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孙少平如何从自卑变得自信,从迷茫变得坚定,从别人的负担变得有担当,这一切的改变都少不了生活的磨炼。苦难生活造就他的坚韧和勇敢;宽容、大度的他只收获了短暂的爱情;有一颗正义的心他敢于见义勇为,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从求知求学到奋斗不止再到成熟蜕变,孙少平为我们演绎了一场自卑的青年通过自己的拼搏塑造了自己的不平凡人生。
《平凡的世界》是作者路遥花了整整六年的时间去创作的,文学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积累创作素材,路遥头三年到各地采访,考察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主动去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比如人物孙少平旷工生活的种种艰辛就是他下到矿井里和旷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实地去感受旷工们的生活,体验当中的辛酸。后三年的创作,废寝忘食,白天翻阅资料、构思故事情节,晚上开始写作,直至凌晨四点左右才上床睡觉。像这样经过了接近两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创作,《平凡的世界》终于问世,这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名著。现在仍有许多年轻人把《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之所以能有这么深远的影响,是因为当中的一些至理名言,“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这样的名言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同时它也用白纸黑字告诉人们人生真谛。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做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
整本书以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一群普通的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随着时代的洪流艰难地走过人生中的曲折道路,平凡的人都拥有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其中作品开头出现的孙少平这个人物形象让人深刻。他生于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的他在双水村算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也正是这样,他不甘心自己和父辈一样当个农民,年轻的他想闯出自己的天地。作者对孙少平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分为求学、当散工、当煤矿工人这几个时期。孙少平如何从自卑变得自信,从迷茫变得坚定,从别人的负担变得有担当,这一切的改变都少不了生活的磨炼。孙少平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去创造自己的未来,许多现代年轻人在他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对他们有很大的激励。下面来剖析一下孙少平的人物形象:
一、苦难生活造就他的坚韧和勇敢
当人处在逆境中时有些人会自怨自艾,哀叹命运的不公;有人会认清环境逆流而上,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孙少平则属于逆流而上之人。求学时期的孙少平是自卑、敏感、自尊心强,有上进心,也懂得自爱。在20世纪70年代缺衣少食是平常之事,他的自卑源于他贫困的家庭,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连最差的丙菜——清水煮白萝卜都吃不起,每顿只有两个黑膜。为了避开同学们异样的目光,他总是最后一个去拿饭的,看到乙菜盆的底子上有一些残汤剩水,也是慌得如偷窃般往自己的碗里舀,农民出身的他不敢对家里有过多的要求,能填饱肚子就行了。即使饿得头晕也没有接受同学的帮助,这是自尊心在作祟。在课余时间他也在不断地充实自己,没有钱买书就到县图书馆借书看。正是有了这些知识的储备才让他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田晓霞的思想高度的契合。由于家庭的贫困他不能继续深造,高中毕业后回到双水村当了一名老师,每天期盼着田晓霞寄来的报纸,从而获得外界的新消息。
他有一颗涌动的心,不想一辈子就在双水村,他渴望独立地寻找自己的生活。在结束了三年的教师生涯后,他独自一人踏上了去黄原城的汽车,出门靠自己的双手谋生。在那个温饱问题都还没解决的年代,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一个农民不种田,想出外面的世界有一番作为是不可能的。到黄原城后,高中毕业的他只能打散工维持生计,但此时的他在思想上有了飞跃,把生活中的窘困当做是人生的磨炼。一个细皮嫩肉的书生干着又脏又累的苦活,背上因为背石头磨得皮开肉绽也没有放弃,继续坚持自己的选择。即使在如此艰苦肮脏的环境中他也没有放任自我,完全地融入到底层人民中去被他们同化,而是始终保持阅读的习惯,白天干体力活,晚上还挑灯夜读。
后来在田晓霞的帮助下,孙少平从原来到处打散工变成了有正式工作的煤矿工人,这种下苦的工作连城边的农民都没人愿意干,但孙少平却希望自己能被录取,因为对他而言这是难得的入公家门的机会,是一生命运的转折。当真正进入工作的环境时,他用自己无比坚强的毅力扛起了所有的艰辛,每次下矿面临的都是生命的威胁,即使如此他也没有退缩依然在苦难中前行,成为生活的强者。也许有个别人会认为孙少平的自我精神安慰中有一些阿Q的影子,但他每一次的精神升华都是历尽了一些磨难后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与阿Q不切实际的幻想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他是生活的驾驭者,而不是随波逐流者。
二、宽容、大度的他只收获了短暂的爱情
孙少平的初恋是郝红梅。处在青春期的他是敏感而羞怯的,在看到与自己处境相同的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渐渐对她产生情愫,但被当众说破后,与郝红梅关系渐变恶劣。在这样的处境下,自卑的他觉得自己连拥有爱情都不配。后来郝红梅却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这使他感到更为难堪。即使如此他也没有记恨她,在毕业时郝红梅因为不够钱买礼物送给班上的同学偷了商店的手帕被抓后,他知道后帮她求情。面对爱情他懂得自爱,不强求,知道郝红梅犯错被抓后没有报复,反而为她以后的前程考虑替她求情,展现了他的胸襟和气度。
在县城读书期间润叶介绍他认识了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田晓霞,与田晓霞的交往中他发现两人在思想上产生了很多共鸣,两人在一起时总能天上地下谈论一番。论家境、学历和工作二人都不般配,但两人互相吸引着走到了一起。孙少平吸引田晓霞的地方是她对生活所采取的态度,使她非常钦敬。她喜欢孙少平的正是他不伪装自己,并不因为生活的窘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义,他的精神力量十分强大。与开始懵懂的初恋情愫不同,他们在思想上高度契合,和大多数恋人一样有说不完的话。可是现实摆在面前,大学毕业当记者的田晓霞会不理会家人反对,不顾一切地嫁给煤炭工人孙少平吗?两人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从田润叶身上就可以知道两人的爱情一旦公开必然遭到反对,孙少安配不上双水村书记的女儿,孙少平就配得上市委书记的女儿?现实摆在面前,作者很难以用一个超俗的理由让这段爱情修成正果,但又不愿让两人重蹈孙少安的覆辙,最后只能以生死相隔来结束这段爱情。这也许与作者本人曾经遭遇过的初恋类似,1969年,路遥与来自北京的知青林虹相互吸引,确定了恋爱关系。后来路遥将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工人”身份让给了林虹,林虹就离他而去了,作者最刻骨铭心的爱情也败给了现实。对于田晓霞和孙少平最终的爱情走向,当中也映射出门第之见。田晓霞死后,田福军才从女儿的日记中知道她与孙少平的恋爱关系。为什么她一直没有对家人说?因为跟着孙少平下了一次矿井后,其实她内心也没有确定下来,自己是否愿意成为一名煤矿工人的妻子,每天为自己的丈夫担惊受怕,这样的结合能否得到家人的支持。所以孙少平煤矿工人的身份没有改变,田晓霞和他的结合也就不可能。也许在作者的眼中让这段爱情在盛开的时候就戛然而止就是一种美好,才会安排这样的结局。
三、有一颗正义之心的他敢于见义勇为,追求实现自我价值
在县城读书的时候,跛脚女子侯玉英在上课时揭发他偷看《红岩》,还当众顶撞他,揭发他和郝红梅之间的暧昧关系,对于这样的人大多数人都会怀恨在心。但在一次劳动中下大雨突遇山洪暴发,侯玉英被洪水围困,孙少平不计前嫌冒着生命危险跳入水中把她给救出来了。在黄原打散工时发现包工头胡永洲占打工女孩小翠的便宜,在清楚知道胡永洲的势力不小遭到此人威胁的情况下,他依然挺身而出搭救小翠,把自己结的工钱给了小翠,离开工地另谋生路。“路见不平一声吼”像孙少平这样见义勇为人,不畏强权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其实这当中也包含了他对弱者的同情。侯玉英是残疾人被洪水围困之时若然不救必死无疑,小翠被家人所逼小小年纪出来打工还遭人凌辱,他不帮又于心不忍。他自顾不暇也要帮助这些人是正义之心所驱使。
孙少平出去打散工既是为了改变家中一穷二白的困窘,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他认为“只有劳动才能让一个人变得强大,让人充实,要想求得解放就要深深地投入到劳动中去。”所以他可以为了五毛钱拼死拼活地扛一天的石头;可以在矿井下忍受阴冷的地气挣一月几百块钱的工资。花掉全部的工资给家里人买礼物;把积攒了几年的工资悉数寄给家里和妹妹;用自己所有的钱为父亲箍窑洞。钱就是自我价值的象征,自我独立的实现,在他眼中,把赚到的钱用来帮助自己的亲人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孙少平是路遥以自己的弟弟王天乐为原型塑造的,他作为平凡人在艰苦的年代有着不平凡的成长史,是千千万万个平凡人中的典型代表。从求知求学到奋斗不止再到成熟蜕变,孙少平演绎了一场自卑的青年通过自己的拼搏塑造了自己的不平凡人生。
孙少平也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作者通过生活中的磨炼去塑造一个有深度有思想有灵魂的劳动者形象。在现实中大部分的低层劳动者都被艰辛的生活折磨得麻木不仁,所以孙少平在那个年代里是理想人物应有的一种精神状态。正如大亚湾那个褐色世界中的“黑金”一样,没有耀眼的光芒,只有默默地奉献。
参考文献:
[1]韩淑梅.《平凡的世界》孙少平人物分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9,36(04):163-164.
[2]房鲁.从人性美的角度分析孙少平的人物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03):77-78.
[3]汤思源.《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1):36-37.
文章来源:石银丽.浅析《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人物形象[J].今古文创,2021(29):6-7.
分享:
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应该是给英子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胡同街坊的眼里,惠安馆住着的是一个疯女人,胡同里的人都怕她,不敢去接近她,她每天站在自家门口呆呆地望着,像是在等什么人。每次英子妈妈领着她路过惠安馆的时候都会加快脚步,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触这个疯女人,但恰恰是大家对秀贞反常的态度,勾起了英子对她的好奇心。
2023-11-14在元杂剧《西厢记》中,王实甫通过运用众多典型意象,营造出了艺术价值极高的意境。人、情、物三者交织,达到了王国维戏曲意境理论中的最高审美标准。而月亮可谓是贯穿《西厢记》全篇的重要意象,一方面月意象既用来指代崔莺莺,月亮的变化有时还暗示着崔莺莺的内心情感波动;另一方面月亮又是崔张二人传达感情的特定载体,帮助他们跨越了原本的时空限制。同时,人与月相通的观念,赋予月这一意象更深厚的内涵,体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戏曲意境说视角下解读《西厢记》中的月亮意象,能够深层次地探析月亮意象所蕴含的美学意蕴。
2021-09-08在晚周诸子的著作中《,庄子》因其混杂舛驳、歧变较多、细微精深,解读更难,因此诠释版本更多,其中极为突出的是郭象。郭象思想依据庄子思想而生发,但又与庄子有所不同,因而被称为误读《庄子》。但从拉康思想来看,在文学作品的解读实践中,误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阅读本身不是阅读文字,而是阅读文字背后承载的真理和思想,而真理和思想无法被直接传达,只能通过读者的阅读和二次创造来实现具象化。既然误读不可避免,文学作品解读的意义何在?核心在于人,在他人的文本或思想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塑造自己,这既是对自我的找寻和追问,也是他
2021-09-08《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也是童年时期的最后一篇。乔伊斯笔法细腻,“表现出福楼拜(Flaubert)式风格。乔伊斯在创作《阿拉比》时手法细腻,刻意追求细节描写的高度精确,并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尝试探讨这些细节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辅助叙事、刻画人物和背景、揭示主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1-09-08《聊斋志异》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在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占大部分。小说作为特定环境中描写特定人物的文体,在表现人物艺术形象方面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聊斋志异》通过故事的描写形式,赋予女性人物以鲜明的特征,展示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
2021-09-08灾难文学是灾难记录与延伸,是对人类心灵的折射和对人性的透视。通过对《天乳》《云中记》两部灾难文学作品中灾难书写的研究,从生命自然的传统与改变、美学理念下的叙事和灾难文学精神疗救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层层深入,挖掘人性复归的可能,以探究灾难后时代灾难书写应有的理念与创作意义。
2021-09-08人们谈起新文化运动与儒家的关系,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打倒孔家店。而《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舆论阵地,在其中发表文章的作者无一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但是细细品味他们发表的文章,这其中对孔学的态度,也不全是暴风骤雨式的砍杀,也不乏有站在历史进程的角度,表达出对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温柔一面。
2021-09-08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述了其悲剧理论,包括悲剧的内涵和效果。而中国原创音乐剧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开山之作《金沙》,描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爱情悲剧,其内在悲剧特点与亚氏悲剧理论十分契合。本文以中国原创音乐剧《金沙》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域下,对该音乐剧的悲剧内涵进行探究,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该剧框架结构进行梳理,深入剖析了该剧的时间部署、三种巧合以及歌曲复现等方面。
2021-08-31民族歌剧《太阳之歌》,以陕北一对青年男女艰难曲折的爱情故事为主要剧情,反映出新旧社会两重天,共产党、毛主席是天下受苦人民的大救星。本文对该剧的人物塑造、舞美、唱腔、对白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演唱技巧的把握,到音乐会排练细节的整体磨合,最终把这部歌剧作品搬上了硕士音乐会的舞台。笔者结合硕士毕业音乐会中自己饰演该剧女主角李改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总结出艺术是对时代生活的反映,它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才会充满发展的活力。
2021-08-31桑桐先生是我国近代非常重要的作曲家,他创作的小提琴钢琴曲《夜景》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自由无调性作品,该作品同时也透露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的元素,将西方音乐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元素相结合,推动了国内音乐的发展。桑桐曾听过谭小麟的课而谭小麟师从欣德米特,在桑桐的作品中也能发现欣德米特的作曲技法。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桑桐《夜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级集合,但是很少有学者从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理论出发去分析该作品。本论文将依次对桑桐和欣德米特的生平进行介绍,简单分析《夜景》中的作曲技法、梳理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体
2021-08-31人气:5125
人气:2700
人气:2398
人气:2279
人气:204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语文学刊
期刊人气:1307
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主办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出版地方:内蒙古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672-8610
国内刊号:15-1064/H
邮发代号:16-52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523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20.020
影响因子:0.517
影响因子:1.02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