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新能源汽车产业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2024-09-06    1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传统的汽车人才培养方案亟须变革。因此,为给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新能源复合型人才,该文从新能源汽车市场人才需求角度出发,以安徽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为例,探索新能源汽车产业背景下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关键词:
  • 人才培养
  • 培养方案
  • 新能源汽车
  • 车辆工程专业
  • 高级应用型人才
  • 加入收藏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我国首次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新能源汽车是我国能源转型和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的关键[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2]指出,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市场主导车型。

新能源汽车采用新的动力来源和驱动系统,以及相应的控制系统,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培养新能源汽车新工科属性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汽车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在动力和底盘部分呈现显著优势[3]。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需要先进的软件编程、车辆与机电工程、物理学、电化学等众多学科人才,同时还需要机电控制等方面的人才。但是,在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培养上,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地区分布不均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及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制约作用是比较明显的。现阶段,很多高校采用车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方案,未能全面涉及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相关知识[4]。并且,新能源汽车方向存在以下短板[5-6]:人才定位模糊,教材资源缺乏,课程设置片面,师资力量不足,实际培养环节薄弱。因此,顺应新能源汽车制造过程中的新要求,在培养传统汽车人才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校企合作是培养汽车制造领域人才的重要模式,但现有企业用人需求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之间存在数量和质量上匹配度差的双重矛盾。本文建立政企校合作培养机制和产学研合作共享平台,在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重新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致力于提升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在本地院校的培养质量。


1、安徽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简介


1.1 专业历史沿革

安徽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简介如图1所示。该专业依托于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立项、2011年面向全国招生的机械工程学院学科平台资源,2013年获“安徽省高等学校转专业与新增专业建设”项目资助,2014年获“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资助。校级特色专业,2019年安徽省专业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2019年设置“车辆系统集成与控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图1 车辆工程专业简介

1.2 专业定位与特色

强化车辆工程专业定位,突出抓好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关键技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要专攻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测控系统和矿山专用汽车领域,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既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拼搏精神,在汽车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都能做到游刃有余。

车辆工程专业依托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徽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与示范基地等多个高水平平台,形成了“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测控系统、矿山特种车辆领域”等特色方向。本专业始终按照OBE理念,构建了符合专业认证和国家标准的人才培养与质量监控体系。

目前,我校为满足汽车行业“新四化”对新能源汽车人才的需求,积极响应国家、地方和行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紧紧抓住“制造强国”这一契机,在合肥校区成立了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致力于培养在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具有知识和能力储备的设计制造、零部件研制、生产试验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建立毕业后从事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研发、试验、生产、检测等岗位的以“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为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2、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2.1 根据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汽车行业市场的需求,定位满足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即在汽车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等领域具有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新能源汽车融合了新能源汽车基础理论、车辆基础知识等多学科知识,包含电机控制技术、电池管理、售后维修等交叉新技术,专业内容更广泛,更偏重于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新能源人才的市场需求包括[8-9]:(1)具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设计、开发和制造能力;(2)具备新能源汽车的检验、维修和保养能力。因此,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应立足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和行业刚性需求,丰富专业内涵,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紧密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新能源汽车设计理论培训、整车匹配培训、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培训、动力电池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从事设计、开发、制造、试验研究、经营管理以及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维修检测等职业;解决现有专业设置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存在数量和质量上匹配度差的双重矛盾,以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2 人才培养毕业要求定位

根据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背景,结合安徽省汽车行业的需求,学生要达到以下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可以运用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如汽车的研发、设计、制造、控制、检测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2)问题分析:对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能够根据有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述和分析复杂工程问题,找出可替代的解决办法并得出有效结论,从而对其进行鉴别和判断。(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对特定需求的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车辆控制、车辆制造过程等复杂车辆工程问题进行方案设计。初步具备设计、制造、试验、检测及服务相关产品的能力,如汽车结构、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等;能够将安全、舒适、节能、环保、法律、文化等诸多制约因素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中。(4)研究:能够应用多学科原理及科学方法,研究和分析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技术方案,并评价所采取技术方案的可行性。(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运用适当的设备、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软件等现代技术工具进行计算、测试、预测和仿真,并且能够对其极限程度进行评估。(6)工程与社会:能够对包括对社会、卫生、安全、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工程实务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可以领会国家和地方关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政策,对汽车产品在能源消耗、尾气排放、噪声污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做到融会贯通。(8)职业规范:在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实践中,能够领会并遵守项目的职业操守和规范,自觉做到尽职尽责、任劳任怨。(9)个人与团队:在新能源汽车工程实践团队中能够独立或协同地开展工作,具有全局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精神,能够组织、协调、指挥团队的各项工作。(10)沟通:了解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能够围绕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问题,通过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对质疑做出回应,并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的沟通差异。(11)项目管理方面:掌握新能源汽车工程项目中涉及新能源汽车工程和汽车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管理和经济决策方法,了解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问题。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下,将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工程项目论证、规划、组织实施和进程管理等过程。(12)终身学习:能够理解在社会和行业发展过程中个人能力素养提升的重要性,认识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3、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与实习实训基地


3.1 专业课程内容设置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2020版)如图2所示。其中,通识课程主要包括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操、行为规范、创新意识等综合素养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科学素养课程以及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课程等。加强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如力学基础、流体力学基础、传热学基础、化学基础、计算机应用与控制工程等相关学习,内容包括几何画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三维数字设计等内容。

“专业教育模块教程”主要开设汽车构造、内燃机原理、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电机原理及应用、汽车电器及电子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为满足学生对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的需求,须增加新能源汽车运行与维护、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11]、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控制技术等相关课程。

图2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目前的实习实训分为集中实习和课程实习两大类[12]。目前开设的实践教育模块课程有工程制图实操,电子电路实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工程实训,汽车拆装与驾驶实习,专业课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课程(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素质拓展教育实践)。拓展校内实训基地,增设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模块、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模块、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模块等实操课程,以及新能源汽车设计与仿真、新能源汽车制造工艺实习等实操环节,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模块、电机系统模块、电控系统模块和新能源汽车工程进行了包括拆装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和装配转向系统在内的创新设计和实践。

3.2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利用国家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机械工程校外实践教育中心等教学资源,建设安徽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团队意识等,我校与陕汽淮南专用车有限责任公司、东实(十堰)汽车悬挂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猎豹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十堰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合肥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大洋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六安江淮汽车齿轮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和安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东风轻型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等[13]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模式。企业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的同时,配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进行讲解,学生可以参与和了解企业的工程问题。并且,在实习结束之后,学生不仅要提交一份实习报告,还要由实习带队老师组织答辩环节,以全面了解和评估学生的实习效果。这对于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4、建立政企校合作培养机制与产学研协作共享平台


4.1 建立政企校合作培养机制

高校可以提前导入企业所需知识,企业可以使学生掌握该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高校与企业联合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每两年进行一次小的修订,每四年进行一次大的修订。并且,参与修订人员主要是校内人员,用人单位、企业专家相对较少。因此,建立高校、科研单位、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平台后,共同成立校企协同制订专业建设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车辆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促进发展。

此外,为了减少校企合作中出现学生从事单一劳动、专业不对口以及顶岗实习等现象,可以借鉴英国学徒制、欧洲双元制等校企合作开展的相关政策,建立政府保障监督、企业深度参与、高等院校为主导的政企校合作培养机制。政府可为企业和学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企业可以为高技能人才和教师队伍积极提供实习岗位。

高校为了使其实力更强,可以聘请在企业中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加入高校师资队伍。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支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知识,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前沿发展以及企业的研发方向。同时,高校可组建跨专业、跨领域的学科团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团队间跨领域融合。

4.2 建立产学研协作共享平台

2022年,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印发的《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安徽省内具有充分的发展动力,力图打造一个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聚集区。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步伐,组建全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盟;建立产学研合作共享平台,实时共享新能源发展产业信息和高校人才信息。

依托以奇瑞、江淮为代表的整车企业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新能源汽车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及产业化发展进程,构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重点实验室,依托企业与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同建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研发体系”,逐步建成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国家重点产学研实验室,成为中东部新能源汽车科研开发中心基地。实验室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发动机系统和车规级芯片、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总成、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等。


5、结语


本文根据安徽理工大学传统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发展趋势,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了粗浅探索。为培养新能源汽车复合型人才,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需求,建立政企校合作培养机制和产学研合作共享平台,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林继铭,黄身桂,张勇,等.面向智能与新能源车的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3):96-99.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EB/OL].(2020-11-02)[2024-05-15].

[3]何盼.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的建设与思考[J].时代汽车,2020(13):83-84.

[4]易苗苗,雷先华,颜志豪,等.高校新能源汽车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时代汽车,2021(16):57-58.

[5]雷歌,孙文福.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的建设思考[J].内燃机与配件,2019(5):256-257.

[6]胡雪芳,曹爱霞,谢建新.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方向人才培养策略探索[J].汽车实用技术,2022,47(8):172-176.

[7]汪选要,陈清华,喻曹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的地方高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科教文汇,2019(25):58-61.

[8]刘景东,曾庆新,袁耀锋.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50):96-97.

[9]雷歌,孙文福.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的建设思考[J].内燃机与配件,2019(5):256-257.

[10]王辉.新能源汽车产业背景下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变革[J].时代汽车,2022(3):32-33.

[11]孙秀秀,王刚,刘晓昂.“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课程改革[J].汽车实用技术,2023,48(6):188-191.

[12]靳华伟,关维娟,陈清华.车辆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探索: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9,37(1):117-120.

[13]陈清华,王开松,靳华伟,等.多科性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17,35(1):96-100.


基金资助:2022年度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22xsxx049);2022年度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车辆工程专业服务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2022sdxx010); 2022年校研究生案例库建设项目(2022AL06);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提升车辆工程专业服务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2021fwxxcy013);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安徽理工大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2021cyxy027);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汽车电子方向师资培训项目”(电池管理系统HL仿真测试技术)(22087009225905); 车辆工程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13210594);


文章来源:张银,靳华伟,汪选要,等.新能源汽车产业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科教文汇,2024,(17):90-9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科教文汇(上旬刊)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上旬刊)

期刊人气:60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安徽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安徽省科学教育研究会

出版地方:安徽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2-7894

国内刊号:34-1274/G

邮发代号:26-205

创刊时间:200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