷与咪唑斯汀联合使用可起到良好的抗炎作用和抗组胺作用,增强治疗效果。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短,存在一定局限性,为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临床需纳入大样本量研究。
综上所述,采用雷公藤多苷联合咪唑斯汀治疗皮炎湿疹的疗效理想,可减轻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且安全性好。
参考文献:
[1]唐杨婷,邓伟.他克莫司软膏对急性皮炎湿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18):3739-3742.
[2]林永丽,杨灿,段振忠.银屑胶囊联合盐酸西替利嗪对慢性湿疹患者皮肤屏障的影响[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9,16(5):156-158.
[3]蒲蔚,周媛,原新朋,等.雷公藤多苷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17(2):143-145.
[4]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5-6.
[5]周洋,曹丽华,文晓婷.吡美莫司乳膏治疗对皮炎湿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水平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8):1146-1148,1152.
[6]邓俊峰,楼芳,焦继光.皮炎湿疹疾病进展与皮损微生物感染种类、数量及炎性因子的关联研究[J].河北医药,2017,39(6):865-867.
[7]巫艳芬,刘永军,梁进.雷公藤多苷联合咪唑斯汀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6,27(27):3805-3807.
[8]冯艳广,王俊丽,李坤.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来氟米特治疗老年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8,15(8):70-73.
郑小景.雷公藤多苷联合咪唑斯汀对皮炎湿疹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9,16(10):67-69.
分享:
神经性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病,其病程呈慢性复发性经过,在发病过程中时常伴随剧烈瘙痒,经长期挠抓后皮损出现苔藓样变[1]。临床上根据皮损面积将其分为局限性和播散型,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多见于中青年患者,皮损多集中在颈项部、双肘伸侧、腰骶部以及会阴部[2]。
2025-03-03慢性湿疹是常见皮肤炎症反应性疾病的一种,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有关,临床多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部分患者可出现剧烈瘙痒,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及睡眠质量。慢性湿疹的病程可能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且容易受刺激突然发病,临床治疗多以缓解皮肤瘙痒感,减轻皮肤炎症反应为主。
2025-02-19近年来,孕期以及产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着女性的身心健康以及婴儿的成长和家庭生活[1]。已有多项研究发现,产后焦虑抑郁会影响母婴情绪调节。在新生儿期,母亲的焦虑抑郁症状会对婴儿调节情绪和行为模仿能力造成影响[2-3]。在整个孕育和成长过程中,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更为密切。
2025-02-18湿疹是一种慢性、反复性皮肤病,俗称皮肤过敏性炎症反应[1]。儿童发病率较高,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多形性皮疹、皮损、瘙痒等[2]。目前,儿童湿疹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有研究表明该病可能与饮食、自身免疫力、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3⁃4]。临床多采用抗组胺药治疗湿疹,这些药物的治疗重点是减少皮肤炎症,但潜在副作用也较多[5]。
2025-02-12近年来, 秉持 “整体观念” “治标治本” 理念的中医 药在治疗湿疹上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能整体调节患者体 质, 减少湿疹复发。 芩蒌清利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汤剂, 有着清热、 解毒、 祛湿、 止痒作用, 可缓解湿疹引起的皮 肤瘙痒、 红肿、 疼痛等症状[6⁃7], 。
2025-01-21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亦称特应性湿疹,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病势缠绵、久治难瘥为特点,症状包括皮肤瘙痒、脱屑、皮肤干燥,可伴有细菌和真菌感染,严重者并发失眠、菌血症、疱疹、化脓性关节炎和心内膜炎等。全世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特应性皮炎发病率高达25%,且逐年增高[1-2],给患者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2025-01-20据统计,手部湿疹在国内一年发病率约为7.3%~11.8%,国外则为6.5%~17.5%,属皮肤科常见病,是发生在手部的皮炎湿疹类疾病。该病症状多样,组织病理表现为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海绵水肿以及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1]。该病具有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和难以根治的治疗难点,是皮肤科一大治疗难题。
2024-12-09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SD)是皮肤科常见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头面部,病程长、易复发、迁延难愈、有损容性,对患者工作及生活影响极大。该病发病与马拉色菌感染、皮脂异常分泌、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密切相关。
2024-11-23角化型湿疹好发于手足部位,发病时间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糠酸莫米松乳膏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具有抵抗炎性反应、减轻瘙痒及减少伤口液体渗出等作用,是治疗角化型湿疹的常用方法。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出现不良反应,如皮肤红斑、皮肤潮红、皮肤萎缩及皮肤浅表的真菌感染等。
2024-11-08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长期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皮肤瘙痒。AD患者人数正在逐年增加。AD的临床表现因患者年龄和病程的不同而呈多样性,一般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肤干燥、瘙痒和湿疹病变,程度分为轻度至中重度。通常,特应性皮炎在婴幼儿早期发病,症状往往在出生后的第2个月首次出现,在第3个月达到严重的阶段。
2024-10-24人气:22312
人气:18475
人气:16541
人气:15468
人气:1458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皮肤科杂志
期刊人气:2693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0412-4030
国内刊号:32-1138/R
邮发代号:28-30
创刊时间:195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405
影响因子:0.493
影响因子:0.414
影响因子:0.471
影响因子:0.45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