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探讨旴江医家陈建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用药规律

  2024-06-11    10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旴江医家陈建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LGC)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和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对陈建章教授162例PLGC患者的医案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频次分布、关联规则挖掘及熵权聚类方法对处方中的药物使用模式进行分析,评估其治疗策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结果 陈建章教授治疗PLGC时,常用药物包括太子参、砂仁、半夏等,其药物组合偏好反映出其强调调理脾胃、疏肝解郁的治疗原则。药物频次和组合的统计学分析揭示了陈建章教授治疗PLGC的个体化和整体性用药特点,且与PLGC的病理特点和中医疾病理论紧密相关。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特定药物组合在治疗湿热中阻证和肝胃不和证中的选择性和适应性。结论 陈建章教授的治疗方法强调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其用药规律在PLGC的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展示了数据挖掘在传承和优化中医药治疗策略中的应用潜力,为PLGC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的参考依据。

  • 关键词:
  • 中医传承
  • 慢性萎缩性胃炎
  • 数据挖掘
  • 用药规律
  • 癌前病变
  • 加入收藏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LGC)是组织病理学概念,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M)和(或)异型增生(DYS)被认为是PLGC[1]。根据2021年《中国整合胃癌前病变临床管理指南》[2]PLGC是DYS、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IM等背景病变。目前,临床治疗PLGC以改善临床症状和手术介入为主,但对于胃黏膜萎缩的逆转作用有限。中医药通过调节胃肠功能、平衡体内环境、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胃黏膜的环境,从而防治病变[3]。陈建章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尤其擅长治疗脾胃病,凭借其近四十年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经验,在PLGC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综合考察了频次分析、相关性探索和熵聚类方法,深入分析了陈建章教授治疗本病的药物使用模式,初步归纳陈建章教授治疗PLGC临床用药经验,旨在促进其学术思想的交流与传承。


1、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数据

本项研究的数据收集自陈建章教授领衔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研究分析了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集的162例PLGC患者的医案。这些医案详尽记录了患者的基础资料、四诊摘要、中西医的诊断结果、中医的证候归类及具体的药方命名和药材配比信息。

1.2 诊断

本研究遵循《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处理策略的专家共识(2020)》[4]提出的西医诊断标准。特别关注胃镜检验与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检查要求。本研究采纳《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5]制定的中医诊断标准及证候分类标准,将CAG划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5个证型。

1.3 数据分析工具

本研究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开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进行数据处理。

1.4 处方处理流程

遵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规范,本研究对162个医案中的药材名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随后录入到软件进行核对和管理。为确保数据准确,由两人负责复核录入数据,保证数据挖掘结果的可靠性。

1.5 数据分析

通过软件的“数据分析”模块中的“方剂分析”功能,对用药规律进行挖掘。包括按药材出现频次排序和导出频次统计结果,支持度和置信度分别设定为85和0.95,用于组方规律分析。利用聚类分析(包括改进的互信息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发现新方剂,并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


2、结果


2.1 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和功效的分布

用药频次方面,太子参、砂仁、姜半夏等药物使用最频繁,这些药物多用于调和脾胃、理气和化湿。药物的四气分布以温和为主,符合治疗胃炎的一般原则。五味分布上,以辛、苦味为主,这有助于调和胃气和清除湿热。归经方面,多数药物归脾胃经,符合PLGC病机特点。药物功效方面,主要包括补虚、理气、清热等类别。见表1、图1~4。

2.2 医案处方的关联规则分析

采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分析陈建章教授治疗PLGC时的用药规律。将支持度个数设定为“63(38.9%)”,这意味着只有在超过38.9%的医案中共同出现的药物对或组合才会被考虑。基于这一标准,识别出了18种常用的药对和组合,前三的药对为“姜半夏,黄芩,木香,海螵蛸”“太子参,黄连,枳实”“姜半夏,竹茹,海螵蛸”,见表2。药物之间关联的“网络化展示”见图5。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7个新处方,见表3。

表1 频次80以上的药物

图1 四气分布雷达图  

图2 五味分布雷达图

图3 归经分布雷达图   

图4 药物的功效分布柱状图   


3、分析与讨论


陈建章认为在中医理论中,PLGC主要属于“胃痛”和“痞满”类症状,这些通常源于中焦脾胃不和。其主要病因涉及虚弱、气滞、内热和血瘀等,治疗主张通过调和脾胃通补和通降,同时泻热和祛瘀[6]。《脾胃论》亦强调脾胃虚弱为多病之源,陈建章教授认为脾胃虚弱是其基础病机[7]。因此,扶正健脾是治疗的关键。现代研究显示,健脾养阴益气的方药不仅可缓解临床症状,还能在微观层面改善胃镜和病理表现[8]。国医大师李佃贵将CAG的主病机归因于湿热中阻,这种状况由脾胃内积湿热引起,常表现为腹胀和消化不良[9]。刘凤斌认为在PLGC阶段,病因多与肝胃失调和胃络血瘀有关,导致气机失衡和血行不畅[10]。

表2 常用药对及组合

图5 常用药物组合图示(63,38.9%)   

表3 用药聚类分析

脾胃湿热是最主要的病机,其次是肝胃不和证和胃络瘀阻证。治法方面主要包括清热利湿、和中调脾,这些方法有助于清除湿热,恢复脾胃功能的平衡。在用药频率方面,太子参、砂仁、姜半夏等药物使用频繁,这些药物多用于调和脾胃、理气和化湿,以应对脾胃湿热的主要特征。此外,药物的四气分布以温和为主,符合治疗胃炎的一般原则,保证了治疗的温和性和安全性。在五味分布上,以辛、苦味为主,中药功效以补虚类、理气类、清热类、温里类、化湿类等为主。这有助于调和胃气和清除湿热,符合脾胃湿热证的治疗需求。多数药物归脾胃经,进一步印证了治疗的重点在于脾胃的调理和恢复。

基于聚类算法分析,陈建章教授治疗PLGC常用药对包括:(1)姜半夏,黄芩,木香,海螵蛸;(2)太子参,黄连,枳实;(3)姜半夏,竹茹,海螵蛸;(4)姜半夏,吴茱萸,竹茹,海螵蛸;(5)竹茹,海螵蛸等。这些药物组合的选择反映了陈建章教授在治本病的综合治疗策略和个体化用药原则。姜半夏、竹茹和木香取自半夏泻心汤加味,结合了开上、宣中与下法,旨在恢复脾胃功能和延缓胃癌前病变向胃癌的进展。其关键作用机制涉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对CAG的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进一步萎缩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11]。海螵蛸通过促进血液循环以消除瘀血,抑炎、修复胃黏膜、缓解疼痛等发挥治疗作用[12]。太子参、黄连、枳实、姜半夏、吴茱萸均取自黄连温胆汤、左金丸加减。研究表明,黄连温胆汤结合六君子汤治疗CAG,可显著改善症状,减少炎性反应,增强免疫功能[13]。左金丸可通过多通路协同的方式发挥胃黏膜保护作用[14]。由此可见,陈建章教授在PLGC临证中谨守古方,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经验随证加减。

核心组合主要有:(1)太子参,砂仁,姜半夏,竹茹,莱菔子,茯苓,吴茱萸,木香;(2)太子参,竹菇,砂仁,吴茱萸,姜半夏,木香,黄连,莱菔子;(3)太子参,莱菔子,蛇舌草,姜半夏,砂仁,黄连,吴茱萸,石见穿;(4)砂仁,木香,姜半夏,莱菔子,吴茱萸,海螵蛸,夜交藤,太子参;(5)太子参,姜半夏,砂仁,黄连,竹茹,吴茱萸,莱菔子,木香;(6)太子参,姜半夏,黄连,吴茱萸,丹参,砂仁,莱菔子,葛根;(7)太子参,黄连,莱菔子,五灵脂,吴茱萸,姜半夏,石见穿,竹茹。从这7个新方可以发现陈建章教授潜在的遣方用药规律体现在以下方面:(1)太子参为基础的调和配方:所有组合中,太子参频繁出现,表明其在恢复和增强脾胃功能中的基础性作用。太子参作为补气药,有助于增强患者的生理能量和改善病后体虚[7,14];(2)辛温药物的运用:如姜半夏和木香,常见于多个组合中,它们的辛温特性有助于行气解郁,特别适用于血瘀型的患者,通过疏通气机,改善胃部疼痛和不适;(3)苦寒与清热药物的精准施用:如黄连,苦寒属性对清热燥湿有显著效果,尤其适用于湿热内蕴证候[15];(4)理气与健脾的综合调理:砂仁和莱菔子等药物在多个组合中出现,这反映出在治疗的同时,亦注重健脾化湿,增强消化系统的整体功能;(5)活血化瘀与调和气血:组合中石见穿的使用,可能旨在活血化瘀,调和气血,以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特别适用于血瘀阻滞的患者,IM和DYS是CAG的重要病理变化,属于血瘀病变,西医无特殊治疗方法,大量的临床案例证明中医药疗效确切,具有一定的逆转作用[16,17]。陈建章教授常用石见穿、菝葜、莪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6)五灵脂的特别作用:五灵脂在第7组合中的使用可能与其对气滞血瘀及痰浊内停有特别的疗效,可以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修复胃黏膜[18]。

本研究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深入分析陈建章教授治疗PLGC的用药规律。通过数据挖掘,揭示了传统医案未曾展现的新知识和信息,为传承和深化陈建章教授的治疗经验提供了新视角。尽管通过平台运算明确了药方规律和新方,这些发现仍需经过严格的临床测试以验证其有效性。此外,认识到数据挖掘技术的限制,我们在进行分析与评估时应融入中医药的传统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本项目组将继续进行大样本、高质量的数据挖掘,以期更好地总结潜在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参考文献:

[1]李昆阳,刘华一,仝菲.从“因滞致虚,因虚夹邪”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J].天津中医药,2021,38(5):604- 607.DOI:10.11656/j.issn.1672-1519.2021.05.13.

[2]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肿瘤协作组,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早癌协作组,等.中国整合胃癌前病变临床管理指南[J].胃肠病学,2021,26(2):91-111.

[4]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等.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J].中华消化杂志,2020,40(11):731-741.

[5]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张声生,唐旭东.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7):3060-3064.

[6]高婧,范淑月,倪钰莹,等.国医大师王庆国时相辨证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39(7):728-731.

[7]窦志强.旴江医家陈建章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J].新中医,2020,52(17):186-188.

[8]李枝锦,吴平财.微观辨证论治脾虚湿浊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3):643- 646.

[9]徐伟超,赵润元,李佃贵,等.国医大师李佃贵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的数据挖掘[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9):4350- 4353.

[10]黄远程,潘静琳,黄超原,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证型、证素演变规律文献研究[J].中医杂志,2019,60(20):1778-1783.

[11]李莉,陈俊寅,胡玲琴,等.半夏泻心汤加昧治疗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其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6):291-298.

[12]王学超,刘冲,严光俊.严光俊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药对拾撷[J].光明中医,2023,38(12):2287-2290.

[13]陈祝,王建业,刘燕,等.黄连温胆汤加减联合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2,54(5):53-57.

[14]孙晶晶,刘洁.常用保护胃黏膜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23,31(19):114-118.


基金资助: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GJJ213302);


文章来源:周微红,傅斌,万军,等.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旴江医家陈建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用药规律[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16):75-7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期刊名称: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期刊人气:248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0274

国内刊号:44-1530/R

邮发代号:46-185

创刊时间:199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