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CTA联合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2020-10-16    67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8例,根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CTA组(38例)和CTA+MRA组(30例),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及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CTA+MRA诊断符合率为90.67%(68个/75个)高于CTA的77.33%(58个/7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和CTA联合MRA检测对于不同类型的动脉瘤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测动脉瘤平均直径小于CTA联合MRA检测(P<0.05),在<10mm动脉瘤检测中,CTA联合MRA检测出的<10mm动脉瘤数量多于C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联合MR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中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在<10mm动脉瘤的诊断方面效果较好。

  • 关键词:
  • CTA
  • 磁共振血管造影
  •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 颅内动脉瘤
  • 加入收藏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颅内动脉管壁异常膨出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约为3%,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位原因,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会引发脑梗死、血管痉挛等高致残性疾病,超过50%的患者长期遗留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1,2]。颅内动脉瘤起病隐匿,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术前影像检查结果。多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与诊断的金标准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中,但其具有创伤大、检查时间长、合并症多等缺点[3],临床亟需无创性、诊断准确性能与DSA相当的诊断方法。经颅多普勒超声(TCCS)、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三维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等技术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常规方法[4],当前对MRA和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较多,但MRA联合CTA诊治颅内动脉瘤的研究相对少见。因此,本研究分析了MRA联合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情况,为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高度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68例,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范围35~59岁,平均年龄为(48.73±8.72)岁;所有患者入院后经DSA或手术诊断确诊为颅内动脉瘤。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呕吐70例,头痛伴意识障碍8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Hunt-Hess分级:Ⅰ级29例,Ⅱ级27例,Ⅲ级19例,Ⅳ5例;合并其他疾病:糖尿病21例,高血压15例。根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CTA组(38例)和CTA+MRA组(30例)。纳入标准:(1)符合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标准[5],且经相关实验室检查、手术及介入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2)年龄≥18岁;(3)影像学资料及检查结果完整清晰;(4)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既往动脉瘤史;(2)CTA或MRA检查不耐受者。

1.2检查方法

CTA检查:患者取仰卧位,采用64排螺旋CT(SomatomDefinition,德国西门子)对患者进行薄层立体容积扫描。穿刺肘正中静脉后使用ulrich高压注射器注射60~80mL的碘海醇溶液(注射速度4mL/s),扫描范围上下宽径60~120mm,扫描延迟时间10~16s,原始图像的采集在25~30s内完成。完成后采用3DVirtuoso进行三维重建,通过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等技术进行血管成像后处理。

MRA检查:利用1.5TIntera全身磁共振成像仪对患者行常规横轴位及矢状位T1WI和T2WI检查;采用3D-TOFMRA扫描,具体扫描参数如下:TE6.9ms,TR25ms,反转角20°,扫描时间7~8min;30mL钆喷酸葡胺以3mL/s经高压注射器从肘静脉穿刺注入;原始图像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MPR和VR等技术进行重建,重建体素大小0.312mm,显示病灶位置、大小及形态。

1.3图像分析

所有CTA及MRA图像均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主任医师采用双盲对照分析获得,由1名神经外科医生评估是否存在动脉瘤。分析过程中如有不同意见,经协商后达成一致。记录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及类型,对动脉瘤的平均横径和瘤颈宽度进行测量,每个数据测量3次,取平均值。诊断以DSA或手术结果为“金标准”[6],对不同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诊断真实性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对比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同检查方式的动脉瘤位置及数目比较

68例患者经DSA或手术证实动脉瘤共75个,分布位置及数目为:前交通动脉瘤7个,后交通动脉瘤15个,大脑中动脉瘤28个,颈内动脉瘤11个,基地动脉瘤4个。CTA和CTA+MRA诊断结果如表1所示,CTA+MRA诊断符合率为90.67%(68个/75个)高于CTA的77.33%(58个/7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0,P=0.026)。

2.2两组不同检查方式的动脉瘤类型比较

由表2可知,对于不同类型的动脉瘤,CTA和CTA+MRA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不同检查方式动脉瘤的横径和颈宽比较

由表3可知,CTA检测动脉瘤平均直径与CTA联合MRA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检查方式检测动脉瘤体颈宽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不同检查方式的动脉瘤位置及数目比较(n,%)

表2两组不同检查方式的动脉瘤类型比较(n,%)

表3两组不同检查方式动脉瘤的横径和颈宽比较

表4两组不同检查方式动脉瘤的横径和颈宽比较

2.4两组不同检查方式对不同体积动脉瘤的检查结果比较

75患者经DSA检测出<10mm动脉瘤39个,10~25mm动脉瘤27个,>25mm动脉瘤9个。由表4可知,CTA对不同体积动脉瘤的检查结果与CTA联合MRA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10mm动脉瘤的检查方面,CTA联合MRA要优于CTA(P<0.05)。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的颅内血管病变,临床上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早期确诊与治疗对预防动脉瘤破裂、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价值[7]。当前,DSA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由于DSA在分辨动脉瘤的三维形态和空间关系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临床上仍存在漏诊、误诊的情况[8]。CTA和MRA为无创性脑血管成像方法,具有可多方位成像、强大后处理功能而允许任意角度观察血管病变的特点,其临床价值在医学界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同。

颅内血管病变的检查目的主要为探明动脉瘤,明确动脉瘤的具体位置、起源及其三维形态和空间关系,指导手术治疗[9],在反映动脉瘤三维形态和空间关系方面,CTA和MRA独具优势。李建等[10]研究了3D-CTA在SAH早期影像诊断中的应用,发现3D-CTA在SAH患者病因诊断准确性方面与3D-DSA相仿,但在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上3D-CTA要高于3D-DSA,具有检查快速、安全性高、无侵袭性等优点。林志军[11]将MRA与CTA应用在腹部内脏动脉瘤的诊断中,发现CTA与MRA在疾病诊断方面具有良好一致性,两种方法均为内脏动脉瘤的有效诊断方法。本研究将CTA联合MRA检查应用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研究结果显示CTA诊断符合率为77.33%,低于CTA联合MRA的诊断符合率90.67%,提示CTA联合MRA检查能提高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有研究表明,CTA和MRA诊断动脉瘤均依赖于后期图像重建与处理,MIP技术能清晰显示细小血管分支,但容易造成微小动脉瘤的漏诊;MPR能较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及结构,对瘤体是否有血栓形成等能准确显示;VR可直观显示瘤体的大小、形态和空间结构等信息,让医师可以从多角度关注动脉瘤的具体情况,为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依据[11,12]。本研究CTA和MRA检查均采用了MIP、MPR和VR等技术,结果显示CTA联合MRA测量动脉瘤直径显著高于CTA的测量结果,其原因可能与MRA的分辨率较低,易受颅内微细小血管网血流速度、方向和流量的影响有关[13]。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体积动脉瘤的诊断,CTA和CTA联合MRA检查在诊断结果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10mm动脉瘤检查方面,CTA联合MRA检出率更高,提示CTA联合MRA对微小动脉瘤的检出能力高于CTA。MRA图像观察角度有限,易受血流速度、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微小动脉瘤可能难以被显示或被其他血管遮挡,影响其检出率[14],CTA联合MRA诊断能在MRA的基础上提高对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使微小动脉瘤的检出情况更接近DSA检查。

综上所述,CTA联合MRA诊断能提高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在<10mm动脉瘤的诊断方面效果较好,是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2]游潮.不断挑战复杂难治性颅内动脉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8,34(5):433-436.

[3]张勤.3D-CTA与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照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3):50-51.

[4]陈蓦,王武.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现状与进展[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8,27(6):592-597.

[5]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10(11):606-616.

[6]张文清,黄绳跃,冯文峰,等.DSA杂交手术室“一站式”精准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9,16(7):395-399.

[7]刘杨,熊维,汪琴.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8(4):11-14.

[8]贠红雨,刘海涛,吴琼,等.CTA与DSA在动脉瘤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12):54-56,105.

[9]梁玖,张永强,李展展,等.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临床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3):72-74.

[10]李建,刘惠祥,沈鸟松,等.3D-CTA和3D-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影像诊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8,44(6):655-658.

[11]陈平,宋芹霞,史恒峰,等.双源CT三低扫描模式在头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J].安徽医学,2017,38(11):1435-1439.

[12]卞琳杰,巫丹萍,张追阳,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结肠成像及图像融合技术对腹腔镜右半结肠癌的术前评估价值[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8,17(6):631-636.


王海全,吕光淘,胡海斌,周辉,黄小龙.CTA联合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8(11):17-1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期刊人气:463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3-3289

国内刊号:11-1881/R

邮发代号:82-509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