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观察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于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治疗的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益生菌联合组和四联疗法组,每组42例。四联疗法组给予四联疗法治疗,益生菌联合组给予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14 d。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2(IL-2)]水平,Hp清除率、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益生菌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62%,高于四联疗法组的80.95%(χ2=4.480,P=0.034)。治疗14 d后,2组IL-6、IL-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益生菌联合组低于四联疗法组(P<0.01)。益生菌联合组Hp清除率高于四联疗法组,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四联疗法组(P<0.05或P<0.01)。治疗14 d后,2组躯体功能、活力、社会功能及心理卫生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益生菌联合组高于四联疗法组(P<0.01)。益生菌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76%,低于四联疗法组的19.05%(χ2=4.086,P=0.043)。结论 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慢性胃炎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缓解炎性反应,提升Hp清除率,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用药安全性较高,生活质量较好。
慢性胃炎在临床发病率较高,属于临床多发胃黏膜慢性病变,发生因素与不良饮食、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有密切联系,缺乏及时有效治疗会加重胃黏膜的损害,不利于其身体健康,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1-2]。Hp于人体胃部定植后,会逐步进展形成慢性感染,患者体内对其进行自我清除率低。临床针对该病治疗方式较多,其中四联疗法最为常见,用药治疗增加果胶铋,能增强对Hp的清除效果,但仍存在一定复发率,且长期用药,容易增加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3]。益生菌作为一类微生物制剂,能保护机体胃肠黏膜屏障,稳定胃肠道微生物群,减轻患者胃肠紊乱症状,促进病情康复。本研究观察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23年1—12月于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治疗的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益生菌联合组和四联疗法组,每组42例。益生菌联合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25~77(45.23±7.84)岁;病程1~8(4.46±0.87)年;体质指数(BMI)19~26(22.17±0.64)kg/m2。四联疗法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25~76(45.18±7.82)岁;病程1~8(4.42±0.85)年;BMI19~26(22.14±0.62)kg/m2。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得到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患者同意加入本研究后于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病例选择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4]中Hp感染标准者,经胃镜、活检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2)存在上腹疼痛、饱胀感、食欲不振等症状;(3)依从性良好;(4)精神正常。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2)合并消化性溃疡、胃肠穿孔等疾病者;(3)近期应用益生菌制剂、抗菌药物等研究所用药物者;(4)合并心、肝、肺、肾功能不全者;(5)合并传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者。
1.3治疗方法四联疗法组给予四联疗法治疗: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10mg口服,每天3次;枸橼酸铋钾胶囊(国药集团汕头金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6g口服,每天3次;乳酸左氧氟沙星片(遂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5g口服,每天3次;阿莫西林胶囊[上海海虹实业(集团)巢湖今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g口服,每天3次。益生菌联合组在四联疗法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g口服,每天2次。2组均持续治疗14d。治疗期间禁止辛辣油腻生冷饮食,确保合理饮食。
1.4观察指标与方法(1)炎性因子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白介素-6(IL-6)、白介素-2(IL-2)水平。(2)Hp清除率:胃镜下于胃窦附近幽门5cm处取胃黏膜组织标本,使用尿素酶试剂盒检测,微孔条内放入反应液,严格参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完成操作,药膜溶解后,于药液内放入受检者胃黏膜组织,孵育,如取得颜色为红或紫色为阳性(感染,未清除),黄色为阴性(清除);统计2组症状缓解时间。(3)生活质量:以健康调查简表判定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活力、社会功能及心理卫生4个项目,对应分值均为0~100分,分值愈高,生活质量愈好。(4)不良反应:统计2组呕吐、头晕、便秘发生情况。
1.5疗效评定标准显效:食欲减退、反酸、腹胀、腹痛等症状消失;有效:食欲减退、反酸、腹胀、腹痛等症状有所减轻;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益生菌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62%,高于四联疗法组的80.95%(χ2=4.480,P=0.034),见表1。
表1四联疗法组与益生菌联合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2组IL-6、IL-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2组IL-6、IL-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益生菌联合组低于四联疗法组(P<0.01),见表2。
表2四联疗法组与益生菌联合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x■±s,pg/ml)
2.3Hp清除率、症状缓解时间比较益生菌联合组Hp清除率高于四联疗法组,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四联疗法组(P<0.05或P0.01),见表3。
表3四联疗法组与益生菌联合组Hp清除率、症状缓解时间比较[例(%),x■±s]
2.4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躯体功能、活力、社会功能及心理卫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2组躯体功能、活力、社会功能及心理卫生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益生菌联合组高于四联疗法组(P0.01),见表4。
表4四联疗法组与益生菌联合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分)
2.5不良反应比较益生菌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76%,低于四联疗法组的19.05%(χ2=4.086,P=0.043),见表5。
表5四联疗法组与益生菌联合组不良反应比较[例(%)]
3、讨论
慢性胃炎属于临床多见消化系统病症,该病发病率高,容易增加机体痛苦感,影响其正常生活质量[5]。该病存在发病时间较长,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的特征,缺乏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则容易威胁患者生命健康[6]。Hp为定植在胃黏膜上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后,患者可伴有腹痛、反酸、饱胀感等症状[7]。慢性胃炎的主要危险因素为Hp感染,也与患者日常不洁饮食习惯、生活负担较大等相关。针对Hp感染慢性胃炎一般是通过抗Hp感染进行治疗,抗菌药物为常见药物,四联疗法为常用治疗该病方式[8]。
本研究结果显示,益生菌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四联疗法组,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四联疗法组,提示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有助于提升疗效,促进临床症状缓解。原因在于,益生菌属于一类对人体身体组织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定植于人体,对机体特定部位的菌群构成予以调节。很多人体中益生菌株均存在拮抗Hp效果,抑制、彻底清除Hp活性物质,促进受Hp感染的细胞凋亡或者发生自溶,有助于缩短症状缓解时间。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是临床常见的益生菌制剂,长型双歧杆菌可有效定植于人体胃黏膜,补充胃肠道益生菌株,调节胃肠菌群平衡,其维持在稳定状态中,抑制Hp在胃肠道增殖,恢复胃肠道屏障功能,可预防二次感染,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4d后2组IL-6、IL-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益生菌联合组低于四联疗法组,提示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有助于缓解炎性反应。原因在于,IL-6属于功能广泛的多效性细胞因子,存在调节免疫应答、急性期反应的作用,在机体抗感染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作用,当患者受到应激反应或感染等急性炎性反应时,该指标会显著增高。IL-2属于免疫系统内细胞生长因子,该指标提高可表示其体内炎性产生。谢兆兰等[9]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益生菌联合组IL-2、IL-6水平较四联疗法组低,提示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减弱,炎性缓解,与本研究应用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后,益生菌联合组炎性反应缓解更明显结果一致。益生菌能帮助患者机体维持理想的胃肠菌群稳定状态,抑制Hp增殖、定植,保护胃肠道黏膜不受损害,缓解慢性胃炎患者机体炎性反应[10]。益生菌也可减少胃黏膜上皮处进行定植的Hp密度,其在人体内的定植水平较低,能有效提升胃黏膜屏障,减少Hp感染状况,与胃肠上皮细胞相互作用,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应答反应,促进抗炎细胞因子产生,有助于调节胃黏膜炎性症状,减轻患者炎性感染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益生菌联合组Hp清除率高于四联疗法组,提示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能提升Hp清除率。原因在于,益生菌株对人体胃黏膜有较高的亲和力,会借助代谢分泌,作用于胃黏膜组织,并与Hp竞争,促进胃黏液分泌,实现稳定胃黏液层的作用,且能形成乳酸抑制Hp尿素酶活性,有效抑制Hp增殖、定植[11]。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自身病程较长,既往有较多的临床用药史,本次研究加用益生菌治疗,不但可以有效提升Hp清除率,也可以有效调节患者胃肠道微生物状态,减轻由于抗菌药物应用较多导致的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益生菌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低;益生菌联合组治疗14d后躯体功能、活力、社会功能及心理卫生评分较高。益生菌能很好地平衡机体胃部环境,也能缓解因抗菌药物过多导致的胃肠菌群失调,一定程度上减轻由于抗菌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且益生菌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人体代谢,也可以预防便秘。
综上所述,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运用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缓解炎性反应,提升Hp清除率,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用药安全可靠,生活质量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邓雅凤,郭亚男,张成明,等.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Meta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2,27(7):863-869.
[2]陈珊珊,张延祺,刘建清,等.芪芩乌贝清化饮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18(10):2055-2059,2064.
[3]杨冰心,于泳.益生菌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再次治疗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2,34(8):931-934.
[4]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5):397-402.
[5]闵彬,郭春霞,郭莉,等.公英益胃汤联合四联疗法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及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3,23(18):3524-3527,3542.
[6]杨小红,杨海涛,刘超,等.含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铋剂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胃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J].药物评价研究,2022,45(9):1863-1869.
[7]王晖,李菊英.黄连解毒汤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9):1241-1243.
[8]张宇,王蓉.解幽汤中药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贵州医药,2023,47(12):1933-1934.
[9]谢兆兰,陈国超,陈翠连.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对Hp相关性胃炎胃黏膜Th亚群表达谱系的影响[J].临床消化病杂志,2022,34(6):416-421.
[10]杨亚莉,张志强,魏毅强,等.荆花胃康胶丸联合益生菌治疗胃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及对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效果[J].西北药学杂志,2023,38(3):167-171.
[11]陈全军,辛祝波,陈放.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老年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23,18(11):109-112.
基金资助:厦门市医疗卫生指导性项目(3502Z20214ZD1195);
文章来源:文韬,黄金星,林智才,等.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25,18(10):66-68+78.
分享:
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是指由微生物感染、机体免疫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肠道炎症性反应,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在症状表现方面也会存在差异,但普遍均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具体包括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甚至会因长时间的腹泻而出现脱水、乏力的症状[1]。
2025-04-17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主要采取非手术治疗,常用抗生素类药物、灌肠、高压氧、内镜下氩离子电凝等治疗,大多治疗效果欠佳或费用高昂,因此还需探寻更有效的治疗[2]。福尔马林是一种固定剂,能使蛋白质凝固的速度加快,通过在血管内形成血栓而产生止血作用[3]。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内镜下福尔马林治疗出血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效果。
2025-04-16中医拥有众多特色护理技术,如穴位按摩、耳穴压豆、针灸等,穴位按摩是通过按摩疾病相关穴位发挥改善临床症状作用,耳穴压豆则是在耳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保健方法,在耳部选准穴位然后以王不留行籽按压耳廓上的敏感点,可达到干预效果,在多种疾病领域有良好效果。
2025-04-16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特发性炎症性肠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同时病理特征包括结肠黏膜上皮坏死脱落、杯状细胞坏死、大面积溃疡形成等。亚洲地区UC发病率为1.96/105~98/105。我国UC发病率为17.24/105并呈逐年上升态势,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年均增长22.4%。
2025-04-14Hp于人体胃部定植后,会逐步进展形成慢性感染,患者体内对其进行自我清除率低。临床针对该病治疗方式较多,其中四联疗法最为常见,用药治疗增加果胶铋,能增强对Hp的清除效果,但仍存在一定复发率,且长期用药,容易增加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3]。
2025-04-14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慢性进展性肠道免疫类终身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症状表现为腹泻、腹痛、便血等,其具有高频复发、高度异质、终身不愈的特点,给中青年好发人群的生活质量和生产力造成严重损害。研究显示,合理、有效地监测及评估疾病控制状态对于管理炎症性肠病至关重要。
2025-04-07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影响肠道下端黏膜及黏膜下层、累及结肠和直肠的炎症性肠病,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指出,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CFA)是肠道有益菌消化膳食纤维的关键代谢产物,以乙酸、丁酸、丙酸为主。中医认为,UC属于“久痢”范畴,病机为肠道湿热积聚、气血运行不畅。
2025-03-31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迁延不愈,容易复发,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加之部分肠造口患者因器官功能改变,粪便外泄、造口护理等可导致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较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个体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过程,采取各种策略来管理、调整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这些策略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
2025-03-29胞定植,是诱发慢性胃炎的常见因素。Hp感染阳性慢性胃炎属于普遍多见的消化道感染病之一,目前临床多主张药物治疗以达到根除 Hp、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的目的。含铋剂四联疗法是 Hp感染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常见治疗方案,但由于病程较长、病情迁延,长期治疗后可提高 Hp耐药性,进而影响疗效及预后。
2025-03-20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属于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病情较长,且易反复,临床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腹胀、呕吐等,严重者可发展为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增加癌变风险,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变化,该发病率逐年增长[1-2]。
2025-03-17人气:5729
人气:5288
人气:5073
人气:1841
人气:148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药物评价研究
期刊人气:2104
主管单位:天津市科技厅
主办单位: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
出版地方:天津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6376
国内刊号:12-1409/R
创刊时间:197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392
影响因子:0.709
影响因子:1.360
影响因子:0.840
影响因子:1.98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