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血管源性眩晕中医证型与全脑血管造影相关性研究

  2024-11-22    2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中医证型与全脑血管造影血管病变结果相关性。方法 纳入武汉市第一医院2023年8月—2023年11月接受脑血管造影的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共134例,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和全脑血管造影血管病变结果。结果 血管源性眩晕患者的后循环血管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与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P<0.05),痰浊内蕴证和瘀血阻络证患者更常见严重的血管狭窄,痰浊内蕴证和肝阳上亢证常见较多的病变血管支数。结论 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中医证型与全脑血管造影血管病变结果存在相关性,中医辨证对血管源性眩晕患者的诊疗及预防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 关键词:
  • 中医证型
  • 全脑血管造影
  • 回顾性分析
  • 眩晕
  • 血管源性眩晕
  • 加入收藏

血管源性眩晕(Vascular vertigo)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以急性前庭综合征(Acute vestibular syndrome, AVS)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症状[1,2]。血管源性眩晕最常见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TIA)、后循环性缺血性脑梗死,AVS表现为急性发作眩晕并持续时间在24 h以上,若为后循环TIA发作可持续时间小于24 h[1,3]。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能充分评估病变血管情况、侧支循环代偿情况,是目前检查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为远期预后提供了证据[4]。血管源性眩晕在中医学归属“眩晕”范畴,中医治疗眩晕具有悠久历史,中医对眩晕病机已有全面的认识,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治疗方法上具有疗效好、方法多样的特点,中医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在疾病的诊疗上有着优势,能指导临床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但血管源性眩晕与DSA的相关性尚缺少数据与研究。本研究通过对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中医证型与DSA血管病变结果的相关性分析,以促进中医学的科学化、规范化,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辨证防治血管源性眩晕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武汉市第一医院2023年8月—2023年11月共134例接受脑血管造影的血管源性眩晕患者。所有患者平均年龄(64.42±9.68)岁,其中男性95例,女性39例。

1.2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以《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3]以及《血管性眩晕和头晕:诊断标准》[1]作为参照;②中医诊断以《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5]中眩晕作为参照;③根据《脑血管造影术操作规范中国专家共识》[6]符合DSA检查适应证。

1.3纳入标准

①急性发作的眩晕、头晕或行走不稳,且持续时间≥24 h;②经颈部血管彩超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发现椎基底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狭窄;③排除周围神经性眩晕和耳源性眩晕。

1.4排除标准

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出血倾向或颅内占位病变者;②合并肝肾功能严重病变者;③帕金森病、严重意识障碍、精神病患者或不能配合检查者;④碘过敏或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者。

1.5方法

1.5.1中医辨证分型

入院后,收集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5],通过专家咨询结合临床症状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若患者表现为眩晕耳鸣,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加剧,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则判断为肝阳上亢证;若患者表现为头晕,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则判断为痰浊内蕴证;若患者表现为反复头晕,劳累即发,唇甲不华,发色不泽等,则判断为气血亏虚证;若患者头晕乏力,腰膝酸软,耳鸣,舌淡,脉沉细无力,则判断为肾精不足证;若患者头晕伴头部刺痛,固定不移,舌质暗紫,脉涩,则判断为瘀血阻络证。

1.5.2脑血管造影

术前完善头胸部CT、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确定无脑血管造影禁忌证,术前进行Allen’s试验或桡动脉彩超,评估手部侧支循环情况良好。患者取仰卧位,消毒铺巾后使用2%利多卡因局麻,经右侧桡动脉穿刺后置入6F动脉鞘,静脉推注2000 U肝素和200~300μg硝酸甘油,静脉滴注肝素生理盐水,运用泥鳅导丝与Simon导管在降/升主动脉成袢,送入导管行双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血管造影。

1.5.3观察指标

收集记录脑血管造影观察到的病变血管结果,包括血管狭窄程度和血管病变支数。①病变支数:记录后循环动脉系统中病变血管支数。②狭窄程度:责任血管狭窄程度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NASCET分级):狭窄率=(1-狭窄位置直径/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直径)×100%,狭窄率<50%为轻度狭窄,50%≤狭窄率≤69%为中度狭窄,69%<狭窄率<99%重度狭窄,狭窄率≥99%或不显影时则判断为闭塞。

1.5.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医证型与血管狭窄程度

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对入组患者进行分组。46例患者为轻中度狭窄(狭窄率<70%),88例患者为重度狭窄或闭塞(狭窄率≥70%),不同狭窄程度组间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狭窄程度组间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闭塞狭窄患者多见痰浊内蕴证、瘀血阻络证。见表1。

表1中医证型与血管狭窄程度比较(例,

2.2中医证型与血管病变支数

根据患者血管病变支数进行分组。78例患者为单支血管病变,56例患者为多支血管病变,不同血管病变支数组间年龄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管病变支数组间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多支血管病变组患者多见痰浊内蕴证,单支病变组患者多见痰浊内蕴证、肝阳上亢证。见表2。

表2中医证型与血管病变支数比较(例,


3、讨论


血管源性眩晕主要为脑卒中、TIA或椎基底动脉延长而引起,常见于中老年女性[2],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症状,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降低中老年患者生活质量,部分脑干、小脑、内耳病灶由于较小,临床上可仅表现为眩晕或头晕症状[1],部分患者易忽视疾病严重性导致病情进展。血管源性眩晕有时在颅脑磁共振平扫以及弥散性加权成像中未见责任病灶,目前缺少准确、全面评估前庭症状的方法[7],血管源性眩晕有时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因此临床上用于诊断血管源性眩晕仍依赖于DSA[8]。血管源性眩晕在中医学归于“眩晕”范畴,病位在脑窍,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各类中医名著中相关描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目为之眩”“无痰不作眩”“瘀滞不行,皆能眩晕”等为眩晕的病因病机提供了理论基础,眩晕证型多以情志、饮食、体质、外伤等所致肝阳上亢、痰浊内蕴、气血不足、肾精亏虚以及瘀血内阻为主,有学者认为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大多具有瘀血症状,因此瘀血内阻证型在临床上不应单独作为证型[9]。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管源性眩晕的中医证型与DSA结果存在相关性,其中痰浊内蕴证和瘀血阻络证患者可以导致更严重的血管狭窄,痰浊内蕴证和肝阳上亢证患者的后循环血管病变支数更多。血管源性眩晕与脑血管紧密相关[10],可与前循环动脉系统有关,但更常见于后循环动脉系统[11],血管源性眩晕中医证型与DSA结果的相关研究较少,仍有研究提示中医证型与脑血管病变存在相关性,但由于结论具有一定差异,尚不能作为临床指导[12,13]。侯志峰等[14]通过研究中医证型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结果发现痰浊与血瘀更易导致后循环血管病变。赵乔乔等[15]通过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DSA血管病变结果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痰浊更易形成重度或闭塞脑血管狭窄和多支血管病变。韩艳萍等[16]通过研究不同中医证型后循环缺血患者眩晕影响因素,结果提示痰浊中阻证、瘀血阻窍证是后循环缺血眩晕的常见证型,并发现痰浊中阻证相较于其他证型更易发生脑血管事件。由于痰浊中阻证和瘀血阻窍证患者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血管病变,因此面对这类证型患者应更警惕脑血管病变的可能。

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血管病变最常见的病因[17],中医学认为痰和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关键[18],痰和瘀不仅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19]。肝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痰瘀邪气若无肝风协助,难以上达头面、七窍致病,此外,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常,易致痰瘀[20]。部分临床研究通过化痰、活血和平肝的治疗方案治疗血管源性眩晕取得较好疗效[21-23]。因此,血管源性眩晕的治疗应首先从肝、痰、瘀的角度出发,通过平肝化痰活血等方法,能有效改善眩晕症状。也有研究认为通过中医药化痰通络、活血化瘀的治疗,可以稳定易损斑块、防止斑块破溃、保护和再生血管内皮[24]。因此,在临床上面对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可以早期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和远期预后存在一定效益。

本研究作为回顾性分析,未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未随访患者远期临床结局,因此具有局限性,中医药能否延缓后循环血管病变进展尚需要更多研究,本研究中虚证患者较少,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以急性起病作为入组标准,故以实证证型多见。


参考文献:

[2]薛慧,崇奕,蒋子栋,等.神经内科眩晕/头晕患者的病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6):1227-1230.

[3]王武庆,付蓉,毕国荣,等.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20,27(4):253-260.

[4]杨国强,刘东华,刁亚伟,等.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23,36(2):63-64.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3-45.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脑血管造影术操作规范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1):7-13.

[8]丘鸿凯,刘志华,赖旻瑶.孤立性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和脑血管造影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0):187-189.

[9]韩巧萍,马启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90例[J].光明中医,2015,30(12):2640-2641.

[10]王青松,李琳琳.头颈部MRA对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70-72.

[11]朱翠婷,鞠奕.脑血管疾病与眩晕或头晕[J].中国卒中杂志,2018,13(3):284-288.

[12]周春亭,王朝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机制、治疗现状及展望[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23,37(3):264-268.

[13]都亚楠,务孔彦,郭子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7(6):45-47.

[14]侯志峰,叶李晨,赵东升,等.后循环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12):2606-2609.

[15]赵乔乔,周守贵.缺血性卒中全脑血管造影血管病变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7):1306-1309.

[16]韩艳萍,包红辉,王琼,等.221例不同中医证型后循环缺血患者眩晕影响因素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18):10-13.

[17]卢哲,刘华坤,初建峰.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和治疗[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20,28(3):202-205.


文章来源:廖德志,魏丹.血管源性眩晕中医证型与全脑血管造影相关性研究[J].光明中医,2024,39(22):4524-452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光明中医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期刊人气:462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3-8914

国内刊号:11-1592/R

邮发代号:82-525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