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分析《伤寒论》寒热并用法的应用特点,指出寒热错杂于中焦,则治以互解寒热,调和脾胃;上热下寒,治以清上温下;外寒内热,治以解表清热;少阳枢机不利,治以和解少阳,畅达枢机。慢性肾脏疾病具有虚实并见、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临证常需寒热并用,温凉协同,扶正祛邪,各司其职,使其相得益彰,方能效若桴鼓。
寒热并用,是指在方剂组方中根据寒热邪气所在的脏腑、部位、程度和病势,将寒热性质相反的药物合并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上单一的阴阳、寒热、虚实证较少见,而寒热夹杂、虚实并见证随处可遇,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中多见。治疗需攻补同施,寒热并用。张仲景《伤寒论》治法中开创了“寒热并用”之先河。《伤寒论》共计398条原文及112首方剂中,涉及寒热错杂病机者40多处,而寒热并用方53首,仲景以寒热并用法调寒热失衡,理气机失序、协阴阳失调[1],体现了“寒温和”之大法。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肾脏结构异常及/或肾功能减退,病久缠绵,病机、病性错综复杂,常呈本虚标实、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势,治疗需寒热并用[2,3],仲景所创立之寒热并用法及其方在CKD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1、寒热并用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1.1 寒热错杂于中焦——互解寒热,调和脾胃
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此三方均用于治疗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失和,升降紊乱,气机壅滞之心下痞,上呕下利证,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方中干姜、半夏辛温,温中阳而散阴寒;黄连、黄芩苦寒降泄;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益气补虚,复中焦升降之职。甘草泻心汤证以脾胃重虚,痞利俱甚为病机侧重点,故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大炙甘草用量,甘补缓中,健脾益胃,补虚止利为君。生姜泻心汤证侧重于水气食滞痞,故减少半夏泻心汤中干姜用量,另加四两生姜,并以生姜为君,辛温散水,醒脾和胃。三方病机侧重不同,主治证有差异,但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甘补,补消兼施,升降两调,和中消痞。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载:“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
1.2 上热下寒——清上温下
代表方有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等,用于治疗上热下寒证。栀子干姜汤用于表证误下,表邪化热郁于胸膈,同时误下伤及脾阳,形成脾虚寒下利兼热郁胸膈证,治以清宣郁热,温中散寒,以栀子之苦寒清宣胸膈郁热,干姜之辛热温脾散寒,二药合用清上温下。黄连汤用于胃热脾寒证,因胃脘有热而呕吐,脾虚肠寒而腹痛,以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方以黄连清胃脘热邪以止呕;干姜温脾肠之寒而止腹痛泻利,半夏辛温散寒降逆止呕,桂枝交通上下,通阳散寒;人参、大枣、炙甘草补虚益气健脾。此外,尚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因上热(胃热)被下寒(脾虚气寒)所格拒,而见呕吐或食入即吐,大便稀溏泄利等,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热并用,调和脾胃,干姜辛热,入中焦温脾肠之寒;黄连、黄芩苦寒清胃热,人参甘温补中益气。
1.3外寒内热——解表清热
代表方为桂枝二越婢一汤、大青龙汤。此两方均为风寒束表,里有蕴热而设,多见于里有蕴热复感风寒之邪,或表寒不解入里化热。但两方有轻重之别。大青龙汤证的表寒及里热证均较重,外有风寒郁闭、恶寒无汗,里有热盛烦躁,故方中重用辛温之麻黄,配伍桂枝、生姜峻汗以散表寒,辛寒之石膏清热除烦,大枣、炙甘草制约石膏寒凉之性,且和中护胃。七味相合,解表寒清里热。而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为表郁轻证,其表寒及里热均较大青龙汤证为轻,适用于微邪束表(表寒)兼轻度的里热烦躁,故微汗解表,兼轻里热,以小量之桂枝汤合麻黄辛温解表,以小量之石膏清里热。此两方均寒热并用,使外寒得解,里热得清,邪气自除。
此外,尚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适用于风寒束表,湿热内蕴之发黄证(阳黄)。方中麻黄、生姜、杏仁辛温宣散表邪;连翘、赤小豆、生桑白皮苦寒清热除湿退黄,炙甘草、大枣甘平和中。全方合用,辛温解表,清热除湿退黄。
1.4 少阳枢机不利——和解少阳,调畅枢机
代表方为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小柴胡汤证病位涉及胆、三焦、肝、心、脾胃等,症见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等,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上炎,影响脾胃病机,治宜扶正祛邪,和解少阳,调畅枢机。方中柴胡与黄芩疏解、清泄少阳半表半里之热邪,生姜、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补气和中。全方寒温同用,攻补并施,以疏利三焦,调达气机,宣通内外。柴胡桂枝汤主治太阳少阳并病或合病,因太阳少阳之证俱轻,故予半量之桂枝汤辛温解表,半量之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而成寒热并用之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少阳枢机不利,兼脾阳虚失运、水饮内停证,即少阳胆热兼太阴脾虚寒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但头汗出,口渴等。治以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清热生津。方中黄芩、柴胡和解少阳,疏肝气清胆热;桂枝、干姜温中阳化饮助气化;瓜蒌根甘寒清热生津;牡蛎咸寒软坚散结。诸药合用,寒温并行,攻补兼施,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1.5 其他寒热并用法
再如桃核承气汤,治疗下焦蓄血证,以苦寒之大黄逐瘀泻热,配伍辛温通阳之桂枝通行血脉,两药一寒一温,通经活血、通利血脉,使蓄血去、瘀热清。再如麻杏甘石汤,以大剂辛寒之石膏(半斤)清解肺热,再配伍小量麻黄(四两)宣肺平喘,石膏倍于麻黄,麻黄辛温之性被制约,而独取其宣肺平喘之用,即舍性存用,两药合用清肺热平逆气,用于肺热证。
附子泻心汤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热痞兼表阳虚证,既有里热壅滞之热痞,又有表阳亏虚之恶寒汗出,为寒热错杂证,治以苦寒之黄芩、黄连、大黄泄热消痞,辛热之附子壮元阳助卫阳,固表止汗。全方消补兼施,寒热并投,泻热消痞,扶阳固表。临床应用该方时不应局限于外寒里热,凡属阳虚兼邪热内盛,如上热下寒者等,均可用之。
《伤寒论》中还有不少寒热错杂方,如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阴两伤之竹叶石膏汤,方中竹叶、麦冬、石膏辛寒或甘寒清热除烦、养阴生津;人参、半夏益气止呕。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均以辛热之附子、干姜峻破阴寒,回阳救逆,反佐咸寒、苦寒之人尿、猪胆汁引阳药入阴分,使阳药不被过盛之阴寒所格拒,以回垂绝之阳,且益阴滋液。
综上所述,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各种寒热错杂证的病机及证候进行了深入阐述,仲景通过辨别寒热所在脏腑、部位及主次等,创立了诸多寒热并用法,也创制了众多寒热并用的方剂,为后学树立了寒热并用之典范。
2、寒热并用法在CKD治疗中的应用
CKD是指肾脏损伤(血尿、蛋白尿、肾脏病理学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伴或不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60 mL/(min·1.73 m2)],时间在3个月以上。CKD目前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问题,我国成人CKD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4]。CKD长期迁延不愈、持续进展,最终将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我国CKD主要是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等。CKD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水肿”“尿浊”“腰痛”“尿血”“肾风”“关格”“肾劳”“癃闭”等范畴。本病是在肾气不足、肾脏虚弱的基础上,因感受外邪、饮食失宜、劳倦过度或药损,致肾体受损,肾用失司,波及脾、肺、心、三焦,致多脏腑功能失调,其中尤以脾肾亏虚多见。病至后期,痰浊、水饮、湿热、瘀血、浊毒等胶结壅滞,形成“溺毒”,潴留体内,阻塞气机升降出入,脏腑功能进一步衰退,形成“脾肾更虚,浊毒更甚”之大虚大实状态。故CKD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以脏气亏虚(以脾肾两脏亏虚为主)为本,水湿浊毒壅塞为标,常表现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因此扶正祛邪、寒热并用是CKD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更是疑难病、危重肾脏病的常用治疗方法。
2.1 寒热并用法在慢性肾小球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CKD为肾本脏自病,常以肾虚为本,多兼脾虚,临床多见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脾肾亏虚,既可因肾失封藏,精微不固;脾不升清,精微外泄,而见蛋白尿、血尿;亦可因肾虚失于主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致水湿内停,发为水肿。水湿潴留日久每易酿为湿热,徐灵胎指出“有湿则有热,虽未必尽然,但湿邪每易化热”;更由于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大量应用,损阴助阳,水湿无以运行,蕴结生热,进一步加重湿热。湿热证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发生率为47.95%~100.00%[5]。有研究观察了29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现湿热证占40.69%[6]。可见湿热病邪始终伴随CKD的发生和发展,且成为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临床可见患者既有脾肾气(阳)虚,又有湿热内蕴,症见身困乏力,腰酸困痛,颜面肢体水肿,畏寒怯冷,又伴有口中黏腻,痤疮,小便浑浊,大便干或黏滞不爽,舌苔黄厚腻等湿热内盛证。治疗应在健脾补肾,利水消肿,固摄精微基础上,适当配伍清利湿热剂,即“湿热不除,蛋白难消”之意。在四君子汤、实脾饮、真武汤、济生肾气汤、金匮肾气丸、水陆二仙丹的基础上,合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四妙散,或加连翘、土茯苓、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牡丹皮、栀子等清热利湿之剂。此外,CKD常因感染而致病情复发或加重,最常见的是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症见发热,咽痛,咳嗽、咳黄痰,治疗常配伍清热解毒利咽药,如玄参、金银花、连翘、射干、桔梗、金荞麦,木蝴蝶、牛蒡子、蝉蜕、僵蚕等;若合并皮肤感染,常合用五味消毒饮,或蒲公英、地肤子、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土茯苓;若合并尿路感染,则加萹蓄、瞿麦、鱼腥草、车前草、金钱草、半枝莲等。由此,则成寒温并用、扶正祛邪之剂。
2.2 寒热并用法在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治疗中的应用
CRF为CKD持续发展的结局,患者病情缓慢进展,直至不可逆的尿毒症期。CRF病情严重,病机复杂,证候变化多端,但本虚标实,虚实相因。其中,肾阳衰微为本,浊邪壅盛,三焦不利为标;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为病机核心[7]。脾为后天之本,肾衰患者脾气虚弱,失于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机体失养,则见食少纳呆、面色萎黄、贫血,倦怠乏力;脾肾阳虚,机体失于温养则畏寒怯冷、四肢不温;脾肾阳虚,水谷不化精微,反聚为水湿浊毒,浊毒入血则见血尿素氮、肌酐升高;浊毒困及中焦,胃失和降,则呕恶纳呆、脘腹痞满、口中尿素味;浊毒上蒙心窍或攻窜及脑,则神志昏昧或谵语神昏;浊毒外泛肌表皮毛,则全身瘙痒;水湿浊毒上凌心肺,则胸闷心悸气短。故CRF的治疗常以温阳健脾补肾为基础,再加大黄、虎杖、蒲公英、土茯苓、六月雪、白花蛇舌草等泄浊解毒。临床中,CRF患者常消化道症状突出,如脘腹胀满、纳呆、恶心呕吐、口干口苦,但喜进热食,恶凉食,大便溏泄等,证属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不和。此时常从脾胃入手,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选用半夏泻心汤或生姜泻心汤,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药物吸收和水谷精微的摄入及化生,不但能较快改善患者消化道症状,还能改善肾功能。
部分CRF患者,既有脾肾阳虚表现,症见畏寒怯冷、手足不温、气短乏力、面色㿠白、纳呆腹胀、大便稀溏、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又有湿热浊毒内蕴之证,如口苦黏腻、恶心呕吐、胃脘反酸灼热、心中烦热、皮肤瘙痒、舌苔黄腻等,治疗常寒温并用,扶正祛邪并施。杜雨茂教授创立的“温阳降浊方”,即由真武汤和黄连苏叶汤化裁组成[8],药用制附片、白芍、茯苓、白术、生姜、黄连、苏叶、西洋参、怀牛膝等,全方温补肾阳、清化浊邪、降浊排毒,疗效显著。外用灌肠方——通渗排浊汤,更是针对慢性肾衰之阳衰过甚,湿热浊毒壅盛而设,方由大黄附子汤化裁而来,由制附片、大黄(生大黄或熟大黄、酒大黄)、桂枝、赤芍、枳壳、生龙骨、煅牡蛎等组成[9],浓煎,保留灌肠,每日1~2次。全方温阳扶正,通腑泄浊,活血化瘀,恰合慢性肾衰病机。
此外,CRF时脾肾衰败,全身气机升降失司,常引起三焦气机不畅,水道不利,气、水运行障碍;同时痰浊、水饮、浊毒、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堆积,进一步引起三焦气机不利,壅塞不通,而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正如《沉氏尊生书·关格》载:“关格者,即《内经》三焦约病也……惟三焦之气不行,故上而吐逆曰格,下而不得大小便曰关。”基于此,杜雨茂教授从三焦入手,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配伍大黄附子汤、五苓散等组成疏利降浊汤,以疏利三焦,温阳降浊,扶正祛邪,调整机体阴阳之平衡[10]。在该方基础上,创制院内制剂肾康片,广泛应用于临床,获得了满意疗效[11],使经方在难治性疾病中发挥作用。
总之,寒热并用法是中医学临床治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圆机活法,巧妙运用寒热并用法,并创立了诸多寒热并用方剂,为后学开拓了思路、树立了典范。CKD因其迁延性、顽固性、复杂性的病机特点,临证施治时常需寒热并用,温凉协同,扶正祛邪,各司其职,使其相得益彰,方能效若桴鼓。
参考文献:
[1]王芳.《伤寒论》寒热并用发微[J].山东中医杂志,2010,29(1):10-11.
[2]刘岸,艾超,唐婧,等.腹膜透析液联合尿毒清颗粒保留灌肠对CKD 5期非透析患者肾功能及电解质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22,35(9):95-98.
[3]陈翀,孙伟.基于肠肾轴概念从肾-肺-大肠轴谈孙伟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J].西部中医药,2019,32(5):74-77.
[5]刘宏伟.肾病湿热证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4):35-37.
[6]李小会,谢桂权.29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型分布及与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4):616-618.
[7]李小会.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病机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3):12-13.
[8]李小会,雷根平,潘冬辉.名老中医杜雨茂教授运用经方辨治慢性肾脏病经验采撷[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13(2):101-102.
[9]张喜奎,杜治琴,杜治宏,等.杜雨茂肾病临床经验及实验研究[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236.
[10]李小会.疏利降浊汤治疗CRF大鼠的拆方实验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2):55-57.
[11]李小会,雷根平,任艳芸,等.肾康片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80例临床观察[J].中药材,2012,35(4):672-674.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4383);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研修项目(2017年);陕西中医药大学“伤寒学与经方辨治疑难病”创新团队项目(2019-QN04);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2019JM-107);
文章来源:李小会,陈丽名,屈杰.《伤寒论》寒热并用法在慢性肾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23,36(11):65-68.
分享: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糖尿病的全球患病人数持续增加。有文献报道,2021年,全球约有5.37亿成年人(20~79岁)患有糖尿病,预计至2030年和2045年,这一数字将进一步增长[2]。糖尿病的流行情况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总体而言,中低收入地区的形势更为严峻。
2025-04-23肾脏作为超负荷运动易损伤器官之一,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肾脏血流量和供氧量急剧减少,引起组织缺血缺氧,进而造成肾脏结构及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老年人〔5〕。铁死亡是一种以铁过载、过氧化物驱动和非凋亡为特点的新型细胞死亡形式〔6〕。
2025-04-11慢性肾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是一种进行性疾病,影响全球约10%的人口,其疾病负担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而不断增加[。肥胖是慢性肾病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既可作为独立危险因素直接导致慢性肾病,也可通过增加糖尿病、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而间接导致慢性肾病。
2025-04-10腹膜转运功能是影响PD疗效及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较高的腹膜转运功能与PD患者病死风险及住院风险相关[4-5]。腹膜平衡实验(peritonealequilibrationtest,PET)是一种半定量检测方法,用于评估PD患者的腹膜转运功能,其原理为通过测定溶质在腹膜毛细血管血液与透析液中达到平衡的速率来评估溶质转运率。
2025-04-02慢性肾脏病(CKD)是指机体出现肾功能损害的同时病症超过3个月的肾脏疾病,全世界约13.4%的人群患有CKD,其中约79%患者处于疾病晚期(3~5期),然而早期CKD(1期或2期)患者的实际比例可能要高得多,由于CKD起病隐匿、病因复杂,因此早期诊断率较低[3-4],如何早期诊断CKD成为目前关注的重点。
2025-04-01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伴随着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症的患病率增加,由此引起的慢性肾脏病疾病正在逐年升高,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1],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且其在不同的地域、年龄中流行差别较大[2]。既往研究表明,慢性病肾脏病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药物使用等。
2025-03-31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syndrome,CRS)是心肾中一个器官的急慢性病变引起另一个器官功能障碍,继而相互影响的一组综合征[1],临床上根据原发器官、进展状态以及所合并疾病分为5个亚型[2]。其中Ⅱ型CRS最为常见[3],即长期心功能异常的状态如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等疾病引发慢性肾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的状态[4]。
2025-03-31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是一种表现为持续性的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的儿科肾脏疾病。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应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其中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免疫抑制剂,能够通过与 B 细胞表面的 CD20 抗原结合,阻断免疫反应,抑制 B 细胞增殖,诱导 B 细胞凋亡,被成功应用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中。
2025-03-29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照2021年更新修订的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Disease:ImprovingGlobalOutcomes,KDIGO)指南[2]共识。但MN治疗周期长、易复发,目前指南不建议中低风险的患者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加之部分高风险患者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答差等,致使MN的总体缓解率仍偏低。
2025-03-27(AKI),相互作用,可加重心肾功能损伤,严重则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增加病死风险。现阶段,常规抗心衰药 物 治 疗 效 果 欠 佳,可 致 使 进 行 性 水 钠 潴留、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加重心脏舒张、收缩功能障碍,促使多器官血液灌注不足,致使多脏器功能衰竭。相关研究发现,于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可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病死率。
2025-03-20人气:18547
人气:15569
人气:15086
人气:14841
人气:1304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肾脏病杂志
期刊人气:3695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7097
国内刊号:44-1217/R
邮发代号:46-106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262
影响因子:0.633
影响因子:1.147
影响因子:1.431
影响因子:0.9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