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科学的发展,新闻摄影也开始发展起来,无论是在创新摄影技术上,还是在改变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方式上,都很大地影响了新闻传播,集聚即拍即发的功能与时效快、覆盖面等特点的手机,占据了新闻传播的主导地位,可以说手机摄影的流行打破了传统新闻摄影编辑的模式,是对新闻记者提出的新挑战。
一、摄影技术
摄影技术诞生于1839年,起初是为了服务美术,如艺术家德拉克洛瓦和库尔贝利用照片来帮助他们绘画[1]。随着技术的成熟,摄影逐步从绘画中独立出来。在摄影发展早期,因摄影器材价格昂贵和摄影操作复杂,摄影很长一段时间是少数人的“特权”。1981年,日本富士公司和东京公司共同开发的非银盐摄影机Mavica的出现,简化了摄影技术的流程,降低了摄影的成本,摄影技术逐步被普及。人们对技术的探索没有止步于此,2000年9月底,日本夏普与移动通信运营商共同发布了11万像素的夏普J-SH04手机,让普通人拍摄照片更加方便。科技每一次的进步都让普通人离摄影更近。
二、新闻摄影
摄影照片能够大量传播出去也要归功于胶版印刷技术的成熟[2]。换言之,“摄影与其他媒介结合而非其工具自身来定义”[3]。1928年,法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摄影画刊VU,而1931年Voila摄影报道周刊提出“无文不成图,无图不成文”[2]。国外新闻摄影的发展早于中国,直到1930年以后,真正的新闻摄影才正式进入中国,报纸摄影附刊和摄影画报大量涌现。王小亭拍摄了“八·一三”事变后,日机轰炸上海火车站的照片,并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发布[4]。这为中国今后的新闻摄影提供了发展方向。在当今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以手机、平板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载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较2017年底增加了6433万人,通过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高达98.6%[5]。技术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接收者以及参与者。人人都可以把身边最新发生的事情拍摄下来并传播至各大平台,甚至可以向传统新闻“爆料”,以获取少量报酬。科技让拍摄变得简单,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得新闻单位对新闻摄影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早期的手机拍摄不如专业摄影机拍摄得好,那时的手机像素远远低于专业相机。但在现在,我们习惯使用手机去拍摄,它不仅方便、易操作,而且像素也基本达到需求。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使用的案例:2005年,伦敦发生地铁大爆炸事件。事发之后,伦敦地铁停运,所有出入口都被封锁,媒体无法进入采访,而一位乘客拍下了当时的场景。虽然手机设备像素不高,导致照片不是很清晰,但由于它是现场拍摄的,弥补了摄影记者面对突发事件却不能拍摄的遗憾。因此,通讯社拿到后就刊登在第二天的报纸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有一站是在珠穆朗玛峰,但由于珠穆朗玛峰环境险恶,摄影师不能带设备上山。新华社叫登山运动员用手机拍照,并让他们把照片发到新华社。2010年11月22日,《纽约时报》刊登了阿富汗的专职摄影记者用手机拍摄美国士兵的一组照片,引发议论。当摄影师被问“为什么用手机拍摄?”时,他回答说:“虽然我和美军很熟,但是每次使用相机拍摄时他们都会有戒备,动作、表情一笑就僵硬了。而用手机互相拍照时,大家都很放松,这和用相机拍摄完全是不一样的状态。”
四、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与劣势
(一)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
随着手机摄影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普通市民也可以通过手机这种移动设备拍摄身边的新生事物,并将之作为新闻照片素材提供给各类媒体使用。利用手机获取新闻图片的优势有3点:其一,突发性新闻的获取时效性更强。当有些突发性新闻事件出现时,很多时候记者并不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拍取照片,这就需要广大人民把第一现场的新闻照片拍摄出来。另外,手机不仅有拍摄功能,还具备快速传播信息的特点,这就能为新闻的时效性提供保障。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说:“如果你的照片还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还不够近。”突发新闻事件发生时,现场更多是非专业摄影人士,他们离新闻本身更近,更容易拍到好照片。其二,手机摄影打破媒体与受众界限,互动性、参与性更强。新闻的发布是为了传递信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清楚明白地传递给受众,也是新闻记者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而手机摄影让每个人都成为事件的参与者、发布者和舆论者。这不仅增强了受众的互动性,还增加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深度。在碎片化的读图时代,我们观看新闻照片很容易遗忘。普通人用手机拍摄的照片被新闻媒体录用,这不仅是对当事人拍摄的认可,而且也让当事人加深对这张照片的记忆。其三,手机摄影的便携性和隐蔽性为新闻摄影的创作提供方便。新闻摄影讲究“决定性瞬间”理论,很多完美的构图都是稍纵即逝的,这需要锻炼摄影师的反应能力。相机与手机相比,比较笨重,参数设置比较麻烦,容易让摄影师错过摄影的“决定性瞬间”。手机的小巧为隐蔽性的拍摄创造了更多的视角,使得手机摄影对拍摄对象的干预和影响变小。当遇到特殊采访需要进行偷拍、盲拍时,手机摄影对获取第一手资料有较大的帮助。
(二)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劣势
手机能够完成大部分的新闻拍摄,但还是不能完全取代相机。手机摄影中的景深效果的调试没有相机全面,并且很多手机自带美颜优化功能,让快门变得很慢,对于高速动作,手机很难进行捕捉。为了美观,大众在网上发布的照片,很多时候都是进行稍微美化的。然而,这在我们眼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是新闻摄影不允许的。因为摄影所再现的只是现实的一小部分,[6]所以它对现实的创造不可避免地会融入自己的再创造、再生产;而如果拍摄者不具备专业新闻知识,就会难以把握拍摄的重点,很容易导致摄影主体片面化。新闻传播方式便捷,同时又没有专设的平台把关,表达方式不受控制,容易引发谣言。
五、新闻摄影建议与展望
无论是手机,还是数码相机,只要是用于新闻的摄影,我们都要遵循“五W”的原则。首先要保证事件是真实客观存在的,保证原始效果、内容的公平公正。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升华到理论学习。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手机摄影而推崇数码摄影,也不能一味地吹捧手机摄影而贬低数码摄影。两者在当今社会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手机作为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必然有集多功能于一身的优势;数码相机的出现结束了银盐时代也是因为有即拍即现、存储、删除等功能。摄影与科技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终将有一天,手机摄影也会取代数码相机,手机可以完成数码相机完成的所有事情。因此,新闻摄影的局限性就只剩下对拍摄者的提升。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是需要把重心放在“如何拍摄好的新闻摄影”和“如何提升新闻摄影师的素养”上。这样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发展中,以不变应万变。六、结语智能手机集沟通、娱乐、摄影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手机与数码相机都各有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时代,智能手机的研发更侧重于手机摄影功能的开发。在未来,手机摄影有很大可能会取代数码相机,成为主流发展趋势。我们需要紧追时代潮流,摄影师无须纠结手机摄影局限性,而需要更加关注拍摄新闻作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青生.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M].北京:商务艺术馆,2000:18.
[2]安德烈·胡耶(法).摄影:从文献到当代艺术[M].袁燕舞,译.王瑞审,校.浙江摄影出版社,2018:97-98.
[3]德勒兹,加塔利(法).千高原[M].姜宇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114.
[4]董媛媛.论中国新闻摄影报道的发展历程[J].新闻传播,2010(12):81.
[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02-28.
[6]拉兹洛·莫霍利·纳吉.绘画、摄影、电影:包豪斯布吕彻8[M].拉尔斯穆勒出版社,2019:120-123.
韩蕊鸿.论手机摄影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2):75-76.
分享:
数字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追求新近事实报道的新闻离不开数字材料的支撑。但在实际操作中,数字并不是越多越好,撰写者必须考虑报道的整体性、受众的理解程度等各方面因素。那么,数字在新闻报道中究竟该如何运用?数字是为整篇报道服务的,对报道起到说明、证实、延伸、扩展等多项作用。
2023-07-04融合是提高新闻品质的手段,从业人员的能力是创意与目标高质量实现的支撑。电视新闻编辑对各类新闻素材和媒介进行的整合与融合,需能分清主次,有层次性和立体性地展现融合新闻。电视新闻编辑要将最精彩的内容进行亮点前置,并能利用新旧媒体平台搜集事实材料,懂得页面的布局与设计方法,继而生产和呈现高品质的融合新闻。
2022-06-28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传播中国声音的前提,传播好中国声音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关系到中国与其他国家形成合作共赢关系的需要。让世界认识中国认可中国,也是为了实现中国梦,带领其他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
2022-03-02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各级新闻媒体的职责使命,也是主流媒体彰显权威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全媒体时代,重大主题报道如何坚持以守正为根本,以融合为引擎,以创新为关键,本文以海安"重走七战七捷路"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为例,结合海安市融媒体中心的实践和探索,围绕主题报道的融合创新进行阐述。
2022-02-08本文以长生疫苗事件为例,通过机器学习、词频分析等方式对长生疫苗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演进进行系统化的描述和分析,并从社会安全阀的视角出发,通过网络调查和文献梳理细致分析政府在疫苗事件中面对网络舆情所采取的行为措施。力图从突发公共事件的三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消退期中分别找寻与之对应的社会安全阀机制,从中总结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的有效方法和普遍经验。
2021-11-16全媒体时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导致媒介逐步走向高度融合,传媒环境的变化导致记者的工作环境、信息采编方式、新闻播报风格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记者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精神,选择正确措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与工作能力,拓展自身的信息捕捉路径,掌握高层次的稿件撰写、视频拍摄、文件编辑等实用性技能,成为全能型的高素质人才。
2021-11-16全媒体时代,对整个媒体行业的影响都是“地震级”,传统媒体因为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宣传模式已经没有了创新竞争力。而在诸多传统媒体分类之中,党报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支队伍。党报的核心内容是宣传党的政治纲领,它与其他纸质媒体不同,作为打通群众路线,向群众传达政策与纲领的媒体,党报起到的是先锋的作用。
2021-11-16新闻报道讲究"快"。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新闻的及时发布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但是对新闻的求准有时会使得新闻报道慢一步。新闻快发,是新闻工作者的实力体现;新闻快发但未求准,将损害新闻工作者的公信力。因此,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之间的关系值得新闻工作者深思。
2021-11-16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下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随着全媒体的发展普及,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期,舆情的时空、数量、形态和内容都有了全新变化。必须坚持突发事件应对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舆情工作的党群融合、正向引领、系统整合、精准投放,切实做好舆情工作。
2021-11-16新闻采访是新闻实践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采访,顾名思义即资料采集和访谈。一般来讲,所有的访谈都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沟通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技巧和风格的作用很关键,盲目地使用语言和灵活地使用语言,效果上有很大的差距。
2021-11-11人气:6015
人气:3023
人气:2050
人气:1923
人气:188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新闻与传播研究
期刊人气:8209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新闻
国际刊号:1005-2577
国内刊号:11-3320/G2
邮发代号:80-998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61
影响因子:0.214
影响因子:0.221
影响因子:0.417
影响因子:0.28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