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回顾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EbA)应用实践与研究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EbA南南合作的经验与启示,提出把握新机遇强化EbA南南合作的重要性,建议加强国内EbA实践经验的梳理和整合,为EbA南南合作提供技术支持;丰富EbA南南合作形式,支持气候变化适应领域谈判;强化多边合作机制,推动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气候变化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危机,气候变化的威胁与日俱增,迫切需要各国加强应对措施与国际合作。南南合作是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继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后,中国政府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领域作出了多个积极承诺,包括宣布出资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注资20亿美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提出“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在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向非洲提供600亿美元支持等。此外,2019年6月,全球适应委员会下的全球适应中心中国办公室正式揭牌,强调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为小岛国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随着全球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不断加深,世界各国普遍认为气候变化的影响将不可避免,适应逐渐成了与减排同等重要的应对策略。随着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的发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系统管理融入气候变化适应策略中,“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概念应运而生。关于EbA概念的主流界定来自《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在总体适应战略中,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帮助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总体上,EbA以其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生物多样性保护、生计改善等多重兼得利益越来越受到认可。
推进EbA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是促进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受到自身经济、技术等发展现状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更加依赖生态系统服务,面临生态系统保护与生计提升的更大挑战。另一方面,虽然南北合作仍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力量,但南南合作作为南北合作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支柱,而中国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领域更是重要的引领者。基于此,本文回顾EbA实践与研究发展历程,总结中国政府主导实施的EbA南南合作全球项目的进展、经验与启示,为中国未来推进EbA南南合作提出发展思路与具体建议。
EbA实践与研究发展历程
EbA国际政策进程与应用实践
EbA的概念初始于一些社会组织、政府间组织提出的“气候变化的自然解决方案”。200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4次缔约方会议首次提出EbA。此后,EbA逐渐成为国际气候政策框架中的重要方面,并纳入CBD和《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的相关工作讨论与议程。例如,2010年CBD达成20项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其中目标15提出通过加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以及生物多样性对碳储存的贡献来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目前EbA已成为这三大环境公约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
随着EbA概念与相关政策倡议的发展,一些主要的国际组织致力于发起专门项目或方案、搭建知识网络平台、开展试点示范行动,为EbA措施的实施和融资开发有效的工具和方法,并应用到发展实践中。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2010年发起EbA旗舰计划,并于2012年发布用于EbA规划的决策支持框架;IUCN于2011年起草了关于EbA核心原则的指南,迄今已在全球67个国家参与实施了58个EbA项目;全球环境基金(GEF)于2012年制定了EbA业务准则,阐明了EbA项目标准,并提供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展相关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发展,全球各地积累了大量可推广的EbA案例,主要的案例库包括UNFCCC适应知识数据库、PANORAMA Platform、IUCN的EbA项目案例集等,并建立了Adaptation Community、FriendsofEbA等交流平台。
在区域和国家层面,EbA逐渐成为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2013年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盟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强调采用EbA措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很多国家将EbA先后纳入国家适应行动计划和国家适应计划制定的决策过程中。此外,EbA也逐渐成为《巴黎协定》下国家自主贡献(NDCs)适应部分的重要内容。在迄今提交的NDCs中,有24份明确提到EbA,有109份提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作为适应手段。然而,EbA与主流政策的融合仍然不足,通常被视为工程适应措施(如修建水坝)的补充而非替代手段,主要原因在于现有治理结构、管理与资金机制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仍不完善[1,2]。
2019年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一致通过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Solutions,NBS)的政策主张,随后全球适应委员会发起了包括NBS在内的八项适应行动,表明NBS在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成为全球共识,其中采取EbA措施来帮助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为此,联合国NBS行动的牵头机构—UNEP联合IUCN最近共同发起了一项全球EbA基金,旨在支持有EbA相关经验的地方和国际社会组织以及有技术知识需求的政府机构开展工作。
EbA的科学研究进展
随着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的不断加剧以及EbA实践的不断推进,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大量关于EbA的研究,积累的研究成果在促进科学开展EbA实践、提升EbA资金使用效率和指导EbA政策制定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生态系统具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研究和实践表明EbA是一项没有负面效应、更具成本效益以及最可持续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3]。
EbA是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气候变化适应途径,是多种技术与管理手段的综合运用。从EbA规划与评估角度来看,核心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可持续生计评估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研究是EbA研究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国内外生态学与经济学研究人员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分析工具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化[4,5]。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通常基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的评估框架,其理论框架内涵与评估方法体系不断发展,在区域、国家、地区乃至家庭微观层面的差异性方法集成正在不断提出与应用[6]。可持续生计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2000年由英国国际发展署建立的可持续生计框架得到了广泛的采纳和应用。综上,关于EbA的研究已从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形成了跨学科合作研究机制,集成了跨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为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公众提供了一致的对话体系。
然而,关于EbA在实践应用中的一些难点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气候变化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的综合评估与跟踪研究;二是针对EbA措施与工程措施的成本效益比较研究;三是建立EbA的社会—经济—生态多维度监测与评估体系,从而更加有效服务于科学决策。
EbA南南合作的项目实践与经验、启示
EbA南南合作的实践案例
基于在发展中国家推动EbA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中国政府与UNEP联合设计了EbA南南合作项目(项目全称“增强脆弱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适应力的能力、知识和技术支持”),并邀请尼泊尔、毛里塔尼亚和塞舌尔分别代表山地、干旱和岛屿三种脆弱生态系统类型开展地面技术示范试点。该项目于2013年获得GEF资助,并成为GEF倡导的第一个EbA全球项目,旨在采取生态系统途径增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推动欠发达国家和小岛国的能力建设、知识集成和技术示范。项目由中国引领在其境外实施,突出了EbA和南南合作两个特点,为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之间探索建立了新型合作途径。
项目重点在非洲和亚太区域层面开展能力建设和知识共享,建立了EbA知识共享平台,为发展中国家的EbA相关技术、实施方案、资金、政策、研究等提供共享服务,弥补发展中国家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项目收集了发展中国家的EbA案例库,分享EbA技术试点情况及经验启示,开发了《适应、生计与生态系统规划工具》(ALivE)并编制其使用手册用于各类生态系统的EbA项目开发设计,编写了三个试点国家的EbA实施方案。项目围绕EbA的南南合作机制、资金获取、方案设计、监测研究等专题开展培训,兼顾非洲、亚太区域、拉丁美洲等不同区域和试点国家,为政府官员、国际机构代表、EbA实践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能力建设提供支持。
项目在三个试点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EbA项目实践,通过南南合作方式强化其能力建设、教育与意识提升、长期研究计划和政策引导等。在尼泊尔山区,针对其面临的水土流失、生计高度依赖自然生态系统等问题,项目选取典型小流域作为试点开展气候友好型的植被恢复,包括河岸竹林种植、裸地多树种造林、弃荒地的复合农业、经济林树种培育、森林养蜂和小流域林分改造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样的可持续生计模式。在西非干旱区的毛里塔尼亚,针对气候变化下的沙漠化及沙丘入侵、生计不可持续等问题,项目选取其首都附近的两个卫星城开展乡土树种植被恢复,构建多功能绿色防护带,减弱风沙危害并提高其可持续生计能力。该项目成为非洲绿色长城造林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萨赫勒国家提供了乡土植被恢复的模板。在东部非洲印度洋岛国塞舌尔,大量环岛公路降低了湿地连通性,导致洪灾频发、红树林严重退化等问题。项目选取三个岛屿上的不同湿地作为试点区域,综合运用工程干预与生物干预技术手段,开展水文和沟渠系统改造、红树林育苗与补植、外来物种清除、海岸带生态林建设等,改善湿地的生态功能并进行红树林恢复。
EbA南南合作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一是重视EbA实施方案设计的整体性与前瞻性,为方案实施预留可调整空间。EbA投资通常涉及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建设的综合效益具有长期性并且往往涉及多部门参与管理。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长远综合规划,结合既有国家规划、现有行动,从流域等大尺度开展上下游的综合规划,强化部门间整体协调,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的设计预留可调整空间,适时调整方向以实现整体目标。在实施方案的执行中,需充分考虑EbA实施进程中社会经济和自然灾害因素的变化,明确项目点土地权属关系及其稳定性,调动当地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积极性。
二是EbA实施方案应兼顾近期社会经济效益和长远综合收益。很多EbA项目初期往往因当地民众对EbA了解和认识不够,因其不愿放弃现有土地管理与生计手段而导致项目推进困难。项目实施应充分咨询社区意见,尽可能采用符合社区利益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生计干预措施。较成功的项目经验包括:从多种生计提升示范模式中,利用市场机制和参与者遴选出最有推广潜力的生计模式;除当地社区人员外,管理机构、企业、合作社、投资者、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乃至学校的参与对项目示范推广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强化EbA综合效益的长期监测和研究。鉴于EbA效益的长期性和协同性,为实现EbA措施推广示范更需要当地的试点及基于试点的科学研究,从而为决策者提供直接的政策建议。布设EbA监测的基本设施,培养EbA本土研究团队,开展应用性研究指导当地EbA实践,监测和评估EbA的综合效益,这将直接推动科学研究服务决策。该项目中试点国家的中央政府与国立研究机构联合设立EbA长期研究计划、EbA应用研究机制化的做法值得未来项目借鉴。
四是以南南合作促进长效的EbA技术示范、能力建设和知识共享。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之间解决生态系统退化、生计提升模式单一等共性问题提供了平台,可促进技术转让和创新应用,引入境外商业投资和治理模式,分享EbA实践的经验教训和良好做法,推进共同的能力建设,是超越项目范畴的更长效合作机制。在南南合作模式的影响下,项目催化了更多共性合作,如毛里塔尼亚政府决定成立国家干旱区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以效仿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开展生态系统监测、研究与管理相关行动,并继续推动相关南南合作。
未来EbA南南合作计划的展望与建议
2020年是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关键之年”。联合国CBD第15次缔约国大会计划在中国召开,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号召的NBS行动由中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主导推进,联合国十年生态系统恢复倡议即将启动。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些机遇,推进中国EbA南南合作,现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国内EbA实践经验的梳理和整合,为EbA南南合作提供技术支持
在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中,建议纳入EbA理念,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梳理国内开展的生态保护红线、两山基地建设、生态扶贫、防灾减灾等相关工作的经验,推进气候变化研究领域跨学科治理模式与应用研究,结合EbA理念整合出适用于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理论与应用模式。集合国内环保、水利、农业、林业、气象、海洋各部门力量开展EbA实践,推进具有理论与技术储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尤其为EbA南南合作提供技术支持。
丰富EbA南南合作形式,支持气候变化适应领域谈判
气候变化适应是非洲国家、小岛国及最不发达国家的主要诉求和谈判出发点,中国政府可利用NBS契机和南南合作机制开展多样化的EbA南南合作项目,特别是“走出去”的落地项目与活动,充分利用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优势和经验,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减轻贫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加固发展中国家在适应领域的团结立场,从而强化我国在气候变化适应领域谈判的领导力。
强化多边合作机制,推动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除利用中方主导的合作机制外,还应充分利用国际赠款、发展援助、南北合作等机制在发展中国家间开展工作,实现优势互补,强化叠加效应和整体影响。在中国政府主导推进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和NBS全球行动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联合国等多边平台开展以我国为主的合作,引领推进EbA在发展中国家的实施与政策主流化,将有利于展示中国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大国形象,落实习近平主席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
EbA是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气候变化适应途径,是多种技术与管理手段的综合运用。
2020年是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关键之年”。
参考文献:
[4]李双成,张才玉,刘金龙,等.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进展及地理学研究议题[J].地理研究,2013,32(8):1379-1390.
[5]宋昌素,欧阳志云.面向生态效益评估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以青海省为例[J].生态学报,2020,40(10):3207-3217.
王国勤,付超,徐湘博,张林秀.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视角下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的经验启示[J].环境保护,2020,48(13):25-28.
分享:
高亚洲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和周围的高山系(天山、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和喜马拉雅等,图1),有“亚洲水塔”之称。高亚洲冰川覆盖面积约为1.3×105km2,占全球山地冰川面积的43%[1]。在青藏高原地区,冻土面积达1.05×106km2[2],湖泊覆盖面积达36889km2[3],湿地面积为1.33×105km2(其中43.5%分布在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湄公河地区)[4]。
2020-12-05热带海洋温跃层是热带海洋大气耦合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太平洋温跃层与赤道东风和海洋上升运动紧密联系。在全球变暖下,热带海洋还可以通过温跃层和海洋上升运动调节海洋分量分布来影响气候变化。因此,认识全球变暖下热带太平洋的温跃层变化对于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2020-12-04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以高原为主,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统称内蒙古高原。其地处中纬度内陆,大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只有大兴安岭北段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终年为西风环流控制,以中纬度天气系统影响为主[1]。前人已对内蒙古地区气温特征做出了一定的研究。
2020-11-20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与自然共同作用下,导致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例如,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寒冷季节缩短、粮食危机,进而危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国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显示,气候系统变暖趋势进一步持续,1951—2018年,我国年平均气温每10a升高0.24℃,升高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2020-11-20积温是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个生育期有效温度的总和,是一个区域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加值。农业气象中一般用一个地区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内日平均气温的总和来表示年积温(简称积温),其大小代表当地热量资源状况,直接反映植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从强度、作用时间2个方面来表示温度对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影响[1],以℃为单位。
2020-11-20干燥度是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表示某地一定时段内的潜在蒸散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反映了某地、某时段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状况。本文利用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计算得到干燥度,并分析了呼伦贝尔市1961~2017年干燥度的演变与分布规律,为今后预测呼伦贝尔市气候变化趋势提供科学支撑。
2020-11-19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部,是地理上离海最遥远的地方,但是夏季也时常出现区域性、地方性的较强降水。由于强大的热力学影响因素和复杂的地形原因,夏季午后迅速发展成长的强对流系统,经常会造成局地短时强降水或暴雨,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这种情况是新疆短时临近预报的难点,也是夏季预报工作的重点。
2020-11-17冰芯记录显示,珠峰地区气温逐渐升高,20世纪是最为温暖的时段。过去50年来,年均气温升高约0.33℃/10a,与青藏高原平均升温率大致相当,高于全球平均。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珠峰地区气温将持续升高,且升温幅度存在季节性以及区域差异,其中冬季增温更为显著,北部升温较大。
2020-10-2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天气预报也越来越重视,对预报的准确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研究通过检验预报业务中经常使用的20时国家指导预报、东北WRF和天气在线三种数值预报产品对鞍山地区各站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预报与实况之间的误差,为今后的温度预报找出可参考的依据。为今后的气温预报业务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020-10-2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西藏作为世界的“第三极”,对其降水量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深远的影响。目前,研究者们主要对西藏降水量进行客观规律的研究分析,从客观事实层面阐述西藏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笔者对近10年学者们研究西藏降水量的文献做计量分析,以期为西藏降水量主题及其延展性研究提供参考。
2020-09-2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气象学报
期刊人气:1587
主管单位:中国气象局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0577-6619
国内刊号:11-2006/P
邮发代号:2-368
创刊时间:192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53
影响因子:0.682
影响因子:0.160
影响因子:0.421
影响因子:0.081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