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颅内不同部位出血MRI、CT检查的影像学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0例怀疑颅内出血的新生儿患者。80例新生儿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颅内出血。收集患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新生儿颅内出血在参与检查及MRI检查中的图像表现,对比CT检查和MRI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CT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0%、87.50%、97.50%,MRI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75%、88.75%、98.75%,两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T图像可见密度增高,两侧侧脑室旁发生出血,脑室积血扩张,侧脑室积血,左侧脑室旁脑实质小血肿,右室管膜下出血;天幕上或后颅窝紧贴颅板处新月形高密度影;大脑表面高密度影;HIE并皮层下多发灶状出血,可见白质小血肿;MRI图像可见T1WI表现为血肿周边高信号,中心等信号,血肿周围的水肿呈低信号,红细胞膜完整,血肿在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T1WI和T2WI上均为高信号,处于蛛网膜和硬膜之间,呈新月形;T1、T2表现为高信号血肿周围包绕一圈低信号环,血肿充分吸收。结论: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均可有效地显示新生儿颅内不同部位出血的影像学特点,两种检查对不同类型的新生儿颅内不同出血部位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由于产伤、缺氧或其他损伤所导致的一种脑损伤疾病[1]。一般多见于早产儿,死亡率高[2],存活率低,部分存活下来的患儿也会患有严重的后遗症,如癫痫、瘫痪以及智力受到影响等[3]。为了使颅内出血的新生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早期诊断以及接受合理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和MRI相继引入到了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检查中,不仅提高了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早期诊断率,还使婴儿的生存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4]。本组研究旨在探究新生儿颅内不同的部位出血MRI、CT检查的影像学征象及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0例颅内出血的新生儿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颅内出血。其中男婴39例,女婴41例;平均胎龄周数为(33.79±2.51)周,平均出生体重为(4.06±1.37)kg;剖腹产51例;早产21例;出生后体重非常轻的有69例;有明显症状的有19例。80例新生儿患者均接受CT和MRI检查。纳入标准:胎龄小于32周;体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呼吸不规则,心动过缓;足月儿。
1.2方法
1.2.1CT检查:
检查仪器选用西门子64排CT。在患儿出生后1~7d内进行头部CT扫描,检查前如果患儿无法镇静下来,需给予一定剂量的镇静药,再选择相应的头部序列进行扫描。
1.2.2MRI检查:
检查采用GE1.5TMRI仪器,选择头部线圈。检查前要询问患儿病史,核对病人资料,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扫描前患儿如无法镇静下来,需给予一定剂量的镇静药,再选择相应的头部序列进行扫描。主要扫描横断面,部分患儿必要时加矢状面或冠状面辅助诊断。
1.3观察指标
将CT检查和MRI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对比经CT检查和MRI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8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病理情况
经整理80例患儿的手术资料可知脑室周围-脑内出血的患儿有28例;硬膜下出血的有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10例;脑实质出血的有14例。其他部位出血的有8例。
2.2不同检查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
CT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0%、87.50%、97.50%,MRI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75%、88.75%、9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3CT检查及MRI检查图像表现
2.3.1CT图像表现:
脑室周围-脑内出血:表现为密度增高,两侧侧脑室旁生发层出血,脑室积血扩张,侧脑室积血,左侧脑室旁脑实质小血肿,右室管膜下出血(见图1);硬膜下出血:表现为天幕上或后颅窝紧贴颅板处新月形高密度影;原发性蜘蛛膜下腔出血:大脑表面高密度影,使大脑与颅骨得以清晰区分,脑池、半球裂隙内探查到高密度影;脑实质出血:HIE并皮层下多发灶状出血,可见白质小血肿,白质广泛性水肿,右侧室管膜下出血,半卵圆中心出血,皮层下出血。
表1不同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n(%)]
2.3.2MRI图像表现:
脑室周围-脑内出血:T1WI表现为血肿周边高信号,中心等信号,血肿周围的水肿呈低信号,红细胞膜完整,血肿在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硬膜下出血:T1WI和T2WI上均为高信号,处于蛛网膜和硬膜之间,呈新月形;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处于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脑沟内T1表现为高信号,T2表现为低信号;脑实质出血:T1、T2表现为高信号血肿周围包绕一圈低信号环,血肿充分吸收,T1和T2表现为斑点样不均匀略低信号影,弥漫性皮层下出血及基底节出血,弥漫性水肿(见图2)。
3、讨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发生于胎龄较小的未成熟儿、早产儿,特别是出生时体重很低的新生儿[5]。常见症状有易激惹、嗜睡或昏迷;呼吸增快或减慢、呼吸不规则或暂停;颅内压力增高,前卤隆起、血压增高、抽搐、角弓反张、脑性尖叫;凝视、斜视、眼球震颤等;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早期增高,以后减低;还有不明原因的苍白、贫血和黄疸。颅内出血根据不同的病因,出血发生在颅内的部位也不相同[6]。新生儿不同种类的颅内出血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选择各异[7]。颅内出血中早产儿最常见的是脑室周围-脑内出血。根据头颅影像学检查分为四级:Ⅰ级指室管膜下发生基质出血;Ⅱ级指脑室内出血,但无脑室扩大;Ⅲ级指脑室出血伴脑室扩大;Ⅳ级指脑室扩大伴脑室旁白质损伤或出血性梗死[8]。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体重越轻,发病率也越高。出血发生时间有50%在出生后第一天,90%在出生后72小时内,仅少数发病会更晚。Ⅰ~Ⅱ级出血大部分预后相对较良好,Ⅲ~Ⅳ级出血者死亡率较高,伴有出血性梗死[9]。由于脑室周围-脑内出血导致的患儿死亡率高达50%。CT可以很好地诊断脑室周围-脑内出血,在原呈低密度的脑室腔内,出血区呈密度增高[10]。在一定时限内,MRI也能确定不同级别的脑室内出血。但是对于Ⅰ级的脑内出血即室管膜下出血,CT和MRI的诊断率都在50%左右。但是MRI可以清晰诊断出脑室周围白质内的点状出血和微小出血。这一点是CT检查不出来的。其次就是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原发部位在蛛网膜下腔内,主要由缺氧、酸中毒、产伤所致,预后大多出血量少,无临床症状,主要会引起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等后遗症。对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MRI至今未能清晰分辨3小时内早期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但是对3小时后脑池出血显示良好,呈T1高信号和T2低信号[11,12]。
图1CT图像显示侧脑室积血(箭头),左侧脑室旁脑实质小血肿(箭头),右室管膜下出血(箭头)
图2MRI图像显示弥漫性皮层下出血及基底节出血(箭头),弥漫性水肿(箭头)
CT对1周内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显示良好,呈大脑表面高密度影。早产儿常因为脑室周围-脑内出血继发引起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此CT和MRI可同时探测到这两种出血。其次为脑实质出血,是由于小静脉栓塞、毛细血管内压力增高、破裂所导致的。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临床表现及预后各异[13]。出血部位可液化形成囊肿,与脑室相通形成脑穿通性囊肿。主要后遗症为脑瘫、癫痫和智力或运动功能发育迟缓。CT和MRI检查诊断脑实质中较大的出血病灶均有较高的敏感性。然后还有由产伤引起的硬脑膜下出血,出血量少的话,基本无任何症状。出血量多的话,出生24小时后会出现惊厥、偏瘫和斜视严重,小脑幕、大脑镰撕裂和大脑表浅静脉破裂导致严重后颅凹出血,可引起脑干压迫症状。CT和MRI均可对严重的后颅凹出血患者进行定位确诊。小脑出血主要包括原发性小脑出血、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扩散至小脑、静脉出血性梗死、产伤引起的小脑撕裂[14]。
通常临床症状与病因和出血量有关,严重的患儿除一般神经系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脑干压迫症状,可在短时间内死亡,且预后较差,在影像学表现中,CT诊断小脑出血一般表现为后颅窝小脑部位呈高密度影;MRI在T1上呈高信号,在T2上呈低信号。所以CT和MRI检查均能很好的诊断新生儿小脑出血。MRI与CT相比,MRI对诊断新生儿颅内病变的敏感性高于CT。且MRI检查无辐射,对正处在高度发育阶段新生儿来说,安全性更高[15]。但是MRI检查费用昂贵,时间长,检查空间较为封闭,有较大的噪音,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儿很不利,也存在一定缺陷。CT扫描时间短,且价格理想,没有噪音。CT检查和MRI两种检查方法对新生儿颅内不同出血部位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二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优势。本组研究也显示CT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0%、87.50%、97.50%,MRI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75%、88.75%、98.75%。两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均可有效地显示新生儿颅内不同出血部位的影像学特点,两种检查对不同类型的新生儿颅内不同出血部位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临床可根据患儿个人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检查方式。
参考文献:
[1]莫国梁,张晓倩,张春艳,等.2015-2017年南充市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发病情况调查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8,34(12):1521-1525.
[2]赵晓君,刘锟,周忠洁,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及早产儿与足月儿间的对比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2):188-191.
[3]宋佳星,唐亚慧,洪广亮,等.急性重度甲醇中毒致多发颅内出血一例[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8,36(3):219.
[4]李艳,李林艳,商丹丹,等.青年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14(3):46-48.
[5]朱晓霞.抚触护理措施应用于新生儿肺炎的护理价值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8,33(2):106-108.
[6]李锋,程天明.不同病理类型脊柱骨肿瘤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征象特点及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4):136-137.
[7]李锋,程天明.不同病理类型脊柱骨肿瘤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征象特点及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4):1045-1046.
[8]赵艳艳.早期康复护理治疗脑出血偏瘫患者的效果[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14(1):91-93.
[9]陈昱璨,邹佳瑜,孟川,等.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影像学表现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8):17-20.
[10]佚名.超声和CT在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8(9):785-786.
[11]王娜,张遇乐,朱莉玲,等.超声与MRI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对比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19(4):34-37.
[12]方文亮,石安斌,杨秋云,等.MRI不同扫描序列组合在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2):11-13.
[13]陈瑜,邓凤莲,刘晓丽,等.床旁颅脑超声检查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19(3):199-201.
[14]段淼,何清,苏丽君.颅脑三维超声评价新生儿定量分析颅内出血量的临床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8,29(6):387-390.
[15]田丹丹.早期反复小剂量rhEPO对早产儿神经发育远期预后的改善效果[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15(3):58-60.
李坤泽.新生儿颅内不同出血部位MRI、CT检查影像学征象及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8(11):10-12+169.
分享: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期常见疾病,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有文献报道,母亲 GDM 新生儿围生期低血糖率达 27%。因此,早期识别和预防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尤为重要。新生儿若长时间处于低血糖状态,会使大脑出现不可逆性损伤,对其日后的生长发育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需及时进行干预。
2025-04-02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在新生儿常见病中较其他类型发病率略高,该病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发生。新生儿作为特殊群体,一旦发生喂养不耐受,除影响进食外,其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无法充分供给,由此会对新生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机体生理功能及组织器官功能成熟等均产生影响。
2025-04-01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为一种因脑组织缺血、缺氧后所致脑部疾病,此病多见于新生儿群体,也是导致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 HIE 可能由于神经细胞凋亡而出现视听觉障碍、行为障碍、智力障碍等。 早期识别 HIE 发病风险,并对患儿病情进展进行综合评估可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治疗,对改善患儿预后也有重要意义。
2025-03-29目前,我国筛查疾病仍以苯丙酮尿症(PKU)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为主,根据疾病发生率,进行其他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等的检测[3]。茂名地区常规筛查的疾病包括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苯丙酮尿症(PKU)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等3种遗传代谢缺陷病,目前筛查覆盖率已达97%以上[4-5]。
2025-03-25中医学认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疾病,约超过80%的正常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可出现皮肤黄染[1⁃4]。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1周内消退,且无须特殊治疗,预后良好;病理性黄疸持续时间较长(约2周甚至更长时间),病因多且复杂,需要积极治疗[5⁃7]。
2025-03-24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复苏人员没有很好地掌握复苏方法,导致在遇到窒息以及面罩复苏无效时无法做出合理的决策,导致复苏失败[3-4]。通气是复苏的主要目标,气道插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金标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新生儿自身因素以及复苏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原因,气道插管存在较大的困难[5]。
2025-03-18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是指胎儿在宫内或娩出过程中吸入被胎粪污染的羊水,进而发生以呼吸窘迫为主的,伴其他脏器损伤的一系列全身症状[12]。研究指出,MAS是导致我国足月儿、过期产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会对患儿的呼吸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加重通气障碍,破坏内环境稳态[3]。
2025-03-13新生儿低血糖是新生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患儿发病初期临床表现并不显著,待病情进展后可出现多汗、嗜睡、反应低下等典型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葡萄糖供应缺乏,影响其发育,进而导致颅脑损伤、癫痫等事件的发生,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儿生命[1-2]。
2025-02-28新生儿肠穿孔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等特点,是新生儿NEC的绝对手术指征,同时,合并消化道穿孔的患儿往往合并严重的细菌感染,从而可能增加其不良预后风险,且一项Meta分析研究发现[3],消化道穿孔是新生儿NEC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但由于肠穿孔早期缺乏典型表现,发病初期难以被发现,导致治疗时机延误,增加患儿死亡风险[4]。
2025-02-14新生儿的皮肤较为娇嫩,皮肤的屏障功能缺乏,在进行消毒、撕开胶布等护理操作时,会破坏皮肤的完整性,造成医源性皮肤损伤[1]。患儿皮肤受损,会导致护理投诉发生率增加,进而诱发护患纠纷。为提高新生儿的护理操作质量,应针对其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风险,采取预防性的对策。
2025-02-07人气:18547
人气:16670
人气:16004
人气:15570
人气:1529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期刊人气:4241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6-2932
国内刊号:10-1451/R
邮发代号:82-30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035
影响因子:1.188
影响因子:1.636
影响因子:0.607
影响因子:0.711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