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现代化、物流化是铁路货物运输的必然发展趋势,铁路货物运输向现代物流发展,有助于提高铁路运输整体效率以及服务质量。本文立足于我国航空物流、水运物流的发展经验,提出铁路货物运输向现代物流发展的具体模式,即“以现有的铁路交通网络为载体,让铁路物流专注于专业化的干线运输,铁路企业和社会物流企业整合,构筑出协调运作的铁路物流战略联盟,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铁路改革的不断推进,加速了我国铁路运输全面市场化进程,铁路货物运输必须依托于自身在交通网络方面的现有优势,通过整合交通运输资源,适应物流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如此才能够有效提高物流效率、服务质量。铁路物流和航空物流、水运物流因运输方式的不同,所以铁路货物运输向现代物流发展不可全盘照搬其已有的发展模式,国内学者认为受传统铁路货物运输方式所制约,其整体物流服务链条不够完整。所以,当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实现铁路企业和社会物流企业的整合,通过企业间的协调合作,促进铁路货物运输的现代化改革,最终真正实现“门到门、站到站、站到门、门到站”的物流产业服务功能。
一、航空物流和水运物流发展模式概述
航空物流、水运物流是我国物流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8年,民航货邮全行业货邮运输量累计增长幅度为35.51%,年均增速达到5.07%。2018年,全行业完成货邮运输量738.51万吨,比上年增长4.6%,水运物流的运输量在近几年也处于逐年上升的发展状态,据交通运输部对外发布《2018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3.51亿吨,比上年增长2.5%。其中,沿海港口完成94.63亿吨,增长4.5%,由此可见航空物流和水运物流已然成为了我国经济体系、物流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1]。
航空物流模式主要依靠航空运输企业为核心,以其他社会物流企业为辅助,协调安排物流服务链条中的揽货、接货、订舱、制单、报关、转运等等工作,空中运输主要由航空运输企业负责,两端业务则主要由社会物流企业负责,最终实现“站到门”的物流运输,抵达物流运输最后一公里。水运物流则依托于水运物流本身“低廉”的价格、“巨大”的运量,但水运物流的服务发展模式和航空物流几近相同。
航空物流、水运物流企业依托于自身的运输优势,同时和社会企业实现了有效的专业分工,能够实现物流的层次化处理,同时还能够让航空企业、水运企业专注发挥自身的运输核心优势,最终达到提高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的目的。铁路物流的发展就可积极吸取、借鉴航空物流、水运物流的发展经验,但是要注意利益的划分以及铁路企业在物流体系中主导权的体现,如此才能够避免铁路企业过于依赖第三方企业。
二、铁路货物运输向现代物流发展的策略
(一) 组建物流联盟
铁路交通网络决定了铁路物流模式本身在物流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但现代物流要求的是具有完善服务功能的物流模式,在该物流模式中“服务需求”是为兖模式开展的核心,由此我们能够判断,铁路企业必须要依托于自身的优势,同时完善配送、包装、仓储方面的功能,因铁路企业本身运作模式的单一性,想要真正以较低成本强化其他外部功能,必须要组建起物流联盟。
铁路企业本身的优势在于“站到站”的干线运输,若是在于“站到门”、“门到站”的揽件、配送,所以铁路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服务范围,吸纳在这两方面具有优势的社会服务企业,完善物流产业链的上游、下游。如图1所示,铁路部门通过吸纳社会企业,便可构筑出一个相对完善的服务模式。但是,合作企业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到利益结构以及整体的绩效,应该选择和自身的服务内容契合的合作伙伴,同时尽可能的减少两端物流成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物流企业协同并进,从而构筑出一个合作关系更为稳定的战略联盟。
图1 物流联盟模式示意图
(二) 协调组织分类
社会发展让物流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铁路企业必须从组织分类上进行优化,以构建出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并适应不同条件下的物流工作模式。在物流运输效率方面,铁路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目前已经建成的干线,提供不同等级的物流服务产品,旅客列车和物流运输可实现有效整合,目前客运线路已经有了不同速度的列车,铁路企业应该整合区域内可调用的列车,然后根据运输速度来划分价格,让客户能够根据自身的服务需求选择服务;在运输方式上面,铁路企业应该根据现如今的物流服务发展趋势,构建出冷链运输、大宗货物运输、化工运输、集装箱运输、快递运输等多元化的运输模式,同时根据不同服务的实际运输需求,合理安排运输资源来对业务进行优化。在构建多元化服务的同时,铁路企业应该注重对社会合作企业的管理,定期检查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服务质量等,保证两端服务质量符合要求,从而让整个服务体系都得到有效优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交通本身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也是促进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基础,目前铁路交通在运量、成本方面有着传统陆运、水运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目前并未完全发挥出来。就当前我国物流市场的饱和度而言,随着电子商务的逐步发展,物流市场的服务缺口并没有被完全填满,尤其是高质量、高效率的物流服务仍旧处于缺位状态,铁路企业应该抓住自身“站到站”的服务优势,同时和社会企业合作,构建出物流服务战略联盟,解决铁路物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衔接问题,最终实现物流服务效率最大化、服务收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志斌.神华集团一体化经营模式对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考[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9(8):55-56.
张蕊.浅谈铁路货物运输向现代物流发展的策略[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20,(2):205.
分享:
针对基坑开挖对地下管线的影响,已有相关学者进行了研究分析。蔡忠祥等[1]将管线视为刚度变化的Euler-Bernoulli梁,推导了地面堆载条件下管线的受力与变形特性。俞剑等[2]推导了考虑管线埋置深度的地基模量计算公式,并验证了公式的合理性。
2024-11-21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优化国际海运航线,强化国际航空货运网络,巩固提升中欧班列等国际铁路运输组织,推动跨境公路运输发展,支持优化海外仓全球布局,加快构建高效畅通的多元化国际物流干线通道,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
2024-09-09由于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铁路桥梁施工中涌现了一种新型梁结构桥———槽形梁,它具有底板薄,建筑高度低等优点。因此对槽形梁施工技术的探讨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很好的前景。滨洲铁路电气化工程平齐跨滨洲中桥全长96.4m,设计中心里程PQK546+076.57,孔跨布置为1-32 m简支槽形梁+2-24 m单线简支T梁,其中第2跨采用32 m槽形梁跨越既有线滨洲。
2024-07-22铁路站房是旅客乘降车的场所,是车站广场与站场相连接的中枢。截至202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已建成铁路客运站1 800余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2024-07-19随着高铁建设的迅速推进,我国客运枢纽建设迎来快速发展阶段,站城融合的综合性交通枢纽越来越多,且呈现体量大、结构复杂等特点,其对建设施工的集成化、智能化、一体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建造是工程建造领域的发展方向,是新形势下铁路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4-07-19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铁路曲线形桥屡见不鲜,有关曲线梁桥的研究、设计、建造、监控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直线连续梁桥相比,曲线连续梁桥具有线条流畅明快、外形优美、能够很好地适应地形特点、改善行车条件、缩短线路的里程从而降低工程造价等优点。
2024-07-05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所导致的生活空间拥挤、交通线路堵塞、生存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这加快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开发利用的步伐,地下空间工程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在我国,长春、青岛、广州和深圳等地区相继展开装配式地铁车站的研究和建设,至今已有多座车站建成并投入运营[1]。
2024-01-04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以来,铁路运输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交通运输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发展关系已得到广泛认同。为此,现实中应正确处理铁路运输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动态平衡关系。
2023-10-11黄土高原是典型的黄土地貌发育区,区内黄土堆积厚度大,黄土结构疏松[1],特殊的地貌特征以及物理化学性质,导致地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黄土滑坡灾害频发[2]。国内外众多学者都致力于此方面研究,乔平定从厚度、产生时代、诱因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滑坡的分类提供多种思路[3];王志荣按滑坡地层结构构成,将滑坡分为黄土型滑坡及混合型滑坡[4]。
2022-05-23为解决铁路施工开挖过程中引起边坡稳定性问题,更好地指导山区铁路桥梁墩台边坡防护设计工作。通过分析边坡工程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结构面、水文地质条件等影响因素,结合墩台基础结构形式、埋设深度及施工开挖顺序等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定性分析及定量计算的综合分析方法,评价墩台边坡稳定性并提出墩台防护设计措施。
2022-05-23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铁路运营技术
期刊人气:450
主管单位:南宁铁路局
主办单位:广西铁道学会
出版地方:广西
专业分类:交通
国际刊号:1006-8686
国内刊号:45-1204/U
邮发代号:无
创刊时间:1995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120
影响因子:1.549
影响因子:1.108
影响因子:1.265
影响因子:0.11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