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9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疗效观察及护理干预分析。方法:将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9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的方法,在对照组中采用常规护理,在观察组中采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疗效更佳,能够有效调整患者是身心状态,促进治疗效果的发挥。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病程长、治疗困难、反复发作,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影响。本病的发病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劳累、精神刺激等有关,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西医无特效治疗方法,而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采用中药方保留灌肠及配合针灸,不良反应小,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为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提升疗效,本研究采用综合护理辅助治疗,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9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39.6±4.2)岁,病程1-6年;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27-74岁,平均年龄(41.5±4.7)岁,病程1-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轻度31例、中度39例、重度20例;排除有严重并发症及其他肠道疾病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中药保留灌肠,药用白头翁30g、黄连15g、黄柏15g、黄芩15g、吴茱萸10g、五倍子10g、血竭15g、丹参20g、苦参15g[1];加水500ml,煎至150ml,冷却至39℃左右,于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次/d。针灸,取神阙穴隔姜艾灸,3壮/次,1次/d;辅以针刺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及合谷、大肠俞、天枢、上巨虚穴,得气后留针30min,1次/d;连续治疗14d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 基本痊愈:症状及体征完全缓解,大便常规恢复正常,肠镜检查肠粘膜基本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大便常规及肠镜检查明显较治疗前改善;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大便常规及肠镜检查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大便常规及肠镜检查无好转。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3、综合护理
3.1 灌肠护理:指导患者在灌肠操作前排空大便,根据病变部位选择相应卧位。抬高臀部10cm,轻轻按摩患者肛周,放松肛门括约肌,选用材质较软的硅胶管用石蜡油润滑后均匀缓慢插入肛管,深度约25-35cm,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将肛管固定后滴入药液,滴速控制在60-90gtt/min,约15min滴完,然后让患者保持头低足高位静卧1h;若对于病变部位不确定者可10-15min更换卧位1次,使药液充分作用于肠道[2]。灌肠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头晕、恶心、腹胀腹痛、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不良反应,询问患者感受;若患者感到不适可减慢滴速,按摩或热敷腹部,防止压力过大导致肠穿孔;若患者出现明显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通知医生处理。
3.2 针灸护理:护理人员应清洁患者针灸周围皮肤,观察有无破损、皮疹、感染等,告知患者针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酸麻感为正常现象,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将患者摆放至仰卧位,保持肢体舒适,严格执行针灸操作规程,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晕针现象,以及有无折针、弯针等,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施针结束后帮助患者整理衣着,并清点针灸器材,做好护理记录。
3.3 病情护理:记录治疗期间患者每次的大便次数、性状及腹部特征变化;做好肛周护理,嘱咐患者每次大便后轻轻擦拭肛周,并用温水清洗,保持肛周粘膜的清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多食用质软、易消化的食物,以减少对肠粘膜的刺激,增加消化吸收率,并能减少便秘的发生;严禁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忌食肥甘厚腻,忌烟酒;若病情急性发作,可采用静脉高营养,以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3]。
4、讨论
中药灌肠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采用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治疗药物,能有效拮抗病原微生物,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肠道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能力,加速肠粘膜修复,促进溃疡面的愈合。针灸能够调理大肠气机,补虚泻实,促进肠道新陈代谢,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活化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的吸收[4]。因此,采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效果良好,辅以全面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防性护理,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减少复发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薛容花,李兴谦,李晓兰等.中西药物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10):2660-2661.
[2]赵淑兰.中西药物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50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效果评价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5):260-261.
[3]陈伟焕.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药封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观察及护理[J].现代中医药,2015,35(6):27-29.
[4]黎军,许珊珊.中药外敷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及护理[J].吉林中医药,2014,34(12):1236-1238.
史利霞,姚菊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疗效观察及护理干预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07):30+34.
分享:
中医理论在脾胃病诊治方面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二者之间相互依赖、息息相关,脾胃功能失调往往导致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进而引发泄泻。脾胃虚弱型泄泻在各类泄泻中占有相当比例,主要表现为大便溏薄、迁延不愈、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健脾养胃膏是依据中医经典方剂及临床经验研制的中药制剂[2]。
2025-04-14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以胃肠促动力药、抑酸剂等对症治疗为主,同时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和心理疏导等综合措施。功能性消化不良归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多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病机关键在于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寒热错杂,导致痞塞不通、胀满不舒。
2025-04-01目前针对MAFLD主要通过调整饮食、药物等进行干预,其中非诺贝特可以通过调控三酰甘油(TG)水平,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肝脏脂肪的积累,有助于控制脂肪性肝病的发展,但长期用药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不良反应,且单独使用对部分患者降脂效果不理想,需要联合其他药物或调整治疗方案[1]。
2025-03-26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情进展的过程中,对预后有影响的因素众多,若可及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则有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国外学者提出的查尔斯共病指数(CCI)已被证实应用于对ICU住院患者1年生存率进行预测,临床价值较高,且对住院危重患者病死率进行预测时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4]。
2025-03-25重症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科常见多发急腹症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1]。腹腔积液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最常见并发症,由于病情进展快,未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可引发继发性感染、器官衰竭、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2]。临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方式较多,但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方法。
2025-02-26腹壁血肿(abdominalwallhematomas,AWH)的定义是腹壁肌肉层内血液外渗,血肿可以被肌肉筋膜限制或穿过肌肉筋膜并扩散到整个腹膜或腹膜后间隙[1]。AWH是一种罕见疾病,确切发病率不清楚,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发病原因主要与腹部创伤、抗凝或医源性损伤等有关。
2025-02-20功能性便秘是临床消化科常见病证,由于本病症状顽固,又常反复发作,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现代社会,由于人口的老龄化、膳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等,便秘发生率逐年升高。研究表明,我国便秘发生率在3%~1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12]。
2025-02-13急性胆囊炎(acutechole cystitis,AC)是一种与细菌感染、胆囊管梗阻等有密切关联的急腹症,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胆囊结石、胆道梗阻、细菌感染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涉及胆囊壁缺血坏死、炎症反应加重、胆囊穿孔及全身性并发症等方面,患者的典型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
2025-01-24Hp感染后持续释放毒素因子破坏胃上皮细胞,进而引发炎性反应,导致急慢性胃炎,出现腹痛、嗳气、反酸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将损害消化系统功能,随感染加剧,可诱发溃疡性疾病、胃炎、胃淋巴瘤等疾病,严重时可导致恶性病变[3]。临床治疗Hp感染常用含阿莫西林三联疗法,但部分患者康复情况未能达到预期,且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4]。
2025-01-10幽门螺杆菌(Hp)致病性强,感染率高,广泛分布于胃黏膜组织中,是胃癌第一类致病原,与诸多消化道疾病直接相关[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根除Hp对相关消化道疾病治疗及预防有积极意义[2]。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有较好的抑酸性,富马酸伏诺拉生是其主要代表药物。
2025-01-10人气:10284
人气:7579
人气:6291
人气:5694
人气:555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药与临床
期刊人气:1483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出版地方:四川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926X
国内刊号:51-1723/R
创刊时间:201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550
影响因子:1.700
影响因子:0.961
影响因子:0.410
影响因子:1.43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