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艺术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其大众化的趋势对高校影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影视编导专业在培养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多学生无法有效地实现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本文基于艺术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结合影视编导专业发展现状,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影视编导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了基于艺术教育大众化的高校影视编导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建议,旨在为我国高校影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在当今数字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影视行业成为文化与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而优秀的影视编导人才则是这一产业不可或缺的核心。与此同时,艺术教育正趋于大众化,这不仅拓宽了影视编导人才库,也为高校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的学子提供了可能。然而,大众化也意味着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质量的不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如何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灵活地适应艺术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并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能适应不断变化市场需求的影视编导人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是影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挑战,更关系到影视行业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艺术教育大众化的背景
艺术教育大众化作为当代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涌现出文化多元化、社会进步与数字化技术的交汇点。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艺术表达的方式,使得艺术作品更容易被创造、传播和共享。这一趋势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地理和时间限制,还提供了更多与艺术互动的途径,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大众化需求。
政府部门在教育政策中加大了对艺术教育的支持,将其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这包括资金投入、师资培养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促进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社会对于影视作品、艺术表现和文化创意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为高校影视编导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艺术教育大众化还受益于跨学科和跨界融合的趋势,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领域,艺术教育在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其他领域的融合中寻找新的创作灵感和方法。这一跨学科的教育模式有望培养更具创造性和综合能力的影视编导人才,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创意产业。艺术教育大众化背景是一个多元、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教育领域,受到了数字化技术、政策支持和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在影视编导人才培养中应深刻理解这一背景,积极迎接挑战,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课程内容,培养出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影视编导人才。
二、高校影视编导人才培养的现状
1.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脱节
当前的高校影视编导教育体系尽管课程体系普遍包含了电影史、叙事结构、电影语言等理论课程,以及剪辑、摄影、导演等实践课程,但这两大模块往往如同孤岛般各自为政。首先,在教学方法论上,侧重于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整合性不足,没有建立起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理论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输出,缺乏剖析实际影视制作中如何运用这些理论的实践层面的引导。在实践操作课程中,虽然学生有机会接触专业的摄影设备、剪辑软件,但由于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操作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在实际项目中熟练运用。其次,在课程评估方面,传统的成绩评定机制也加剧了这种脱节。理论考试多侧重于知识点的罗列,而对于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具体制作中则关注不足;实践课程的评价则多聚焦在技能掌握程度,而非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最后,在教学资源配置上,通常更倾向于投资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软件,而对于建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则相对忽视。这种现象不仅降低了教育的实效性,也对学生未来走向专业领域构成了实质性的阻碍。
2.课程内容落后于行业需求
高校影视编导人才培养所面对之核心问题在于课程内容的滞后,课程内容未能与行业需求的趋势相适应。当前数字化技术在电影和电视制作领域广泛应用,然而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课程体系未能迎合这一技术革新和行业发展的要求。例如多媒体编程、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建模以及动画制作等新兴领域的知识尽管在当今影视制作领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在教育体系中受到的关注却不多。理论性课程的比重过高,而实践性项目相对匮乏,未能满足学生在实际制作流程中所需的实际技能培养。这种不适应行业需求的情况导致学生毕业后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影视行业就业和职业发展方面遇到困难。因此,高校需要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并加强与实际制作企业的合作,确保学生毕业后具备更符合行业需求的技能和知识。
3.学术导向与产业需求错位
纵观高校影视编导人才培养的现状,部分学校学术导向与产业需求存在明显错位的情况,这种错位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当前,高校影视编导专业普遍过于偏重理论性课程,如影视美学、电影史、文学理论等,而相对忽视了实践性课程,如剧本创作、导演实践、摄影技术等。这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际操作和创作的机会,难以满足产业对于实际技能的需求。此外,高校教育还存在着教学方法与产业发展要求之间的错位。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课堂讲授和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了行业内最新的技术和趋势。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影视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例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高校的教学方法需要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引入更多实践性的教学,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影视产业发展的能力。
4.师资队伍结构性缺失
目前部分高校影视编导专业的师资队伍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缺失,教师缺乏对影视教育和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一是高校影视编导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学术和实践经验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研究,但缺乏实际从业经验,难以传授实际操作技能。二是高校影视编导专业的师资队伍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随着影视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以适应行业的变化。然而,一些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对新兴技术和趋势的了解,这就导致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三是高校影视编导专业的师资队伍在数量上也存在不足。由于人才市场的竞争激烈,一些高素质的从业者更倾向于留在产业中而非从事教育工作。
三、基于艺术教育大众化的高校影视编导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建议
1.强化理实教学互补
影视编导专业的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其理论基础为编导基础知识和影视艺术理论知识。因此,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强化理实教学互补,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大众化对影视编导专业学生的优势。第一,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确保理论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协调与衔接。其中包括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创作技能相结合,例如通过开设电影制作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影片创作的各个环节,从构思、剧本写作、导演指导、摄影拍摄,一直到后期剪辑,以全面培养综合能力。第二,高校需要保持与影视行业的紧密联系,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保持一致。可以通过建立产学合作项目、提供实习机会、邀请业界专业人士担任客座教授等方式来实现。学生需要了解行业的最新趋势、技术和市场需求,以便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挑战。在强化理实教学互补方面,高校还需重视教育评估体系的建设。科学的评估标准应当包括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可以通过定期的考试、作品展示、实际项目评估等方式完成,以确保学生在两者之间实现均衡的发展。第三,高校应鼓励教师参与持续的专业发展,保持教育内容的更新和创新。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了解最新的影视技术和创作方法,以便更好地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强化理实教学互补是基于艺术教育大众化的高校影视编导人才培养的关键方向之一。通过整合课程、加强产业联系、建立科学评估体系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高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具备坚实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影视编导人才,以满足行业的需求,推动艺术教育的大众化目标实现。
2.更新课程与行业保持同步
在影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行业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高校应建立灵活的课程体系,包括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应涵盖影视制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剧本写作、导演技巧、摄影和后期制作等。选修课程则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行业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涵盖新媒体制作、虚拟现实技术、跨平台内容创作等前沿领域。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学术和职业需求。其次,高校应与影视行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可以通过与制作公司、电视台、电影院等行业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提供学生实习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参与真实项目并积累实践经验。高校还可以邀请业内专业人士作为客座讲师,分享实际经验和见解,为学生提供有职业导向的教育。再次,高校应积极关注最新的技术和趋势。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行业日新月异,高校需要确保课程内容能够覆盖新媒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知识。高校可以设立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用于探索新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最后,高校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需要积极参与行业研究和创作,与学生共同成长。高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获得研究项目资助等,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紧密的产业合作、关注新技术和专业发展,高校可以确保学生接受与时俱进的教育,培养出具备学术深度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优秀影视编导人才,为艺术教育大众化目标提供坚实的支持。
3.平衡学术与产业目标
在艺术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影视编导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不是统一的。高校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其培养方案。一是高校应调整课程设置,确保学生既接受充实的学术课程,又能够获得实际操作的机会。这可以通过引入实践性课程、工作坊和项目制学习等方式来实现。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影视艺术的学术理论,同时也需要掌握实际的制作技能,如导演、编剧、摄影等。这种平衡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影视编导人才。二是高校可以建立与影视产业的合作关系,以便将学术和产业融合在一起。合作项目、实习机会、导师制度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产业的需求,从而调整学术学习,以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学术界的研究也可以受益于与产业的合作,从而更好地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三是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创作项目。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和创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促使更好地理解艺术和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学术研究和实际创作应当相辅相成,确保学生在学术和产业两个领域都具备竞争力。四是高校可以设立双重导师制度,既有学术导师又有产业导师,帮助学生更好地平衡学术和产业目标。学术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学术研究上取得进展,而产业导师可以提供实际项目中的指导和建议,确保学生在产业中具备实际能力。平衡学术与产业目标是基于艺术教育大众化的高校影视编导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建立产业合作、鼓励学术研究和创作、设立双重导师制度等措施,高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出既有深厚学术底蕴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影视编导人才,满足学术和产业的双重需求,推动艺术教育的大众化目标
4.优化师资与发展路径
在基于艺术教育大众化的高校影视编导人才培养中,优化师资与发展路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向与建议。这涉及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以确保高校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指导。首先,高校应该招聘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教育背景的教师。教师应当在影视编导领域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了解行业的最新趋势和技术,能够将实际经验传授给学生。教育背景也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具备教育方法和理论的知识,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术发展。其次,高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影视行业不断发展,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保持与行业同步。高校可以提供培训、研讨会、研究项目等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研究和创作,提升专业素养。再次,高校可以建立双重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学术导师和产业导师。学术导师可以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创作,而产业导师可以提供实际项目的指导和建议。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平衡学术和产业目标,同时也让教师与产业保持联系,为教学提供实际案例和经验。最后,高校应建立教师绩效评估体系,鼓励教师在教育和研究方面取得成就。通过奖励教学和研究方面的卓越表现,高校可以激励教师更加投入到学生的培养中,提高教育质量。优化师资与发展路径是基于艺术教育大众化的高校影视编导人才培养的关键方向之一。通过招聘具备实践经验和教育背景的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建立双重导师制度以及建立教师绩效评估体系,高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出既有深厚学术底蕴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影视编导人才,为艺术教育大众化目标提供坚实的支持。
四、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影视编导专业属于艺术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在本科阶段主要学习影视编导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学习导演、摄影、灯光等技能。这种学科特点决定了影视编导人才需要具备综合能力和多项技能。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应该制定有效的政策来促进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具体、有针对性的政策来推动艺术教育大众化并提升影视编导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考虑增加财政投入,用于改善高校的教学设施和技术装备,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制作工具和技术。此外,还可以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计划,鼓励更多有才华的学生选择影视编导专业,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教育管理部门还应制定政策来促进高校与影视产业之间的深度合作。这种合作可以通过建立联合研究项目、实习机会和专业导师的聘请来实现。还可以提供激励措施,鼓励高校与行业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创新项目和实践活动,确保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影视编导行业将继续迎来巨大的变革。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应该密切关注这些变化,并灵活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适应力的影视编导人才。此外,高校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国际视野,帮助在全球范围内拓展职业机会。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是高校影视编导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应共同努力,制定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政策,确保高质量的教育和行业与学术的紧密结合,为影视编导领域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优秀人才,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艺术教育的大众化目标贡献力量。
五、结语
高校影视编导人才的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探索适合现代影视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高校影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高校影视编导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能够胜任现代化传媒事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柏青,李碧玉.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1):42-46.
[2]段婉宁,陶鑫晔.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线上教学之教学方法研究——以《影视声音艺术与制作》课程为例[J].环球首映,2021(8):201-202.
[3]王莹.新文科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分析[J].传播与版权,2023(3):112-114.
[4]张佳妮,李膺欣.产学研教学促进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新闻前哨,2021(7):124-125.
[5]张宁.融媒体时代高校影视制作人才培养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5):191-192.
[6]李由.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影视编导”课程为例[J].机械职业教育,2020(11):35-38.
[7]周营.影视编导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2):159-161.
[8]唐永勇.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3):20-21+23.
基金资助:2024年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戏曲舞台艺术电影化呈现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2024XYB06;
文章来源:李青青.基于艺术教育大众化的高校影视编导人才培养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4,(08):62-64.
分享:
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是高校为培养设计专业人才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与艺术设计类课程相比,园林专业的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园林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提升审美水平,注重对其形象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其掌握一定的园林设计能力和基本的设计表达技巧。
2025-01-17新农科教育是以现代农业科学为基础,融合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体系。在这一背景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不仅需要传承中药学的精髓,还需紧跟时代步伐,培养能够解决中药资源保护、种植、加工、质量控制及新药研发等领域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2025-01-15科研思维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整个心理活动的呈现过程。提升科研思维及核心创新能力,对于医学水平的提升及未来疾病的探索和攻克具有深远意义,能够保证医学的不断进步,为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防等做出贡献,并实现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2025-01-13作为医改政策的前沿传达者、执行者,医院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医院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决定医院未来改革发展的态势,建设一支符合医院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医院管理人才队伍是推动医疗卫生政策落地、促进医院可持续运营发展的重要推手[1]。
2025-01-13“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由此可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一在于培养既重视基础又技能精湛的“三农”专业人才[2]。
2025-01-10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但当前农文旅人才培养存在诸多不足,无法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校企政合作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培养适应农文旅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2025-01-09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由中国不同地区的区域文化所构成。拥有鲜明特色与内涵的吉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吉林省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风景,也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吉林省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省份,省内居住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各少数民族人民,从文化视角来看,其文化极具多样性。
2025-01-08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强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选择[1-2]。应用型创新人才既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通过大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可以实现国家、地方和产业链各个重要环节的相互适应,让高校真正培养出国家、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3]。
2025-01-03“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是推动职业教育类型发展、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必然要求[3-7]。各职业院校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号召,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育人模式探索,研究显示,全方位、立体式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对职业教育建设效果显著,具有积极影响[8-10]。
2025-01-03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 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 量。2023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黑龙 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整合科技创 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12-25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人才
期刊人气:175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主办单位:中国人事报刊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3-4072
国内刊号:11-2455/C
邮发代号:82-348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1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