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共同面对的问题,我国经济近年来发展迅猛,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同样面临能源消耗过快的问题。为保障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绿色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发展。汽车是当前社会大众重要的交通工具,是我国经济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升,汽车成为家庭必备品,如今我国也成为汽车大国,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能够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助力。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文章简要分析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环境下汽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对策。
能源问题成为当前全球的共性问题,随着人口的飞速增长,地球生态、环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新能源的利用与开发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新能源汽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人才成为当前热门人才。对于各大院校而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是其基本的任务,高校应认清当前的行业形势、现状,结合当前行业实际需求,培养适合社会所需求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人才,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一、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概况
所谓新能源汽车,是指不以传统燃料汽油、柴油为动力的汽车,鉴于当前的能源问题,当前很多国家都对这一产业进行大力扶持,以节约日见枯竭的能源问题,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但新能源汽车也有自身的缺陷,比如车辆行驶距离受限、充电设备时间过长,下面我们来简要了解下当前产业现状。
当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分为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三大类别。首先我们来了解下燃料电池汽车,该类型汽车是通过燃料和氧气反应产生的电能提供给汽车动力。相比一般的纯电动汽车,该类型汽车有如下优势:产出物是水,不影响生态环境、能量利用率高;缺点是成本较高,现未得到普及。其次是纯电动汽车:该款新能源汽车采用蓄电池为车辆提供动力,好处是成本较低、无污染、无噪音;缺点是行驶距离受限,蓄电池需定期更换;最后再来了解下混合动力,所谓混合动力,就是可以电动机、传统内燃机混合使用的新能源汽车。优势是电动机、内燃机可随时切换使用;缺点是不适合长距离行驶,且成本较高;总体看来,当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存在不少的技术问题,急需高技术创新型人才来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但我们可以预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情境是比较乐观的。
二、社会对于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当前比较注重的是汽车制造工艺与汽车应用场景、汽车创新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汽车工程专业人才的工作职责是以新能源汽车做工工艺、汽车检测以及维修方面为主,新能源汽车不同于传统汽车的构造,这也就对新能源汽车工程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汽车行业对于这方面的人才有着更高地要求。
首先,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知识。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汽车,涉及到的知识范围更加广泛,对于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人才而言,掌握电子技术、节能材料、信息技术是最基础的前提条件,只有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在新能源汽车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完善汽车性能,更好地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其次,具备实际操作能力。汽车是一种消耗品,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汽车的正常运行,作为汽车方面的专业人才,具备良好实际操作维修能力是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并且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专业人才应具备新能源汽车维护、修理技能的同时,也应具备对于传统汽车维修技术,能够对新能源、传统汽车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完善新能源汽车性能。
最后,综合能力较强。工程专业人才,除了理论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综合能力也应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结构设计、动力与传统汽车都有所区别,并且新能源汽车利用了当前很多新的科技,作为这方面的专业型人才,应与时俱进,有着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跟得上科技的发展,及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就包括理论技术、实际操作能力的后期通过自主学习提升个人能力。
三、当前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重理论轻实践。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成为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归根于教师教学理念没有跟上新课改的步伐,没能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升,也不符合国家大力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不同于传统理论型学科,它是一门实用型的学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课时划分仍然偏重理论,而实践课时比较少,同时很多高校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可以实习、实训的环境,学生的动手动力较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院校在该专业的资金费用相对薄弱,实训场地、实训器材等相关配套设施相对落后,跟不上科技的发展,这就造成了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适合的职业,企业也招不到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人才。
其次,教学内容陈旧。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个科技发达、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于新能源汽车这种新兴产业,知识更新的周期是比较短的,为了给人们更好地体验,汽车行业的技术理论也是日新月异,并且,相对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汽车产业起步本身就是比较晚,技术相对滞后,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技术理论可能已经落伍,没有与时代最前沿技术接轨,也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最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跟不上社会发展节奏,仍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最终效果。
(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理论源于实际操作,作为一门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涉及众多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与众多专业课程都有交叉,就单一学科而言,很多高校都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的教师,但是将新能源汽车作为一门新学科来开设,很多学校都是缺乏经验的,这就造成了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不匹配,这也是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缺乏专业的教学人才,新能源汽车是当前的新兴行业,不仅是企业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学校同样也缺乏专业的教学人才。新能源汽车设计的理论知识是比较多的,当前缺乏的是这方面知识内容集成众多学科于一身的教师,也缺乏拥有实际技能的实用型导师。
四、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确立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原则及培养目标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首先确定其培养的原则及其目标,有了原则、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才能有所有依据。
1. 培养原则:
通过调查社会中汽车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后,校方就应为适应社会需求确定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原则。
首先,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原则:通过汽车企业与校方的沟通、交流,确定了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依据当前企业的岗位任务进行培养,以适应企业的需求,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形成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让学生、企业更好地实现双向选择的余地。
其次,注重理论实践的结合的原则。虽然发展迅猛,但是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有待完善,这是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人才的机遇也是挑战。所以,新能源汽车企业不仅要大量掌握良好理论知识的理论型人才,同时也需要技能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当然,具备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自然是企事业单位的首选招聘对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然成为潮流。
再者,学科拓展原则。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涉及的知识理论更加广泛,学科间交叉、融合的内容较多,为适应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应拓展学科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该产业相关的知识内容有全面的了解。
最后,全面发展原则。学校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学生学识、实践能力的提升,如今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因此,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同样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职责,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技术、有能力、有责任的社会主义新人。
2. 培养目标: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是专门研究汽车涉及、制造、试验测试、工程设计的专业,学校应以当前行业发展现状为依据,培养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理论基础扎实、实际操作技能水平高、职业素养良好这都是最为基本的需求,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外语水平等等都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事业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提前制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新能源汽车涉及到的先进技术是比较多的,相比传统汽车,它涉及的技术、理论明显增加,比如信息技术、电化学技术、以及电工电子技术等等知识内容,作为教师,是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想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自身必须有较高的素养,才能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因此,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熟悉该产业的前沿技术,同时还应多深入到企业中去,对于新能源汽车具体的制造工艺、制造流程、相关应用技术有深入的了解,只有自身专业水平高,才能为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提供保障。同时,作为校方,应多组织该专业的教师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教学经验一类的交流会,通过互相沟通、交流,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
(三)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
课程体系、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因此,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优化当前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势在必行,完善该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增加实际操作课时,尽最大课程的缩减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教学中拓展一些当前的最前沿的技术理论和市场应用。
就理论基础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学科基础理论、专业必修理论、专业选修课程、能力拓展这几个层次,很多同学都认为选修课无关紧要,其实不然,选修课程对于拓展个人知识面,提升个人综合能力有诸多益处。本校该专业课程设置实行211的课程模式,2是指2年基础理论学习,1年专业课程学习,1年学生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步入社会最好铺垫。
(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是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因此,实践教学是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实践教学应遵循两结合、三层论的教学机制,所谓两结合是指实践教学与科研、学生创新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型人才是当今各个行业所急切需求的人才;三层论是指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型实验三个层次深度的实验教学,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目的就是让实验教学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不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同时,以国家名牌大学工程实践教学为依据,把实验划分为机械、汽车、控制三个大的类别,并结合课程教学逐步完成。
基础级实验内容:主要针对基础课,比如工程力学、电工技术、机械原理、自动化控制等相关基础实验。专业级实验内容:主要针对汽车工程专业为主,比如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电器、内燃机原理等相关实验内容。综合级实验内容:该级别实验并不针对课程而设立,主要是针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提升的实验教学。比如汽车拆装、单片机综合实验等相关实验教学。
(五)注重学校企业相结合的培养人才模式
汽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性比较强,主要就是面向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而培养的专门性人才,学校企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下的说教形式的教学模式,有效改善了教学范围较窄,相关行业信息与企业不对称的问题,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同时,学生在学习阶段也能更多地进行一些实际操作,能够更早地熟悉行业信息,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也能够有更清晰的认知。同时,学校也能够及时的依据企业用人单位的反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教学模式等相关教学体系,做到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
同时,校企相结合的模式,也让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前沿信息,学校也可引进相关的技术人才加入教学团队,增加双师型团队建设,提升工程专业人才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六)完善教材开发体系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一版传统科目比如数学、语文、英语的教材变动是很小的,但是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则不同,新能源汽车是新型产业,其技术更新周期较短,尤其是我国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正处于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再加上技术封锁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相对落后一些,各大高校采用的教材涉及到的知识理论也并非是最前沿的技术理论,所以,针对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教材的开发,成为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教材的开发,高校必须以新能源汽车现状为依据,预测未来发展方向,结合当前企业用人需求,开发一套由浅入深的教学教材,摒弃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增强个人学习动力。
五、结束语
新能源汽车是一门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正处于探索阶段,培养这类高端复合型人才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这也是当前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借鉴以往专业课程的教学经验,再确定新能源汽车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流程,采用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步步探索出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输出优秀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段春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34):90-91.
[2]董晨.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动力探索[J].教育观察,2019,8(20):80-81.
[3]侯晓利,隋礼辉,夏继伟.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123-124.
[4]杨智霞.新能源汽车(纯电动)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思考[J].内燃机与配件,2018(22):235-236.
[5]谢岳辉.新能源汽车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研究[J].职业,2018(22):92-93.
[6]李坤.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策略[J].内燃机与配件,2019(12):263-264.
曹爱霞,谢建新,胡雪芳.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20(23):160-162+166.
基金:2018年山东省教育厅“基于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课程体系研究”(编号:M2018X127).
分享:
电池充电是指电量累积到额定容量的过程。电量由外部进入电池元件内部时,变压器元件快速运行,将交流电量转化为可以长期存储的直流电量,但出于安全性考虑,充电量不会超过电池元件的额定电量存储水平。电池放电是指电量的持续输出。作为稳压型供电装置,电池只能提供直流传输状态的电量,且电池元件的最大供电能力与其额定电量水平相等。
2024-12-04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使锂(Li)电池需求量急剧上升,带动锂电池相关材料产业的迅速扩张。锂电池胶带是在锂离子电池组装生产环节中,专用于电芯、极耳以及终止部位的胶带,起到绝缘、固定、防漏电的作用,被大量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上。在生产中胶带基材与复合绝缘材料之出现脱层、起泡等现象。
2024-12-04纯电动挖掘机由电池组供电,能量输出依靠电池系统的储能。电动挖掘机功率较大,需要电池具有较髙的容量。蓄电池的容量决定了工作续航时间;较大容量的电池可以维持较长的系统工作时间,但是大容量电池意味着较大的电池组重量及体积,会影响整机的续航能力。目前,安全性较高的磷酸铁锂(LFP)电池受到电动市场的青睐,内置蓄电池式电动挖掘机广泛采用LFP电池。
2024-11-11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具有启动快、零排放、效率高等优点,然而其实际应用和商业化过程充满了挑战,水管理就是挑战之一,优化水管理是提高PEMFC性能和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在PEMFC中,液态水的出现会导致通道内的压降增加,阻塞反应气体运输,反应气体分布不均匀。
2024-11-11阀控式密封铅酸(VRLA)蓄电池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受到水分流失、阴极劣化、正极板腐蚀等的影响,导致放电电压下降、内阻增加、实际满电容量下降。作为一种备用电源,VRLA蓄电池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工业生产,因而需要设计远程诊断和维护系统,实时掌握其健康水平。
2024-10-26在“碳中和”趋势的推动下,绿色低碳产业需求活跃,而风电产业是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风电正加速布局,风电产业的高速发展为风电机组控制系统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契机。
2024-10-26储能系统作为核心技术,具备能量转化、储存与按需释放的能力,在储能电网和新能源电动汽车中扮演关键角色。锂离子电池因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低污染等优点,在微电网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2024-10-26风光储能技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并将其储存起来以供后续使用,有效缓解能源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对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风光储能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2024-10-26电池组作为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电池组中的单体电池由于制造差异、使用条件不同等因素,往往会出现性能衰退、内阻增加、容量衰减等异常现象。这些异常现象不仅会降低电池组的整体性能,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2024-10-23阀控式密封铅酸(VRLA)蓄电池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受到水分流失、阴极劣化、正极板腐蚀等的影响,导致放电电压下降、内阻增加、实际满电容量下降。作为一种备用电源,VRLA蓄电池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工业生产,因而需要设计远程诊断和维护系统,实时掌握其健康水平。
2024-10-23人气:7082
人气:5420
人气:5246
人气:4998
人气:496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新能源进展
期刊人气:1292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科技
国际刊号:2095-560X
国内刊号:44-1698/TK
创刊时间:201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517
影响因子:0.723
影响因子:0.98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