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工科"建设目的在于通过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来助推高等教育发展,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加快中国迈向工业强国的步伐。基于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针对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新工科"导向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并从优化课程设置、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科研训练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已正式开启,为确保“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多项国家战略得以实现,“新工科”建设恰逢其时。“新工科”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1]。当前服装产业在制造、流通、消费各领域都经历着巨大变革,从传统生产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制造转变,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逐渐个性化、多样化,服装流行周期不断缩短。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服装业实现转型升级必然对服装领域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契合“新工科”教育理念,优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为服装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也可以为其他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提供有益借鉴。
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
产业的长足发展需要持续稳定的人才输入。多年来,我国服装高等教育与服装产业基本保持了同步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44.72亿件,实现营业收入1.6万亿元,利润总额872.83亿元,总体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有300多所高校开设服装相关专业,在校生8万多人[2]。但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服装专业近年来却成为新增最少、撤销最多的专业。2016年有10个服装专业(其中3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2017年有11个服装专业(其中3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申报撤销,2018年仅有3所院校增设服装专业,而撤销多达24个(其中7个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占全国高校申报撤销专业的5.63%[3]。这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撤销的主要原因并非是服装产业发展前景不好,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要缩减,而是传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和质量”与服装产业发展需求矛盾过大,主要表现为:
1.1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不同步
服装产业链条长,上下游涉及的环节很多。在科技进步创新引领下,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进一步加快,大数据、新材料、智能化生产技术、供应链管理技术被广泛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很多高校在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但由于缺乏对服装行业的深度了解,不能突破原有知识体系框架进行多学科专业整合,专业知识体系及专业技能训练更新不及时,无法培育出真正符合产业发展新需要的兼具“设计+生产+营销”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2人才培养方式与产业结合不紧密
对于实践性与技术性极强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来说,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培育是可以把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归进人才培育供给侧的举措,能够实现双边至多边、实习至实践的无缝衔接。虽然有很多高校尝试通过生产实习、专业实践、课程实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或通过校企分段培养方式构建协同培育的运行系统,但由于企业参与不足,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系统性、协调性,产教融合协同培育并未真正在人才培育中发挥作用。
1.3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传统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通常是从知识和能力方面进行考察,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养成,但在主动思考、创意设计、创新创业思维等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很薄弱。大部分毕业生真正满足岗位需求要有1-2年的适应期,无论是人文素养、职业素养还是创新创业技能方面均和企业要求有着明显差距。由此可见,面向产业发展需要,进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
2、“新工科”导向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新工科”是由传统工科转型而来或是超前布局形成的,代表最新的产业或行业发展方向,具有跨行业界限、跨学科界限的特点,其内涵是新兴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的融合、升华和创新[4]。服装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时尚产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既是“艺工结合”跨学科专业,又是先进技术与传统工艺、实践与创新紧密结合的专业。基于“新工科”建设理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应着重体现出融合性和创新性,即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不断拓展专业外延与内涵,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优化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在教学中体现价值链高端需求;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搭建集成化教育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教科研训练,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出满足服装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新工科”导向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全国第一所职业师范院校,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服装专业人才和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在“新工科”理念引领下,学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围绕“培养全面发展,能够主动适应服装产业发展需求,具有较强服装专业基础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营销推广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改革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3.1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教育形式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若要培育出适应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优秀人才,教学内容必须将行业发展趋势及最新专业需求融入其中,学科交叉及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教学研究的关键。我校在原有“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核心课程体系基础上,持续优化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以往服装CAD、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生产与管理、服装电子商务课程主要以数字化其中的一个分支或一个方面开设,课程之间由于缺乏交流合作,可能存在重复的技能培养,也可能存在交叉知识点的空白,为此增设数字化服装技术课程。该课程囊括数字化服装技术相关的大部分知识,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其他课程分工配合,增强学生对数字化的整体理解与掌握。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课程资源,注重虚拟仿真学习环境的创设,设置从款式设计、结构样板设计、虚拟缝合到虚拟营销各环节的仿真实验过程,让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平台快速掌握技术要点和操作流程。加强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内容和经验的交流分享,确保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3.2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搭建集成化教育平台
在产教融合实践教育过程中,校企协同培养学生,学校可以利用实验资源和知识储备优势对企业提供新科技支持,企业可以利用产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真实环境,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招工和学生就业的问题,实现校、企、生的“三方共赢”[5]。我校在加强校内服装专业实验中心建设基础上,先后与利郎服饰集团、圣威亚特服饰有限公司、荣发集团、温馨鸟服饰集团、欧特赛蒂服饰公司、欧亚商都等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专门选派校内导师带队,师生一起深入到合作企业的面料部、设计部、生产部、营销部等,与企业导师一起完成相应的服装生产现场实习、企业顶岗实践、服装陈列、现场营销等实习实践活动,并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对学生企业实践学习的表现考核评价。校企无缝对接,把教师或学生的研究成果和企业生产经营彼此融合,为学生提供到岗位就业和才能施展的机会,也为企业个性化制造、智能化制造创设了条件。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基层教学组织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服装产业高端人才培养的保障。我校灵活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制订合理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教师提升学历、职称、职业技能。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服装企业交流学习,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确保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通过互聘、兼职等方式与企业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推动国际交流常态化,与英、法、日、韩、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引入优质教学资源,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全体师生获益匪浅。建立专业课程群组,以专业教研室为基础,采取课程群组负责人制,鼓励教师跨学科、跨专业设立交叉型课程。提升教师服务地方意识,支持教师开展创新教学活动,通过项目教学、工作室等方式,充分发挥“长白山技能名师”、吉林省十佳设计师、吉林省十佳制版师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教科研成果转化。
3.4加强教科研训练,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鼓励师生合作致力于前沿理论及实践的教科研探索,支持教师结合课程方向带领学生参与各种服装设计大赛、技能大赛、时装周活动。实行“工作室”制分组教学,将学生按意愿、能力选拔进入工作室集训,汇聚优质教育资源,以本校专业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联合作训为依托,安排参展参赛的学生观摩企业生产、感受企业文化,并将展赛的要求和前沿技术、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师生在实践中获得全面提升和发展。近年来,我校先后在北京时装周、大连时装周、北京大学生时装周举办师生作品发布会,并在全国各类专业赛事中屡获佳绩。展赛促学,也为学生挖掘自身优势、提升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奠定了基础,目前已有“文若羽”“左味5℃”“画迹”“菲米蕾”等多个学生服装品牌注册并运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也深受企业欢迎和认可。
4、结语
“新工科”建设是保障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来助推高等教育发展,培养引领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必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支持,加快中国迈向工业强国步伐。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刘冠彬,林大梓;林张毅""新工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协同培育模式和机制研究[J].纺织服装教育,2020(10):393-398.
[3]陈东生.论新艺科建设背景下艺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87-292.
[4]苏军强,柯莹,姚怡,等."新工科"导向下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建设探讨[J].纺织服装教育,2019(2):123-126.
[5]陈明艳,潘赛瑶,谢子静."新工科"理念的的服装工科类产教融合实践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10):144-147.
文章来源:李琳.“新工科”导向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轻工科技,2021,37(07):181-182.
分享: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遵循和重要方向,更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是与普通教育能够明显区分开的理论根基。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将产学研融合推向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高度。
2024-11-04伴随“双碳”战略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深度变革,风电正逐步由替代能源成长为主体能源[1]。《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数字化、智能化(简称“数智化”)技术与风电运维深度融合,实现提质增效,必须成为新能源产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2024-11-042014年,教育部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意在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自2014年“开展试点”至2022年“全面推行”,其科学培养路径始终在探索中不断明晰。
2024-11-01同等学力申硕教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形式,在我国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同等学力申硕教育作为国家促进高层次专门人才成长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具有相应水平的在职工作者获得学位开辟了新途径,已成为中国特色学位授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补充渠道[1]。
2024-11-01数字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管理模式等正在被颠覆和重构。[1]基于劳动分工理论,传统商科课程设计主要是按职能划分,按照工具型人才培养的标准来设置,强调专业性和独特性,因此各专业课程体系相对独立。
2024-10-30近年来,我国机械工业发展迅猛,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不是强国,许多高端机械装备依赖于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1-2]。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2024-10-22“人才培养模式”一词诞生于我国实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1993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文件虽然没有明确提及“人才培养模式”,但为后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政策举措的提出指明了方向。
2024-10-22教育数字化战略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科技、人才、教育强国目标的关键路径。教育现代化对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创新模式等提出了新的需求,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更多元的形式赋予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更多可能,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
2024-10-18目前,国内高校愈加重视医工交叉融合专业的建设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国内90%的老牌综合性大学都已成立或在谋划建立医学部,其中有很多理工科见长的部委直属高校[2]。2022年7月发布的中国医学院校2018—2022五年总科技量值的结果显示,在前10名中,有7名是来自综合性教育部直属大学。
2024-10-17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商科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新商科的到来,不仅要求商科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强调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作为商科领域的重要分支,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2024-10-12人气:5292
人气:5107
人气:4752
人气:4690
人气:451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人气:744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出版地方:四川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2095-5642
国内刊号:51-1748/G4
邮发代号:611130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45
影响因子:0.077
影响因子:0.259
影响因子:0.356
影响因子:0.05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