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2023-10-08    6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分析益气温阳活血汤加针刺对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8至2020年12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2例气虚血瘀型2型DPN患者进行研究,经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前组基础上加以益气温阳活血汤),各31例。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情况,并记录下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多食易饥、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肌肤甲错、手足不温、肢体疼痛或麻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TCSS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TCSS及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整个治疗期间均未产生显著不良反应。结论 益气温阳活血汤加针刺对气虚血瘀型2型DPN患者疗效理想,能改善其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减轻其疼痛感,且安全性较高。

  • 关键词:
  • 气虚血瘀型
  • 益气温阳活血汤
  • 神经组织受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针刺
  • 加入收藏

2型糖尿病(T2DM)为临床比较常见的慢性病之一,近年来本病的患病人数相应增多,已对人们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影响[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于T2DM一类高发性的并发症,也是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现是持续性疼痛感、感觉减退及麻木等。现代医学[2]对于DPN的发生机制未完全明确,多认为和机体代谢紊乱、神经组织受损以及氧化应激等因素相关。西医在治疗DPN时多选择降糖、血管扩张剂及营养神经等药物,但因疾病病因众多,西医疗法的作用机制较为单一,难以长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缓解其疼痛程度[3]。中医学上[4]将气虚血瘀型DPN划分到“痹症”“痿证”等范畴,认为疾病是患病日久,导致气血俱亏,阴损及阳,进而血脉痹阻,最终引发疾病。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整体调节和辨证施治,其中针刺和中药内服作为两种特色中医治疗技术,有着多靶点及多途径等优势[5]。但当前有关上述两种疗法一同用于气虚血瘀型2型DPN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现对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2例气虚血瘀型2型DPN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益气温阳活血汤加针刺用于该类患者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拟定有关治疗方案带来依据,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至2020年12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2例气虚血瘀型2型DPN患者进行研究,经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有31例,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42~75岁,平均(58.42±6.30)岁;糖尿病病程6~12年,平均(9.15±2.04)年;DPN病程1~5年,平均(3.16±1.02)年。观察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42~72岁,平均(58.10±6.55)岁;糖尿病病程6~14年,平均(9.78±2.12)年;DPN病程在1~6年,平均(3.25±1.05)年。两组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院内伦理委员会通过,同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结合《内科学》(第9版)[6]中DPN诊断标准,即存在确切糖尿病史,四肢显著持续疼痛或者感觉减退,排除其余基本引起周围神经受损或者病变,四肢腱反射完全消失或者减弱,神经肌电生理结果为神经传导速度降低;中医诊断结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7]开展辨证分型属于气虚血瘀证,主要症状是肢体疼痛、手足麻木、口干咽干、倦怠无力;次要症状是肌肤甲错、失眠心悸、五心烦热、皮下瘀青及气短懒言,舌脉是舌质暗淡或者存在瘀点,苔薄白,脉细涩,存在2项主症或者肢体疼痛和手足麻木1项,次症2项,且存在舌脉即可确诊。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40~75岁;依从性较好;血糖和其余生化指标控制于正常范围内。

排除标准:脑梗死、颅脑肿瘤、脊椎病变或者酒精等因素引起周围神经病变者;存在重度心脑血管病或者精神病者;存在肝肾功能重度障碍、造血系统病、凝血功能异常或者恶性肿瘤者;处在妊娠或者哺乳阶段者;存在重度动静脉有关血管性病变者;存在重度感染病者;近1个月应用过维生素B12或者叶酸等药物者;对有关药物过敏者;拒绝退出或者期间研究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降糖、调脂、降压治疗,并提供饮食和运动等方面指导。

对照组予以针刺疗法,操作步骤如下:选择的穴位包含八风、八邪、三阴交、太冲、内关及足三里,通过单手进针方法,结合穴位部位采取夹持法或者指切法,具体的针刺方向及深度应结合穴位确定,采取新杏林0.30 mm×40 mm针灸针进针,进针后采取平补平泻的手法,等到得气之后需要留针30 min,隔日治疗1次,治疗8周时间。

观察组于上述基础上加以益气温阳活血汤,方剂组成包含:黄芪30 g,牛膝、赤芍、白芍、枳壳、郁金、鸡血藤各15 g,川芎、当归、桃仁、牡丹皮、炙甘草各10 g,熟附子5 g。将上述药物加适量水煎煮之后取药汁300 mL,分成2次在早晚饭后温服,单次口服150 mL,1剂/d,治疗8周时间。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情况,并记录下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有效率:将症状消失或者显著缓解,中医证候评分下降≥70%划分到显效;将症状改善,中医证候评分下降≥30%划分到好转;将不符合上述情况划分到无效[8]。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数×100%。

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对两组多食易饥、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肌肤甲错、手足不温、肢体疼痛或麻木几项症状开展评分,各项评分结合无、轻度、中度、重度依次计0分、1分、2分、3分,评分高,即症状明显[9]。

TCSS评分:治疗前后对两组TCSS评分开展评定,评分范围0~15分,评分高,即神经病变严重度高[10]。

VAS评分:治疗前后对两组VAS评分开展评定,评分范围0~10分,评分越高,疼痛越强烈[11]。

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治疗前后选择丹迪4通道KEYPOINT R4型肌电图测定两组腓总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SNCV)及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MNCV),各项指标均开展3次测定,后取3次结果的均值当作最终结果。

不良反应:记录下两组在整个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经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代表,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代表,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2.2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多食易饥、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肌肤甲错、手足不温、肢体疼痛或麻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TCSS及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TCSS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TCSS及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表3两组TCSS及VAS评分比较

2.4两组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腓总神经SNCV、MN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腓总神经SNCV、MNCV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不良反应

两组在整个治疗期间均未产生显著不良反应,结束治疗后开展心电图、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检查未观察到显著异常。

表4两组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比较


3、讨论


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不理想,血糖水平长期处在较高状态可损伤到血管内皮,引起管腔狭窄、变性等情况,影响到神经及血管有关能量代谢,进而引起DPN[12]。DPN的发病较为隐匿,伴随病情不断发展,患者除能产生肢体刺痛、肌肉萎缩和手足麻木症状,还能导致残疾或死亡[13]。因此,做好早期防治工作意义重大。DPN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当前暂无特效治疗方式,以往西医采取药物治疗虽能起到一定效果,但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依从性,进而导致其疗效下降[14]。

DPN是消渴患者一类慢性并发症,在中医学上[15]被归纳到“痛症”“麻木”以及“痿症”等范围,有关疾病病因以及病机,多是糖尿病患病时间过长,损伤气阴,阴阳和气血亏虚,引起血行瘀滞以及脉络痹阻,最终引发疾病,病症属于本虚标实,其中气血阴阳亏虚是本,瘀血痰浊导致脉络痹阻是标。病机能伴随病程进展出现动态变化,气虚血瘀属于DPN的常见证型,多是气虚和血瘀同时存在,气虚则血运无力,脉络失于濡养,血滞久而久之成为瘀;或者气不布津、阳不化气,内生痰浊,痰瘀共同作用,导致脉络痹阻,进而产生麻木、疼痛等症状[16]。治疗期间需将益气温阳活血和通痹化瘀当作主要原则。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和林惠京[17]研究中所得结果一致。考虑原因是针刺选择的穴位中八风、八邪是经外奇穴,有着祛风通络止痛作用;太冲是肝经原穴,有着活血行气和通络止痛效果;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有着调气补血、补肝益肾和活络通经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能养血补气、通络活血和除痹止痛;内关是八脉交会穴位,能行血活血,且该穴位属于血管汇聚之地,分布较多神经,针刺能对神经血管起到良好刺激作用[18]。本研究选取的穴位主要是阳明经及太阴经穴位,针刺所有穴位可行血补气、活血化瘀。益气温阳活血汤中的黄芪能升阳补气;熟附子能助阳补火,进而发挥温阳补气和助血行的作用,且对寒湿痹阻以及肢冷脉微有效;牛膝、当归、川芎及白芍等化瘀通络和活血养血;枳壳和郁金能理气行气,促进气血运行,同时能使黄芪补而不滞[19]。上述药物联用能气血并行,补益脾肾,改善患者病情。在针刺的基础上加以益气温阳活血汤,能起到协同增效作用,充分结合二者优势,使患者获得更为理想的疗效。治疗8周后,观察组TCSS及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腓总神经SNCV、MNC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是采取针刺和中药联合的治疗方法,经中药调理脏腑功能,经针刺直接作用到病变位置,起到优势互补效果,改善患者神经病变及神经传导速度,促进气血运行,减轻脉络痹阻所致的疼痛症状。此外,两组治疗期间均未产生显著不良反应,这提示两组的治疗方法均有着较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益气温阳活血汤加针刺对气虚血瘀型2型DPN患者疗效理想,能改善其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减轻其疼痛感,且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张珊,吴坚,彭永德,等.上海市虹口区社区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流行病学调查I.医学信息,2022,35(21):40-45.

[2]李爱琴,金星,任鑫,等,温经活血方对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微循环的影响JJ中医药信息,2022,39(11):64-69.

[3]孙朦朦,倪青,何亚楠,等针刺联合桃红四物汤泡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IJ.环球中医药,2020,13(4):737-740.

[4]李俊,余鸿斌针配合益气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5):97-99.

[5]怡,赵静,徐子 等黄桂活汤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型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导报,202219(30):120-123.149.


文章来源:王丹,袁文佳.益气温阳活血汤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临床研究,2023,31(10):117-12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糖尿病天地

期刊名称:糖尿病天地

期刊人气:724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7851

国内刊号:11-5210/R

创刊时间:200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