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使用移动终端和移动APP越来越普遍,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针对移动互联安全的扩展要求,发布了《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标志着我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正式进入“2.0时代”。本文研究了新版等级防护针对移动APP的防护要点,对如何提高移动APP等级保护对象的信息可靠性提出若干问题和有效建议。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以来,移动终端的数量和用户群体不断增长。截止2018年12月,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规模突破14.5亿台。更加丰富多样的移动APP也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信息安全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网络诈骗、信息泄露、恶意扣费、流量损失等事件不断发生,对移动APP用户的正常使用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针对移动互联安全的扩展要求,发布了《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简称“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标志着我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正式进入“2.0时代”。
1、移动APP新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点
新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中将使用移动互联技术的保护对象进行统一定级,移动终端、移动APP和无线网络等要素不再单独定级,与其他采用移动互联技术的设备、应用和网络环境一起定级为移动互联技术保护对象。新标准对移动互联技术保护对象的环境安全、物理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安全、通信安全、计算安全、数据安全等内容进行扩展,分为物理和环境安全、网络和通信安全、设备和计算安全、应用和数据安全4个方面的技术层面类别。在管理层面则分为安全制度、安全组织、安全建设、安全运维4个类别。本文列举以下几个新标准提出的等级保护新内容:
1.1移动终端安全等级保护
新标准针对移动终端的安全,对其安装环境、自身可靠性和运行环境进行了新标准制定,比如指定了不同等级保护对象的访问要进行应用级隔离,采用黑白名单方式来控制软件的自动安装和运行方式;指定移动终端管理服务端的设备周期、远程控制权限、安全管控机制等。
1.2移动APP代码安全等级保护
新标准针对移动应用代码泄露、被篡改和冒用等问题,提出了新的代码校验技术要求,以达到保证代码可靠性和完整性。规定等级保护对象的移动应用软件在出厂前要经省级以上专业评测机构可靠性检测通过后方可上线,在移动APP发布、安装和运行过程中要采用可靠的数字证书签名和分发渠道等技术来保证移动APP的代码安全。
1.3无线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新标准对移动终端的无线网络接入和传输提出了可靠接入、入侵防范、通信保障等安全要求。如无线接入设备的过程要被检测、记录和定位,要管控接入设备的SSID广播、WPS等高风险功能的开关状态,对等级保护对象无线通信中的敏感报文进行加密处理等。
1.4移动互联安全管理
新标准要求建立针对移动互联的安全管理制度,对终端、网络、APP和用户行为进行统一管理。设置移动互联管理组织和人员体系,明确管理制度和管理员职责,加强对终端、数据和网络环境的软硬件管理力度,建设有效实施安全管理制度的信息系统,将其纳入移动互联安全方案的总体设计中去。
2、移动APP等级保护对象的防护策略
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落地实施研究过程中,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考虑移动APP等级保护对象的防护策略。
(1)新标准要求将终端、应用和网络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对象,与其他采用移动互联技术的保护对象一起来定级。但在现有的移动互联应用体系中,APP应用、网络、终端的运维负责单位是不同个体,如银行类APP就存在银行网络、银行服务器、用户个人终端、银行柜台终端、无线WIFI网络、移动运营商网络、软件程序等多个等级保护对象,这些对象隶属的单位或个人是完全不同的,涉及面甚广,在实施等级保护对象防御系统设计和应用时,谁来负责设计、实施和应用是很大的难题。
(2)目前新标准针对移动APP等级保护对象的通信网络要求强调的是无线网络,但在实际应用时存在使用转接设备实现有线上网或蓝牙共享上网的情况。移动终端和其它设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都会对移动APP等级保护对象的防护造成影响,很难指定统一的标准和管理制度。
(3)新标准对移动APP获取用户或业务敏感信息的授权、存储、传输和计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要求,但是对移动APP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的数量、途径和利用方式没有明确规定。目前移动APP在首次应用时会有用户须知手册提示,但对具体的敏感信息类别没有明确标识,用户也不能指定不可被获取的个人隐私信息。例如通讯录、定位、生活习惯等敏感信息是部分移动APP的必备数据,但用户无法自主设定哪些数据可以提供和被分析。
(4)新标准明确提出移动APP的发行需要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评测合格后才可以发布。但目前移动APP的下载渠道较多,不同型号的终端、操作系统都要有兼容性的安装程序。部分辅助工具提供的APP下载已经是旧版本或不兼容版本,安全厂商提供的检测结果也存在结果不一致或版本不全等问题。检测的权威性也无法得到保证,检测方法不同导致检测结果不同情况较为普遍。
(5)新标准要求移动APP等级保护对象“应对同一用户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实现用户身份鉴别”。但这个要求只是规定了用户身份鉴别的方法数量,并没有对准确性、可靠性进行约束,比如采取数字密码和图案密码的形式是类似的但算是2种鉴别方法,这经常被软件厂商利用来应付检测,但实质上安全性并没有显著提高。
3、结语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正式进入“2.0时代”,对移动互联类等级保护对象的新内容也会对移动APP的研发、推广、应用和维护造成深渊的影响。新标准的提出和落地还需要一定时间,建议在工信部、公安部等政府部门牵头,制定行之有效的移动APP测评标准,建设全国范围的科技测评机构体系,开展广泛的产品测评、系统评估、漏洞修复和法律标准研究工作,对授权方的业务水平和相关资质进行有效评估。总之就是要在新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建设,提高移动APP等级保护对象的评测水平,保证移动APP应用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参考文献:
[1]赵晶晶.基于等级保护的网络安全建设之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7(4):17-19.
[2]王坤.移动APP安全及等级保护测评实践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7(1):40-41.
[3]蒋健健.移动APP的现状与发展[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3):74-75.
树彬.移动APP安全及等级保护测评研究[J].科技风,2020(16):90.
分享:
目前,我国采取的粮食储备方案主要包括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农户储备和粮食流通企业储备4种。其中,农户储备的数量占比超过了一半,但农户在粮食储存过程中的损失率也高达约8%,导致每年粮食损耗达到2 000万吨。另外,粮库的储备损失率在5%左右。如果将损失率降低到2%左右,那么每年至少可以多获取几百亿斤粮食。
2025-01-07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促进了无线通信网络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在不同的环境下,改变无线通信网络中的节点分布,搭建符合通信逻辑的层级链路结构,确保指定信息的有效交换。随着人们开始依靠无线通信进行信息交换,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2024-09-19随着社会的发展,垃圾数量逐年增加。2016—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年均增长率超过7.7%。随着垃圾产生量的增多,垃圾分类处理变得尤为重要,合理的分类处理方法将直接影响垃圾回收的价值和垃圾处理的效率。当前,我国垃圾分类制度不够完善,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也较淡薄,缺乏分类的主动性。
2024-07-22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家饲养宠物,但因工作需要,可能长期不在家,无法做到及时投喂,从而影响宠物的健康。现有的宠物饲养大多采用一次性投喂足量的食物和水等方式,使食物长期暴露在室外,容易造成细菌感染,也极易造成宠物暴饮暴食,影响宠物健康。
2023-12-19在我国电网企业中,人力资源的合理管理对于高效培养专业领域人才、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以及更好地发挥其最高能效均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存在海量的复杂数据,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无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准确地分析与判断,因而也无法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系统所收集的大量数据。
2023-11-02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对计算机网络人性化和智能化的需求也更高。但是,因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网络技术发展还在不断完善,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智能化的绑定和跟踪,使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进。因此,将人工智能应用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尤为重要。
2023-09-15随着网络与信息的交互发展,可穿戴电子设备凭借其诸多便捷实用的功能逐渐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满足可穿戴电子设备功能的需要,设备对供电装置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电池供电方式会带来电池体积增大、质量增重等问题。因此,需要一种新的供电方式来更好地解决设备供电装置的持续供能问题。
2023-09-12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热网系统应采用B/S架构建设,其中包括数据感知层、数据管理层、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表示层与终端访问层。数据感知层包括数据集中器、智能仪表等物联网设备,用于收集数据,远程监控。数据管理层包括热力站上位机,用于采集数据,发送控制信号,并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
2023-08-29常见的空气质量检测设备功能单一,各个传感器都是独立、分立的,只能检测一种到两种的空气质量数据,无法多样化检测空气质量浓度数据,没有和云网络平台进行连接,无法远程传输数据。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者对空气质量检测展开了深度研究,其中,文献通过融合多种室内空气质量数据,输出室内火灾发生概率,提出了一种室内火灾预警算法。
2023-08-25随着产业技术复杂度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开始突破组织边界,通过开展合作来获取互补性创新资源、降低创新的风险和复杂性,合作创新已经成为组织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形式[1]。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由于该产业具有技术更新速度快、创新难度大以及技术溢出效应等特征,合作研发成为该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
2023-08-23人气:5255
人气:2557
人气:2059
人气:1974
人气:188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信息网络安全
期刊人气:1629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主办单位: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科技
国际刊号:1671-1122
国内刊号:31-1859/TN
邮发代号:4-688
创刊时间:200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646
影响因子:0.693
影响因子:0.706
影响因子:1.052
影响因子:0.19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