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吴敏树以古文名家,诗歌成就亦不可小视。受地域和个人际遇等因素影响,其诗歌受屈原辞赋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往往借助屈原和《离骚》来浇灌胸中块垒,抒发悲悯情怀;二是其诗歌里“兰”“芷”“荷”“湘灵”等美人香草意象俯拾即是;三是他往往仿照《楚辞》句式来创作辞赋,且对它们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和创新。
吴敏树,字本深,号南屏,晚号乐生翁、柈湖渔叟等。嘉庆十年(1805)出生于巴陵县(今湖南省岳阳县),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其经史之学颇有根柢,著有《孝经章句》《〈论语〉〈大学〉〈中庸〉考异别钞》《春秋三传义求》《周易注义补象》《孟子考义发》《〈诗·国风〉原指》《柈湖文录》《柈湖诗录》《史记别钞》等,主编《巴陵县志》和《湖南通志》。吴敏树长于古文创作,名满天下,曾被郭嵩焘誉为“湖南二百年来”与曾国藩相埒的大家[1]。他又酷爱诗歌创作,众体皆擅,数量亦多。与晚清时期其他湖湘文人一样,其诗文创作受屈原《离骚》及其他《楚辞》作品影响,呈现出鲜明的屈骚艺术特色。
一、借屈原、《离骚》来抒情
作为“中华诗歌之祖”,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不言而喻。其同时代的同乡文人李元度的诗文创作,深受屈骚文化的熏陶[2],吴敏树亦然。其故里鹿角,离屈原沉江殉国之所———汨罗江下游的河泊潭仅二三十公里,且都在湘江之畔,一水相连,望而可及。正如他《同胡湘杜岳州竹枝词十六首(其十五)》一诗所说:“垒石山连鹿角山,浩然楼起好跻攀。劝君莫上楼头望,望到汨罗沉水湾。”[3]另外,吴敏树学识宏富,才气过人,但他会试屡次落第,终其一生,也只做过浏阳县教谕之类的小官。这种怀才不遇的经历,与屈原很为相似,使他对屈原有极高的精神认同。
在吴敏树《柈湖诗录》里,提到屈原与《离骚》并借以抒发胸臆的诗句,可谓俯拾即是。例如:
楚歌莫悲悲莫哭,万古愁深湘水曲。日落孤云断九疑,秋风袅袅吹斑竹。屈原二十五《离骚》,泣作琼瑰招复招。亦有沧浪旧渔父,芦花月明撑钓舠。[3]
这是吴敏树赠给好友王子寿的一首诗。全诗借楚湘大地与屈原作品密切相关的经典意象来铺叙诸多愁绪:一是夕阳斜照孤云独笼的九嶷山,这是舜帝南巡殁身之处,在屈原的《天问》和《九歌》里均有提及。一是袅袅秋风吹拂下的斑竹,相传这是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万里寻夫到君山,获悉夫君去世的噩耗落泪而染成的斑竹。但吴敏树重点提到屈原二十五篇传世辞赋,且用其代表作《离骚》来借代,并以“泣作琼瑰”来形容这些辞赋的艺术价值。琼瑰就是美丽的玉石,《诗·秦风·渭阳》有“何以赠之,琼瑰玉佩”之句,《毛传》将“琼瑰”解释为“石而次玉”,意即仅次于玉的石头。把琼瑰与哭泣相联系,前人已有先例,宋代词人蒋捷《瑞鹤仙·乡城见月》就说过:“琼瑰暗泣。念乡关、霜芜似织。”不过,吴敏树最后话锋一转,他写到吟着《沧浪歌》的渔父,在芦花盛开的季节,在明月朗照的夜晚,撑着一只酷似尖刀的独木舟钓鱼,纵情高歌,以一种潇洒豁达的态度,跳出了悲愁的境界。
吴敏树另有一首写给王子寿的诗《辛酉开正寄王子寿》,其时王正在荆南书院任主讲,吴敏树用“文章旧国《离骚》接,教授高门著录归”[3]来表彰他的成就,认为他的文章直逼《离骚》,其评价可谓高矣。吴敏树的很多诗作皆可以觅见屈原和《离骚》的踪迹。例如《昭山》:“昭王南游不到此,昭潭之说荒唐矣。……雄风独开大楚国,屈平放逐《离骚》才。至今扁舟览奇胜,湖南千里无浮埃。屈潭之名传者真,昭山昭潭岂其伦。”[3]此诗质疑湘潭昭山得名与周昭王南征的关联,而肯定屈潭的名字与屈原放逐汨罗且自沉江潭有着直接的关系,其贬昭潭而褒屈潭的情感倾向分明可见。再如《贾太傅祠》:“沅湘自是骚人国,天遣先生吊屈来。”[3]开篇就对贾谊被贬南国而渡江吊屈说成是上天交给的任务,间接地借屈原来表达对贾谊怀才不遇的惋惜。再如《学舍早秋》:“《离骚》宋玉漫悲伤,今见秋来意转强。”[3]《云梦吟寄前郡伯廷公即并呈严明府》:“云梦烟花愁里见,《岳阳风土记》中知。……客到湘中骚有怨,地侵湖外政何施。风流旧守滕京过,忧乐楼头空我思。”[3]《有木》:“庚寅以降,曰维今朝。《离骚》岂远,正则非遥。”[3]《渔父》:“莫笑渔家傲已奇,沧浪一叟是吾师。……屈原醒日此翁醉,试问湘流知不知。”[3]再如“正似杜陵多拙意,岂惟楚国有骚声”[3]“汉郎只为相如重,楚土难除正则哀”[3]“无人会得《离骚》调,知在咸池第几篇”[3]等等,都是借屈原和《离骚》来浇灌胸中块垒、抒发一种愁怨不平的情绪。
端午,是中华民族竞渡龙舟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在吴敏树的《柈湖诗录》中,有二首与端午祭屈直接相关的诗,其一是《端午陈留道上作二首(其一)》:“新麦作馒头,当门祭端午。艳艳蜀葵花,小髻陈留女。”[3]此诗所提到的“陈留道上”,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一带。与南方尤其是两湖地区相比较,北方端午祭屈的仪式并不是十分隆重。在这种情境下,远离家乡的吴敏树,只能用新麦做成的馒头,在美艳的蜀葵花和梳着“小髻”的陈留女子的陪伴下,对着大门来遥祭一下伟大的屈子。他还有一首《端午食粽》,更加详尽地表达了他的端午情愫。全诗如下:
汨罗一勺寒涟漪,下有千载忠魂悲。乡人自古致哀吊,楝叶裹粽蟠彩丝。贾谊投书马迁叹,行人多少痛哭辞。何况长沙父老泪,滴向波流无尽时。恨谁推堕竟沉没,茫茫求索饮食之。江山苍凉烟雾暗,波浪喷涌蛟龙移。湘妃鼓瑟水仙出,文鱼拥驾灵旗飞。荷衣兰佩众香发,瑶席迎荐三闾祠。《招魂》《天问》作迎送,曲罢神去天容悲。自从秦汉故事重,岂独荆楚遗民思。如何今人值佳节,但纵口腹忘前师。此物应关馂馀惠,当年奚啻巷祭私。江头竞渡亦非古,素钱拚命穷水嬉。子推死禁太原火,世间习俗由来痴。当食不觉三叹息,风雨萧瑟来江湄。[3]
五月初五的汨罗江,江水寒冽,涟漪阵阵,贮藏着千余年来屈子巨大的悲痛。吴敏树首先追溯古代祭屈的几类人:一是当地乡民,自古以来就用五色丝带缠着楝叶包裹的粽子投入江中,以致“哀吊”之情。二是司马迁,他在《史记》里说:“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所有这些,都引发了长沙诸地众多父老乡亲痛哭的眼泪。三是贾谊,他在南贬长沙舟渡湘水时写下千古名文《吊屈原赋》,以“敬吊先生”。接下来,他用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铺陈端午祭屈的场景:烟雾缭绕,江山苍凉,波浪翻涌,蛟龙逃奔,湘灵鼓瑟,旗旆招展,在“文鱼”的簇拥下,以荷作衣,以兰为佩,香气袭人的水神出来了,来到陈列着瑶席的三闾祠。水神来去之时,乐师们演奏着《招魂》和《天问》。当然,卒章显志,此诗名为“食粽”,然其中心思想,乃是叹息当时人们淡化了祭屈的仪式感,每逢端午,只图放纵口腹之欲大吃大喝,往往忘记了这是纪念“前师”屈原的节日。而汨罗江上的龙舟竞渡,也已沦为浪费钱财和体力的嬉闹。
此外,有些诗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屈原或者《离骚》,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意蕴,却与屈原忠君爱国、以民为本的思想十分契合。例如他《感秋九首》的第六首和第七首:
杜陵泣中唐,陆子悲南宋。今我乃何人,无端生毒痛。生欣际盛朝,四海一天统。西洋何小夷,蠢尔傲封贡。师征几载劳,赦宥聊制控。岂谓旷荡恩,未尽刑威用。番禺事可忧,台湾地偏重。扫除他日功,骄侮此时纵。草茅知近虑,妄言愁或中。
书生不知学,妄希经世名。徒然议论快,讵有民物情。近日尤怪事,往往爱谈兵。韬钤宿将似,戈戟武库惊。乃者楚氛恶,忍令越甲鸣。何人备筹策,几士作干城。书生尔何意,毋乃兵气萌。腐儒昧世务,怪此未能明。[3]
《感秋九首》这一组诗,创作时间虽不可考,但从“西洋何小夷,蠢尔傲封贡”来看,可以肯定与西方列强挑起战事有关。面对“西洋小夷”的入侵,吴敏树像杜甫为中唐哭泣、陆游为南宋悲伤一样,因“番禺事可忧”而“无端生毒痛”。他还说,作为一名书生,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他最近好似一名满腹韬略、身经百战的武将,“往往爱谈兵”,虽“处江湖之远”,却担心没有人来筹划备战方针,没有人来担任卫国的将士。这些诗作,与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和行动何其一致!再如他的《书愁》:
民饥诚可恻,亦恐滋乱攘。生民失本图,末事乃救荒。况复无此策,灾黎何所望。莫言人心恶,备豫畏不详。去秋大雨水,高下乏仓箱。谓当数稔后,冀可资馀粮。方冬贫磬粒,入春寓竭藏……我闻古天下,沟恤关圣皇。旱潦曰时数,经理惟土疆。今之湖南地,利害形实彰。壅流致横溃,大患在沅湘。谁能陈疾苦,书辞叩九阊。[3]
吴敏树为何发愁呢?是因为去年秋天洪水大涨,颗粒无收,冬天一到,老百姓就已经把贮存的粮食吃得差不多了,入春之后,所有能吃的都被吃光了。他对人民遭遇饥荒满怀恻隐同情之心,祈盼有人上书朝廷,向皇帝陈述沅湘一带灾民的疾苦。其心其情,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出一辙。
二、用香草美人以造境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样赞美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9]意即屈原在其辞赋中,常常书写美人和香草,以喻其志行高洁。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亦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比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20]在吴敏树《柈湖诗录》中,有关美人和香草的意象比比皆是,主要有兰、芷、荷、湘灵等,兹分述如下。
屈原《离骚》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名句,同样,吴敏树也特别喜欢兰和芷。当太平天国军队久攻长沙不下转而席卷岳州之时,吴敏树率家人避居邻县平江的岑川的静居寺[21]。该寺又名净居寺,现已不存。据吴敏树《柈湖诗录》和《柈湖文录》所说,他初到该寺时,“假一室,洒扫颇洁,而惜其无花以娱”,“有老僧知其处”[3],遂“取数盆供室中,题曰‘定香之室’”,可见他对兰花的喜爱。他还作诗解说为何以“定香”名其居室:
禅榻荼烟此洞林,似依双树宿惊禽。经危已解安心法,且老难忘结习吟。佛定本来无解说,兰香何故绝幽深。木樨闻后忝师了,可向虚空着意寻。[3]
顾名思义,“定香”就是清香长定之意。然细察此诗,此二字分别来自于颈联上下句的第二字,是“佛定”和“兰香”的组合,透露出深深的禅意,其境界恬淡冲虚。对于吴敏树来说,他避居此地,恰似受惊之禽。不过,他坦陈经历了这一次危险,就已懂得安心之法,即置身于兰花之香,寄情于吟诗作文便可使他淡泊宁静、心绪安定。亦可从诗中看出,吴敏树对于兰花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它馥郁的香气,恰如其《兰房》一诗,开头便说:“清晨入兰房,香气霭然至。”[3]他还用诗详细记载了此次寻兰的经过:
幽隐欲谁待,山中我觅君。草间迷不见,石上得先闻。硬叶方知别,奇根定自芬。屈田如可买,亦拟续骚文。[3]
他把兰比作君子,幽隐于山间草丛,其处卑下,其叶硬劲,其根芬芳。吴敏树因兰花又想到“其志洁,其行廉”的屈原,直言要继承这位伟大而落魄的爱国诗人的精神,续写《离骚》。或许,这才是吴敏树喜爱兰花的深层原因。不过,有时候,吴敏树常用“兰”这个意象表达一种悲伤忧郁的情绪。如《水禊吟》:
东风吹飞花,花落东流水。绿波春荡漾,含光照罗绮。阿侬住江干,结伴禊良辰。已折岸上柳,复采洲中兰。采兰兰叶稀,折柳柳花飞。恋春春却去,忆郎郎不归。多汲井底浑,多愁心上烦。持将清和节,除却侬病根。[3]
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名住在江边的女子。暮春三月,东风正盛,花落流水,绿波荡漾,光耀罗绮。她与小伙伴同去水边修禊消灾,“恋春”情浓,“忆郎”心切,于是折柳采兰,以寄相思。柳者留也,诗人常用以表达对故人离别时的留恋和别后的思念,这是众所周知的。而“采兰”这个典故,出自《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毛传》:“蕳,兰也。”[27]士女秉兰,其乐融融,此情此景,今已不再,令人黯然生悲。
有时,吴敏树也用“芷”来表达忧思。如《湘中怨》:
迢迢沅湘流,渺渺洞庭水。落日暗青枫,凉波动芳芷。谁将幽怨托,自泛孤音起。苍梧云不开,斑竹泪如洗。[3]
此中的“芳芷”,生长在源远流长的沅湘之上,生长在浩浩汤汤的洞庭湖畔,被凝云笼罩,落日斜侵,凉波摇曳,气氛凄清哀怨。
更多时候,在吴敏树诗歌里,“兰”和“芷”这两个意象同时出现,用来比喻美好的人和事物。如《答魏刚己耆》一诗赞扬魏源的儿子魏耆:“江山罢战相公喜,人物犹夸湖海士,如君臭味湘兰芷。”[3]又如《至京晤杨性农彝珍同年》:
芷生沅江流,兰发澧浦侧。沅澧有合流,兰芷不相识。芬芗本同气,根叶乃殊色。凉风动秋波,浩露递芳息。猗欤杨季子,秉志好正直。[3]
屈原所作的《九歌·湘夫人》有这样的句子:“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王逸《楚辞章句》引五臣注:“兰、芷,喻己之善。”吴敏树正是取其喻意,用兰和芷来暗喻他的同年举人杨彝珍“秉志好正直”。他用芷和兰与杨彝珍相比附,可谓匠心独运,因为杨彝珍原籍武陵,也就是现在的湖南常德,沅水和澧水正是流经此地的两条大河。
作为“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水生植物,“芰荷”这一意象也受到了吴敏树特别的重视,如《壬辰七月初九日赴长沙应省试午泊云田》:
维舟柳树下,日午碧阴垂。风色横湘浦,波声卷岳祠。鱼虾通市小,荷芰过香迟。一醉船头酒,斜阳解缆时。[3]
壬辰年即1832年,年近而立的吴敏树从家乡溯湘江而上,前往省城长沙参加当年八月举行的乡试。七月初九日晌午,船只经过云田,停舟歇息。云田或作荣田,即今之岳阳市屈原行政管理区营田镇,汨罗江在此地汇入湘江,亦即当年屈原投江殉国之所,所以他特意选取了“荷芰过香迟”这样一个场景。又如《送王虚斋甥起官安庆》的首联:“江上美人荷作衣,江船鱼戏采莲归。”[3]这一次,吴敏树的外甥王虚斋起官安庆,他作诗相赠,然全诗甚为朦胧隐晦,主旨难明。起句便是采莲归来的“江上美人”穿着荷叶做成的衣裳戏鱼,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屈原《离骚》里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而王逸《楚辞章句》解释这一句时说:“言己进不见纳,犹复制裁芰荷,集合芙蓉,以为衣裳,被服愈洁,修善益明。”[20]吴敏树委婉地告诫他的外甥,起官安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像屈原一样修善个人品行。
除了“江上美人”,吴敏树诗歌集里出现最多的美人意象是“湘灵”,且都与“君山”有关。湘灵这个意象来自屈原所作的《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洪兴祖补注:“此湘灵乃湘水之神,非湘夫人也。”而李贤注《后汉书·马融传》时却说:“湘灵,舜妃,溺於湘水,为湘夫人。”[34]而吴敏树对二者之说皆不赞同。他于同治六年(1867)曾作《募建君山北渚亭、湘灵庙引》一文说道:
君山者,古称湘君帝子之居是也。……此左旁有阜,稍狭而长,草树翳之,常披径登望其上,则后之诸峰屏倚其前者,翼张而合其口,殆山水之聚耶!盖《楚辞》云:“帝子降兮北渚。”渚者,水中可居,君山其北渚矣。而《山经》言帝女之出入,必以飘风暴雨。飘风暴雨,非神为之,而神以之出入,祀之不修,宜有惧焉。若亭于此阜之前,标以北渚之名。而中阜为庙,以祀湘君湘夫人,于以发山水之胜势,明古神之食于兹者,容之来此。恭者尽其瞻,而雅者得其意,岂不备与?[3]
自上引文段,至少可以窥探出三条重要信息:首先,吴敏树认为,君山之所以名为“君山”,是因为“湘君帝子”居住在此。其次,吴敏树认为,君山岛就是《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里的北渚,他建议在左旁狭长的土阜之前兴建“北渚亭”。再次,他建议在土山中段建“湘灵庙”,祀奉湘君和湘夫人。可见,在吴敏树看来,湘灵等同于湘君和湘夫人。受屈原辞赋的影响,吴敏树每每说起湘灵,总与“鼓瑟”或“瑟”相勾联。如《湘妃》:
二女天人式帝仪,薰弦挥曲侍无为。如何瑟怨此终古,不是箫韶彼一时。风雨尽随龙上下,帘帷时舞燕差池。南湘合引灵均赋,秀菊香兰助好辞。[3]
娥皇和女英“薰弦挥曲”,瑟声幽怨,流传千古,引得风雨中蛟龙上下翻腾,帘外的飞燕差池起舞。可以看出,吴敏树用“湘灵鼓瑟”这一意象来营造一种悲愁的境界。又如《君山轩辕台》“莫问湘灵瑟,无端入怨哀”[3]也把“湘灵瑟”与“怨哀”相联系。再如《青竹祠》:“暮雨萧萧青竹祠,寒天无那泊舟时。波间一夜湘灵瑟,都遣愁依耳得知。”[3]泊舟上岸,一见到天寒时节暮雨淅沥中的青竹祠,就好像听到湘灵美女正在鼓瑟,惹起片片忧愁。还有一个例子,一位龚姓友人赠给吴敏树两颗名贵石头,其中一颗为云壁石,吴敏树作诗赞曰:
湘灵古祠宫,佳地近已卜。僧钟幸可间,半夜风中逐。遗音资怨瑟,流响入幽谷。[3]
云壁石是一种名贵的石头,吴敏树这样来描写它碰撞之后所发出的声音:半夜三更,万籁俱寂,洞庭行舟,夜色中依稀听到湘灵庙里风吹僧钟的声音,还有那穿越千万年的湘灵幽怨的鼓瑟之声,这些声音缓缓飘向静静的山谷,营造出缥缈隐约的氛围。吴敏树以此来比喻石头之音,真可谓匠心独运,十分巧妙。当然,在他的诗集中,也有一些湘灵美人的意象,并非是为了表现哀愁。例如《丁卯君山次韵罗念叟来游之作》:
君山楼九江,异境实天辟。区中那有此,万古心眼涤。湘灵若汩累,往往觌幽魄。自尔意茫茫,莫禁情脉脉。鄙生事因人,来每借船力。常思域外观,那计泥间迹。芝山足吾采,龟亭假我息。……浪云送遥帆,聊谢羽衣客。投琼赓匪报,自击岩间石。[3]
全诗从不同角度写尽君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掌故、自然风貌以及带给游人的心理感受,其中提到的“湘灵若汩累”,就没有掺入作者太多的主观情感。
在某些诗歌里,吴敏树还将屈原辞赋中几个常见的美人香草意象组合在一起,其屈骚特色非常浓厚。如《短歌(其三)》:“驱车策马将远行,折取湘兰动盈手。美人耿耿前路遥,我欲从之肯回首。”把湘水之兰与美人叠加在一起,香草美人,交相辉映。[3]又如《重九日后山登高同孙由庵、罗敬业、家弟退庵作》:
秋原肆瞻眺,四野忽已宽。兹山高未极,平望浮云端。洞庭叶正下,潇湘波始寒。采兰竞谁赠,艺菊聊可餐。[3]
这首诗中的“洞庭叶正下,潇湘波始寒”“采兰竞谁赠,艺菊聊可餐”,正是重阳登高所见情景的铺陈,也是对屈原《九歌·湘夫人》中“洞庭波兮木叶下”、《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和《九歌·礼魂》中“春兰兮秋菊”的借鉴和改写。再如《湖望有怀》:
家就重湖近,门迎九水斜。浮云屯极浦,秋色入长沙。落木愁心远,搴兰别思赊。故人曾有约,帆影意来槎。[3]
除了上面提到的“落木”与“兰”等意象,吴敏树还选取了“浦”,即小河汇入大河的河口。“浦”在屈原《九歌》里多次出现,如《湘君》“望涔阳兮极浦”和“遗余佩兮澧浦”,还有《湘夫人》“遗余褋兮澧浦”、《河伯》“惟极浦兮寤怀”和“送美人兮南浦”。当然,这些绵密繁复的意象群,与吴敏树所居之巴陵县、屈原所流寓之沅湘一带的地理特征是十分吻合的。
三、仿《楚辞》句式而为文
吴敏树的诗歌,众体皆备,形式多样,他自已编辑的《柈湖诗录》,就按照五言古体、七言古体、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体裁来分卷。在其诗集《钓者风》、文集《柈湖文录》里,还可以散见一些体裁截然不同的“骚体”。何谓“骚体”呢,赵敏俐认为是“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从诗体的角度来讲”“也可以称之为‘骚体’,包括《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卜居》等不同的文体形式”[44]。而郭建勋则认为,“战国屈、宋之后”,以骚体为主要特征的“楚辞作为一种文体并没有消失,从两汉直至清代,楚辞体的作品绵绵不绝,一直是不曾中断的”[45]。按照郭建勋的说法,在吴敏树的文学作品中,亦可发现不少的骚体辞赋。
道光八年(1828),吴敏树求学岳麓书院,在那里准备是年秋天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遂“更讲求时俗应举之文,斤斤惟恐尺寸之不合有司”。可惜的是,他再一次被乡试拒之门外。回家后,遂撰写《励志赋》一篇以鼓励自己:
思吾生之择术兮,何今是而昨非。道茫茫其未见兮,学失时而弗可为。步康庄以驰骋兮,惧津济之易迷。岐路隘不容足兮,乃回驾而遵之。及吾兹其旋旆兮,倘前辙犹可追。差诡遇以获禽兮,吾以王良为之师。自往岁之奋志兮,中恍恍若有悟。望先哲而景行兮,笑邯郸之学步。书独立以凝思兮,夜梦寐其如晤。知薄劣终少成兮,意缠绵焉何故。众杂进以致疑兮,余掉头而弗顾。何迩日之改途兮,匪人招而自误。惟先人之永逝兮,惨怛摧乎中肠。背科举从所事兮,恐声名之不扬。高余冠而昂首兮,缀诸生之末行。怀幽愤遂变计兮,曾不忍斯世之短长。纷瑰丽以侈态兮,更礼服以新妆。卒弃捐靡投悦兮,寂默处以增伤。人时命固有合兮,孰喜圆而恶方。徒枉己而无益兮,谁云得失之可偿。谋夙夜以无忝兮,宜小宛之四章。昔英雄时未遇兮,感髀肉之既生。彼功业虽不建兮,或数年而可成。矧学业本无穷兮,待何日乎迈征。悔过而复初兮,践余之旧盟。指千秋与退契兮,求可宝之令名。愧生我之深恩兮,当自待以不轻。知我者将来就兮,奚奔走而逢迎。作斯赋以励志兮,置座右以箴铭。[3]
整篇辞赋,其句子结构主要为“□□□之□□兮,□□□而□□”“□□□其□□兮,□□□而□□”“□□□以□□兮,□□□之□□”“□□□之□□兮,□□□乎□□”。这种结构,是对《离骚》的沿袭,如“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可以看出,年仅二十三岁的吴敏树,对屈原作品早已稔熟于心,而且仿写得惟妙惟肖。
吴敏树还有一篇《望云》,系“望云怀友人”而作。这位友人,是同为古文大家的湘乡好友刘蓉,其文曰:
君之去兮迢迢,留余佩兮江皋。兰青青兮杜若,怀佳期兮我心劳。
山中有兮白云,云朝暮兮随君。朝餐芋兮以饱,煮黄精兮夕曛。
九江渔兮得龟,甲文画兮无辞。我谛观之不解,望白云兮尔思。[3]
显而易见,除了“我谛观之不解”外,每一句的句中位置都有“兮”字,其形式结构主要为“□□□兮□□”,也偶有“□□□兮□□□”的句子。这种句式,与屈原《九歌》高度一致,如《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值得注意的是,全诗中有一个另类的句子“我谛观之不解”,此句没有“兮”,而是在句子中间位置出现了“之”,跟句中的“兮”一样,也起到了舒缓语气的作用。实际上,在屈原辞赋中,亦有很多句子是用虚词“之”来提示节奏的,如《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又如《九章》:“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也。”当然,与吴敏树“我谛观之不解”一句不同的是,这些句子的上句,往往以“兮”字结尾。
吴敏树的堂弟吴士迈,早年曾私募宗岳营,追随湘军名将李元度出兵赣浙一带对抗太平军,后又跟从左宗棠转战西北,“三年不归”。吴敏树颇为挂怀,曾作《陇之山》以表达“家人思之而作”之意,其体裁亦采用骚体:
陇之山兮巀嶪,陇之水兮鸣咽。我不见兮心魂飞越。
望明月兮千里,照见凉州营里。思明月兮团繁,入君怀兮影寒。
杨柳陌兮青青,路长亭兮短亭。王孙游兮不归,孤猿啼兮洞庭。卜金钱兮归期,门腾腾兮马嘶。绮窗昼兮梦醒,黄鸟兮谁能汝听。[3]
前文已述,吴敏树十分喜好兰花,其古文《移兰记》讲述他从临湘山中采来兰花,移之至盆,然而春天来时,“新叶不敷,旧青减色”,他顿悟应该把兰草放归“深林大山之间”,以畅其姿。果然,“移而致之后山之阴”后,兰“趋生若喜”,他欣然“再拜而祝之”:
兰之生兮,湘山之幽。供盆蓺而弗欣兮,不与众品而为俦。嗟兰之昌兮,宜为国香。愿乐兹土之无央兮,美人兮其不尔忘。[3]
虽然只有短短八句,但其句式比前面的辞赋更加灵活,其特点是:第一,句子或长或短,最短的只有四五字,有的句末有语气词“兮”,如“兰之生兮”和“嗟兰之昌兮”。屈原辞赋中也有一些较短的以语气词“兮”结尾的句子,如《九章·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又如《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不过,吴敏树对这些句式作了改造,在“兮”字结尾句子的主谓之间加入了“之”,读起来语意更加舒缓。第二,前六句,跟屈原《离骚》一样,皆是两句一组,上句以“兮”结尾,下句没有“兮”字。第七句的“兮”在句末,第八句的“兮”在句中靠前的位置,这在《楚辞》中较为少见。可见吴敏树的骚体辞赋,在句式方面并非完全因袭《楚辞》,而是有很大的创新。
在吴敏树家乡巴陵县鹿角,曾有一座“矗乎鹿角之巅,而尽洞庭之观”的浩然楼,吴敏树曾作文记之,文末附录歌赋:
山为鹿兮觜为马,洞庭波兮不可下。公无渡河公渡河,万石之湖兮泊斯驾。朝武汉兮暮湘潭,此楼中立何眈眈。阳侯虐兮风伯怒,湘君来兮亦何有。慈为航兮普为渡,蛟室龙堆毁其旧。客再拜谢生我恩,客生有命非等闲。主人有言谦不足,我尽我心公莫录。生涯到处浮复浮,江湖天地一扁舟。浩然上下与同流,楼乎万岁而千秋。[3]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前一半诗句有语气词“兮”,且都处在句中位置,后一半没有。“兮”的分布非常灵活,如“山为鹿兮觜为马,洞庭波兮不可下”和“阳侯虐兮风伯怒,湘君来兮亦何有”是句句有“兮”,“公无渡河公渡河,万石之湖兮泊斯驾”是上句无“兮”下句有,而“朝武汉兮暮湘潭,此楼中立何眈眈”和“慈为航兮普为渡,蛟室龙堆毁其旧”则是上句有“兮”下句无。而且押韵也非常奇特,表现在:第一、二、四句的“马”“下”“驾”押韵,其押韵句子的位置与近体诗非常一致;第五、六句的“潭”和“眈”押韵,第十三、十四句的“足”和“录”押韵,第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句的“浮”“舟”“流”“秋”押韵,这是邻句押韵;第七句的“怒”和第九句“渡”押韵,第八句的“有”和第十句的“旧”押韵,这是隔句交叉押韵;第十一句句末的“恩”在平水韵“十三元”部,第十二句句末的“闲”在“十五删”部,似为出韵。
吴敏树也有一些骚体辞赋,在形式方面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创新。如《梦二友辞》记述他梦见当年在京城交结的好友邵懿辰和陈克家,其辞曰:
我骑湘山之竹龙,绝叫山顶兮,虞舜不逢。斑斑点泪兮,吊二妃之灵踪。忽恍惚以梦游兮,人潜穴之旁通。初黯黕以迷向兮,旋爣阆而发蒙。珠芒迸而具彩兮,岂渊灵之所宫。神飚起而蹑征兮,路匪遥而迅空。羲和倏穿其牖户兮,乃出于吴山缥缈之高峰。人民鸡犬无所见兮,睹一人于阜东。黄须记其识面兮,癯削玉而丰容。哦诗篇以诏我兮,听酒味之语浓。遭金猴之厄岁今,一一告余以所终。不敢吊而乃贺兮,仙之人乎何伴侣之相从。袖挥余以南转兮,径横梁以济洪。不知其何所兮,蔽芾阴其邑封。神人冠服列星兮,灿奎文之附躬。意色非傲忽不亲兮,忘畴昔之我侬。岂阴阳之乖别兮,曰此境之非同。昂青霄以得意兮,绝下土之氛雺。揽扶桑以旁拂兮,光亘亘以熊熊。初余与有少缘分,若投火之夜虫。鸟呜呼而相和兮,盖犹在乎樊笼。二仙揖余已自远兮,弛余郁纠之凡衷。耳大鸣之疾涛兮,惊鼓角于地中。怅焉回思不解兮,招魂之辞褊哉,乌可呼是公?[3]
这篇辞赋中,有一些诗句就与《楚辞》颇为不类。如“我骑湘山之竹龙,绝叫山顶兮,虞舜不逢”,三句之中只有中间一句句末有“兮”字。又如“羲和倏穿其牖户兮,乃出于吴山缥缈之高峰”和“不敢吊而乃贺兮,仙之人乎何伴侣之相从”,下句字数特多,近乎口语化。再如“意色非傲忽不亲兮,忘畴昔之我侬”,上句字数多,意思复杂。这些字数较多的杂糅句式,在唐人的诗赋中也出现过,如李白《惜余春赋》:“天之何为令北斗而知春兮,回指于东方。”又如柳宗元《惩咎赋》:“惶惶乎夜寤而昼骇兮,类麏麚之不息。”再如刘禹锡《秋声赋》:“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在吴敏树的骚体诗赋中,与之相类的还有《罗伯宜哀辞》:
云黯兮黔之阳,天惨惨兮无光。夫君兮来翔,回瞻乎故乡,波小声兮潇湘。曰有人兮绯衣,乌靴而草笠,手执其旗。裁几时兮不归,江边兮石颓,火光兮迸飞。飞于念佛之林,自明朝以及今,阅二百岁而精魂相依,呜呼哀哉![3]
其句式和押韵的变化更显灵活。第一种情况,前五句句句押韵,其韵脚是“阳”“光”“翔”“乡”“湘”;中间六句,除了“笠”是入声外,“衣”“旗”“归”“颓”“飞”与末句之“依”分属平水韵“五微”“四支”“十灰”各部,可通押。其次,与前二篇一样,前半部分有“兮”字句,后半部分没有。第二种情况,或上下二句皆有“兮”,或三句中有二句有“兮”,或三句中仅一句有“兮”,变化多端。于此亦可看见吴敏树在向屈骚学习的同时,对这些诗赋体裁亦有很大的发展,显示出他高超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4:471.
[2]李有梁.李元度诗文的屈骚情结[J].云梦学刊,2018(3).
[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2][23][24][25][26][28][29][30][31][32][35][36][37][38][39][40][41][42][43][46][47][48][49]吴敏树.吴敏树集[M].长沙:岳麓书社,2012:221,81-82,146,60,133,134,207,214,136,137,163,59,24,29,366,143,236,109,4,5,89—90,25,94,230,492—493,218,115,191,234,55,57,18,100,479,232,232,353.
[1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482.
[20][33]屈原.王逸章句.楚辞[M].刘向,编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8.
[21]黄去非.吴敏树年谱简编:上[J].云梦学刊,2019(2).
[27]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22.
[3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966.
[44]赵敏俐.中国早期诗歌体式生成原理[J].文学评论,2017(6).
[45]郭建勋.楚辞与中国古代韵文[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李有梁.吴敏树诗文对屈原辞赋的接受[J].云梦学刊,2020,41(03):55-63.
分享:
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应该是给英子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胡同街坊的眼里,惠安馆住着的是一个疯女人,胡同里的人都怕她,不敢去接近她,她每天站在自家门口呆呆地望着,像是在等什么人。每次英子妈妈领着她路过惠安馆的时候都会加快脚步,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触这个疯女人,但恰恰是大家对秀贞反常的态度,勾起了英子对她的好奇心。
2023-11-14在元杂剧《西厢记》中,王实甫通过运用众多典型意象,营造出了艺术价值极高的意境。人、情、物三者交织,达到了王国维戏曲意境理论中的最高审美标准。而月亮可谓是贯穿《西厢记》全篇的重要意象,一方面月意象既用来指代崔莺莺,月亮的变化有时还暗示着崔莺莺的内心情感波动;另一方面月亮又是崔张二人传达感情的特定载体,帮助他们跨越了原本的时空限制。同时,人与月相通的观念,赋予月这一意象更深厚的内涵,体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戏曲意境说视角下解读《西厢记》中的月亮意象,能够深层次地探析月亮意象所蕴含的美学意蕴。
2021-09-08在晚周诸子的著作中《,庄子》因其混杂舛驳、歧变较多、细微精深,解读更难,因此诠释版本更多,其中极为突出的是郭象。郭象思想依据庄子思想而生发,但又与庄子有所不同,因而被称为误读《庄子》。但从拉康思想来看,在文学作品的解读实践中,误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阅读本身不是阅读文字,而是阅读文字背后承载的真理和思想,而真理和思想无法被直接传达,只能通过读者的阅读和二次创造来实现具象化。既然误读不可避免,文学作品解读的意义何在?核心在于人,在他人的文本或思想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塑造自己,这既是对自我的找寻和追问,也是他
2021-09-08《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也是童年时期的最后一篇。乔伊斯笔法细腻,“表现出福楼拜(Flaubert)式风格。乔伊斯在创作《阿拉比》时手法细腻,刻意追求细节描写的高度精确,并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尝试探讨这些细节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辅助叙事、刻画人物和背景、揭示主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1-09-08《聊斋志异》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在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占大部分。小说作为特定环境中描写特定人物的文体,在表现人物艺术形象方面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聊斋志异》通过故事的描写形式,赋予女性人物以鲜明的特征,展示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
2021-09-08灾难文学是灾难记录与延伸,是对人类心灵的折射和对人性的透视。通过对《天乳》《云中记》两部灾难文学作品中灾难书写的研究,从生命自然的传统与改变、美学理念下的叙事和灾难文学精神疗救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层层深入,挖掘人性复归的可能,以探究灾难后时代灾难书写应有的理念与创作意义。
2021-09-08人们谈起新文化运动与儒家的关系,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打倒孔家店。而《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舆论阵地,在其中发表文章的作者无一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但是细细品味他们发表的文章,这其中对孔学的态度,也不全是暴风骤雨式的砍杀,也不乏有站在历史进程的角度,表达出对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温柔一面。
2021-09-08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述了其悲剧理论,包括悲剧的内涵和效果。而中国原创音乐剧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开山之作《金沙》,描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爱情悲剧,其内在悲剧特点与亚氏悲剧理论十分契合。本文以中国原创音乐剧《金沙》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域下,对该音乐剧的悲剧内涵进行探究,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该剧框架结构进行梳理,深入剖析了该剧的时间部署、三种巧合以及歌曲复现等方面。
2021-08-31民族歌剧《太阳之歌》,以陕北一对青年男女艰难曲折的爱情故事为主要剧情,反映出新旧社会两重天,共产党、毛主席是天下受苦人民的大救星。本文对该剧的人物塑造、舞美、唱腔、对白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演唱技巧的把握,到音乐会排练细节的整体磨合,最终把这部歌剧作品搬上了硕士音乐会的舞台。笔者结合硕士毕业音乐会中自己饰演该剧女主角李改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总结出艺术是对时代生活的反映,它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才会充满发展的活力。
2021-08-31桑桐先生是我国近代非常重要的作曲家,他创作的小提琴钢琴曲《夜景》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自由无调性作品,该作品同时也透露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的元素,将西方音乐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元素相结合,推动了国内音乐的发展。桑桐曾听过谭小麟的课而谭小麟师从欣德米特,在桑桐的作品中也能发现欣德米特的作曲技法。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桑桐《夜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级集合,但是很少有学者从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理论出发去分析该作品。本论文将依次对桑桐和欣德米特的生平进行介绍,简单分析《夜景》中的作曲技法、梳理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体
2021-08-31人气:5085
人气:3127
人气:1134
人气:1110
人气:81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国学
期刊人气:800
主办单位: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出版地方:四川
专业分类:文学
创刊时间:2014年
发行周期:半年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011
影响因子:0.003
影响因子:0.012
影响因子:0.002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