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研究miR-296-5p通过调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在新生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的调控作用。方法 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构建模拟新生血管形成的体外模型,通过RT-qPCR比较对照组与新生血管组中miR-296-5p的表达水平。通过细胞转染构建miR-296-5p高表达组、miR-296-5p低表达组以及对照组细胞,比较3组细胞的迁移和成管能力,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比较3组FGF23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未经处理的对照组相比,VEGF诱导的新生血管组中miR-296-5p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 <0.001)。与对照组比较,miR-296-5p低表达组的迁移距离和成管数均降低(P <0.001和P <0.05);而miR-296-5p高表达组的迁移距离和成管数均增加(P <0.001和P <0.01)。与对照组比较,miR-296-5p低表达组的FGF2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1);而miR-296-5p高表达组FGF2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1)。结论 miR-296-5p可通过上调FGF23的表达促进新生血管生成。
角膜新生血管(CNV)是指在某些不良因素刺激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度表达或血管生成调控机制紊乱,导致角膜缘的血管侵入角膜的一种眼表病理现象[1]。目前,针对CNV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抗炎药物、抗VEGF药物和手术等[2]。但这些治疗策略存在局限性,譬如药物治疗常受限于非特异性及显著的副反应,单独使用时难以充分抑制血管生长;手术治疗则面临诸多可变因素,导致疗效不稳定。在此背景下,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疗法崭露头角,它利用特定载体将核酸引入细胞内部,旨在精准纠正或恢复细胞功能,实现治疗目标。相较于传统疗法,基因治疗展现出优越的治疗特异性,在CNV的治疗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基因治疗靶点已成为CNV研究的热点[3]。
微小RNA(miRNA)是一类非编码RNA分子,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其通过碱基配对在靶基因转录后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miRNA具有分子量小、保守性高等特性,使用生物载体搭载miRNA类似物或拮抗剂进行基因治疗具有高效率和高特异性等优势[4]。miR-296-5p位于染色体20q13.32基因组位点,是miR-296家族的成员之一,被认为是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的miRNA,在多种炎症性血管疾病及信号调控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5]。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属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家族,其主要表达于骨细胞及成骨细胞。FGF23在血管疾病中通过调控VEGF发挥了重要作用[6],与CNV有潜在相关性[7]。然而,FGF23在CNV中的具体作用仍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实验探究miR-296-5p在CNV过程中对FGF23的调控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试剂与仪器
VEGF购于上海基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miR-296-5p mimic、miR-296-5p inhibitor、miR-296-5p NC及转染试剂购自广州锐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使用的主要仪器有恒温细胞培养箱(美国Thermo Scientific公司)、低温高速离心机(德国Sartorius公司)、正置光学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倒置荧光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
1.2实验方法
1.2.1细胞培养和新生血管模型建立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由南昌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提供。HUVECs在37℃,5%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选取第8~15代的细胞进行实验。通过向细胞培养基中添加10 ng·mL-1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后培养24 h,建立体外新生血管模型。
1.2.2细胞迁移实验
将HUVECs接种至6孔板中,待各组细胞生长至汇合度100%后,用200μL移液枪枪头在单层细胞的固定位置上划痕,随后用PBS缓冲液润洗3次。随后,用无血清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拍摄划痕区域,使用ImageJ软件测量并量化细胞迁移距离。
1.2.3细胞成管实验
将预先冷冻融化的基质胶均匀铺展于96孔板底部,确保无气泡后,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使其凝固。随后,以2000个·孔-1的密度将各组细胞接种于的基质胶表面,放回培养箱中继续培养8 h。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成的管状网络结构,使用ImageJ软件对管状结构的数量进行统计。
1.2.4 RT-qPCR
根据试剂盒说明书,在无核酶EP管中配置逆转录反应体系,42℃水浴下反应2 min。完成后加入无核酶水、茎环引物(2µM)和逆转录产物混合物,在25℃下反应5 min、50℃下反应15 min、85℃下反应5 min。记录并分析CT值数据,用2-ΔΔCt法评估目标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引物序列见表1。
表1相关引物序列
1.2.5细胞转染和分组
当细胞生长汇合度达到约70%时进行转染操作。将5μL Lipo3000试剂轻柔地加入到250μL opti-MEM培养基中,充分混匀后静置5 min。分别将10μL的miR-296-5p mimic(miR-296-5p高表达组)、10μL的miR-296-5p inhibitor(miR-296-5p低表达组)以及10μL的miR-296-5p NC(对照组)加入到另外3份250μL opti-MEM培养基中,轻柔混匀后静置20 min。将上述制备好的转染复合物混合均匀,加入到500~1500μL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制成转染混合液,分别加入各组细胞。在培养箱中孵育6 h后,更换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
1.2.6蛋白质免疫印记
提取各组蛋白质样本并测定浓度后进行上样,并在泳道两端分别加入2μL的电泳标记物(marker)。初始阶段以75 V进行恒压电泳,至marker出现明显分离将电压上调至120 V继续电泳。电泳结束后,构建“三明治”结构的转膜装置,将蛋白转移至预先裁剪并标记的PVDF膜上。用TBST缓冲液洗膜5 min,用快速封闭液进行封闭处理,孵育1 h。用TBST缓冲液洗膜5 min,将膜浸入一抗稀释液中,置于4℃摇床上过夜震荡孵育。用TBST缓冲液洗膜3次,每次10 min。将膜浸入二抗稀释液中,在室温下置于摇床上孵育1 h。用TBST缓冲液洗膜3次,每次10 min。将膜浸入ECL发光液中,用凝胶成像系统进行曝光和成像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Graph Pad Prism 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体外新生血管模型中miR-296-5p表达升高
RT-qPCR结果表明,与未经处理的对照组相比,VEGF诱导的新生血管组中miR-296-5p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01)。见图1。
图1体外新生血管模型中miR-296-5p表达升高
2.2 miR-296-5p促进HUVECs迁移和成管
与对照组比较,miR-296-5p低表达组的迁移距离和成管数均明显降低(P<0.001和P<0.05);而miR-296-5p高表达组的迁移距离和成管数均明显增加(P<0.001和P<0.01),见图2。
2.3 miR-296-5p促进FGF23蛋白表达
蛋白质免疫印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mi R-296-5p低表达组的FGF2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mi R-296-5p高表达组FGF2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见图3。
图2 miR-296-5p促进HUVECs迁移和成管
图3 miR-296-5p促进FGF23蛋白表达
3、讨论
贝伐单抗和曲安奈德等药物已被证实可以抑制CNV,然而,这些药物的特异性较低,会引起一定副反应[8]。因此,探索更有效的基因治疗靶点是目前CNV研究的热点之一。有研究[5]指出,miR-296-5p在多种人类疾病中呈现异常表达,通过作用于不同的靶基因,在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例如,miR-296能够通过靶向干细胞生长因子调节的酪氨酸激酶底物(HGS)来抑制HUVECs的迁移和管腔形成,从而促进脑缺血后的血管生成;miR-296通过抑制p53、p21WAF1和p27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增殖等[9]。miR-296-5p是一种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的miRNA,在本研究得体外验证了miR-296-5p对HUVECs的迁移、成管有促进作用,与之前的研究[10]结论一致。这表明miR-296-5p可能成为抗CNV基因治疗中一个有前景的靶点。
有研究[11]表明,CNV过程涉及多种复杂机制的共同调控,其中VEGF是核心作用分子之一。VEGF是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的主要调控因子,VEGF家族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和PGF。VEGF在许多与血管相关的眼部疾病中高表达,在角膜以及其他眼部组织的新生血管中VEGF水平显著增加。在CNV中,VEGF-A起着主要作用[12],阻断VEGF或其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可CNV的生成。此外,CNV属于炎症性疾病,多种炎症因子参与了其病理过程。炎症因子的增加进一步破坏了角膜中的免疫平衡状态,从而促进了CNV。柚皮素滴眼液、瑞香素(DAP)等药物能够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减少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13-14],表明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炎症因子是治疗CNV的有效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miR-296-5p升高导致FGF23表达升高。在胎盘血管生成中,FGF23通过p-ERK/EGR-1信号通路上调VEGF-A的表达[15]。另有研究[16]表明,在一些炎症类疾病中,FGF23对IL-1β等炎症因子有调控作用。提示FGF23参与了CNV,其机制可能与炎症因子升高、VEGF-A升高有关。
miRNA的通过抑制下游靶基因发挥作用[17],提示miR-296-5p可能抑制了某种CNV相关靶基因从而间接对FGF23产生了促进作用,后续研究应寻找miR-296-5p的直接靶基因,未来有望利用新型载体携带miR-296-5p的反义核苷酸序列,开发更安全、有效的CNV治疗方法。
基金资助: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12ACB206022);江西省卫健委科技计划项目(202110043);
文章来源:皮怡洁,姚雯,杨秋艳,等.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miR-296-5p对FGF23的调控作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64(05):25-28+43.
分享:
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以肾功能严重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是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炎综合征等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ESRD 患者肾脏功能严重衰竭,无法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体内毒素大量聚积,会引发恶心、呕吐、乏力、肢体水肿等症状,若未及时干预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尿毒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2025-03-26受长期高静脉压状态的影响,隐—股静脉瓣膜在发生损伤变性后会出现血流回流障碍,进而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该疾病作为临床常见四肢血管疾病,在我国发病率中占15% ~ 25%。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则是目前医学界用于该类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其具有操作简单可靠、静脉壁损伤少的优势,可将大隐与股静脉交界处的反流彻底消除,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
2025-02-07中国成人大隐静脉曲张的患病率约为10%~40%,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会显著增加[2]。高位结扎剥脱术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传统方法之一[3-4],尽管该术式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但其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且伴有一定的术后并发症,如出血、感染和神经损伤等。
2025-02-06静脉血栓栓塞症(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在临床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是当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并具有严重的并发症、长期发病率和死亡性。一项针对 VTE 的流行病学显示,欧美国家的 VTE 发生率为 0. 1% ~ 0. 2%,而停止继续抗凝治疗后,VTE 的 5 年复发率高达 24. 9%。
2025-02-06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此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外科手术、长时间卧床、缺乏适当运动等,其形成机制主要是因静脉内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固状态,进而形成固体血栓,阻塞血液的正常流动。恶性肿瘤患者大多存在血栓并形成并发症,是由多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患者病情发展、肿瘤类型以及相关的治疗手段有密切联系。
2025-02-05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行外周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提高患者医疗质量和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面对疑难情况时,如患者血管条件差、反复穿刺失败等,超声引导技术能够提供更加精准的引导,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 。
2025-01-27下肢动脉闭塞(lowerextremityarterialocclusion,LEAO)是一种常见的外周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下肢血流供应受限甚至完全中断。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肤溃疡、坏疽等。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甚至可能面临截肢的风险[1-2]。
2025-01-26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EICU)已广泛应用,主要用于静脉营养治疗、化疗、高渗性及刺激性药物治疗等。但是由于患者自身疾病状态,如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外伤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所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加上护理不当等多种因素易导致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发生。
2025-01-16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s,PICC)是临床静脉治疗的重要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且取得较好效果。但随着PICC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并发症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静脉血栓形成是PICC最严重的并发症,据报道显示,约有2%-26%的PICC患者发生静脉血栓。
2024-12-30微血管损伤是指直径<1. 5 mm 的动脉或静脉损伤,常见于外伤、烧伤以及肿瘤切除、器官移植等外科手术中,可诱发局部缺血、坏死及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截肢[1⁃2]。 微血管吻合是修复微血管损伤的主要手段,其通过恢复血管的通畅性和血流量,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外周神经修复、断指再植、手指再造、游离组织转移等手术中。
2024-12-20人气:22271
人气:18441
人气:13861
人气:13006
人气:1090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人气:1060
主管单位:南昌大学
主办单位:南昌大学
出版地方:江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4727
国内刊号:36-1323/R
邮发代号:44-120
创刊时间:195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